欢迎访问一站出版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400-6677-036 全 国 免 费 咨 询 热 线

序言

发布日期:2018-05-27

序   言

张   昆

作为一个传媒人,能够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实在是我们的幸运。回眸人类的历史,从远古洪荒,迄于当代,其进化发展的历程并非匀速,而是以加速度的方式展开的。现代人类出现之前的动物时代,连绵约千万年;人类离开动物世界而结成社会,到文字发明之前,约百万年;从文字创造到印刷术发明之前,约万余年时间;从印刷术发明、近代报刊、电报、电话发展到广播、电视繁荣,不过四百年时间;自计算机、互联网出现迄今的信息时代,仅几十年而已。我们绝大多数人生活在这个令人眼花缭乱的信息时代,见证了这几十年风起云涌的新媒界狂飙突进,经历了传统媒体格局的深刻变迁,体验了基于传播革命而发生的社会转型。几十年,不过是漫长人类历史的短暂一瞬,可谓白驹过隙,可我们的所见所闻,所领略的新闻历史之奇情壮彩,远远地超越了过去的千百万年。这是何等的幸事!

朱建华君呈献给读者诸君的这本《传播力+的风口——融媒体时代的党报转型》,正是他本人从一个传媒人的视角对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的记录和省思,对这个时代传媒人、传媒业颠覆性变革的观察和思考。我有幸能够与朱建华君结识,缘于前年底湖北省科技新闻学会换届。承蒙学界、业界同仁的抬爱,我得以出任湖北省科技新闻学会会长。那时朱建华君是该学会的常务理事,代表长江日报报业集团,任长江日报编务部主编。近年来他先后获长江日报社十佳记者、武汉市十佳新闻工作者、入选湖北省宣传文化人才“七个一百”培养工程。这个高大挺拔的青年人,戴着眼镜,白白净净,文质彬彬,慢条斯理,却句句在点。仅从外表看,还真不像是一个记者,倒像是一个大学的博士或教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我们多次开会,听到他多次发言,也看过他写的文章,逐渐发现了这个青年人有冲劲,能够独立思考,其对于新闻传播、对媒介行业、对网络媒体的理解是有相当深度的。

《传播力+的风口——融媒体时代的党报转型》全书八章,聚焦新闻生产、新媒体平台、全媒体采编、媒体融合、传播效果及其测定、传统媒体融合转型的成功案例解析等问题,运用新闻传播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结合自己的采写实践,对于网络时代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报业的转型,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索,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总的来看,这本二十多万字的专著,有如下几个特点。

其一,鲜明的问题意识。今天这个信息时代,写书的人实在太多,各种书籍汗牛充栋。但是能够给人类的知识积累提供增量的书籍,却并不多见。朱建华写作这本书,不是为写书而写书,而是在现实的新闻实践中,对自己和同行们面临的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的探讨,是为了解决这些绕不开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如:怎样理解网络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如何打造、提升新媒体平台的影响力,如何推进媒介融合,怎样提高传播效果以及如何评估传播效果等,不仅困扰着传媒人,而且影响到业界和党政机关、领导的判断,以致严重地制约了当前的新闻传播事业发展。朱建华正是带着这些问题,拿着放大镜,借助于科学新闻传播的理论与方法,寻找问题的症结,把握住问题的关键,试图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这种问题意识十分可贵,不仅对网络时代的传播理论建构有一定的价值,而且对于当下的新闻传播改革,也有实践指导意义。

其二,突出的时代特色。有一种历史哲学观,认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意思是每个历史学家的研究,都是由当代的现实需要而萌生出历史研究的兴趣,都是在以当代的视角观察、审视既往的历史。所以对遥远的历史,每个时代的历史学者都会有自己不同的解读,其作品都会打上时代的印记。《传播力+的风口——融媒体时代的党报转型》的时代特色,首先表现在他研究的对象及其对象置身的环境,就是我们感知的最新的现实,以“两微一端”为代表的新型媒体的蓬勃发展,新兴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挑战和压力,新旧媒体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关系等,对于发生于当下的新闻实践不无参考借鉴意义。其次,作者在本书中重点解析的案例,也是新近发生的新闻。如对“总书记点赞的12位优秀党员”的特别策划、“东方之星”救援报道带来的过亿点击、湖北随州二中校长演讲刷屏朋友圈、微博直播市委书记讲话等一批在业内引发广泛关注的典型案例,余温尚在,记忆犹新。作者紧扣社会和行业的脉动,与时俱进,自然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强了本书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价值。

其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为是带着问题上路的,而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必须要有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这本二十多万字的专著,正是作者秉持新闻传播学,特别是最新的融合传播理论,对传播实践中现实问题的解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虽然是剖析实践问题,并且是基于作者自己的实践感悟,但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经验的层面,其对问题的分析,无论是角度、广度或深度,都与业界的经验总结拉开了距离。另一方面,这本书也不是一本形而上的理论专著,为理论而理论。本书突出的特点,就是将融合传播理论与新闻媒体的具体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了。不仅是个人的实践、作者所在单位的实践,整个新闻传播界的创新实践都纳入了作者关注的范畴,微观到一个具体的报道、策划,中观到一个媒体、企业的发展思路、经营战略,宏观到整个行业的发展态势、路径选择,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由点到面,深入浅出,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论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其四,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我们置身于信息社会,传播作为维系社会共同体的黏合剂,将分散的个体聚合成彼此相依、不可须臾分离的有机体。信息弥漫于人类生活的全部空间,渗透到社会系统的每个角落、各个层面。它就像空气,影响到人类的呼吸,丰富着人类的思想,引导着人类的行为。在社会系统的延续发展中,传播不仅在守望着社会、传承着文化、维系着社群,而且其本身构成了人类生存的环境。作为人类环境的信息传播,不仅制约着人类的思维空间及其生存与发展的物理空间,而且决定了人类的精神境界。如今,由于信息处理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信息传播的总体格局正在发生颠覆性的变化,传统媒体在没落,网络新媒体在崛起,媒介运行及传播流程在再造,跨媒介跨行业跨国界的要素重组在持续加强,人类未来的传播格局将会如何?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摄像头的情况下,职业传媒人的生存空间在哪里?在新媒体咄咄进逼之下,传统媒体包括纸媒还有自己的明天吗?《传播力+的风口——融媒体时代的党报转型》一书渗透着清晰的忧患意识,怀抱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作者通过自己的理性思考,做出了自己肯定的解答,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强了业者的信心。

  拜读了朱建华君的这本书稿,我备受鼓舞,也很受启发。说到鼓舞,我感觉目前业界,尤其是传统媒体,一片肃杀气氛,风声鹤唳,似乎大限将至,毫无希望。的确,在网络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发行下降,广告下降,市场份额下降,乃至从业者收入下降,正处存亡之秋,乃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要说传统媒体行将死亡,我不相信。从一个历史研究者的视野来理解我尤其不信。朱建华君的这本书,探索了在网络时代传统报纸的转型问题,它告诉我们,如果路径正确,方法得当,报纸作为一种信息媒体,在网络时代仍有继续生存、发展的空间。或许报纸的“纸”会被另一种介质取代,但是“报”的职能却不会消失。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升,“报”的职能可能还会进一步强化。在这个意义上,《传播力+的风口——融媒体时代的党报转型》给我们提供了正能量。至于启发,这本书对各种问题的分析,对各种案例的解读,对成功经验的总结,对于业界同仁,甚至对学界的研究者,可能会提供一种有益的参照系,在我们面对困难、疑虑丛生时,一种新的视角、新的观点、新的思路,可能会使我们茅塞顿开,最终帮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书如其人。朱建华君还非常年轻,见解新锐,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但是因阅历所限,这本富有创意的著作可能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我认为这不是最重要的,这些问题自然会随着作者的成长而逐渐的解决。重要的是想象力、创造力和探求真知的冲动,研究和探索的兴趣,有了这些宝贵的品质,就会有光明的未来。尤其是对于传媒行业,特别需要这样一批具有专业技能和职业理想,同时又有创新冲动、学术兴趣和思维张力的职业传媒人。因为人自始至终都是传播的主体,是人类社会及其传播历史的主人。在新闻传播本身进化的历史上,职业传媒人始终是决定性的因素。从一本书可以看一个人,看一个行业,看一个时代,在今天这个转型的时代,风云际会,机遇无限,我期待着朱建华君这本书能够引起大家的关注,也期待着有更多朱建华式的职业传媒人出现。

  是为序。


  • 领先行业

    团结协作 资源共享

  • 后付费用

    先出书,后付款

  • 多重保障

    多重服务 专人对接

  • 一站式服务

    平台保障 先行赔付

扫一扫 关注出版服务网微信

400-6677-036
周一至周日 9:00-18:00
(仅收市话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