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出版时间:2016年3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集中展示了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开展全员育人工作五年来所取的理论研究成果,并以案例的形式介绍了学校在实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过程中的经验,以及在长期的全员育人实践中形成的相关制
作者姓名: 吴国友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62
内容简介
本书集中展示了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开展全员育人工作五年来所取的理论研究成果,并以案例的形式介绍了学校在实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过程中的经验,以及在长期的全员育人实践中形成的相关制度体系。
作者简介
吴国友 广西龙胜县人,经济师,现就职于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先后担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人事处处长、基础教育处处长、办公室(高校工委办公室)主任等职务,曾任广西驻北流市农业税改革工作指导小组副组长,挂职崇左市政府副秘书长、天等县委常委、副县长,具体负责指导天等县通过国家“两基”验收工作。现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基础教育和组织人事政策研究工作,主持各级各类课题10余项,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论坛》《广西教育》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主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与实践探索》《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史》等著作3部,所撰写的调研报告、学术论文荣获市厅级以上奖励10余项。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篇
高校“全员育人”研究综述
高校基层党组织参与“全员育人”工作路径探析
微传播视角下高校全员育人工作的创新
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模式研究——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浅谈高等职业院校全员育人的理论与实践
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的探索与实践——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高职高专院校全员育人德育工作的思考——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课堂教学育人的重要抓手——情感目标的有效实现
关于加强高校教师育人工作的思考与认识
浅谈教师在全员育人中的关键性——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略谈如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对幼儿师范生进行人文涵养——以《蒹葭》为例
浅析“美育”对育人过程人文性的探究
学前教育师范生师德培养的途径和措施——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广西幼专五年制教学部资助育人模式的新探索
“以生为本立德树人”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与思考
高职院校全员育人绩效考评机制研究——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关于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高校要重视校园物质文化的隐性育人功能
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工作之我见
关于大专辅导员在教书育人工作上的反思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育人工作研究
浅析辅导员在全员育人工作中的作用
浅析班主任在全员育人中的工作
第二部分 实践探索篇
两年制男生班管理问题初探
人际和谐营造文明美——大爱文化引领下的学生干部矛盾处理案例
在服务中探索,在行动中完善——艺术系学生社会实践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品读经典,光亮人生——中专部(五年制教学部)培育优良学风探索与实践
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艺术系“演学结合”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园精品文化的打造——记学校校园文化艺术节的发展
加强校风建设,优化育人环境
关注女性人才培养,塑造美丽女生——学校以“美丽女生”讲座助推育人工作
绚丽青春,精彩劲舞,构建和谐校园——公共基础部以啦啦操运动为载体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图书馆读书月活动助推校园文化建设
狠抓学生日常管理,形成“以管促学”长效机制
第三部分 案例剖析篇
育人工作人人有责——从私家车在校园内被贴单说起
加强宿舍管理,建设美丽寝德
用“爱”温暖亲情
关爱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师爱细无声
温情效应
感人心者,莫过于情
用心感化,用爱导航
用心感化学生,让爱成就好课堂
学生误犯盗窃,教师大爱引导
松严有度,以爱育人——基于一个内盗案件的思考
学会理解,学会尊重——班主任学生工作案例
把握矛盾,合力育人
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问题的探讨
文明上网——践行网络道德规范案例探讨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求同存异和谐宿舍”为例
第四部分 制度建设篇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工作条例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暂行规定
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职工日常行为规范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层领导干部绩效考评暂行办法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专任教师绩效考评暂行办法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普通行政管理人员绩效考评暂行办法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系部学生工作队伍绩效考评暂行办法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工勤人员工作绩效考评暂行办法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十小行为美德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十大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日常五大环节管理规定(试行)
后记
第一部分理论研究篇
高校“全员育人”研究综述 廖扬平 吴国友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高校“全员育人”的相关研究已步入正轨,研究队伍正逐步壮大、新研究方法的使用和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不仅丰富了高校“全员育人”研究的内容体系,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丰厚的理论土壤。随着高校“全员育人”工作的不断深入,“全员育人”教育理念的不断传播,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校“全员育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要求。如,高校“全员育人”的成效,不仅受到高校教师、行政人员、后勤管理人员、校园环境、校园文化等内部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在网络信息社会,互联网和手机的普及,使得高校“全员育人”工作面临的外部环境更为复杂。因此,对于高校“全员育人”的研究是一项科学严谨、细致入微的工作。
一、高校“全员育人”研究现状
从目前国内出版的专著来看,笔者利用读秀中文学术搜索,以“全员育人”为书名进行查询,共查询到相关专著3部。分别为:曹屯裕主编的《创新学生工作理念营造全员育人环境》(宁波出版社,2002年),该书从宁波大学的跨越式发展对学校的学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际出发,主要论述了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建设学生成才和发展的制度环境、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实践成才等内容。尹庆民主编的《应用型高校全员育人教育改革与教学实践创新》(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该书论述了全员育人与以生为本、全员育人与德育、全员育人与体育、全员育人与美育、全员育人与学生管理、全员育人与学生社团、全员育人与心理健康教育、全员育人与为人师表、全员育人与校园文化建设等九个方面的内容。杨文明著的《全员育人办高职常德职业技术学院的探索与实践》(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一书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其中界定了应用型高校全员育人的内涵)、教学管理创新、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改革与教学环境改善和学生管理与教师队伍建设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以“全员育人”为全部字段进行查询,共查询到相关著作121部。相关著作出版曲线图如下:
图1高校“全员育人”相关著作出版曲线(1995—2013年)
其中,较具代表性的著作有:朱凌云、蒋西河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效机制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一书论述了以马克思主义一级级学科的建设为核心,大力加强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形势与政策”教育课为主渠道的理论育人系统;教书、管理、服务三育人构筑和谐的全员育人工作系统;着力构建环境育人系统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等内容。冯秀军主编的《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取向的三重意蕴、校园人文景观在学风建设中的意义、全员育人与和谐校园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沈千帆主编的《青春行——北京大学学生社会实践的历程与探索》(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对全方位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课堂;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有效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高开华主编的《大学校长德育论坛》(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一书对大学育人理念;高校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目前出版的著作分别从“全员育人”的哲学内涵、研究意义、研究进展、发展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层面对“全员育人”进行了深入研究,不少著作对“全员育人”进行了专题研究。
从发表的论文来看,笔者以高校“全员育人”为篇名在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进行检索,最早研究高校“全员育人”问题的学术论文是1990年朱厚荣的《优化育人环境,建立社会主义德育新格局的思考》(《湖北社会科学》1990年第8期)和齐兴的《关于“三育人”工作的浅议》(《吉林林学院学报》1990年第4期)。在近25年时间里,CNKI共收录相关论文237篇,其中核心27篇,核心期刊所占比率1139%,近5年收录的相关论文数量分别为:2010年17篇、2011年14篇、2012年33篇、2013年30篇、2014年29篇,共123篇,近5年来收录的论文数量占近25年来总收录论文数量的5190%。刊登“全员育人”论文数量排在前5名的期刊分别为:《教育科研论坛》8篇、《思想教育研究》8篇、《思想理论教育》6篇、《中国德育》6篇、《北京教育》5篇,其中《思想教育研究》和《思想理论教育》为中文核心期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最多的学者是吴小莲,共发表5篇,其他学者针对“全员育人”发表的学术论文均为2篇或2篇以下。
图2高校“全员育人”学术论文发表曲线(1991—2014年)
据以上数据进行分析,可得出两点结论:一是自学术界开始关注和研究高校“全员育人”问题以来,高校“全员育人”研究正逐步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与高校“全员育人”内容相关的著作已达121部,且呈逐年上升的态势,2008年出版的相关著作20部,为历年之最。同样,发表的论文数量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是近5年来,学术界对该问题的研究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二是高校“全员育人”研究的队伍在壮大,影响力在提升。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涉及这一领域,无论是出版的专著还是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的论文数量都在增加,这有效地提升了该研究在学术界的影响力。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截至目前,学术界出版的“全员育人”专著还很少,有分量的研究成果还不多。对高校“全员育人”问题的基础理论研究,包括研究对象、基本概念范畴、内容架构体系、研究意义和方法等,缺乏全面系统的论述,在研究的广度、深度和观点的成熟度上都有待提高。此外,坚持以“全员育人”为研究方向的学者还不多,这也是当前高校“全员育人”研究在整个学术界话语权较低的重要原因。
二、高校“全员育人”研究的范式及启示
高校“全员育人”研究是指,学者以高校开展“全员育人”实践为研究对象,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精神,综合运用调查研究等方法对高校开展“全员育人”实践进行考察和评判,从中找出高校“全员育人”工作运行与发展的客观规律,为高校更好地开展“全员育人”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总的来说,当前学术界对高校“全员育人”的基础理论研究稍显薄弱。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高校“全员育人”研究的范式进行深入的探讨,进一步明晰高校“全员育人”概念、本质、类型、结构、功能、发展历史等基本问题。笔者认为,关于高校“全员育人”研究的范式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解读:
第一,从研究视角进行分析。为科学、准确地观察、解释和分析高校“全员育人”实践,我们要找到准确的立足点和切入点。当前,学术界对高校“全员育人”的研究视角主要有:全员育人的观念、现状、问题、方案、模式、格局、考评、途径和保障机制等。如,桑玉成、黄芳的《树立全员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的新理念》(《复旦教育论坛》2005年第3期)首先分析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着将思想政治教育孤立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化;知识不成体系、结论缺乏逻辑、事实根据不足;只重过程而不重结果,只重形式而不重实质等问题,已严重影响到教育的说服力。根据人的社会化理论,他们提出了只有充分发挥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团体、工作机构、大众媒体、公共生活场所等在内的多元结构的社会化功能,确立“全员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才能为今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一个创新开放、与时俱进的发展平台。[1]张廷的《优化激励机制:实现高校全员育人的重要手段》(《思想教育研究》2012年第10期)通过对激励机制的理论分析,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力量的整合,指出目前高校全员育人激励机制的不足,并从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完善考核评价体系、规范薪酬管理制度、建立合作竞争机制四个方面提出了优化高校全员育人激励机制的实施办法。[2]视角新颖,观点鲜明,具有独创性。
第二,从基本假设进行分析。高校“全员育人”工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员育人理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分支学科。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用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对人们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人们形成符合本阶级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3]全员育人的基本假设是在学校、家庭、社会这三个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的交叉系统中,通过有效动员和发挥所有教育资源、教育因素的育人功效,帮助教育对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与“全员育人”的研究重点都是研究如何帮助教育对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以揭示人的思想、行为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作为研究目的。因此,“全员育人”是对思想政治学基本假设的继承和发展,其研究基于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观点,立足于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探讨教书与育人、环境与育人、管理与育人、文化与育人等基本问题,勾画出了新的基本假设。如,邓传伟、汪伟、史萍的《对构建高校德育全员育人长效工作机制的思考》认为高校对学生德育工作要做到齐抓共管,不仅要充分发挥学生政工部门的职能作用和专职政工人员的核心骨干作用,而且要做到全体教职工都来关心和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要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形成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网络体系和格局,开展全方位的、立体的学生德育工作,真正把全员育人的工作落到实处与细处。文章从树立教育、管理和服务三者结合的德育理念上,探讨了构建高校德育全员育人长效工作机制的深刻内涵。[4]胡国良、徐国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员育人”工作的几点思考》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更多挑战与考验,“全员育人”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趋势。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全员育人”新格局,首先应明确全员育人内涵,其次要充分认识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特点、成效与途径。同时注意全员育人、全程育人与全方位育人的关系,全员育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以及高校全员育人与家庭、社会的关系等,从而系统构建“全员育人”工作机制。[5]
第三,从概念体系进行分析。高校“全员育人”的概念体系应由与“全员育人”相关的概念共同组成,这些概念主要有:全员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等等,而全员育人这一概念在整个概念体系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因此,对于这一概念的界定是否科学、完整、清晰就显得尤其重要,因为它关系到整个概念体系的隶属关系及其组织架构。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对“全员育人”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如,郑秀英、李涵认为“全员育人”是指育人的“全员性”。狭义上的“全员育人”,指高校内部层面上的“全员性”,对大学生的教育而言,涵盖了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思想育人、文化育人等多方面的系统工作。这一系统工作的开展,强调的是高校所有教职员工参与育人的全员性。广义上的“全员育人”不仅指高校内部的“全员”,而且涵盖了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学生自己等因素。作者还认为,“育人”绝不是高校一方的工作,而是全社会的事情,应以广义上的全员育人理念看待人才培养工作,以学校、家庭、社会、学生自己共同参与所形成的合力,实现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育人。[6]姚立迎认为“全员育人”,即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做到统筹协调,齐抓共管。在发挥学生工作队伍核心与骨干作用的同时,更要做到全体教职员工都来关心和重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形成全员育人的工作体系与格局,真正把工作落到实处。[7]李艳认为,全员育人就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充分发挥学院整体效能,使全体教职员工都树立育人意识,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形成领导、学生管理人员、教师、行政后勤人员和学生人人参与、齐抓共管的育人格局。“全员育人”的内涵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育人主体如何界定的问题,即“全员”包括哪些人。二是如何实施的问题,即怎么做到“全员育人”。第一个问题,所谓“全员”,是指学校里的所有人,包括全体教职工和校外兼职教师,此外,还应包括所有的学生,因为学生也有一个自我教育的问题。第二个问题,如何做到“全员育人”,其中又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树立“全员育人”的意识。二是要创建“全员育人”的有效途径。三是要健全“全员育人”的制度保障。[8]这些研究成果都将有助于人们深化对“全员育人”本质的认识和“全员育人”概念体系的构建。
第四,从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方法是指,学者在研究高校“全员育人”这一课题时所采用的工具或手段。经笔者对已发表论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进行梳理,发现绝大多数的学者在分析和研究高校“全员育人”时,使用得最多的两种研究方法是:调查法和概念分析法。如,刘立华、季一木、葛敏的《全员育人视域下高校研究生导师德育工作研究》一文,采用调查法对中南民族大学和南京邮电大学在导师的选聘和考核方面的成功经验进行了理论总结,并采用概念分析法对高校全员育人概念进行了分析。[9]刘建平在《高水平大学建设中全员育人理念的思考与实践》一文,同样采用调查法,首先总结了天津大学在人才培养工作的实践经验,进而引出该校明确提出构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体系的理念,最后分析学校采取强化全员育人责任、构筑高尚师德文化、搭建多方位沟通平台、建立个性化帮扶机制、开辟学生自我服务渠道等举措将“全员育人”工作具体化,取得了良好成效。[10]这些研究方法的使用,深化了人们对高校“全员育人”工作发展规律的认识,但是,由于高校“全员育人”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涉及众多的影响因素。因而,我们在开展研究时,不仅要使用调查法和概念分析法,也要根据研究需要,使用观察法、思辨法、行为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和比较研究等方法,才能取得新的认识,提出新的理论和观点。
综上所述,高校“全员育人”研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组成部分,以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为基础,把高校“全员育人”实践活动作为研究对象,以揭示“全员育人”发展规律和解决新问题的一种有计划的、有目的的探索活动。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开展研究的四个要素:即树立问题意识,重视理论研究,注意收集资料,选择正确方法。当前,高校“全员育人”研究要紧紧围绕以下几个问题来展开:一是借鉴古今中外德育思想和德育工作的历史经验,为“全员育人”实践提供历史依据;二是开展高校“全员育人”工作现状调查研究和工作改革实验;三是总结和提炼高校“全员育人”工作制度化成果,形成“全员育人”长效机制;四是开展“全员育人”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管理学等各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支持学科间的渗透贯通;五是在网络时代背景下鼓励“全员育人”网络化发展研究。
参考文献:
[1]桑玉成,黄芳树立全员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的新理念[J]复旦教育论坛,2005(3):15-17
[2]张廷优化激励机制:实现高校全员育人的重要手段[J]思想教育研究,2012(10):82
[3]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1):3
[4]邓传伟,汪伟,史萍对构建高校德育全员育人长效工作机制的思考[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6):114
[5]胡国良,徐国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员育人”工作的几点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85
[6]郑秀英,李涵全员育人的内涵、意义与策略[J]北京教育(高教),2013(2):63
[7]姚立迎论构建高校全员育人的组织体系与实践格局[J]中国青年研究,2008(11):44
[8]李艳全员育人理念的实践探索与思考[J]南方论刊,2012(6):68
[9]刘立华,季一木,葛敏全员育人视域下高校研究生导师德育工作研究[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12):193-194
[10]刘建平高水平大学建设中全员育人理念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09(17):33-34
(廖扬平,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组织部讲师)
高校基层党组织参与“全员育人”工作路径探析吴国友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23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作出指示,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1]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的基本单位,也是高校党委全部战斗力的具体体现,更是高校党委联系和服务师生的桥梁与纽带。高校基层党组织参与“全员育人”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
一、高校基层党组织参与“全员育人”的内涵
高校基层党组织参与“全员育人”的概念可界定为:为实现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目标,在高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高校基层党组织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使每位党员自觉认同和践行“全员育人”理念,争做“全员育人”工作先锋,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和“全员育人”功效。从逻辑学角度分析,高校基层党组织参与“全员育人”包含以下三个层面的含义:
第一,高校基层党组织参与“全员育人”是一种具有阶级属性,代表统治阶级意志的实践活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2]从高校基层党组织参与“全员育人”的社会缘起、根本内容、社会功能和主体划分来说,都具有最鲜明的阶级属性。
第二,高校基层党组织参与“全员育人”是一种共产党员有意识地发挥自身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积极传播正能量,帮助和带动身边的人提高道德修养水平的活动。每一名共产党员都要积极投身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在生产、工作、学习和一切社会活动中,通过自己的骨干、带头和桥梁作用,影响和带动周围的群众。党员同志无论何时何地,在任何条件下,都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这是党对每个党员的基本要求。
第三,高校基层党组织参与“全员育人”是一种以服务为外在表现形式,以教书、管理、服务活动为载体的,有目的地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大学生是祖国的前途和未来,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高校教书、管理和服务育人水平。高校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高校的战斗堡垒,各支部所属党员理应带头提高教书、管理和服务水平,积极引导和带动全体教职工参与“全员育人”工作实践,逐步构建学校“全员育人”工作的良好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