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一站出版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400-6677-036 全 国 免 费 咨 询 热 线
广州文化创意产业
点赞
由中联华文组织出版,合同编号:zlhw2016-061

作者单位: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出版时间:2017年1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广州文化创意产业》一书是广州市情丛书中的一本。从广州的文化创意产业概况、文化产业的发展背景、发展阶段、发展现状来描写广州这座现代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向大家展示了一个经济、文化中心城市的活力与发展

作者姓名: 邢照华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49

书稿详情 稿件目录 样章赏析 图书评价

内容简介

《广州文化创意产业》一书是广州市情丛书中的一本。从广州的文化创意产业概况、文化产业的发展背景、发展阶段、发展现状来描写广州这座现代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向大家展示了一个经济、文化中心城市的活力与发展前景。


作者简介

邢照华  汉族,1970年4月生,籍贯河南省南阳市。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1998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暨南大学,获博士学位。2007年11月至2009年11月,进入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后工作站。2009年12月,应聘至广州市社会科学院。曾获评国家社科基金和中国人民政协科研基金年度立项课题,主持省、市社科立项课题12项。参与主持《广州百科全书》(编辑部负责人)、“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等重大课题。两次入选广州市委宣传系统优秀人才,荣获2006年度“南粤优秀博士研究生”称号。主要学术成果:独立完成专著3部、合著4部;在国家核心期刊独立发表论文30余篇。主要有:《国际视野下的城市发展转型》(中国经济出版社)、《中西交流下的广州社会变迁》(线装书局出版)、《黄埔军校生活史》(商务印书馆出版)、《近代广州交警史话》(花城出版社)等。

稿件目录

第一章  文化创意产业概述

 第一节  基本含义

  1.定义

  2.构成要素

  3.产业新特征

 第二节  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1.萌芽时期

  2.成型时期

  3.西方国家之间差异

第二章  广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

 第一节  早期积累

  1.文化事业的发展优势

  2.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积累

 第二节  基本要素及场馆设施

  1.区位优势

  2.城市综合实力

  3.教育要素

  4.产业要素

  5.科技要素

  6.资金要素

  7.场馆设施

第三章  产业的发展阶段

 第一节  产业发展规划

 第二节  产业发展起步阶段

 第三节  产业加速发展阶段

第四章  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宏观格局与微观结构分析

 第一节  产业结构

  1.产业分类标准

  2.部类分布

  3.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比重

 第二节  区域分布

  1.区域总体特征

  2.产业强区

  3.营业收入与单位数

  4.区企业梯队

  5.增加值差别

 第三节  产业园区

  1.园区概况

  2.园区分类

  3.地域与功能分工

  4.特色园区

 第四节  核心企业

  1.新闻出版类企业

  2.文化艺术类企业

  3.网络及计算机服务类企业

  4.旅游休闲娱乐类企业

  5.设计服务类企业

  6.其他辅助服务类企业

 第五节  人才队伍

  1.人才概况统计

  2.区、镇人才结构

  3.人才瓶颈

第五章  产业政策及协会组织

 第一节  产业政策指引

  1.政策产生背景

  2.政策分类

  3.政策指引作用

 第二节  行业协会组织

  1.早期筹备

  2.成立大会

  3.行会活动

第六章  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动态

 第一节  广州创客考察

  1.创客形态

  2.众创空间联盟

  3.创客空间运行方式

第二节  探索中的新业态

  1.微文化兴起与扩容

  2.“文体旅商”融合发展

  3.文化创意在信息流、网购潮中走强

  4.工业设计向文化创意的深度延伸

  5.文化创意与城市品牌形象、景观的融合

 第三节  对策与建议


查看更多>
样章赏析

第一章 文化创意产业概述

导语:在世纪之交,文化创意产业风靡世界,其逐渐改变了传统产业结构的格局,打破了人们对经济发展的思维定式,激发了主要经济体的探索实践,从而开启了创新产业发展的新时代。作为以创造力为核心、组合多种传统产业因素与非传统产业因素于一体的新产业形态,文化创意产业的魅力之源,正在于恰当地“表述”了一种多样化的人文需求,激发了各种产品对人性化因素的追求,本质上也是对提升人类生活品质吁求的一种回应。文化创意产业无疑可以被视为世界产业园中的一支新贵,其基本含义、发展渊源及在不同国家中的差异化的表现态势,均需要我们在开篇做一探索。

第一节 基本含义

1.定义

文化创意产业是2000年前后诞生并迅速风靡于世界主要经济体国家的产业概念和产业现象。按照百度百科的定义:文化创意产业(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其强调一种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个人(团队)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的行业。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此的定义则为:“结合创造、生产与商品化等方式,去运用本质是无形的文化内容,这些内容基本上受到著作权的保障,其形式可以是货品或服务。”这些内容典型地是受著作权保护,并且可以采用产品或服务形式来表现。以经济术语来说——“内容产业”。“文化产品”被定义为表达观念、符号和生活方式的消费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处。1994—2003年特定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国际流通——国际文化贸易流通的定义和数据获取[M],张晓明.国际文化产业报告(第一卷·2007).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2.构成要素

实际上,该产业最核心的东西就是“创造力”。也就是说,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就在于人的创造力以及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创意”是产生新事物的能力,这些创意必须是独特的、原创的以及有意义的。“创意”在逻辑层面上可以分解为新思维、新知识、新设计、新技能等文化要素,再由此衍生出新产品、新时尚、新服务。在“内容为王”的时代,无论是电视影像这样的传统媒介产品,还是数码动漫等新兴产业,所有资本运作的基础就是优良的产品,而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优良产品恰恰来源于人的丰富的创造力。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其本质就是一种“创意经济”,其核心动能就是人自身的创造力。由原创激发的“差异”和“个性”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根基和生命。也可以说,在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头脑的智慧创意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构成了社会财富的真正来源。由此意义上而言,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注重人文、推崇创新、激扬个人创造力和强调文化对经济的渗透、驱动与支持的新型产业。早在1998年,阿特金森(Atkinson)和科特(Court)便曾归纳性地指出,新经济就是知识经济,而创意经济则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和动力。美国人已经发出了“资本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的宣言。艾斐:《从文化走向经济的发展趋势与实现方式——兼对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资源价值转换的理论评析与时代解读》,《理论与创作》,2007年第3期;百度网络http//:www.baidu.com。另一方面,从内容上看,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包括广播影视、音像、传媒、动漫、表演艺术、视觉艺术、工艺与设计、广告装潢、服装设计、雕塑、环境艺术、软件与计算机服务等方面的创意群体、实体或者子行业,这些行业更多地体现了与人文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内涵。

3.产业新特征

文化创意产业受到高度重视的原因是其对国家或者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力,而这种影响力又来源于该产业的高附加值与延伸辐射力。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优势在于其高附加值,这种高附加值带给文化创意产业强劲的经济势能。我们可以将文化创意产业的内部组织划分为“核心”和“附加”两个部分,核心部分是指独特的文化创意,附加部分是将文化创意产品化的过程——即以某种载体的形式将无形创意有形化、实体化,使之成为可供消费的产品,从而实现其产业价值。文化创意产业与资本密集型或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具有明显区别。对于文化创意产业来说,其核心部分高度依赖知识、创新等人类智慧的运用,其附加部分则可通过资本、劳动力等传统资源加以解决,并且,其附加部分以核心部分的发展为前提。宫承波、闫玉刚:《文化创意产业总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第13页。也就是说,缺少了知识密集的核心创造、创意,附加部分的资本、劳动力等也将无从实现。在科技革命高速发展的、世界工业经济进入相对饱和的阶段后,以标准化为标志的传统产业发展模式遇到了越来越多的个性化因素的挑战,而改变这种被动局面、稳步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式就是发展创意文化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日渐升温的重要依据,还在于人类多样化需求的不断上升。随着当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追求个性化和异质化的产品。社会化大生产虽然提高了生产效率,但它所创造的同质化产品往往与人们的个性化、情感化和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产生矛盾。现代消费者在选购商品中,除了考虑商品的使用价值外,对于商品所展示的个性特征、文化内涵和品位、创意等也越来越注重。因此,商品经济中日益融入文化的因素,是今后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发展最快的朝阳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第二节 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1.萌芽时期

世界文化步入产业化、创意化发展之路可以回溯至20世纪40年代。此前,由于人类工业革命的巨大飞跃,工业设计与驱动的力量,似乎长风破浪,无所不能,充分显示了一种“王者风范”的气势。于是,工业制造技艺开始向文化领域的渗透,成为历史的必然。不过,这种渗透大体仅仅局限在文化的非核心领域展开。其在现实社会中的具体表现就是类似的工业制造、生产模式,明显助长了某些文化品的数量“繁殖”。“文化工业”的概念应运而生,就是一种生动的概括和表述。

1947,欧洲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在其合著的《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文化工业”理论。他们从艺术和哲学价值评判的双重角度,对早期发生的“文化工业”予以否定。他们认为,文化工业受满足“大众”需要的商业力量所操纵,以娱乐消遣为目的,丧失了作为艺术本质的否定与超越精神,没有人文价值。他们认为“文化工业”已定格为凭借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规模地复制、传播商品化的、非创造性的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同时,由于技术的异化作用,通俗化的社会文化已经丧失了真正文化的本质属性,艺术已远离创造,到了亟须调整的时候。法兰克福学派确信文化工业的存在和发展其实是资本主义社会衰退的标志,是一种严重的异化现象。阿多诺甚至认为,文化工业的发展不利于人类的身心健康发展。这几乎意味着——文化工业在西方商品经济时代的发展,变得没有意义。客观而言,这些纷繁复杂的批判,至少在理论上奠定了新的文化产业化的根基。

自20世纪40年代《启蒙的辩证法》面世起,再经过50年代马尔库塞的《爱欲与文明》,一直到60年代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都贯穿着文化浅表性运作的典型模式。而纵观世界文化的整个发展历程,其无法绕过“文化工业”阶段的过滤,也是不整的事实。尽管饱受指责,但这一反应并非毫无意义,因为其有助于拓清了文化核心领域的真正边界,从而释放出了新的智慧与创意的精彩因子,使得在20世纪晚期开始的世界性文化产业化浪潮在本质上迥异于“文化工业”,而且内涵丰富,魅力无限,更高水准地追求人文创意的美好境界。

20世纪60年代起,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化的实践与理论活动不仅悄然加速,而且展现出了新的面貌。人类文化中最本质的“知识”“信息”“创意”等内涵,逐渐清晰地展现在大众视野中,明显有别于此前机械性的广告品复制等工业加工活动。文化产业的服务目标指向了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高尚人文精神追求与现代化生产模式终于实现了有效嫁接。在这一背景之下,原本饱受质疑的“文化工业”或机械制作有效地实现了向“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的华丽转身。1965年,马克拉伯(Machlup)基于他对信息技术对国民经济贡献的独特审视与认知,用‘知识工业’这一新的概念重新概括过往争议不断的文化工业,力图给予更为合理的解释。在随后的1968年,德国作家汉斯·马格涅斯·恩泽斯伯格(Hans Magnus Enzensberger)用倾向于文艺的视角,做了研究分析,进一步提出了“意识工业”的理念,其完整的思想集中体现在《意识工业》著作中。后来,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科研团队正式提出了‘信息工业’的概念。60年代美国著名学者赫伯·席勒(Herbert I.Schiller)和阿芒德·马特拉特(Armand Mattelart)都表明了将传统文化融入全球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利益及重要性。在诸多重要的阐述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使用了‘文化产业’的复数形式。欧委会还富有新意地引入了另一个词:“内容产业”,以扩展泛文化工业的内涵。20世纪60年代,世界经济开始迎来起飞时期,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概念应运而生,不断在社会生活中发散开来,信息产业、媒体产业、内容产业、版权产业等一系列概念相继登场,带来了文化与经济嫁接的繁荣局面。人们对文化产业的态度发生了彻底的转变,把它与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某些根本性变化联系起来看待。文化的统领价值和生活品质的美化变得更加亲密和相辅相成。

1973年,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在其《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提出了“文化产业”概念,并称未来经济是文化产业的天下。他深入考察了后工业社会与现代社会在经济、职业、知识中轴作用、未来方向、制定政策五个方面的不同,从社会结构、政体和文化3个方面归纳出了后工业社会的特点。由此贝尔构建了后工业社会理论体系,向读者展示了人类社会未来的可能图景。由此,他提出“后工业社会”的五大基本内容是:在经济上,由制造业主导的发展格局转向服务性经济;在职业上,企业家将被取而代之,各类专业人员居于社会发展的引导地位;在中轴原理上,理论知识居于社会漩涡的中心,是社会革新和政策制定的动力源泉;在未来方向上,技术发展是有计划、有节制的,重视技术鉴定;在制定决策上,依靠新的“智能技术”的信息。丹尼尔·贝尔敏感地意识到大众生存方式大变革正在到来。后工业社会的另一个主要特征就是闲暇时间的增多,随着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对消费性、娱乐性、休闲性和益智性的需求上升。各种不同层次的文化受众,呈现出对不同种类文化产品的需求,满足这些需求必然要求社会催生以工业生产方式制造文化产品的行业——文化产业。贝尔在对社会发展的探索中,从技术分析的层面,上升到产业结构、社会结构、阶级结构、权力中心、管理体制等层面,具有重要意义。丹尼尔·贝尔的贡献在于进一步夯实了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根基。不过,环顾70年代及80年代的世界经济发展,似乎步入了漫漫冬季。消费市场和产业组织的转型双双莅临。

70年代的显著格调就是经济危机期,至80年代欧美市场处于过剩不景气时期。世界消费市场日趋分裂、不稳定,市场向“小众”或“窄众”转轨,向消费者和生产者共同主导的、人性化的服务和体验市场转变。当时流行的西方个性化消费哲学归结为:我消费故我在,消费可以越来越被视为一种形式的自我展现和个性训练,渗透于其中的核心元素是文化、创意和艺术表现。这一时期与文化产业相关的第三产业组织不断创新,重构被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而这种标签大多数都强调弹性专业化(Piore&Sabel,1984)、柔性积累(Harvery,1989)以及后福特主义(Hall&Jacques,1990)。在现实中许多可预见的大规模生产渐为灵活多变的小企业生产流程所取代,后者更具活力和创新力。弥漫欧美国家的中小企业、工作室、设计团队、项目小组蓬勃发展,不乏天分与创意的自由职业者、独立艺术家活跃于各产业部门,创意经济由涓涓小溪汇向长河奔流。根据英国政府的统计,以文化为格调的创意经济共提供了200万个就业岗位。西班牙1987-1994年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增长了24%;法国在1982-1990年间提升了36.9%。

2.成型时期

90年代起,各国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认识更加趋同,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逐渐风靡,成为提升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国计民生质量的一种关键因素。来自英联邦国家澳大利亚和英格兰的创意举措,率先激发了世界文化产业领域的创新风潮,创意产业开始成为一个相对固定的专用名词。1994年,澳大利亚首先提出了“创意国家”的概念。不久,英国政治家托尼·布莱尔和克里斯·史密斯也积极行动起来,迅速扩大了创意产业的社会影响力。1997年,托尼·布莱尔代表工党参加了英国首相大选,其以“新工党、新英国(Britain will bebetter with new Labour) ”为竞选纲领,呼吁要扩大文化的、创意的新产业的发展,由此以提振英国经济。在获胜成为新首相后,为兑现自己的竞选主张,布莱尔对内阁进行了大力改组, 新的英国文化、媒体和体育部(Department for Culture, Mediaand Sport, DCMS,简称“文体部”)成立了“创意产业工作组”(Creative Industries Task Force),由其行政部门的组合中,显见其牵头者为文化部门。英国创意产业的发展得到了切实推进,在经济发展的角色日渐活跃。1998年和2001年,英国DCMS创意产业工作组先后两次发布创意产业纲领性文件( Creative Industries Mapping Document),分析英国创意产业的现状,对英国创意产业的未来发展进行了详尽的战略规划。这两份文件确立了创意产业在英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也使各国开始关注因一个名词的整合而得到发展契机的创意产业。

需要指出的是,就名称而言,英国习惯所称的创意产业,在内涵上与美国的版权产业、日本的内容产业、我国当时的文化产业类似。比如,美国是一个法治相当完备的国家,对产品的知识产权格外重视,比如电视节目、广播节目、舞蹈、绘画、歌曲、均严格受到版权保护,以此抵御各类侵犯版权的抄袭行为。因此类似文化创意的行业,通常称为“版权产业”。

2004年以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步入快速发展时期。2008年至2012年,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年复合增长率高于中国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复合增长率,凸显出文化产业成长为未来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潜力。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由2008年的7,630亿元增长至2012年的18,07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4.1%。文化产业实现较快增长的同时,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稳步提高,2008年至2012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中国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43%增长至3.48%;文化产业对2012年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为5.5%。另外,我国近年来产业构成保持相对稳定,2012年文化制造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7,253亿元,同比增长17.4%;文化批零业实现增加值1,187亿元,增长9.4%;文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9,631亿元,增长16.7%。文化制造业、文化批零业和文化服务业增加值占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40.1%、6.6%和53.3%,与2011年39.8%、7%和53.2%相比无明显变化。中国政府不断增加国家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直接财政支出。自2010年起,财政部建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用于促进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战略性结构调整。由国家财政支出的文化事业费支出由2008年的248亿元增加至2011年的39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6.6%4。此外,中国政府还推出多项政策以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文化及相关产业。例如,国务院的振兴规划中提出设立文化艺术产业投资基金,后由财政部牵头发起设立总价值200亿元的投资基金。投资基金作为战略投资者,为文化企业提供股权投资,实行市场化运作,促进文化资源的整合和结构调整。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正式提出鼓励多种形式的社会资本投资文化艺术产业。根据投中集团统计数据显示,受益于有利政策,2007年至2013年4月期间,中国累计设立92支文化艺术产业投资基金,募集总额达466亿元。此等基金提供的充足资本资源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市场的整合加速创造了条件。在良好的发展环境中,我国文化企业数量逐年增加,截至2013年4月,我国共有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69.8万家。文化创意产业是21世纪国家软实力竞争的制高点,凭借创意衍生品价值链、价值提升模式,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实践表明,文化创意产业具有许多其他产业不具备的重要特征:高知识性、高附加值、强融合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需求潜力大、市场前景广。当前,中国的城市发展受到自然环境和土地、金融资本等硬性资本约束,而文化创意产业整合知识、文化、人力资本等软性资源,其反复使用、环状价值链的特征驱动其价值创造过程中边际效益递增,成为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和城市经济转型的重要源泉。《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分析》,www.chyxx.com.

  ……

查看更多>
其他推荐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看过本书稿的人还看了 换一批
服务保障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更多
  • 专人对接
    专人与您无缝对接,信息沟通无障碍,及时解答作者关心的问题
  • 贴心服务
    出版费用不仅可以先出书后付款,而且还可以分期付款。
  • 多重服务
    代发稿费、代理发行、授权组稿、版权维权、知识产权法律援助
  • 到门服务
    书稿往来由顺丰快递送达,我方结算。货运图书时,物流公司送书上门。
  • 跟踪服务
    图书出版后,2年内出现图书掉页、装订开胶,无理由重印。
  • 援助服务
    遇到版权纠纷时,提供法律援助。如遇到赔偿,返还部分出版费。
  • 责任保障
    可享受一站出版网责任保障体系优先赔付,出版费差价3倍赔付。
  • 开具发票
    纳税是企业的义务。开具的发票都可在北京市税务局网站上可查询。
  • 免费仓储
    如果作者包销图书时,一站出版网免费为作者提供一条龙图书分销服务。
客户评价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为该书打分
还能输入500字
% 好评率
好评
中评
差评
  • 领先行业

    团结协作 资源共享

  • 后付费用

    先出书,后付款

  • 多重保障

    多重服务 专人对接

  • 一站式服务

    平台保障 先行赔付

扫一扫 关注出版服务网微信

400-6677-036
周一至周日 9:00-18:00
(仅收市话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