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肇庆学院
出版时间:2016年3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从“后众化高等教育创新驱动研究”、“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创新研究”、“ 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发展研究”三个方面,系统地研究了广东在后众化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协同发展等方面的问
作者姓名: 胡海建,李曙豪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78
内容简介
从“后众化高等教育创新驱动研究”、“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创新研究”、“ 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发展研究”三个方面,系统地研究了广东在后众化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协同发展等方面的问题。观点新颖、内容丰富、时代感强。对当前高等教育的转型、创新驱动发展、应用型大学建设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
胡海建 广东肇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教育学研究,主持过10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研究课题。
李曙豪 肇庆学院学报编审,博士,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和教育研究,主持和参与过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研究课题。
第一编 后大众化高等教育创新驱动
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崇术为上”办学思想研究
国家创新体系呼唤“珠三角地区”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升级
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民办本科高校科研工作转型升级研究
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升级研究
——以广东白云学院为例
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高等教育创新动力研究
高校创新投入、产学合作与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产出
——基于我国十三省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广东高教综合改革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之战略模式与改进策略
创新驱动背景下探索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新途径
第二编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创新
高职院校商务管理专业现状分析及专业建设改革思路研究
——以广州××职业学院为例
珠三角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分析
教学督导研究中发现的人才供求失衡新解
钱学森之问:高等教育“斯芬克斯之谜”之四大谜题
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O2O教学模式与管理机制探索
职业院校教师知识结构的调查分析及优化策略研究
从理念到实践:中山大学通识教育培养模式案例研究
数据时代高校素质教育再思考
胜己教育论刍议
——迎接教育“全面深化改革”的前瞻性思考与探索
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现状调查
英语教育专业“订单”式新形势下综合职业能力分析
——以河源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育五年制博罗班为例
文化安全视野下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国际化传播研究
基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3+1”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以广东白云学院为例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地方高校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创新方案探析
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高校教师敬业度实证研究
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的高校史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刍探
创新驱动背景下高校实践教学改革实证分析
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与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改革
——以广东省高职院校为例
基于学生创新活动中心的工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对接旅游产业新常态的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重构课程体系,培养建筑学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模式的借鉴与启示
第三编 高等教育协同创新
地方普通高校创新驱动运行机制研究
——基于协同创新网络演化的视角
高等教学科专业与经济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教育助推珠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策略研究
大学科学研究职能内涵流变及其发展趋势
应用技术类高校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路径探究
——以广东省为例
Maybe and Canbe:“红三角”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创新路径
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广东省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协同创新: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关键
——以广东省为例
“五位一体协同育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实践创新
创新驱动背景下的高校协同政府应急管理专业实践育人的探索
——基于广东省“百人百场”应急知识宣讲活动的分析
后记
第一编 后大众化高等教育创新驱动
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崇术为上”办学思想研究
和飞 胡海建
摘要:马丁·特罗认为高等教育发展要经历精英阶段、大众阶段、普及阶段;而有本章、潘懋元等国内外学者研究认为高等教育在经历一段时期的规模扩张后进入一个稳定、成熟期,即高等教育的后大众化阶段,其显著特征是大量的非传统成人学生进入大学。后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毛入率的急剧增长,加之人口总量的减少,第一线的产业工人大量减少。而高校的课程专业设置与社会脱节,人才培养不符合社会的需求,使高校毕业生找工难,造成人才的过剩与浪费。这就促使高等教育要由以“学”为中心向以“术”为中心的办学思想转变,“崇术为上”,以技能为本,突出实践应用能力,构建“崇术”的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创新与评价体系,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学生进入就业市场和创业做好准备。
关键词:高等教育;后大众化;“崇术为上”;办学思想;研究
“术”根据现代汉语字典释义为技术、技巧、技能,“学”即学术、学问、知识。高等教育在经历一段时期的规模扩张后进入一个稳定、成熟期,即高等教育的后大众化阶段。后大众化阶段的显著特征是生源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大量的非传统成人学生进入大学,这必然引起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与办学思想发生重大改变。笔者认为后大众化阶段的办学思想应该由重知识传授向重技能培养转变,应该由重“学”向重“术”转变,从而实现学校向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应用型办学方向转变。
一、后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理论的再思考
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在一段时间内以马丁·特罗的“三段论”为主要理论依据,即高等教育发展要经历精英阶段、大众阶段、普及阶段。特罗理论以15%、50%两个数据来划分三个阶段,高等教育毛入率小于15%为精英阶段,达到15%、50%即进入大众阶段、普及阶段。应该说特罗的“三段论”有一定的合理性,确实在一段时间内指导了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对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与促进作用,尤其对政府主导规划型大学、大学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一批学者,如日本的有本章、金子元久,美国的罗伯特·吉姆斯基(Robert Zemsky)、佩特里夏·甘波特(Patricia J.Gumport)及欧洲的学者;我国台湾的汤志民,大陆的潘懋元、王洪才、曾艳清、刘晓琳等发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到一定时期,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再增长,而是稳定在一定水平,即进入高等教育的后大众化阶段。[1]后大众化高等教育理论修正和发展了马丁·特罗的理论,是对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的创新与完善。
学界借助论坛、理论期刊等平台,对后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理论进行再思考,构建起后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新理论、新观点。
学界近几年系统研究后大众化现象的成果有:(1)日本有本章教授认为他的研究成果有别于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阶段的特征,而应是“后大众(post-massification)阶段”。[2](2)日本金子元久认为在高速发展一段时期后,高等教育会进入一个发展的“停滞期”,并会出现三个重要的问题:由于学生规模扩大,导致的高校教学质量的下滑;高校毕业生劳动力供给的过剩;教育机会差距的扩大。同时探讨了停滞期产生的社会经济学、政治学原因,停滞期的特征以及这一阶段政府对高教发展政策的调整,并把这个阶段的日本高教发展形态称为“超大众化”。[3](3)美国学者认为“后大众阶段”也是美国当代高等教育的特征。佩特里夏·甘波特的观点是高等教育由大众化走向成熟进而走向后大众化。[4](4)我国台湾汤志民教授在《台湾高等教育扩张与整并之探析》一文中,认为高等教育的后大众化阶段的含义是对大学理念的检讨与反思。[5](5)大陆潘懋元等学者认为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一定程度的扩张,毛入学率达到15%时才出现质变。[6]但是在量的扩张尚与大众教育阶段的下限有相当距离时,高等教育系统在许多方面就出现了局部性的质变,呈现出显著的大众化教育特性,甚至是普及化教育的特征”。刘晓琳认为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迎来“后大众化”时代。[7]后大众化的出现,迫切地要求高等教育制度适应这一状况,即不能在追求一次性的高入学率的同时转变办学理念,后大众化研究的历史意义和研究的前瞻性由此凸显。徐魁鸿认为,经过近年的超常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一个较为稳定的发展期:后大众化阶段。王洪才、曾艳清在研究有本章教授的观点后认为后大众的显著特征是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入学率增长在实现普及化之前就出现了停滞和波动,而是非传统意义的成人学生入学率却持续增长,其增长率甚至超过了传统学生,并且这些学生可能呈现多次入学的趋势[8]。
综上所述,有本章提出的随着青年人口显著下降,入学基数缩小,而非传统的成人学生却越来越多地进入校园学习的高等教育后大众化现象,得到了美国、欧洲、中国等地学者的印证。传统学生一般为18-22岁青年,其学业基础好,未婚,且家庭经济条件好等,而非传统学生多为成人,甚至是社会上弱势群体,他们的学业基础相对较差,多已有工作并有家室,学习困难多。这些学生多采取部分时间制或业余制方式学习。所以学习地点方便、学习课程灵活实用和学费低廉常常是这部分学生入学选择的重要特点。[9]
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生源结构、生源特征的变化,势必引起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学习方式等办学思想的转变。教学模式由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教学方式由知识传授向技能培养转变,教学内容由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变,学习方式由教师主导向学生主体转变。从而实现由以“学”为中心的办学思想向以“术”为中心的办学思想转变。
二、后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再思考
在马丁·特罗的“三段论”理论的指导下,世界各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膨胀,高等教育的毛入率直线攀升。规模扩张的结果是改变了劳动率结构,但是原有高等教育以“学”为中心的办学思想、培养模式造就的人才必然是理论型而非应用型的人才;必然造成劳动力市场上学术型、理论型人才过剩,而市场所需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短缺。这就是当前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分配难,另一方面市场上出现用工荒的原因。下面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为例说明。(见表一至表三)
表一:20世纪前30年高等教育的毛入率
年份1978198819981999200120042008
毛入学率1.55%3.7%9.76%10.5%15.3%21%24.2%
表二:21世纪前15年高等教育的毛入率
年份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
毛入学率26.5%26.9%26.9%30%34.5%37.5%36%
表三:2000-2015年我国18-22岁学龄人口预测[10](万人)
年份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
18-22岁
人口9837.369960.7010099.5610303.1110709.8311028.0511479.1711961.58
年份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
18-22岁
人口12539.6512228.8411475.7910809.669942.99015.38529.538099.75
资料来源:叶欣茹:《高教探索》,2005年第4期
根据以上数据分析,197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率仅为1.55%,是典型的精英教育,到2001年达到15.3%,进入大众化阶段。可见,我国由精英教育到大众化花了23年,高等教育毛入率增长了13.75%,年均增长约0.6%,达个增长速度明显偏慢。但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速度明显加快,高等教育毛入率从2001年的15.3%增长到2015年的36%,15年增长20.7%,年均增长约1.38%,是前23年的2.3倍。这个增长速度是政府主导高等教育发展的结果,在政府的规划下,高校扩张,异地办学,大办大学城,高等教育毛入率快速增长。一方面,提高了18-22岁适龄青年的高等教育入学率,促进了人口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我国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无疑是积极进步的。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毛入率的急剧增长,第一线的产业工人大量减少。特别是随着人口总量的减少,如2012年比2011年减少866.76万人,而高等教育毛入率增长3.1%,意味着直接进入社会的劳动力减少,两项相加,直接进入社会的劳动力减少近1000万,按15年计算,市场劳动力减少近1.5亿,造成我囯工业企业一度出现用人荒。
此外,由于是政府主导,促使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速度大大加快,高等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准备不足,办学思想仍然以学术型、理论型主导高校的发展,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节,开设的课程,专业与市场的吻合不高,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不符合社会的需求,使高校毕业生找工难,造成人才的过剩与浪费。因此,我国教育后大众阶段的突出任务是按照崇术为上的办学思想,调整人才培养结构,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社会、用人单位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破解后大众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瓶颈。
三、“崇术为上”:后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办学思想的思考
通过对后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理论与我国后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再思考得出,后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办学思想应该是“崇术为上”,以技能为本,突出实践应用能力,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根据行业和人才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构建“崇术”的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创新与评价体系,优化专业结构,调整专业方向,打造专业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学生进入就业市场和创业做好准备。
(一)构建“崇术”的课程教学体系
后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要求培养应用型人才,首要任务是构建“崇术”的课程教学体系。在教学目标上努力增强适应性,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力求体现应用性、开放性、创新性的特点。在教学计划上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应用能力体系的建设,形成以培养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为核心的教学体系。根据专业特点培育若干核心课程群,合理建构各专业能力素质、知识技能和核心课程的相互关系,支撑核心专业能力;设置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模块,进一步强化学生提高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改革教学方法,大力推行有利于提高实践应用能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综合运用新的教学方法,积极采用慕课(MOOCs)课程、网络课程、技能竞赛、第二第三课堂等教学资源。增加综合型、设计型、创新型实验,将应用技术概念贯穿于各个实验实训环节之中,引导学生掌握应用技术的系统思维方法,提高对学科和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构建“崇术”的实践教学体系
后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要求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技能型人才,构建“崇术”的实践教学体系突显其重要性。一是建立专业实践课程模块,从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出发,把实践性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上,依次按照基础、提高、综合三个层次设计实验项目,根据基本实验、技能训练、专业实习、综合实习、社会实践等模块构建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实践性课程模块要对课堂实践、实验课程、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等教学环节进行整体设计,所有实践课程的教学环节都必须有时间安排、大纲设计、教材选用、教学场所、物质和师资保障。课堂实践(包括课堂讨论、模拟操作、教学观摩、课堂辩论和课堂演讲等)要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应用型实验实训平台。
二是进一步加强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按照专业基础实验室、专业共享实验室和专业综合实验室三个层次的实验室建设,分别完成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的实验实训任务,并构成一个递进和互补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循序渐进方式将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训练结合起来,进而转化为综合应用能力。
瞄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前沿,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培育和形成校外松散型实习实训基地、见习型实习实训基地和稳定型实习实训基地等三个建设层次的若干基地,分别承担和完成不同的实习实训教学任务。重点建设稳定型实习实训基地,通过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长期合作协议,明确双方合作期限、权利和义务,开展实质性的实习实训和校企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