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
出版时间:2015年7月北京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以兵团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为整体导向,将教育理论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立足实际,开展了广泛、深入、细致、科学的调研,剖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的发展动向和存在的深层问题,更新和具化了当前大
作者姓名: 何慧星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68
内容简介
本书以兵团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为整体导向,将教育理论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立足实际,开展了广泛、深入、细致、科学的调研,剖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的发展动向和存在的深层问题,更新和具化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措施,积累了鲜活案例,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实践经验,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作者简介
何慧星,二级教授,国务院特贴专家,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石河子大学党委书记。担任中国高教学会高教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教育部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等社会职务。出版专著有《西部地方综合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主编教材有《公共关系学》(警官教育出版社)、《当代公共关系学》(新疆人民出版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十二讲》(北京大学出版社)。主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高校教授志》(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大学生诗歌选》(新疆大学出版社)。
主持国家、教育部、自治区和兵团课题十余项,其中《西部地方综合大学本科人才培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自治区教学成果二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综合大学本科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获自治区教学成果二等奖。《边疆高校培养内地生源学生服务当地长效机制的探索与实践》获自治区教学成果三等奖。
发表研究论文46篇,其中《略论思想政治工作与公共关系》被北京大学学报中《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概览》摘录(2002.5),《新中国以来党的教育指导思想评析》被北京大学学报中《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概览》摘录(2003.4),并获得兵团“十五”哲学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美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给我们的启示》(石河子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1)获石河子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第一篇 理论研究篇
大学文化的当代使命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说的当代阐释
论高校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内生动力机制构建
兵团各时期榜样宣传教育特征及反思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德育功能研究
以兵团精神育人创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特色
维吾尔族大学生“民族认同”与幸福感的相关性研究
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
论新疆和谐民族关系构建的思想道德基础建设
论文化安全视阈下的新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
边疆高校网络舆情信息与社会稳定研究
加强校友文化建设发挥校友育人功能
从教师的角度探讨如何上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第二篇 特色经验篇
新时期学生工作坚持立德树人的思考
当代兵团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考
石河子大学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
多角度开展专业实践全面提升专业兴趣
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保障
兵团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工程建设调研报告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现状研究
“青马工程”与大学生骨干同行
以《弟子规》国学文化为引领创新德育工作新局面
——石河子大学护士学校传统文化《弟子规》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第三篇 创新案例篇
创新途径丰富载体努力推动学生工作再上新台阶
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拓展学生党建工作新路径
夯实基础创新思路加强培训务求实效
夯实基础注重培养促进党员发展工作规范有序
搭建学科竞赛平台促进优良学风建设
把团旗插到网络上
弘扬兵团精神创新育人载体促进稳疆兴边
——石河子大学博物馆文化育人的探索和实践
教育形式重创新民汉团结促和谐
——石河子大学农学院民族团结教育特色工作
青春奉献激励你我
——“感动石大”杰出学子事迹评选活动的思考
悦读经典成就梦想
——石河子大学“悦读人生”读书报告会
第四 篇调查报告篇
构建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辅导员队伍为学生成长成人成才领航
内地高校就读的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研究
——基于对内地三所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工作的调研分析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证研究
充分发挥兵团院校特有优势增强国防生党组织建设活力
网络对医学生德育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用科研实践提升能力为公益环保播撒希望
绽放青春活力聚力支部建设
——如何建设活力团支部
新疆高校校园危机管理中德育功能的发挥
后记
第一篇 理论研究篇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人才,是新形势下高校立德树人的现实要求,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责任和使命。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和各种思潮的冲击,石河子大学高度重视理论研究工作,积极开展现实热点和难点问题研究,以改革创新时代精神为整体导向,将教育理论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开示出了以学生为本、回归生活、崇德尚能、着眼实践、关注网络的理论研究思路,剖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的发展动向和存在的深层问题,更新和具化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措施,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大学文化的当代使命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大学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充分肯定了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提出将文化传承创新作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方面,这无疑对大学文化的当代使命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大学文化的引领职能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现代大学的使命实际上是提出了大学的第四大职能:文化引领。我们只有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引领四大职能有机结合,将文化贯穿于其中,必将创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大学文化,必将引领世界高等教育的潮流,推动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向中国的变迁。因此,大学文化对于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大学文化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伟大时代。与之相适应,中国的高等教育也进入了一个伟大时代,然而培养人才始终是大学的第一职能。现代教育的发展实践证明,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大学文化是强大的精神动力。因为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课堂教学之外的一切校园文化活动与文化环境,可以以一种无形的教育资源,渗透在学生教育的各个方面,把理性的德育教育播撒在感性的校园环境之中,使学生在一种真实、自然的生活状态下接受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性格和品行,健康快乐地成长,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国家情怀、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相结合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协调的优秀人才。
大学文化是推进科学创新的重要动力。大学文化作为一种价值导向和理性目标,要不断打破传统的“平衡”,营造敢于求异,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宽容失败的氛围,实现提升和超越,这是大学文化创新的灵魂所在,也是现代大学提升科学研究水平、赢得社会声誉的重要路径和内涵。大学文化的这种创新功能推动大学人积极探索,加强对政治、经济和自然的规律性认识,开展学术探讨和研究,不断闪烁出智慧的火花,取得更多有深度、有价值、有说服力、有效益的科学研究成果,使大学成为创新和进步的“孵化器”、社会进步的“加速器”,推进经济快速增长,从而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
大学文化是服务贡献社会的重要基础。当前,大学文化的服务功能在不断推进。大学图书馆、博物馆、出版社、游泳馆、健身馆等文化工程和科技服务等作为大学文化的服务体系,在服务师生员工的同时,也服务着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着社会群众的各种需求。目前,随着大学文化服务功能的拓展,将为进一步加强文化产业研究,培养服务产业领军人才,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推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结合的、师生员工和社会民众共同喜爱的文化精品力作打下重要的基础,促进社会文化事业发展,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大学文化是引领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引领就是要出思想,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大学是文化的高地,理应在文化建设中发挥独特的作用。大学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在高校的体现和延伸,具有对社会文化的辐射和引领功能。它不同于校园文化,不同于中小学等校园文化,它是在社会文化中层次较高的一种文化类型,而不是亚文化,它承担着引领文化发展方向的重要社会职能,也是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引领社会的文化。在大学文化中,精神文化的传播无疑有利于社会健全人格、良好风尚的形成和弘扬。大学文化致力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健康的人格,学生毕业后融入社会、在其社会活动中自然而然地把这种精神传递给社会中的个人和群体,使大学文化所彰显的高尚人格和崇高精神在社会上广为传播和辐射,从而影响和改变着社会民众性格和品德的培养和生成,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当前大学文化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大学文化的魅力就在于它体现着高校青年学子对个性张扬、对生活的价值追求,注定了他们不希望以固定刻板的方式和清规戒律去约束灵动的交流。这也就注定了大学文化对社会思潮和生活形态有一份影响和传递。而社会大环境和社会大文化对大学师生的冲击,不可避免地产生各方面的文化冲突,并导致一些问题的存在。这需要我们客观正视和理性分析。
多样文化交融并存与主流文化弘扬的冲突。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的迅速提高,使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大,新的文化形式和内涵随之风生水起,在有了网络文化、博客文化、短信文化等新媒文化的同时,又在传统的音乐、舞蹈、美术等文化方面,增添了许多新的、健康的、充满活力的元素,使社会文化更加多元。然而,由于境外文化大量流入,各文化领域不断市场化,娱乐文化、恶搞文化、色情文化、暴力文化、赌博文化等种种文化乱象也侵蚀着人们的灵魂,使思想尚未成熟、个性张扬、吸收能力强的青年学子所受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普遍。一些所谓的“流行文化”、“课桌文化”、“商品文化”、“恐怖文化”、“游戏文化”等不良文化在校园不同程度地生长,与大学主流文化争占高地,受到不少大学生的青睐和推崇,对大学文化的先进性特征构成挑战。因此,如何保证多样文化融合中的健康向上与主流文化弘扬的相得益彰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
学生个人技能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冲突。一直以来,大学与社会紧密相连。大学是社会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引领社会发展,社会的发展变化也必然触动和影响大学校园。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使青年学子想往和追求奢华、富足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自然而然成为社会价值的一种常态,也使得有能力达到这种愿望成为判定人才的一个合理标准,促使不少学生由于受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工具性、技术性的价值取向越来越明显。加上近几年国内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青年学子们更多了一份务实性和世俗性,急于为自己加上更多的砝码和含金量。于是,重热门专业轻基础学科、重实用性学科轻人文学科、重“眼前利益”轻“思想道德”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参加各种技能培训和考证成了大学文化价值的主流诉求。尽管青年学子获取美好生活的愿望无可厚非,然而获取方式的技能全面化与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冲突值得我们深思。而这种冲突博弈中导致的精神文化的缺失是育人中的很大缺陷,将直接影响社会良性发展。
网络与现实的冲突。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化的发展,网络悄然走进了大学青年学子的生活,担负着当今社会不可替代和无法或缺的交流和传播功能,尤其是博客、微博、SNS社交网络、QQ等网络技术形式的出现,使传播交流信息的即时性、互动性、个性化更为突出。作为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使青年学生在虚拟的世界里玩着网络游戏、闲聊,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意愿,迅速地得到知识文化的各种信息,相互倾诉化解在现实中的苦恼和尴尬。然而,网络是把双刃剑,许多现实的问题和矛盾经常被放大或者误解,许多虚无缥缈的事情在网络情绪的传播和曲解中成为现实,给学生心灵上烙下对理想的失望、对生活的消极、对社会的不满、对信仰的缺失。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如何建立和用好网络文化技术平台,满足学生不断变化的文化需求,实现文化传承、凝心聚力、协调融合的作用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的命题。
三、注重文化传承创新,增强大学文化软实力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创建现代大学文化。对于一所大学而言,办学精神、办学理念、办学职能、办学制度等是大学文化的核心。一流的大学必须有一流的文化,而一流的文化就是先进的现代文化。创建现代大学文化,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指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精神中,结合学校历史和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养学生的远大胸怀和国际视野,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创新能力,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落实到学生的诚信意识和思想道德之中,在办学实践中充分体现大学人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的精神风貌、道德品格和社会责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随着大学精神内化到师生员工的灵魂里,构建一种现代大学文化模式,即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国外先进文化)+实践(现代时代文化)+创新(形成新的现代大学文化),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社会发挥引领作用。对于地处新疆高校,其大学文化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深入汲取和挖掘各民族文化的积极因素,推动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同时又是多宗教信仰地区,古丝绸之路的开通等使新疆文化呈现出多元文化并存、交融与互补等特点,其中民俗文化、中亚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宗教文化、屯田文化、戍边文化、移民文化、商贸文化等多种文化交融、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拓展、碰撞,逐步形成了大气、宽容、豁达、进取的文化品格,是很有特色富有内涵的文化。古丝绸之路见证了东西方贸易的繁盛,如今,一条“现代丝绸之路”呼之欲出,两者交融,给新疆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迎来了更大空间,新疆成为一块正在开发的处女地和文化资源,需要文化的大开放、大探索、大建设。新疆高校只有汲取着新疆文化的营养,紧紧抓住精神文化培育这一核心内容,挖掘学校历史渊源,发掘学校优良传统,凝练学校精神内涵,营造富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精神文化,使其“外化于形,内化于心”,真正融入师生员工的血脉里,从而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实现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深化大学文化育人内涵,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大学要切实推动文化的传承创新,就是要深化大学文化的育人内涵,注重精神文化和价值理性的关注,给教育对象以知识技能的同时,强调加强通识教育。通过深入开展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教育,以爱国主义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的思想道德教育,教育学生如何消除价值冲突、选择主流价值,自觉抵制浮躁、急功近利和各种诱惑,并在育人中将文化知识学习与道德品德修养紧密结合、将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将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作为一所地处偏远的边疆高校,要深刻认识东突分裂势力和暴力恐怖分子对新疆渗透的严重性,要在不断加强校风、学风的教育,加强民族、宗教文化的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文化育人的各方面,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工作中,使之内化为学生群体意识、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确立国家利益至上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念,在集体中求得发展的价值观念,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成为具有品德高尚、知识丰富、熟悉国情、关注现实的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人才,形成推动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强大力量。
发挥师德文化的感召作用,以榜样力量砥砺学生心灵。教师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设计者、实施者和参与者,教师的道德和素质直接影响着一所大学的校风、学风,直接关系着学校育人质量,尤其是作为优秀教师,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德育观所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是大学文化建设无形的教材和最好的资源。正所谓要传“道”先有“道”,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因此,我们在大学文化建设中,要深入推进师德文化建设,建立知识创新与榜样育人的师德建设机制,用教师平凡而伟大的点点滴滴影响和教化学生做人做事,用教师尊重的教育和爱的教育鼓励学生潜能的发挥,用教师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科学精神来提升学生的治学态度和科研意识,使教师力争做到在人格上育人、在知识上育人、在文化上育人,以独特的具有强大感召力的精神气质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使学生在教师精神和人格的“气场”中逐步确立良好的道德规范与崇高的理想,在自身价值的实践和实现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道德的力量。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时期,文化引领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后的第“四大职能”,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大学作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生力军,核心竞争力和创造力关键就在于优秀文化传承创新和引领。我们只有更好地承担起创建现代大学文化的使命,使其产生出博大的精神力量、深刻的道德力量、巨大的感召力量,从而推动高等教育在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让中国大学文化之光照亮社会,照亮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