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三峡大学
出版时间:2014年1月北京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从知识组织的定义、内容和模式分析了知识组织的内涵;从本体的概念演变、组成要素、类型和作用等方面分析了本体的定义和其理论基础;从本体表示语言、本体构建工具、本体构建方法、本体的映射和演化,分析了本体
作者姓名: 胡兆芹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39
内容简介
本书从知识组织的定义、内容和模式分析了知识组织的内涵;从本体的概念演变、组成要素、类型和作用等方面分析了本体的定义和其理论基础;从本体表示语言、本体构建工具、本体构建方法、本体的映射和演化,分析了本体应用所使用的关键技术;从基因本体、UMLS、TCMLS和其它应用分析了本体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以医学知识组织为例,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本体框架—医学知识本体模型,探索并揭示构建医学领域本体及医学知识组织的步骤、框架和关键性问题。
本书可作为大学相关专业高年级学生或研究生及关注这一领域的专业人员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
胡兆芹 女,湖北枝江人,三峡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1996年7月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医学信息系(原同济医科大学医学图书情报系),获学士学位;2006年7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医药卫生管理学院医学信息系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本体理论及相关技术、信息素质教育、信息统计与分析。已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教材《现代科技信息检索方法》,曾荣获湖北省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成果二等奖及四项三峡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
第一章 知识组织理论概述
第一节 知识组织的定义
第二节 知识组织的内容、实质和原理
第三节 知识组织模式
一、传统的知识组织模式——分类法、主题法
二、网络世界的新型信息组织模式——搜索引擎
三、解决异构网互通的组织工具——元数据
四、传统知识组织模式的不足
第四节 知识工程领域的新兴知识组织模式——本体
第二章 本体理论与研究现状
第一节 本体的概念演变过程
第二节 本体的组成要素
第三节 本体的类型
第四节 本体的作用
第五节 本体研究的意义
第六节 国外研究概况
一、W3C的研究
二、AIFB的研究
三、KSL的研究
第七节 国内研究概况
第八节 本体在图书情报领域的应用
第三章 本体相关技术与方法
第一节 本体与叙词表、语义网络
第二节 本体表示语言
一、XML
二、RDF(S)
三、OIL
四、DAML+OIL
五、OWL
第三节 本体构建方法
一、Mike Uscholddede & King的“骨架法”
二、Gruninger & Fox 的“评价法”
三、METHONTOLOGY法
四、KACTUS法
五、SENSUS法
六、IDEF5法
七、AFM法
八、七步法
九、五步循环法
第四节 本体构建工具
一、OntoEdit
二、Apollo
三、Ontolingua
四、Ontosaurus
五、WebOnto
六、Protégé
七、KAON
第五节 本体的映射
一、本体映射的概述
二、本体映射的过程
三、本体映射的典型方法
四、现有的映射系统
第六节 本体的演化
一、本体演化的六个阶段
二、本体演化的典型方法
第四章 本体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第一节 基因本体
第二节 UMLS
第三节 中医药一体化语言系统
第四节 其他应用
第五章 基于本体的医学知识组织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本体构建基本规则
第二节 医学知识的特点
第三节 医学知识组织的需求分析
一、医学知识组织目前存在的问题
二、医学知识组织的需求
三、医学知识组织体系总体框架
第四节 医学领域核心本体的构建
一、医学本体设计具体原则
二、医学领域概念体系
三、医学领域概念间关系的建立
四、从文献数据库中获取本体要素
五、利用Protégé进行医学本体模型构建
六、医学本体的OWL表示
第五节 医学知识组织体系的构建
第六节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一章 知识组织理论概述
第一节 知识组织的定义
知识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过程的产物。从根本上来说,知识是人类在认知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关于客观世界及人类自身的主观印象,它超越了个人感性经验的限制而形成的一个关于认知对象理性的结构模型。知识是具有一定逻辑结构的复杂体系,能够物化在一定的符号体系中,从而可以通过学习和推理而获得,不一定都经实践加以证明。知识是人类特有的信息,是信息的一部分。后来,人们普遍认识到知识整序的必要性,于是出现了知识组织。
英国著名分类学家H.B.Bliss最早于1929年提出“知识组织”这个概念,他在《知识组织和科学系统》、《图书馆的知识组织》两部著作中,阐述了以文献分类为基础的知识组织思想。此后,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通常把文献分类、标引、编目等课程称为“知识组织”课程。在我国,最早使用“知识组织”一词的是著名文献情报学家袁翰青教授,他于1964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文献工作是组织知识的工作……通常所谓文献工作实际上有两个方面:知识组织工作的一方面和情报检索工作的一方面。”此后国内外不同领域的学者结合领域特点对“知识组织”进行了解释,而对知识组织进行专门的深入研究并开展各种学术活动是近20年的事情。到了20世纪90年代,知识组织这一概念在学者们的研究下逐渐清晰。国际知识组织学会德国分部“知识组织与网际网络”工作小组Alexander Sigel认为“知识组织是将含有知识的集合物加入信息价值的一种跨学科领域的文化活动,以便为用户群提供最好的相关信息体系”[1];贾同兴认为,“所谓知识组织,是指对事物的本质及事物间的关系进行提示的有序结构,即知识的序化”[2];王知津将其定义为“对知识进行整序和提供”[3];蒋永福认为,“知识组织是指为促进或实现主观知识客观化和客观知识主观化而对知识客体所进行的诸如整理、加工、引导、揭示、控制等一系列组织化过程及其方法”[4];储节旺等认为,“知识组织是按照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运用一定的组织工具、方法和标准对知识对象进行诸如整理、加工、表示、控制等一系列的序化、系统化的活动”[5]。纵观知识组织理论研究的历程,不同学者对“知识组织”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描述,尽管目前还没有统一权威的定义,但通过归纳、总结上述定义后认为,知识组织是按照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运用一定的组织工具、方法和标准,通过整理、加工、表示、控制等一系列的序化、系统化的活动,揭示知识的本质,实现知识的关联的过程和方法,主要包括知识的重组和优化,知识结构、关系和语义的描述,知识的提取、挖掘和智能化表述。知识组织的本质特征即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知识的各种要素加以组织,以便知识传播、提供和利用。同时,知识组织概念随着技术进步不断发展完善,呈现与时俱进的特点。知识组织的目标是对知识存贮进行整序和提供知识,此外,知识组织也与未来关系密切,它必须有效地制止已经暴露出来的错误倾向,以便防止无序化再次发生。这意味着,知识组织不但要处理大量的现有知识,而且还要对减少知识的增长有所作为。
在国际专业组织方面,首次正式使用“知识组织”一词的是德国法兰克福国际知识组织学会。国际知识组织学会是国际上主要的研究分类法和主题法的学术团体,它的全称是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Knowledge Organization(ISKO),成立于1989年7月,其宗旨是推动对知识概念组织的各种方法的研究、发展和利用。这里所说的“知识组织”主要是指人类记录下来的知识的组织,包括文献分类、主题标引及知识表示(含相关的语言学问题和术语学等),所以知识组织是在分类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第二届国际ISKO大会上,提出了将国际性学术刊物《国际分类法》改名的建议,该建议得到ISKO执委会的赞同,委托ISKO科学咨询委员会提出4种方案,最终确定使用《知识组织》(Knowledge Organization),从1993年的第20卷起正式更名。自此知识组织的概念在图书情报界广泛传播开来。从分类法到知识组织是个飞跃,这表明,人们的研究领域已经突破了分类法的原有范围,延伸到知识组织所能概括的所有问题。
由上可知,知识组织一词首先是在图书情报学领域提出和使用的,而且其意义是指文献分类、编目等文献组织活动的统称或概括。事实上,这种知识组织概念,只能说是狭义的知识组织,因为文献组织活动只是一种客观知识的组织活动,而知识组织还应包括主观知识的组织。广义的知识组织应包括主观知识组织和客观知识组织两方面。所以,知识组织是指对知识客体所进行的诸如搜集、整理、加工、整序、揭示、控制、提供等一系列组织化过程及其方法,它包括主观知识(隐性知识)的组织和客观知识(显性知识)的组织两方面。对隐性知识的组织表现为知识的自组织过程,对显性知识的组织表现为外在的、社会的控制与组织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