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包头师范学院
出版时间:2015年3月北京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真人真事为主要材料。主要内容包括:爱国主义篇、民族团结友爱篇、爱岗敬业篇、诚信友善篇、文明和谐篇等五部分。五部分所采用的案例内容丰富详实,图文并茂。案例选取首先突出
作者姓名: 王玉芬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68
内容简介
本书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紧紧围绕“面向首都服务业,培养基层领班人”的人才培养定位,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逐步形成了融课堂教学、社团活动、岗位实习、社会实践等多方面为一体的全过程不断线、分阶段有特点、重养成求实效的大学生德育实施体系。本书撷取了学院在理想信念教育、财贸素养教育、文化育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辅导员队伍建设、德育研究等方面取得的部分工作成绩,作为学院在高职德育探索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王玉芬(1968--) 女 副教授,经济学硕士。现为内蒙古包头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包头市“5512工程”中青年骨干人才。1993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系,自毕业至今一直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经济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经济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编或参编论著4部,教材1部,主持和参加省级和市级课题多项,参加国家级社科课题1项。
第一篇 爱国主义篇
案例一 蒙古族爱国将领——裕谦
案例二 草原传奇抗日“女王爷”——奇俊峰
案例三 牧民的好书记、贴心人,草原的好儿子——廷·巴特尔
案例四 开国少将——孔飞
案例五 从内蒙古走出去的女大使——傅莹
案例六 忠实履行使命维护世界和平——内蒙古军区某汽车团赴利比里亚维和
案例七 百灵庙的枪声
案例八 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和游击队
案例九 王若飞在包头
案例十 草原英雄儿女——云曙碧
案例十一 报效祖国、品德为先的教授——芒来
第二篇 民族团结友爱篇
案例一 三千孤儿和他们的草原母亲
案例二 三十万知青的草原情缘
案例三 最可爱的人——马玉祥
案例四 草原母亲——都贵玛
案例五 来自珠江的爱——张宇航和广东“草原爱心团队”
案例六 播撒民族团结的种子——内蒙古师范大学为8省区培养少数民族教师
案例七 爱心谱就蒙汉荡气回肠真情歌——草原神医王布和
案例八 民族团结的典型——达楞古日巴老师
案例九 草原爱心大使——敖其尔
第三篇 爱岗敬业篇
案例一 书写中国畜牧业旖旎篇章的院士——旭日干
案例二 用生命一搏——边建欣
案例三 在沙海中坚守绿色的老翁——苏和
案例四 平凡中创造奇迹——乡村检察官张章宝
案例五 生命之花在无声中绽放——额尔敦扎布
案例六 著名蒙古族导演——哈斯朝鲁
案例七 著名主持人——鲁健
案例八 勤奋好学的钢琴教师——安乐
案例九 老典型的新追求——李国安
案例十 用亲人身份解救人质的警察——蔺雨虹
案例十一 一切为了学生——姜明
案例十二 国内著名学者、语文教育家——韩雪萍
案例十三 全国人大代表——李凤斌
案例十四 军车设计领域的“铿锵玫瑰”——邢晓红
案例十五 创造户口审批“包头速度”——闫世明
第四篇 诚信友善篇
案例一 全国诚实守信模范——易解放
案例二 背井离乡拾荒还债的古稀老人——田祥
案例三 “黄河义士”——王金清
案例四 敬老助残的模范——孟繁荣
案例五 无私的英雄母亲——苏日娜
案例六 舍己救人的好少年——刘国良
案例七 无私捐献眼角膜的光明使者——李莹
案例八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全二平
案例九 十年泣血还娘站立的90后少年——杜威
案例十 收养孤儿大情大义——温海全
案例十一 科技扶贫的带头人——武汉鼎
案例十二 80后海归公益才俊——王靖
案例十三 献血狂人——刘嗣东
案例十四 爱心资助产生亲情——王海忠和强雪艳
第五篇 文明和谐篇
案例一 中国首位飞机制造专家、飞机设计师——巴玉藻
案例二 当代著名画家、诗人、散文家——席慕蓉
案例三 蒙古族科学巨星——明安图
案例四 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
案例五 人民海军居里夫人式女杰——萨本茂
案例六 原中央文史馆馆长——萧乾
案例七 文化遗产的守护者——塔拉
案例八 草原夜莺——德德玛
案例九 拥有三项国家专利的女大学生——张新
案例十 天空中的摄影师——诺敏·何
案例十一 人民英雄——嘎达梅林
案例十二 内蒙古惊现6000亩污水湖
案例十三 治沙状元——殷玉珍
案例十四 包头新时代的愚公——邬力群
参考文献
后 记
第一篇 爱国主义篇
案例一 蒙古族爱国将领——裕谦
裕谦(1793~1841),原名裕泰,字鲁删、衣谷,号舒亭,博罗特氏(博尔济吉特氏),察哈尔蒙古镶黄旗(今属锡林郭勒盟)人。出身于将门世家,曾祖班第,官至兵部尚书;祖父巴禄,官至绥远城(今呼和浩特)将军;父亲庆麟,官至京口(今镇江)副都统,都是清廷有功之臣。1817年(嘉庆二十二年),裕谦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1819年(嘉庆二十四年)任礼部主事。1824年(道光四年),补以礼部满洲、蒙古员外郎用。1826年(道光六年),裕谦被任命为湖北荆州知府,从此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1834年(道光十四年),历任荆宜施道、江苏按察使。1839年(道光十九年),改任江苏布政使、兼署江苏巡抚。同年底,实授巡抚。他在战前从政期间,严禁鸦片输入。仅在几年的禁烟中,共计拿获烟犯1000余名,问拟遣军流放吸食者不下2000名。
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后,他代署两江总督职务,掌理江苏、江西、安徽之盐、漕、河三大政务。其地方文武大权及海防、江苏等军务,皆归其节制,他是清朝派往江南的一名重臣。1841年初,英国侵略军在东南沿海不断扩大侵略,而主持江、浙海防军务的钦差大臣伊里布是个投降派,对英国侵略者一味妥协投降,既不主剿,又不力主收复定海。于是,被清廷撤去钦差职务,任命忠直可恃、平日办事尚属勇往的蒙古官员裕谦为钦差大臣。他到浙江镇海军营主持军务后,立即提出收复定海的计划。3月8日(农历二月十六),裕谦在上奏《急宜乘时收复定海折》中,详细地陈述了收复定海的重大意义和具体措施。裕谦对于盘踞定海英军实力还作了正确的估计和具体分析,他主张立即攻取定海。裕谦的主张,为清廷收复定海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同年3月底,收复定海后,清廷便全力起用裕谦主持浙江军务。抵镇海军营后,他星夜渡海会同定海三总兵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查阅海防,特别是加强定海和镇海的防御力量。他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修复定海土城;(二)选择地势,安设炮台;(三)抚恤难民,安居乐业;(四)招募技勇,以备抵抗。经过裕谦的整顿,定海防务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定海驻军达5600名,大小新旧炮台70位,火药、铁弹数万斤。裕谦在筹设海防中,深谋远虑,胸怀江浙整个防务的全局,坚持以御为剿,以守为攻的战略方针,他还提出了《疏陈定海善后事宜和防守定海十六条》的重要措施。他在筹设定海防务的同时,也十分关心镇海的防务。裕谦会同浙江巡抚刘韵珂、提督余步云商定,会筹镇海要口,酌添防工。在镇海城北,逼近海洋,该处城垛及招宝山威远城后单薄地方,大量堆积沙袋;并购长大木桩,扦钉镇石,加固防御。同时,对金鸡山埂上平地、筑堡、树桩、安炮,加强了必要的防御工事。在江苏海口方面,裕谦也作了相应部署。其中,以宝山县之吴淞口为前沿阵地,他命陈化成首先在宝山布兵设炮。经过陈化成布防,统计该县共有调防营官兵2950名,又吴淞本营兵1000余名,乡勇300余名。火攻船四十只,大小炮240余位,抬炮248杆,军威甚为雄壮周密。此外,在上海地方,共有调防外营官兵1100名,提标本营兵700余名,小炮32位,抬炮100杆,乡勇200余名,配船20只,渔船4只,团练水勇100名,均归徐州镇总兵王志元统领。无事则弹压操巡,有警则随机防剿,并为宝山之援应。至于崇明地方,裕谦也派有防兵3300余名,严密防守,枕戈以待。
同年9月,英国为扩大侵华战争,首先派兵3万名,分乘29只军舰侵入定海。在这次战役中,裕谦亲自指挥定海三总兵(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率兵5000余名,同英国侵略军血战6天6夜,痛歼英军1000多人。最后,定海三总兵壮烈牺牲。10月1日,定海再度失陷。10月2日,裕谦在镇海得报定海再度失守,他不禁皆裂发指!10月8日,英国侵略军兵船40余只逼近镇海海口,不下万人来犯,钦差大臣裕谦抱定誓死报国的决心,竭尽血诚,奖励士卒,准备进行殊死抵抗。10月9日,英军舰4只逼近镇海。裕谦立即命令余步云坚守招宝山,又遣总兵谢朝恩守金鸡岭,发誓要死守镇海。10月10日凌晨,英国侵略军舰队分为两路,每路数千人,分别窜犯金鸡岭、招宝山。裕谦手提抱鼓,亲临指挥战斗。正当战火纷飞、守军英勇抗敌的时刻,贪生怕死的余步云请求退守。裕谦义正词严地回答说:节帅告以此不过苟且旦夕,况有殇国体。片刻后,余步云为了避战逃走,再次登城请求裕谦说:“以伊一人身死,分所宜然,但家中妻子女儿30余口,实属可怜!”裕谦仍激励他说:“儿女情长,英雄不免,但忠义事大,此志断不可夺。此在城军士,共闻共见者也。”但余步云仍不顾国家安危,他见英军攀缘欲登招宝山,便弃炮台,绕转山后逃走。在危急形势下,裕谦一面指挥守军燃炮,英勇攻击,一面又命总兵谢朝恩、协守黄冕坚守金鸡岭,歼敌军数百人。裕谦又以“扼要合击的策略,随命黄冕持令传知谢朝恩,撤浃港乡勇,移沙蟹岭,与官兵合”,集中兵力合击,并采取无论夷由何路上,皆可从半山压击之的战术,歼灭很多英军。最后,经过多次战斗,由于山上之兵腹背受敌,同时,招宝山火药自焚,英人络绎上城,金鸡、招宝两山相继失守。是日,在英军延烧民屋、炮火雨下和守兵皆散的动乱形势下,裕谦深知事不可为,城不可守,便命令江宁副将丰伸泰护理钦差关防各印,逃出镇海,送至浙省巡抚衙署。裕谦见大势已去,怀着失地辱国的满腔义愤,迈着沉重的步伐,自招宝山徐步走下威远城,毅然昂首奔向学宫前,向西北叩头,跳沉泮池殉节,镇海遂告失陷。
案例点评:
裕谦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也是近代蒙古族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他在江浙战役中,身为钦差大臣、两江总督,指挥近万名清军爱国官兵,积极筹设江浙海防,力主收复定海,誓死守卫镇海。但因装备悬殊,再加上当地官商抵抗意志较弱甚至暗地勾结英军,尤其浙江提督余步云临阵逃脱,裕谦孤军坚持抵抗到最后,怀着失地辱国的义愤投水自尽,以身殉国。当外敌入侵时裕谦怀着对祖国的最深厚的热爱之情,不怕牺牲,孤军奋战到最后,这就是爱国主义精神。
案例二 草原传奇抗日“女王爷”——奇俊峰
奇俊峰,蒙古名叫色福勒玛,1915年出生于阿拉善和硕特旗定远营(今巴彦浩特)一个蒙古贵族家庭。奇家虽是贵族,头衔却达不到“王”(札萨克),而是努图克,即基层政权中的族长。父亲德毅忱,曾被袁世凯授予辅国公爵位,但他反对封建王公制度,曾参加内蒙古人民革命党,于1927年4月发动武装起义,成立了新政权——阿拉善旗政务委员会。
奇俊峰五岁起随寡居的姑母一起生活。姑夫曾是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西官府协理,早逝后留下万贯家产,但膝下无子女。姑母像对亲生女儿一样待她,用丈夫的姓给她取汉名奇俊峰。七岁时,姑母给她请了蒙汉两位家庭教师。几年后,聪慧好学的奇俊峰就熟练地掌握了蒙汉两种语言。奇俊峰机智多谋,处事果敢决断,自小就被人称为“奇女王”,长大后“却是一个无法无天、野性十足的奇女子,此女骑术精湛,胆大绝伦,能打枪,善决断,连哥哥弟弟们都怕她三分”。
十九岁的奇俊峰由姑母做主,嫁给乌拉特西公旗(今乌拉特前旗)的旗长石拉布多尔吉(时人称之“石王”)为福晋。当时,西公旗各派贵族势力矛盾错综复杂,为争夺全旗统治权而明争暗斗。
1936年9月,“石王”在长期征战中积劳成疾,不治而逝。丈夫去世时,奇俊峰已怀有身孕。“石王”死了,空出来的札萨克之位成了众人争夺的焦点。曾被“石王”撤职的前东官协理额宝斋更是想趁乱夺权。
奇俊峰深知形势凶险,一不小心就可能性命不保。究竟该怎么办呢?她终于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集合从娘家带来的卫队,让心腹密切注意额宝斋等人的动向,做好应付突发情况的准备;随后带了几个随从骑马疾驰数百里,赶到归绥城(今呼和浩特市),拜见了绥远省政府主席、抗日名将傅作义,向他陈述危情,寻求帮助。这一举动让傅作义非常震惊。这个年仅二十岁、挺着大肚子的弱女子,在危急关头,能坚决果断地赶来问询,其非凡的胆量实在可钦可敬!傅作义决定全力支持奇俊峰。他针对西公旗的札萨克王位承袭问题,以绥远省政府名义做出七条决议案:明确奇俊峰腹中的胎儿是“石王”的后代;如出生后为男儿,正式继承王位;旧旗官印由奇俊峰保管;全旗护路、水草、抓羊等捐税收入由奇俊峰经管;护路军队由奇俊峰统领等。
奇俊峰得到傅作义将军的鼎力相助非常感动,表示今后如有调遣当“不遗余力,效鞍马之劳”。因产期日近,奇俊峰一行暂栖包头行营。1937年农历三月十五,奇俊峰在包头生下了“石王”的遗腹子,取名阿拉坦敖其尔,汉名叫奇法武。傅作义亲往祝贺。几个月后,奇俊峰在姑母陪同和傅作义兵士护卫下,回到顿达高勒王府,正式就任乌拉特西公旗札萨克之职,首开女王爷主政的历史。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的铁骑踏入蒙古草原,横行千里。归绥、包头相继沦陷,各盟旗陷入极度恐惧之中,局面混乱不堪。以德王为首的一伙人趁着日军节节西进、局势不稳之际公开投靠日本,并组织了百灵庙伪蒙政会,经常与抗日部队展开拉锯战。额宝斋一伙也积极筹建“蒙古联盟自治政府”,迫不及待地返回乌拉特西公旗建立亲日的伪政权,成为可耻的蒙奸。
奇俊峰对他们的卖国行径无比愤慨。在动荡局势中,她感念傅作义将军的恩义,表示不愿做亡国奴,坚决不与傅将军的抗日队伍为敌。奇俊峰还对“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的通电非常拥护,表示坚决支持蒙汉人民共同抗日救国,之后她与中滩游击队保持了秘密联系。
奇俊峰的抗日行动,引起伪蒙疆政府主席德王和日寇特务机关的注意,他们派出伪蒙军第九师的一个骑兵团开进乌拉山南麓,与亲日派额宝斋等共同监视奇俊峰的活动。伪蒙自治区也派出白团长纠缠奇俊峰,每天找她的麻烦。奇俊峰设法把他们暂时拖住。为摆脱德王蒙奸政权的控制,寻求抗战空间,奇俊峰与驻守内蒙古五原县的国民党骑兵第六军军长兼骑七师师长门炳岳中将取得了联系,表示愿率部离开本地,赴五原参加抗日。门炳岳当即回复欢迎她加入抗日队伍。
1938年旧历二月初二深夜,奇俊峰抱着小王子奇法武,由姑母和十多个贴身卫士陪伴,悄然离开西公旗,经过一整夜的急行军,抵达国统区五原县城。门炳岳闻讯立即前来相晤,热情慰勉。傅作义也专程到五原接见奇俊峰,决定由他亲任的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部,供给奇俊峰组织抗日军队的所需经费,同时发电向国民党中央报告了详情。蒋介石在复电中对奇俊峰慰勉有加,行政院、军政部、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等来电慰问并汇来奖金。奇俊峰由此成为蒙古四十八家王爷中第一个投入抗战的女王爷。民国《中央日报》以《乌拉特西公旗石王遗孀携王子赴后套参加抗日救国,蒋委员长派员慰问》的醒目标题作了报道,称奇俊峰是“第一个从日伪占领区投向抗日阵营的蒙旗王公”。一时间,抗日巾帼奇俊峰在全国声名大噪。
在奇俊峰的抗战精神鼓舞下,东公旗额王的福晋巴云英,茂明安旗奇王的福晋额仁庆达赖也毅然摆脱了日伪军的压迫与控制,投奔到抗日阵营中。她们三位被尊称为“抗战女王”。奇俊峰带兵打仗的方法很是特别。每次上战场,她都让人设下军帐,帐前摆上一张交椅,两个卫士一左一右,站立两旁。她自己也是全副武装,威风凛凛,全然一副“女王”的派头。坐在椅上观看战场的情况,一是为了振奋人心,激励战士们奋勇杀敌,同时也是为了防止有人临阵溃逃。奇俊峰胆量惊人,前方战斗如山崩地裂,她也毫无惧色。面对日伪军大军压境,她也镇定自若,沉着指挥。她的勇敢和镇定让部下十分佩服,故战士们个个强悍无比,骁勇善战,成为傅作义麾下一支抗战劲旅。
1938年4月,国民政府军政部任命奇俊峰为乌拉特前旗保安司令。5月,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又任命奇俊峰为乌拉特前旗防守司令部司令,并授予其少将军衔。7月10日拂晓,日军千余人分乘45辆军车进攻乌拉特前旗西山嘴地区,奇俊峰率领两个骑兵团,配合国民党将领门炳岳的骑兵,向日军发起猛烈反击。由于她的部队熟悉地形,神出鬼没,英勇无比,杀得日伪军丢盔弃甲,伤亡巨大,惊呼“荒蛮之地竟遭如此强悍之敌”!这是奇俊峰骑兵部队建立后的“第一次大练兵”,也是她为抗日救国立下的第一次战功。“蒙古骑兵旅”声名大振。纷至沓来的祝贺函电,使奇俊峰的官兵们更加坚定了抗日到底的信心,也极大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热情。
门炳岳也是一员草原抗日猛将,包头战役后任国民党包头防守司令、绥西警备司令。当初把奇俊峰纳入自己的阵营,成为门炳岳扩兵抗日的一大功勋。曾有诗赞曰:“拦防劲敌争疆土,接纳俊峰强阵营。蒙汉联盟歼日伪,草原处处寇难行。”诗中“俊峰”即奇俊峰。奇俊峰部队在他的直接指挥下,攻城略地,所向披靡。
1939年秋,门炳岳奉调回重庆担任军训部骑兵监后,向蒋介石汇报了绥西抗战的情况,并建议蒋召见奇俊峰。他说:“奇俊峰作战英勇,不仅在大后方妇女同胞中很有影响,而且通过报纸宣传在全国也声望颇高,如委员长能召见她,对大后方的少数民族各界人士将是莫大的鼓舞。”蒋介石决定召奇俊峰到重庆述职。
12月20日,由奇俊峰、奇法武、黄楚三(参谋长)、李隽卿(参谋主任)等二十余人组成的述职团,从驻地陕坝镇动身起程。1940年1月8日,在经过陕西榆林时,与也是赴重庆述职的东公旗护理札萨克、防守司令部少将司令巴云英不期而遇,结伴同行。奇俊峰、巴云英一行于5月底到达陪都重庆。第二天,军政部长何应钦、行政院长兼财政部长孔祥熙等举行欢迎宴会,高度评价二位女司令的抗日功绩,称她们是“全国蒙旗王公中最早参加抗日的女杰”。
6月初的一天下午,蒋介石、宋美龄夫妇在官邸召见奇俊峰一行。孔祥熙、何应钦、白云梯(内蒙古党务特派员)、门炳岳陪同会见。奇俊峰少将向蒋介石、宋美龄行军礼,奇法武按蒙古礼节行了跪拜礼,并敬献了哈达和锦旗。奇俊峰详细汇报了自己投奔抗日阵营前后的情况和蒙奸德王、额宝斋一伙倒行逆施、祸害百姓的累累罪行,并向蒋介石提出做好边疆民族工作的建议。
蒋介石与何应钦商量后,当场宣布:晋升奇俊峰为中将司令,奇法武领少将衔,承袭父职。
这次召见打破以往惯例,竟持续了三个多小时。晚间蒋介石夫妇在官邸与奇俊峰一行共进晚餐。第二天,《中央日报》在显要位置发表了“行政院、军政部、蒙藏委员会举行宴会,热烈欢迎抗战女司令奇俊峰”的新闻,详尽报道了蒋介石夫妇召见奇俊峰的盛况,轰动了全国。
案例点评:
奇俊峰是蒋介石在大陆执政的二十余年间,被授予中将军衔的三位女性之一。另外两位,一位是曾任中国航空委员会秘书长,被称为“中国空军之母”的宋美龄,另一位是国民革命军蒙古乌兰察布盟(今乌兰察布市)保安司令巴云英。而奇俊峰是民国时期唯一的骑兵女司令。她英勇作战的故事也在草原被传为佳话。奇俊峰,不曾牺牲在抗日疆场,却惨死在内奸暗算之手,死时年仅三十二岁。然而奇俊峰以其短暂而绚丽的人生,在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她那悲壮而传奇的故事,在千里草原上永久传颂。
案例三 牧民的好书记、贴心人,草原的好儿子——廷·巴特尔
廷·巴特尔,男,蒙古族,中共党员,1955年出生,老将军廷懋之子,现任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苏木萨如拉图亚嘎查党支部书记。“巴特尔”蒙古语意为“英雄”,廷·巴特尔也被当地牧民视为英雄。
20世纪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一场席卷全国的声势浩大的运动。廷·巴特尔参加了这场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他走出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走进了苍凉、偏远、闭塞的萨茹拉图亚草原,时为1974年。面对陌生的环境,一切都必须从头学起,首先是蒙语,不会蒙语,就没法和牧民进行交流与沟通,然后是在草原上生存的基本技巧:骑马、放牧、打草……廷·巴特尔用心去贴近草原,用心去贴近牧民,草原和牧民给他以丰厚的回报,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凡是牧区生产、生活中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廷·巴特尔都基本掌握了。
1976年,复出后的廷懋将军出任内蒙古军区政委、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二书记。与此同时,知青可以返城的政策也出台了。在萨茹拉图亚知青点,人们普遍认为,第一个返城的知青肯定是廷·巴特尔,一个简单的理由就是他的父亲是自治区的高层领导,而让大家看到的却是相反的事实。廷·巴特尔不仅不是第一个返城的知青,而是40名知青中唯一扎根在萨茹拉图亚草原的知青。
草原和草原人民给予廷·巴特尔以极大信任,让他去经营和管理乳品厂,一年干下来,廷·巴特尔愣是让这个濒临倒闭的乳品厂盈利5万元。廷·巴特尔在熟悉草原的过程中找到了有所作为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支点。他渴望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入党志愿书上郑重地写下“廷·巴特尔”4个字。老将军廷懋给儿子的礼物是一本《党章》,并语重心长地叮嘱:“好好学,千万不能辜负党组织的期望。”
1981年秋,廷·巴特尔在美丽的高格斯台河畔与美丽的蒙古族姑娘额尔登其其格组建起幸福的家庭。
1993年,已经出任萨如拉图亚嘎查党支部书记的廷·巴特尔又面临一次考验。北京军区按政策规定要在北京为廷懋将军修建一座小楼,并安排一名子女随同进京。对廷·巴特尔来说,这是一次绝好的机会,但已经把生命融进萨如拉图亚的廷·巴特尔,舍不得已经围封的草原,舍不得他亲手绘制的草原建设蓝图。他对父母说:“我的事业在萨如拉图亚,我深情地热爱着这片草原!”
萨如拉图亚位于浑善克沙地西北边缘,面积437.5平方公里。这里曾是一望无际的草原,108眼泉水汇聚而成的高格斯如河在这里流过。
20世纪80年代,牧区开始推行草原畜牧双承包制。这一措施极大地调动了牧民的养畜积极性,但由于缺少对牧民的科学引导,导致牧民在追求养畜头数时无视对草原的破坏,使草原变成黄沙漫漫的沙地,廷·巴特尔大声疾呼:不能这样下去了,否则,就连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也将不复存在!廷·巴特尔从这户牧民家里出来,又进那户牧民家里,苦口婆心地和每一个牧民商量、探讨围封退化草原、禁牧沙化草原的事情,然而,牧民们还是不接受他的观点和理论。
廷·巴特尔想,共产党员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率先垂范,牧民之所以不接受他的观点和理论,是因为这种观点和理论还没有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
1986年,廷·巴特尔在萨如拉图亚草原上做出惊人之举,把他和妻子辛辛苦苦养殖起来的60多只羊全部卖掉,用卖羊钱买回网护栏,圈起300多亩草场,一年后的实际效果更是让牧民感到震惊。廷·巴特尔围封的300亩草场打下9马车草,相当于其他牧民1000亩草场的打草量。廷·巴特尔家出栏一头牛收入1200元,别人家两头牛才卖1000元,这鲜明的对比使牧民们悟出一个道理:跟着廷·巴特尔干,没错。
在廷·巴特尔的悉心指导下,牧民们实实在在地落实着保护和建设草原,出现了轮牧区、休牧区。廷·巴特尔把自己的草场细化为8个区,两个禁牧区、一个种植青贮区、一个种树种草区,另外4个是春、夏、秋、冬轮牧区。
2001年7月,锡盟盟委、行署在全盟范围内提出“围封禁牧、收缩转移、集约经营”的围封转移战略时,萨如拉图亚嘎查100%的草场都进行了封育和划区轮牧,牧民建网围栏的面积达30万亩,建畜圈4820平方米,打井49眼,在建设养畜中,牧民人均收入由过去的500元飚升到3600元。“围封轮牧”对恢复草原植被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草畜不平衡的问题。
廷·巴特尔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所形成的“蹄腿理论”再次给牧民以启发:养一头牛只有4条腿,5只羊却有20只蹄子。很显然,5只羊对草原的破坏远远大于一头牛,养一头牛所付出的辛苦要比养5只羊付出的辛苦少得多,既保护了草原,又减轻了劳动强度,何乐而不为呢?
廷·巴特尔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时刻装在心里,是一名共产党员不容推卸的历史责任。”2001年锡林郭勒草原历史上遭受了一场罕见的雪灾。身为萨如拉图亚嘎查党支部书记的廷·巴特尔牵挂着雪灾中的每一家牧民,他用铁锹和双手开出一条通往牧民家的“雪路”,走访每一个需要帮助的牧民。萨如拉图亚嘎查有83户牧民如星星般散落在草原的各个角落,从一家到另一家,最远距离达80多公里。廷·巴特尔每年不止一次挨家挨户地问寒问暖,把党的关怀送到每一户牧民家里,送到每一个牧民心中。
廷·巴特尔给嘎查的干部立下几条牢不可破的规矩:不能以任何理由公款吃喝、请客送礼;不能动用集体畜群;不出钱为干部购买交通工具;不支付油费。
2001年,阿巴嘎旗经营管理站对嘎查账目进行清查核资时发现,2000年萨如拉图亚嘎查没有一笔招待费,也没有一笔汽油条子下账,怀着好奇心一年一年地往前查,8年的账目没查出一笔招待费。事实告诉我们,廷·巴特尔是一个廉洁的党支部书记,身体力行、严于律己,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和表率作用,带出一支廉洁奉公的干部队伍。
萨如拉图亚译成汉语是月光,廷·巴特尔带领83户牧民通过28年的努力和奋斗,使萨如拉图亚嘎查的天更蓝了,水更清了,草更绿了;使生活在这“月光”里的人们富裕了,文明了。
案例点评:
2009年9月10日,在“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廷·巴特尔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作为一名高干子女,廷·巴特尔高中毕业后,插队来到位于浑善达克沙地的萨如拉图亚嘎查,从此扎根草原28年。28年来,他怀着对草原人民的深厚感情,多次主动放弃返城的机会,带领当地牧民向恶劣的自然环境挑战,向愚昧落后的观念挑战,为改变牧区的落后面貌奉献自己的青春、心血和汗水,被誉为牧民群众致富的带头人。将门虎子,用他的真诚、用他的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在这辽阔的草原上,“创作”了一首英雄史诗。
案例四 开国少将——孔飞
1911年11月孔飞出生在内蒙古科尔沁草原腹地的科左中旗敖力不皋村一个蒙古族贫民家庭。那一年辛亥革命爆发,可这并没有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希望和生机。蒙古族人民在封建统治和军阀混战以及蒙古族王爷和大汉族主义的多重剥削和欺凌下,不堪重负,民不聊生。青少年时期的孔飞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