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喀什学院
出版时间:2016年8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清末学制颁布之后,德育的独立地位开始在学制系统中正式确立,自此之后约半个世纪里,中国近代德育观念不断发生变革。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近代中国学人通过积极吸收和借鉴西方各种伦理道德观及其德育理论并结合民族传
作者姓名: 田海洋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78
内容简介
清末学制颁布之后,德育的独立地位开始在学制系统中正式确立,自此之后约半个世纪里,中国近代德育观念不断发生变革。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近代中国学人通过积极吸收和借鉴西方各种伦理道德观及其德育理论并结合民族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不断努力改革学校德育,以期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水准。在此过程中,中国近代德育理论得以创立和发展。从清末到民国,近代德育理论因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需要而形成了某些突出的主题,它们之间既彼此关联,又有所不同。本书试图对中国近代德育理论的创立和发展作一历史考察。
作者简介
田海洋 男,安徽安庆人,新疆喀什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史、思想史、民族教育研究。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多项各级各类课题,出版专著1部。
第一章 中国近代德育理论的兴起
第一节 传统道德的初步转型
一、鸦片战争前后新道德的缓慢酝酿
二、清末民国初期新道德体系核心价值观的萌芽
第二节 新式学堂中德育专门化趋势
一、新式学堂中德育课程的开设
二、德育课程的制度性安排
三、对德育教材内容体系的初步探索
第三节 从伦理修身书看德育内容及其价值观的嬗变
一、清末民初伦理修身书概述
二、道德教育内容范围的变化
三、道德价值观的变化
第二章 清末围绕私德与公德的理论探讨
第一节 公德与私德问题的缘起
一、国民性改造与公德意识的唤醒
二、公德、私德概念及其思想的导入与传播
第二节 公德与私德的理论分析
一、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公德与私德观——以梁启超为考察中心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公德与私德观——以刘师培为考察中心
第三节 公德、私德理论与学校德育实践
一、关于公德及其与私德关系的认识
二、修身教科书对国家道德和社会道德的设计
第三章 民国初期公民道德教育理论的展开
第一节 民国初期公民道德教育的缘起
一、民国初期公民道德教育兴起的社会与思想背景
二、西方公民道德教育思想的导入与传播
第二节 公民道德教育的理论探索
一、人格主义道德教育理论——以蔡元培为考察中心
二、国家主义道德教育理论——以余家菊为考察中心
第三节 公民道德教育理论与学校德育实践
一、公民道德课程与教材的演变
二、公民道德课程内容及其结构分析
……
第一章
中国近代德育理论的兴起
从鸦片战争至20世纪初的半个多世纪里,伴随列强入侵一次次的加深,中国封建社会的“末世”危机也日趋严重。面对严重危机,部分志士率先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过来,开始了艰辛的由变“器”到变“道”的自强救亡过程。“器”变必然导致“道”变,通过东西道德的比较、批判、借鉴与吸收,到辛亥革命前后,以西方近代伦理道德思想为核心的新的道德体系逐渐萌芽。同时,随着西学东渐浪潮的推进,传统教育体系也在“道器之变”中发生了转型,新式学堂教育逐渐兴起,德育专门化趋势开始形成。近代德育理论正是在此基础上,并以新的道德体系为参照开始兴起。
第一节传统道德的初步转型
一、鸦片战争前后新道德的缓慢酝酿
康乾盛世之后,嘉道年间的清王朝已是封建制度走向崩溃的时期。政治上的集权专制、经济上的空虚凋敝、文化教育上的压制专横、社会生活上的动荡不安等等,各种衰败迹象皆表明了封建末世社会的某种生存困境,而严重的社会道德危机正是其突出的表现。作为这一时期的智虑清明之士,龚自珍以其睿智和过人的胆识对其所处的封建末世道德状况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并对宋明以来作为统治阶级精神支柱的程朱理学若干核心道德准则予以深刻批判,从而开启了具有初步近代意义的道德价值观变革的先声。龚自珍所处时代已是清王朝内忧外患相当严重之时,社会道德败坏处处让人触目惊心,这种社会现实使他悲愤难平,对此他痛加鞭挞。“自乾隆末年以来,官吏士民,狼艰狈蹶。不士、不工、不商之人,十将五六;又或飧烟草,习邪教,取诛戮;或冻馁以死,终不肯治一寸之丝、一粒之饭以益人”。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上册,上海:中华书局,1959年,第106页。寥寥几语便将整个社会道德沦丧状况暴露无遗。而封建官僚制度培养出来的这些“不工”“不商”之人却能成为“政要之官”,可他们只“知车马、服饰、言词捷给而已”。即使是清暇之官,也只“知作书法、赓诗而已”。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上册,上海:中华书局,1959年,第32页。除此之外,他们对国家大事则一无所能。而儒林士子们也只是“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下册,上海:中华书局,1959年,第471页。全然丧失身任天下的责任意识与使命精神。因此,他慨叹“历览近代之士,自其敷奏之日,始进之年,而耻已存者寡矣。官益久则气愈媮,望愈崇则谄愈固,地益近则媚益工”。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上册,上海:中华书局,1959年,第31页。在中国这个以人伦道德著称于世的文明古国,耻感素来为士人所看重,如果作为社会精英的士大夫阶层失去了廉耻,那正是封建制度行将消亡的征兆。所以,他对官僚士大夫各种无耻败德行经抨击尤为激烈。“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上册,上海:中华书局,1959年,第31页。并进一步指出:“农工之人、肩荷背负之子则无耻,则辱其身而已;富而无耻者,辱其家而已;士无耻,则名之曰辱国;卿大夫无耻,名之曰辱社稷。”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上册,上海:中华书局,1959年,第31-32页。将官卿与士大夫的“无耻”直接视为“辱国”“辱社稷”的行为。为了改变“耻已存者寡矣”的现状,他提出必须要“以教之耻为先”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上册,上海:中华书局,1959年,第31页。,强调“知耻”“有耻”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