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
出版时间:2015年3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是他们对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初步成果。重点围绕艺术院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特点、学习实践特点、理想道德特点、求职生活特点、行为性格特点、情感责任特点、家庭心理教育特点与工
作者姓名: 金景贵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68
内容简介
本书是他们对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初步成果。重点围绕艺术院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特点、学习实践特点、理想道德特点、求职生活特点、行为性格特点、情感责任特点、家庭心理教育特点与工作研究等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总结出了一些带有规律性的工作方式和方法。本书篇与篇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照应,既相互印证又各有侧重,形成了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研究体系,具有较强的理论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无论在理论研究层面,还是在实践探索层面都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作者简介
金景贵,男,1954年10月27日出生,2006年3月至2014年10月任沈阳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1996年毕业于山东昌淮师范学院中文系,历任省委统战部办公室副主任、主任,省委统战部副巡视员,辽宁省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辽宁省光彩事业基金会会长,辽宁省光彩事业促进会副会长,辽宁省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联谊会副会长。重点从事辽宁省非公有经济发展研究,先后在国家级和省级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关于辽宁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调查报告》被评为辽宁省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辽宁省城区统战工作的调查与思考》被评为辽宁省优秀调研成果优秀奖。2006年结合工作写的《新时期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被辽宁省教育厅评为一等奖。
第一篇 核心价值观探索篇
第一章 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述
第一节 价值观的内涵与特点
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点
第三节 加强艺术院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二章 艺术院校大学生价值观现状与成因分析
第一节 艺术院校大学生价值观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影响艺术院校大学生价值观的主要原因
第三章 艺术院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总体思路
第一节 艺术院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原则与思路
第二节 艺术院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四章 艺术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及措施
第一节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课堂教育教学之中
第二节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到艺术实践和艺术创作之中
第三节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合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第四节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彻到社会实践教育活动之中
第五节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现到教师队伍建设之中
第六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高校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建设
第二篇 学习实践特点篇
第一章 艺术院校大学生学习特点与工作研究
第一节 新时期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其形成因素
第二节 艺术院校大学生学习特点及其形成因素
第三节 新时期艺术院校大学生学习行为引导方法
第二章 艺术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特点与工作研究
第一节 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情况与意义
第二节 推动艺术院校社会实践工作发展策略
第三篇 理想道德特点篇
第一章 艺术院校大学生理想特点与工作研究
第一节 艺术院校大学生理想特点概述
第二节 艺术院校大学生职业理想特点
第三节 艺术院校大学生理想特点的成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第二章 艺术院校大学生道德特点与工作研究
第一节 艺术院校大学生道德特点概述
第二节 艺术院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意义
第三节 艺术院校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研究
第四篇 求职生活特点篇
第一章 艺术院校大学生求职特点与工作研究
第一节 艺术院校大学生就业形势及求职特点
第二节 艺术院校大学生求职存在的问题及工作对策
第二章 艺术院校大学生生活特点与工作研究
第一节 艺术院校大学生生活特点
第二节 艺术类专业院校大学生生活主要问题剖析
第三节 艺术院校对待大学生生活教育的工作态度
……
第一篇 核心价值观探索篇
本篇通过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分析艺术院校大学生价值观现状与成因,从而总结出艺术院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总体思路,探索出新时期艺术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及措施,最终形成一种全方位、多角度的,全面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的价值观教育模式。
第一章 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述
第一节 价值观的内涵与特点
价值是一个具有广泛意义的范畴,存在于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法学和美学等各个方面。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事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价值的一般本质在于,它是现实的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作为关系范畴,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满足与被满足的关系。作为哲学范畴,用来表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通俗地讲,价值就是客体事物的某种属性对主体人需要的满足关系。这里的客体事物包括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意识形态和客体的人或人群等,而主体人包括个人、民族、社会、国家乃至人类等集合。
一、价值观的内涵
价值观是主体以自身的需要为尺度,对外在于自身的事物或现象所蕴涵意义的认识和评价,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它往往表现为信念、信仰、理想、追求等。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价值观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它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每一个社会都有一些共同认可的普遍的价值标准,从而发现一些普遍一致的或大部分一致的行为定势。价值观念是后天形成的,是通过社会化培养起来的,并在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产生与发挥作用。家庭、学校、所处工作环境等对个人价值观念的形成起关键作用,其他社会环境也有重要的影响。个人价值观有一个形成过程,是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逐步确立起来的。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从而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定势,是不易改变的。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由于人员的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传统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念的挑战,这种价值观念冲突的结果,总的趋势是前者逐步让位于后者。价值观念的变化是社会改革的前提,又是社会改革的必然结果。
二、价值观的特点
价值观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1.主观性:价值观是个人对一般事物的价值进行评价时所持有的内部标准和主观观念,是根据个人内心的尺度进行衡量和评价的,因此具有鲜明的主观性。
2.选择性:价值观是经过选择获得的,这种选择必须是自由的而不是被迫的,是在可选择范围内进行的,是经慎重考虑后的选择。
3.稳定性:价值观是个体具有的一种相对持久的信念,这种较稳定的信念可使个体的行为一致地朝向某一目标或带有一定的倾向性。
4.社会历史性:个人价值观是后天习得的,是长期社会化和内部化的结果,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使人们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因此价值观总是对时代精神的反映。
5.发展性:价值观的重要程度是发展变化的、相对的,不同心理水平的人,尤其是形式思维能力不同的人所持的价值观是不同的。随着人们各方面的成熟、对社会问题理解的加深,各种需要和目标都在发生变化,价值观也在发展变化。
6.行为导向性:价值观是人们行为最基本的内部导向,对人们自身行为的定向和调节决策起着指导作用。
7.系统性:价值观不是孤立地、单个地存在着的,而是按照一定的逻辑和意义联结在一起,按一定的结构层次或系统而存在的,单一的价值观只有处在整个价值系统中时才能显示出作用和意义。
三、价值观的作用
价值观是一种高层次的意识,在整个动机活动中,它起到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的作用。当一个人由于某种需要产生活动动机时,最初是以愿望、兴趣、爱好、情绪、情感、意志等心态存在着。作为主体的人,又通过头脑中已形成的价值认识来评价该项活动是否有价值,是否应该追求,是趋向还是躲避。这样,人的价值观就具体化为生活行为的意识。当它与一定的客观生活条件相结合时,就成为推动、制约、支配、调控生活方式的动力。可见,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是紧密相联的,它既支配人的生活方式,又在生活方式中得以表现。因此,价值观决定人的自我认识,它直接影响和把握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价值观的作用大致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价值观对动机有导向的作用,人们行为的动机受价值观的支配和制约,价值观对动机模式有重要影响,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其动机模式不同,产生的行为也不相同,动机的目的方向受价值观的支配,只有那些经过价值判断之后被认为是可取的,才能转换为行为的动机,并以此为目标引导人们的行为。
2.价值观反映人们的认知和需求状况,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及行为结果的评价和看法,因而,它从某个方面反映了人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反映了人的主观认知世界。
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点
在不同社会中有不同的经济利益关系,不同的主体地位有不同的利益和需求,因此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并上升为不同的价值体系。根据价值概念,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指作为客体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思想体系对主体的社会、民族、国家产生的积极意义和重要影响。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由于其自然条件和发展历程不同,产生和形成的核心价值观也各有特点。社会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支撑着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的行为指向和行为准则。
社会核心价值观是指在一个社会的多样价值体系中,处于主导、支配地位,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内在要求以及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基本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价值体系中最本质、最具决定作用的部分和长期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二十四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有状态,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民主即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是对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和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自由和发展自由,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它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的基本价值标准。爱国基于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它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的建立,确立了以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奠定了政治前提、物质基础和文化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不断进行新的探索,提出了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以“三个倡导”为内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断和战略任务。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恢复和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相结合,科学继承了毛泽东思想,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巩固。
2006年3月,我党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同时赋予了它新的时代内涵,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规律的认识。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并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学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开始深入探讨。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任务。提炼和概括出简明扼要、便于传播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做出的重要论断。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意义
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大环境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从适应国内外形势的角度看,我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在前所未有的改革、发展和开放进程中,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纷繁复杂。国际敌对势力正在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思想文化领域是他们长期渗透的重点领域。面对思想文化的新态势,面对思想意识的新特点,迫切需要我们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扩大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的角度看,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解决好价值体系问题,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整合社会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能力,掌握价值观念领域的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引导人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道路。
从提升民族和人民的精神境界的角度看,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支柱,是行动向导,对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一个人、一个民族能不能把握好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发展起来的当代中国,更加向往美好的精神生活,更加需要强大的价值支撑。要振奋起人们的精气神、增强全民族的精神纽带,必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就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精神。
从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的角度看,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构建具有强大凝聚力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有广泛的价值共识和共同的价值追求。这就要求我们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力量。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思想理论基础,是激励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维系全民族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育人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大学的育人目标是培养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素质艺术人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它为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发展动力,明确了基本途径。
第三节 加强艺术院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对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和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进一步做出了重要的战略部署,吹响了时代号角,提出了明确要求。
在2013年12月中共中央颁布《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的基础上,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重点阐述了青年学生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这一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深刻回答了在当代中国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为什么要自觉践行以及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重大命题,是指引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建功立业的科学行动指南,是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赋予我们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责任和努力方向。
高等艺术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艺术院校是培养文化领域工作者的基地和摇篮,是继承传播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媒介,是交流借鉴世界先进文化艺术的窗口。艺术院校在接受社会文化影响的同时,以其富集于艺术文化人才和成果的巨大优势,通过艺术人才培养、艺术研究、艺术实践、艺术创作和服务社会,对社会文化建设发挥着强大的引领、辐射和示范作用,因而成为传承、传播和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艺术的主阵地,培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艺术人才的主力军,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神圣的使命。因此,加强艺术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日益突显。
一、关系到高等艺术院校能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高等艺术院校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好、践行好,让国家的主流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统领办学发展、支撑人才培养,才能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艺术院校的鲜明特色,才能探索凝炼出富有时代气息和深刻内涵的中国特色大学精神,才能在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当中融入时代,贴近人民,讴歌民族,唱响时代最强音,走在时代最前列,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因此,高等艺术院校必须责无旁贷弘扬国家主流意识形态,通过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二、关系到高等艺术院校能否办人民满意的高等艺术教育
办人民满意的高等艺术教育,高等艺术院校必须坚持立德树人,践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用主流核心价值观武装大学生头脑,使之成长为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益的艺术人才,使人才培养质量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国内的竞争。大学生思想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艺术人才培养的质量。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必然选择。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因此,高等艺术院校必须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师的文化素养和学院的文化品位,培养大批高素质、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以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和良好的校风校貌赢得社会的广泛认可,实现“人民满意”。
三、关系到高等艺术院校能否坚守思想文化阵地
当今社会,高等艺术院校早已不是远离社会的象牙塔,而是各种思想文化激烈碰撞的场所,社会发展的各种阶段性特征都会更加突出地体现出来,反映和作用于师生的思想领域;尤其是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当代艺术院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益显现出新特点。加之由于专业的特殊性,与世界各国的艺术教育领域交流合作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师生中留学归国人员众多,师生的思想更易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因此,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师生员工,把“三个倡导”体现到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营造健康向上的大学文化,才能使他们坚定理想信念、保持良好情操,使高等艺术院校坚守住思想文化的阵地。
四、关系到高等艺术院校能否为和谐社会建设做贡献
艺术院校大学生是社会文明道德风尚的重要体现者和传承者,他们走上社会之后将对整个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社会道德的建设和践行将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艺术院校大学生,能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使他们以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重,自觉投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这既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进程,又可使艺术院校大学生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真正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力军。
五、关系到高等艺术院校能否引领和推进先进文化艺术传承创新
艺术院校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文化艺术发展的价值取向,他们能否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表演、创作和传承更多更好的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作品,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步伐和成效。思想境界决定了艺术境界,艺术类大学生思想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艺术产品和艺术活动的质量。只有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精髓融入他们的艺术创作和表演实践当中,以优秀的文艺作品和创新的文艺形式来推动文化之魂的熔铸和社会风尚的引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