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
出版时间:2015年6月北京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分为理论创新、实践案例、专题研究三个部分,理论创新部分包括发表在核心期刊的理论研究文章,实践案例包括该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典型案例,专题研究则包括该校承担的国家、省以及校级课题的研究报告。这些成
作者姓名: 孙一平,张文卫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78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理论创新、实践案例、专题研究三个部分,理论创新部分包括发表在核心期刊的理论研究文章,实践案例包括该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典型案例,专题研究则包括该校承担的国家、省以及校级课题的研究报告。这些成果在如何面向普通工科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思考和创新,体现出了普通工科院校尤其是行业院校的特点,对于同类大学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好的借鉴和启示。
作者简介
孙一平,男,1959年11月生,高级政工师,现任西南石油大学党委书记,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科研项目14项,教改项目20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编出版专著、教材9部,多次获得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四川省学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等称号。
张文卫,男,1961年6月生,高级工程师,现任西南石油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校工会主席。主持和参加多项教改和科研项目,主编出版专著、教材等多部,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多次获得四川省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工会工作者等称号。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社会转型期大学教师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资源整合问题略探
新媒体时代文化生态的嬗变与社会核心价值观传播策略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基于协同学的观点
伟人风范后世楷模——毛泽东优秀心理特质及其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胡锦涛同志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探析
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现实意义与研究途径
弘扬张思德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论毛泽东的尊师观
论爱国主义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特色之关系
从科学发展观看思想政治工作新观念
以高度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新形势下推进高校党建工作的对策及思考
生态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时代诉求
信息传播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优化研究
大学生网瘾成因与矫治策略
基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途径探讨——以西南石油大学为例
工科院校贫困学生心理特点及资助工作模式探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其矫正策略
利用贫困大学生资助活动,开展资助育人工作——以西南石油大学为例
第二部分 典型案例
西南石油大学帮扶“三困”学生圆青年成才梦
新时期建立大学生公寓“党员服务站”的实践
构建“GPS”体系促毕业生充分 就业
以“石油精神”为主要内涵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小吉传媒——西南石油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加强新媒体网络教育阵地建设
念好“三字经”,发出好声音,传递正能量
实施“六个三”工程加密就业服务网助推大学生就业工作上台阶
情系老党员温暖老教师
人生理想信念与传销百万陷阱的博弈
就业从诚信开始
第三部分 研究报告
以学生社团活动为载体,构建实践育人工作新模式
高校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调查分析——基于国内十所高校的实证研究
激励管理在大学班级管理中的路径选择
构建“一主三辅”的教学模式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和谐社会构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报告
工科背景下理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舆情管理研究
基于理工类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多元文化研究
网络时代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基层党组织和学生党员在高校学生学习型团队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后记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社会转型期大学教师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大学教师作为教育的实施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教师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引领大学文化的发展方向。大学要发挥文化传承创新功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积极推进大学教师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大学教师文化为什么需要传承与创新,传承什么,如何创新,怎样发挥现代大学制度在教师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保障和引领作用,研究和厘清这些基本问题将对大学文化建设、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厘清社会转型期大学教师的文化困惑
大学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既受到职业理想的引领和社会期盼的规约,又受到一定社会生产方式及其相应的社会文化的影响。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大学教师身上至少交织着理想文化、计划文化和市场文化三种价值文化观念。
大学教师有着自己的群体精神和理想人格。大学承担着研究高深学问、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为社会发展服务以及传承引领社会文化等重要使命,这些使命也是大学教师孜孜不倦的理想追求。研究高深学问,需要教师具有自由探索、批判创新、追求真理等科学精神;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品德、渊博的知识、宽广深厚的文化和甘于奉献的精神。这些群体精神和价值观念构成了大学教师的理想文化,激励着一代代大学教师不懈地提升自身的素质与修养,引导着大学文化的发展方向。人们对大学精神失落、教师道德滑坡的哀叹,对回归大学自我、重建大学精神的诉求,正是大学自身和社会对大学教师理想文化深切的呼唤。
大学教师有着计划经济体制的文化烙印。虽然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已有近20个年头,但计划经济文化在一些领域并没有完全消失,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领域。比如,在资源配置上,主要通过行政手段,教师教学任务由基层教学组织直接安排,学科建设和科研任务由管理部门层层分解指标,实验室等教学设施由学校统一调配;在分配方式上,基本是按教学科研工作量进行平均分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工作基本不愁,劳动收入基本无忧,危机感和紧迫感不强,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惰性。在这种行政权力配置学校资源情况下,一方面导致教师对行政权力的依附,另一方面教师想方设法要成为行政权力的拥有者,易形成权力依附文化,甚至“官场”文化。
大学教师承受着市场文化的消极诱惑。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由平等、自立自主、竞争进取、信用名誉、法治规则等很多积极的市场文化,并从根本上保障市场经济有序进行。作为一直身处在计划特征明显的大学管理体制里的大学教师,群体文化没有完全经过市场的“炼狱”和“洗礼”,既享受着计划体制内“依赖上级、省心省力”的安逸生活,又承受着市场体制带来的物质财富的巨大诱惑。如从价值标准来看,市场经济的自然趋势是以物(商品货币)为价值标准,崇尚物质功利主义,当我们的大学教师也以拥有金钱的多少作为衡量自身价值标准时,如何能够静下心来从事教学科研,甚嚣尘上的大学学术浮躁也就不难理解。从价值选择来看,市场经济的另一个自然趋势就是“利益最大化”,以最低成本获取最大收益,当这一价值判断出现在大学教师身上时,教师就很难全身心投入付出多、见效慢的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谁都愿意去做那些容易出学术成果和取得经济利益的科研项目,还会有人专为经济利益而做科研项目,甚至有人会不惜学术造假。
大学教师的职业理想形成的理想文化是不容置疑的,但大学教师同时又受到计划文化的影响和市场文化的诱惑,三种价值观念在大学教师身上碰撞,教师们应如何选择,他们能否自主选择,教师文化该坚守什么,扬弃什么,这不能不说是当前大学教师的一种文化困惑。
二、整合创造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大学教师文化
在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今天,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总体趋势应是逐步引入市场机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市场文化必将成为大学教师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计划体制下,计划文化与教师理想文化的融合形成了特有的大学教师文化。在市场体制下,市场文化与教师理想文化的融合必然形成一种新的大学教师文化。基于此,大学教师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既要对市场文化进行扬弃,又要对大学教师理想文化进行引导和坚守。
实际上,大学教师的理想文化与市场文化在很多方面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比如,市场文化中的自由平等精神,不允许人身依附关系和超经济的特权存在,自由探索、批判创新、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同样不能容忍超学术的行政特权,学术决策和学术资源分配在一种平等关系中进行竞争。又如,市场文化中的自立自主与竞争进取精神。竞争是市场经济的规律,是市场经济的核心法则,竞争催人上进,竞相进取。要面向市场、参与竞争,必须培育和提升人的自立自主能力,市场经济的根本作用不仅在于实现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更在于促进普遍的独立、自主个人的生成。如果大学教师在参与竞争中形成了这样的自立自主精神,他就会对一个大学教师所需要的渊博知识、深厚文化进行不懈追求,成为学生思想文化的引领者,社会文明的传播者,与我们理想中的大学教师就会越来越近。再如,市场文化中的利他原则和合作原则。市场主体在追求利益中要以为他人提供等价商品和服务为前提,在竞争中需要得到他人的合作与支持,在利他原则基础上升华奉献精神,在激烈的学术资源竞争中增强团结与合作,这正是当代大学教师迫切需要的。
大学教师理想文化与市场文化的这种内在一致性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基础,但市场文化与大学教师文化并不是同一关系。市场文化既有切合大学教师文化建设要求,有利于形成新的大学文化的一面,又有着背离大学教师理想文化的负面因素存在。在市场文化背景下推进大学教师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要求我们在新的历史视野下,积极鼓励和支持一切有利于大学发展、教师发展的市场观念、市场精神等市场文化,使之融入大学教师文化,融入大学精神文化,又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思想政治优势引导大学教师对理想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的追求,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法制、纪律的力量限制和化解市场文化的负面因素,使市场文化在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条件下得到升华,使大学教师理想文化与市场文化得到有机融合,从而整合创造一种新型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教师文化与大学精神。
三、发挥制度在大学教师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
在市场文化背景下推进大学教师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需要我们对大学发展规律和市场机制的历史作用、本质特征进行科学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
坚持把教师发展作为大学教师文化传承创新的方向。教师是大学办学的主体,大学教师的发展是一所大学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从人的发展角度看,市场经济和市场文化的本质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一方面,市场文化中的自由平等、自立自主、竞争进取等文化精神解放人、开发人、发展人,促进独立、自主个人的生成。另一方面,对于未来社会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文化形态而言,又有“物的依赖性”这一根本弊端,对于大学教师来说,容易出现物质功利主义现象;对管理者来说,容易出现见物不见人,见“才”不见“人”的现象,对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和现实要求多,对教师作为人的发展和理想关注得少。我们在对大学教师提出这样那样的规定同时,切不可忘记只有教师自身发展了,一切才皆有可能。作为一所大学,应该将马克思对人类历史总体进程第三阶段提出的“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为理想文化”,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应有之义。一切改革的根本方向应是促进教师自由全面发展,引导认同教师理想文化。
坚持把体制改革作为大学教师文化传承创新的母体。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作为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大学教师文化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能靠说教形成。一种教师文化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和客观的现实条件,而社会的生产方式和大学管理体制是两个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理论上讲,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必然产生与之相应的大学管理体制,从而形成一定大学教师文化,这是一个自然过程。因此,大学教师文化的创新首先要求大学管理体制创新。市场文化背景下大学教师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要求高等教育和大学管理体制改革引入市场机制,因为机制是文化的母体。
坚持把制度建设作为大学教师文化传承创新的载体。如果说体制是文化的母体,那与之相应的制度就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制度的形成本身就渗透着组织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制度一旦制订和执行,就直接影响和改变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因此,大学教师制度就成为造就教师文化的制度性根源,成为教师文化形成的现实环境。有什么样的大学教师制度,就会塑造什么样的大学教师文化;有什么样的大学教师文化,就会给学生创造什么样的教育背景,引导大学文化走向什么方向。一定的制度会形成一定的文化,但实践证明制度执行者形成的价值观念与一种制度自身所期望的价值追求往往并不完全一致,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要求我们在进行制度设计时要有先进的大学教师文化理念,充分认识和论证出台一个制度会对教师文化价值观念产生什么影响,把制度建设作为大学教师文化养成的有力保障,作为大学教师文化创新的主要途径。从教师文化的高度来推进教师制度建设,从而真正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资源整合问题略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资源的利用应当具有选择性、目的性,符合实际。而在处理各种具体问题上需要利用哪些社会资源,这就涉及社会资源的整合问题。通过有效整合,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可使社会资源在整合后形成新的合力。整合社会资源应当遵循实事求是、系统、效益、可持续性等基本原则。统筹配置社会资源、建立社会资源共享制度、构建社会资源利用的评价体系是整合社会资源的基本策略。
一、引言
当下,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流思潮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必须面向社会以求良性发展。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仅需要利用高校内部各种力量的积极配合,更要求我们积极主动地借助社会力量,合理利用多种社会资源才能得以实现,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利用不同的社会资源,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展。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着重指出:“要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动员起来,把社会各方面的资源整合起来,积极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要讨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资源,有必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和把握,华中师范大学学者陈万柏、张冬利在相关研究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概念界定是比较确切的,即“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一切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发和利用的物质、文化和信息的总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资源的整合是指把纳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并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各种要素,根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加以整顿、协调和重新组合,以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达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需要丰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资源作为支撑。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资源的分类,目前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和分类方法。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陈华洲在其学术专著《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一书中以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存在形态为标准,把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资源分为主体资源、群众资源、文化资源、科技和信息资源四大类。该专著并没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资源进行系统的分类,但陈华洲教授的分类方法可以为我们进一步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资源的分类提供有益的帮助。在刘定平教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资源的整合与开发”课题中(2005湖南省社科基金重点课题),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资源分为两个大类,即人文资源和人才资源,其中人文资源又细分为人文物质资源和人文精神资源,人才资源细分为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其他社会人士,如爱国志士、精神领袖、劳动模范等等。
我们在参考了以上分类方法的基础上,根据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资源开发利用的实际情况,试着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利用的社会资源作了一个简要的分类,即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资源分为地域文化资源、家庭资源、社会资源和校外传媒资源这四大类,当然这四大类并不一定就能完整地覆盖所有社会资源,但应该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利用的主要的社会资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利用的社会资源往往是零散的、临时性的,缺乏系统性,是需要整合的。各种社会资源的特征及其利用方法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我们可以通过研究这些社会资源的特点及社会资源之间的联系,再有针对性地整合利用这些社会资源。整合社会资源可以使社会资源的配置得到优化,可以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而使社会资源在整合后形成新的合力。
二、社会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均或多或少地利用校外社会资源。这种对社会资源的利用有时候是积极主动的,但更多的时候却是被动的或无意识的。究其原因,还是没有形成积极的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观,缺乏资源意识。很多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资源的认识和理解并没有上升到应有的高度。即使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者具有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理念,但针对具体问题该怎样合理地有效地利用哪些社会资源,如何才能做到有效使用多种社会资源来解决某些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问题,仍然欠缺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模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也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一)对社会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界普遍没有形成明确的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观,在利用社会资源时的具体表现就是缺乏自觉性,其根本原因是对社会资源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资源利用的意识。这里我们应当首先明确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观,华中师范大学学者陈华洲的在相关研究中的定义是较为准确的,可供借鉴,即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观是指“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形成、形态、功能及发展前景的基本看法,是一种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决定着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基本态度和基本行为倾向的主观认识”。
只有思想政治工作者普遍树立科学的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观,才能真正认识和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资源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归根结底需要教育者去实践、去建设。观念是一切行动的先导,没有一定的思想观念作支撑,即便是明显的道德教育问题摆在面前也可能会视而不见。缺乏积极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资源开发利用的观念,不能正确认识社会资源的重要性,将直接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成效。
(二)社会资源的配置不合理
前文已经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资源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分类,即地域文化资源、家庭资源、社会资源和校外传媒资源等。但在什么情况下,应当着重利用其中的哪些社会资源,这在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普遍是比较随意的,社会资源的配置也经常处于不合理的状态,这就使得社会资源不能得到合理的运用。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主体理念和水平的差异,所以在一定时期就会表现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资源空间区域分布上的不均衡性,为此,应根据高校内部各个单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资源的赋存状况和分布特点,合理地进行配置,从而实现社会资源的互补。然而,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者之间的价值取向、科技条件等主客观原因的影响,高校之间、各高校内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资源配置也极不合理,思想政治教育者之间缺乏经验交流和方案研讨,社会资源也缺乏共享的模式,从而限制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资源应有功能的发挥。
美国经济学家F.A.哈耶克曾经说过:“社会的经济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如何配置所‘赋予’资源的问题,它更是一个如何确保充分利用每个社会成员所知道的资源的问题。”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贾湛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74~75页。什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资源的配置呢?我们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资源的配置就是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根据已有的具体的高校思想政治社会资源形态及其内在的联系,在不同时间里,在校内不同部门和单位之间合理地协调和组合,以形成社会资源的合理结构,进而实现社会资源功效最大化的一种实践活动。从根本上说,还是没有一套可供借鉴的操作模式。应当改变和纠正社会资源选择的随意性,探索社会资源选择的正确方式。各个高校的具体情况不同,在社会资源选择上,还应当更多地结合各高校的实际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