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山东大学
出版时间:2015年6月北京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内容涉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创新发展的诸多方面,是中央16号文件下发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成果的集中反映。本书共设四编:第一编 引领信念,铸魂励志:主要内容为加强大学生
作者姓名: 夏晓虹,刘欣堂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68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涉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创新发展的诸多方面,是中央16号文件下发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成果的集中反映。本书共设四编:第一编 引领信念,铸魂励志:主要内容为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党团组织建设等,引领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第二编 提升素质,助力发展:主要内容为通过班级建设、学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等,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第三编 守望生命,呵护心灵:主要内容是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等,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第四编 长袖善舞,秉志前行:主要内容是加强辅导员培养培训,帮助辅导员提升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走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道路。
作者简介
夏晓虹,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秘书处办公室主任,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山东大学)办公室主任,《高校辅导员》杂志常务副主编。主要从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教育方面研究,承担了多项教育部委托课题,开展了一系列专题研究,编著撰写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类书籍和论文。
刘欣堂,中共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宣教处处长,兼任山东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引领信念铸魂励志
立德树人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价值体现及其实现路径
加强大学生“中国梦”宣传教育
“中国梦”背景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
微型党课:细微之处践行“中国梦”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应对宗教思想渗透
基层党团组织在高校社团文化建设中的功能探析
大学生党员发展与教育长效机制探析
浅议制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七大“本位论”
自媒体生态下大学生价值观养成的困境及对策
第二篇提升素质助力发展
高校班集体建设在大学生自主管理中作用和机制的研究
以学风建设为载体加强学生班级建设
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机械类专业双实双业基地构建
外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需求分析
发挥自身优势,走艺术院校特色就业创业之路
高职辅导员如何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浅析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作用、困难及方法
目标导航扬帆学海
浅析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
浅析新生如何适应大学生活成长成才
微博建设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挑战及策略研究
第三篇守望生命呵护心灵
心理创伤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与对策思考
关于辅导员对大学生情绪管理的思考
大学生人格对学习拖延的影响:学习动机的中介作用
90后大学生人格教育诉求下的家庭教育承接
发展性艺术治疗在大学生社会适应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大学生择业就业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学生教育管理制度文化建设初探
第四篇长袖善舞秉志前行
与时俱进提素质,科学指导显成效
把握形势科学引导不断提升高校学生工作水平
提高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的路径探析
引领·人文·创新
高校辅导员核心价值观构建研究
把握辅导员工作内在规律,推动辅导员队伍科学发展
构建学术研究机制,促进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
凝聚爱心共赴前程
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再思考
谈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如何提高执行力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刍议
基于专业化建设视角下的辅导员文化育人渗透机制探析
基于职业锚理论的高校女辅导员职业生涯管理探析
后记
第一篇 引领信念 铸魂励志
本篇主要内容为通过在大学生中做好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引导大学生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党团组织建设等,引领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同时积极探索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和新举措,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懈奋斗。
立德树人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价值体现及其实现路径
中华民族历来有“尚德”的优良传统。早在殷商时期,道德的观念业已形成,后经儒家的传承与倡导,重视德育、修养身心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两千余年的历史中影响深远。《左传》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立德由是成为历代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目标,他们在“修齐治平”的人生道路上努力去实现“不朽”的道德志业。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新时期国家教育事业重视道德培养的集中体现,充分显示了党中央对道德教育的重视和大力发展道德教育的决心。党中央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是当前教育发展理论的指明灯,令无数教育工作者为之振奋、鼓舞。高校学生工作承担着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与政策的提出将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有必要深刻认识立德树人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价值体现,并积极寻求其实现路径。
一、立德树人的思想内涵
(一)立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作为文化的核心具有强烈的弥散性和绵延性。道德不仅仅是无数士子用以修身养性的标准,更成为人们约束自我生活的规范。关于强调道德的表述,在传统的经典中随处可见。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论语·里仁》)即对于道德的追求成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依据。同时孔子还提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由此可见道德不仅仅是修养身性的内在要求,更是文人志士规范日常生活的依据所在。而道家文化的创始者老子则赋予“德”与“天道”同等重要的地位。老子提出:“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遵道而贵德。”(《道德经》第五十一章)这些经典文献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影响着一批又一批读书人,他们对于先贤所阐述的道德观念不仅熟稔于心,而且身体力行,在具体人生实践中将之发扬光大。正是在这样的传统道德文化环境中,道德向着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弥散开来,而“立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所在。
(二)立德是新时期的时代主旋律
改革开放以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法治社会成为我们党努力实现的目标。依法治国成为人们的共识,而道德建设却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们忽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绩卓著,但是伴随着经济发展而来的却是道德的不断滑坡和精神家园的荒芜。于是,在倡导依法治国的同时,以德治国也成为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始终注意把法治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向广大青年发出热情的倡议:“广大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自觉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3-05/04/c_115639203.htm(访问时间:2013年5月4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作为国家建设的左膀右臂,二者缺一不可。新时期的青年只有在道德上做到自我完善才能真正成为引领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一个拥有强大精神力量的民族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立德是高校学生教育培养首要的核心问题
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和努力,已经在现代教育发展的道路上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高等教育的发展,为社会各阶层输送了大量的专业化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和智力保证。但是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绩,并不能掩饰其在道德文化教育上的不足,一些身处象牙塔深处的学子做出有违社会道德,甚至违反法律法规的举动即是证明。有学者经过研究指出,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具体表现为:时代感强而责任意思弱,个性特征强而承受能力弱,参与意识强而辨别能力弱,认同感强而践行能力弱,主体意识强而集体意识弱等田建国:《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2006年在宁波市高校工委培训会上的报告。。从道德精神的层面来看,这种思想特点明显地体现了传统道德意识的淡化与现代道德体系的艰难重构。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愈来愈小,而个体主义和享乐主义在当代青年中却得到了更多的接受。传统道德体系受到冲击,而当代青年群体尚未建立一个科学、完整的道德价值体系。因此,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引导作用,加强道德教育就成为高校学生教育培养的核心问题。
二、立德树人在高校学生工作中价值体现
(一)立德树人阐明了高校德育工作的根本目标
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价值体现在,它从根本上指出了高校教育工作的目标所在,即高等教育要培养怎样的人才。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就是要在高校中通过德育作为教育的驱动力量,在传授科学知识和培养实用技能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实现全面发展。正所谓“十年之计,莫如树林,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管子·权修》),立德树人最终的目标要落实在“树人”。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社会对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联合国首届可持续发展教育会议明确指出,“教育既要能满足人当时发展的需要,也要能保证人身心和谐、均衡与持久的发展而不受伤害,具有全面、长久与强劲的发展能力”。高校德育工作,不仅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还要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敢于担当的责任心,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公民,唯其如此,才能达到树人的目标。
(二)立德树人明确了高校道德教育的工作途径
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对于当代中国高等教育而言,明确了学生工作的开展途径,即怎样培养人才,为我们的高等教育提供了方法上的指导和借鉴。道德教育对于整体教育而言具有极强的先导性和引领性意义。在立德树人理念的指导下,高校学生工作开展的途径就是坚定推行德育为先,通过道德的感召力和感染力,实现对广大青年学生的教育、引导和激励,从而传播道德正能量,实现“树人”的最终目标。中国传统的人才观讲求“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即所谓“德为才之帅”。良好的道德是人们得以充分发挥聪明才智造福社会、服务他人的依凭和保证。道德品质如同规矩一般,决定着才能施展的方向以及其所能成就的方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和中国传统的人才观所具有的内在一致性,使得其在工作实践中更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可,从而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充分发挥方法论的作用。
三、立德树人对高校学生工作主体的内在要求
(一)教师要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作为教师主体的专业课教师,在日常授课和生活中与大学生有密切的接触和交流,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对大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他们势必成为立德树人的典范性力量。专业课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针对大学生所学专业授业解惑,更要以身作则,以自身的优良品格感染和熏陶学生。所谓“师范”,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讲的就是应从高水平的学识与高尚正直的道德这两个方面以身垂范。在立德树人方面,高校教师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相对特殊的教育主体。他们有责任将社会主义的经典理论以及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平易近人的方式传授给广大青年大学生。特别是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大肆传播,共产主义理想受到威胁的今天,努力提升社会主义经典理论的感召力,使广大青年学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信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就显得尤为突出。
学生辅导员在立德树人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德”是辅导员基本素质的核心要素。以德立身不仅仅是辅导员工作的导向和准则,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应当体现为一种修身和行为方式,体现为公正、责任、诚信、爱心,体现为尊重人、爱护人的人文情怀。同时,学生辅导员与大学生保持着最紧密的联系,他们能够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向,从而做到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帮助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辅导员和青年学生有更多相似的经历和生活感受,在交流和沟通中较少存在障碍和隔膜,更有利于思想道德教育的开展。
总之,不论是专职教师还是学生辅导员,在思想道德教育中,都要秉持以身作则的理念,正如孔子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论语·子路》)广大教师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只有做到爱岗敬业,努力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才能为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标杆,从而推动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二)青年学生要做到创先争优,相互促进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不仅仅需要教师的努力奉献,更需要大学生自身的积极努力。立德树人,不仅仅要求教师树立“师德”,更根本的目标是学生树立“学德”,学生应当将“修身立德”作为成长发展的首要目标。学生群体中的党员和学生干部群体,应该在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中积极发挥先锋队和带头人的作用,要在理论、思想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提升自我思想道德水平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类教育实践活动,发挥正能量,努力影响和帮助周围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使党的理论和社会主义理想能够得到更有效的传播。学生干部作为学生群体中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应该本着“处处为同学着想,处处为同学服务”的理念,在开展班级、校园活动的同时,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践行优良的道德理想,在立德树人教育实践中起到排头兵的作用。同时,我们应当更加关注如法学、行政管理、社会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公益性较强的学生,对于他们思想道德标准应当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努力完善自身的专业素养,实现自我的思想道德提升,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积极在校园内外承担各种公益活动,投身志愿服务,优化专业学习的同时,提升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提升思想道德水平,为立德树人的宏大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立德树人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实现路径
(一)传承与弘扬道德文化,优化育人环境
对于广大青年学生而言,离开家庭之后,大学校园就成为其一生中最重要的社会化场所。在大学校园中,处于成长期的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处在不断嬗变的状态。要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就要求高校在宏观层面积极传承和弘扬道德文化,为青年学生提供优越的道德人文环境。在弘扬道德文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要注重宏观设计。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从宏观上把握趋势,统筹协调各方面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相互促进,才能创造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校园文化是高校发展的软实力,是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形的文化形态,通过对青年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状态。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细节上下足功夫,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奋进、求知进取的校园文化,对于提升道德教育、优化育人环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二)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开展日常工作
首先,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积极贯彻立德树人的理念。针对高校学生不同年级的发展状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教育,如大学启蒙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诚信教育、法治教育等,通过新颖、活泼的活动形式,实现崇高道德理想的传播和熏陶,润化有德性的人才。
其次,在党建、团建工作中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党建、团建工作,因其性质的特殊性而在学生德育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肩负着宣传党的理论、传播党的思想、充实党的基层力量的重大使命。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立德树人,即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国民体系教育之中,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孙弘安:《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载《中国高等教育》,2013年第9期。。因此,党建、团建工作中应将核心价值观和德行修养作为必须首先坚持的修身准则和终极价值体现,通过党团活动导向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动态,由主题突出的思想道德修养标准影响和培养一批品行优良的学生党员干部,进而带出一个健康向上的学生团队。品行出现瑕疵的学生必须及时关注,着力引导回归;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有突出表现的学生要及时肯定鼓励,并给予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努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道德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再次,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努力倡导志愿服务活动,在实践中寻求真知,在志愿、公益活动中陶冶情操。社会实践教育是大学整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大学校园教育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实践意义和社会价值。通过组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在砥砺品格、锤炼精神的同时,做到学有所用、理论联系实际,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仅是德育工作的源头活水,也是德育工作的最终指向所在。而公益活动所内含的公益性和道德内蕴,则对青年学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积极倡导学生投身公益事业,充分发挥公益活动的育人功能,可以引导大学生在公益中体会道德精神的魅力,从而将道德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终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