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一站出版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400-6677-036 全 国 免 费 咨 询 热 线
大德育体系的实践与创新
点赞
教育部思政司委托中联华文出版项目,档案编号:zlhwdy-1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出版时间:2015年3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共分为六章,第一章重点介绍了学校大德育体系的基本构架,教育实践的重点举措,取得的主要成效和积累的基本经验;第二章至第四章分别介绍该校本科生德育工作、研究生德育工作和共青团工作的整体布局与实践创新,

作者姓名: 傅安洲,王林清,张建和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78

书稿详情 稿件目录 样章赏析 图书评价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六章,第一章重点介绍了学校大德育体系的基本构架,教育实践的重点举措,取得的主要成效和积累的基本经验;第二章至第四章分别介绍该校本科生德育工作、研究生德育工作和共青团工作的整体布局与实践创新,对德育工作涵盖的主要领域、内容进行分类描述;第五章介绍该校各学院(课部)的工作创新和精品项目;第六章主要从校本研究、学科建设、学术团队建设和专业化平台建设等方面阐述了该校德育理论研究和推进德育工作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作者简介

傅安洲  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该校党委副书记,兼任教育部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宣部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特约研究员、湖北高校学生工作研究会会长。自1983年以来一直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著有《德国政治教育研究》等多部专著,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

王林清  博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学生事务管理和研究工作,现任中国地质大学学生工作处(部)长、湖北高校学生工作研究会秘书长和学籍管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曾主参编著作6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张建和  硕士,副研究员,1994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毕业留校工作至今,一直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任该校学生工作处(部)副处(部)长,曾主持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3项,主参编著作和教材3部。


稿件目录

第一章 大德育体系的实践与成效

 第一节 大德育体系实践的主要措施

  一、明确工作目标,强化组织领导

  二、狠抓队伍建设,夯实工作基础

  三、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政治理论课作用

  四、丰富德育载体,提高感染力吸引力

  五、完善条件保障,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第二节 大德育体系实践的主要成效

  一、全员育人的“大德育”体系进一步健全

  二、大学生思想主流呈现积极健康向上态势

  三、大学生主体性发展平台日益拓展

  四、“地学”特色校园文化成果丰硕

  五、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日臻完善

 第三节 大德育体系实践的基本经验

  一、始终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在育人理念上凸显一个“大”字

  二、始终坚持完善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机制保障,在制度设计上追求一个“长”字

  三、始终坚持直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情况新挑战,在方法对策上体现一个“新”字

  四、始终坚持“办实事、用实招、求实效”,在措施效果上突出一个“实”字

第二章 本科生德育工作的实践与创新

 第一节 本科生德育工作的思路与布局

  一、本科生德育工作的思路

  二、本科生德育工作的布局

 第二节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一体两翼”模式协同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党徽照我行——支部引领”工程的规划与实施

  三、以思想教育为先导,十大举措推进学风建设

  四、加强班级“末端”管理,夯实德育工作基础

  五、构建“六全”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六、以“社会调查课”构建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第三节 提升大学生综合发展能力的实践探索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规划与实践(2014—2020年)

  二、“植入式”大学生学习支持中心的系统构建

  三、建立大学生发展支持与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联动机制

  四、民族学生骨干培养的实践探索

  五、“三强”特色优秀国防生培养模式探索

 第四节 提高学生事务管理质量的实践探索

  一、在规范与创新中稳步提高生源质量

  二、加强学籍注册工作,增强学生学籍意识

  三、西部和基层就业特色与高位稳定就业率的创新实践

  四、“发展型”资助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五、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双百励志圆梦行动”

  六、大学生社区“学园管理模式”的实践与创新

 第五节 促进学工自身专业化发展的实践探索

  一、构建服务型学生工作新体系的探索

  二、强化服务意识,推进学生工作方式转变

  三、“学生‘一站式’服务”工程的设计与实施

  四、学生事务管理规范与服务标准的系统构建与实现

  五、注重分类发展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实践探索

第三章 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实践与创新

 第一节 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思路与布局

  一、研究生德育工作的目标定位

  二、研究生德育工作的体制机制

  三、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实现路径

 第二节 构建德智融合育人机制的实践探索

  一、“研究生示范党支部建设工程”的设计与实施

  二、“良师益友”型的导师育人实践探索

  三、主题教育融入业务培养路径探索 

  四、“西部高水平人才培养计划”的探索与实施

 第三节 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实践探索

  一、以“学术文化节 ”搭建协同创新平台

  二、打造“3+3”研究生校园文化精品

  三、“多维立体”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形成

  四、“务实型”学生骨干的培养

 第四节 提高管理服务质量的实践探索

  一、“保障发展”型研究生资助体系建设实践

  二、“联动”型就业工作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三、“网格化管理服务模式”的实践探索

 第五节 研究生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实践探索

  一、加强队伍建设,激发工作活力

  二、出台《管理办法》,规范工作机制

  三、建立考核机制,提升工作质量

第四章 共青团工作的实践与创新

 第一节 共青团工作的思路与布局

  一、指导思想与工作思路

  二、组织构成

  三、工作策略与工作目标

  四、重点工作

 第二节 思想引领工作的实践与创新

  一、工作设计

  二、工作路径

  三、工作成效

 第三节 创新创业教育的创新与实践

  一、工作设计

  二、工作路径

  三、工作成效

 第四节 文化素养培育工作的创新与实践

  一、文化活动体系

  二、课程教学体系

  三、文化精品系列

 第五节 地大共青团自身建设

  一、工作设计

  二、工作路径

  三、工作成效

第五章 学院德育工作创新与精品项目

 第一节 地球科学学院德育工作实践创新

  一、工作创新:着眼学风建设,培育科学精神

  二、精品项目:“赛恩师·Science”科技引航工程

 第二节 资源学院德育工作实践创新

  一、工作创新:构建四级工作格局,增强学生党建实效

  二、精品项目:寻找李四光·卓越地质师培育工程

 第三节 材料与化学学院德育工作实践创新

  一、工作创新:德智融合,构建育人平台

  二、精品项目:“Chemistry Show——身边的化学”实验展演

 第四节 环境学院德育工作实践创新

  一、工作创新:科技学风并重,突出“生态”强专业

  二、精品项目:积水团队培养模式构建

 第五节 工程学院德育工作实践创新

  一、工作创新:兴文化风,筑梦工程

  二、精品项目:工程文化体系建设

 第六节 地空学院德育工作实践创新

  一、工作创新:在悟探中求索真知

  二、精品项目:物探人锤炼计划

 第七节 机电学院德育工作实践创新

  一、工作创新:整体推进,多平台协同育人

  二、精品项目:机器人大赛

  ……


查看更多>
样章赏析

第一章 大德育体系的实践与成效

1986年,为加强大学生德育工作,学校在审慎研究之后设立了党委学生工作部(处);同时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分管教学工作、宣传思想工作、组织人事工作、学生工作、后勤保障工作的多位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党委统一领导,以行政为主实施的德育工作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由此奠定了我校“大德育体系”的基础。在近30年的实践探索中,学校不断完善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小组领导,职能部门统筹协调,学院德育工作组具体实施的三级组织构架;形成了组织部、宣传部、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教务处和团委统筹,学院具体实施,专业教育与德育相融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与实践育人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德育实践相促进,教育管理服务与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相融合的大德育体系,为大学生德育工作提供了完善的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保障。

第一节 大德育体系实践的主要措施

一、明确工作目标,强化组织领导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战略出发,从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长远办学目标出发,确定了“品德高尚、基础厚实、专业精深、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学生对中国梦的认同,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培养学生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团结合作的奉献精神、助人为乐的优秀品格、服务祖国和人民的高尚情操。

学校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行政为主实施、部门统筹协调、校院两级推进、学院具体落实”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体制,专门成立了校党委书记任组长、校长和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小组,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统筹规划与组织实施提供坚强的保障。

学校建立了“分管领导统筹、部门分工协作、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师生员工充分参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行机制。定期召开由党办、组织部、宣传部、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教务处、保卫部、工会、团委等部门负责人与学院副书记共同参与的例会,形成了学团融通、本研衔接、协同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局面。

二、狠抓队伍建设,夯实工作基础

学校紧紧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目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纳入学校各级管理干部和师资队伍建设序列,使之成为党政后备干部主要来源之一。

按照“精选拔—重培养—强建设”的基本思路,高度重视并不断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队伍建设。鼓励专职党政干部和辅导员及相关专业课教师承担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在专任教师选拔上实行严格准入制度,要求除具备规定的基本条件外,协同有关部门对新进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基本教学科研能力进行严格考核。专门制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称评定细则,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称职级评审工作。学校积极鼓励专职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坚持推行“传帮带”措施,组织教师参加教育部和湖北省教育厅组织的培训研讨,鼓励教师出国访学研修,支持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立项,引导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参与社会实践考察。

按照“足额配备、结构合理、专业发展”的目标和“专兼结合、专职为主”的原则,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以提高素质能力和专业化水平为重点,注重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和教学法的研究,以理论与实践研究促进教育教学和工作实践,带动队伍建设,构建“立项研究—教育教学/工作实践—队伍建设”一体化的辅导员发展支持体系,扎实推进辅导员队伍向职业化、专业化发展。落实谈心制、调查制、听课制、进宿舍制、早锻炼制和团队制等辅导员工作制度,开展岗前培训、学习研修、名校交流、国(境)外访学和挂职锻炼等实践活动,着力提高引领学生思想、指导学生发展和处理学生事务的能力。举办“辅导员讲课比赛”,提高教学水平。完善辅导员工作考核、优秀典型选树和职称评聘等制度,坚持每年开展“辅导员技能大赛”和“十佳辅导员”评选等活动,提高辅导员工作技能和工作水平。逐步改善辅导员学习生活工作条件,实行辅导员专项补贴制度,不断提高辅导员待遇,通过事业留人、职业留人、待遇留人,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实施《班主任队伍建设实施细则》和《关于建立学务指导制度的意见(试行)》,鼓励教师和机关干部担任班主任,定期召开班主任例会、开展班主任经验交流,评比校级和院级“优秀班主任”、校级“十佳班主任”,把担任班主任作为评聘职称的必要条件,推进班主任和学务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按照学生主体性发展要求,认真做好各类学生干部的选拔、培养、教育和管理工作。通过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成长工程”、民族学生骨干培训班、研究生骨干培训班等专题活动,加强对学生骨干的培养,健全优秀学生骨干的成长机制。指导校学生会、校研究生会开展工作,大力扶持和引导学生学术类社团、政治理论类社团和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组织开展活动。

三、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政治理论课作用

大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机构和教学改革。2008年底,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精神,按照“整合、加强”的原则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的专门平台。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明确提出在人才引进、师资培养、教师职务聘任、专项经费投入、校内科研立项及学术交流等方面给予马克思主义学院重点扶持。

严格按照《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的通知》精神,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规定课程、学时、学分和最大合班数不超过3个行政班的规定开设课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单独设立2个学分的社会调查实践课程,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引导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按照生均20元的标准拨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专项经费;划拨100万专项经费,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计划工程;拨付专项经费组织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外出考察、学习、进修;支持开展教学研究立项,每年批准2—4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校级教学研究项目。

切实加强课程建设和教学研讨,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召开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会议,校长王焰新做了题为“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效”的专题报告。学校定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大练兵、教学观摩、教学比赛、示范教学活动等教学交流活动,经常开展听课说课、集中备课等教学研讨活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热点难点问题”调查,开展学生评价、同行评鉴等教学评价活动,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建立健全形势与政策报告会制度,举办“理论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坛”,邀请校内外专家、英模人物为大学生作先进事迹报告;各学院(课部、所)主要负责人和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定期为师生作形势与政策报告,不断强化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四、丰富德育载体,增强感染力吸引力

1.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学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着力引导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系列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发布《关于在全校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各职能部门和学院积极落实,强化学生将个人理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统一的意识。每年组织暑期社会实践“千名学子寻梦行”活动,组织覆盖全校的社会调查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经锻炼、受教育、长才干,用“中国梦”筑牢学生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开展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和党员再教育培训班,坚持举办“震旦讲坛”,利用培训班和讲坛传播党的理论知识和方针政策,不断增强学生政治认同,坚定理想信念。组建若干理论学习兴趣小组和“红色之声”学生党员宣讲团,在全校学生中进行政治理论宣讲,开展理论学习研讨活动,不断加深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和认同。开展“三爱”“三节”教育,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开展卫生包干区等义务劳动,在食堂开展“光盘行动”、自觉回收碗筷行动,开展“学习型宿舍”建设、文明宿舍创建活动和学生文明自查自纠活动,引导学生热爱学习、珍惜劳动成果、提高节约意识,形成文明风尚,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实实在在融入学生学习生活中。加强国防生培养。以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建设为根本,培养国防生各项本领向能打仗、打胜仗素质聚焦,苦练革命军人的作风意志、心理体能、军事基本功、科学文化素养,持续彰显我校“三强”国防生培养特色。

2.继承优良传统,全方位探索实践育人新模式

积极贯彻落实《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继承和发扬我校重视实践育人的优良传统,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实践育人的新模式、新手段、新方法,形成了贯穿大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的实践育人体系。紧紧围绕专业学科特点,坚持“践行悟道”理念,将实践贯穿到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着力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吃苦耐劳精神、创新思维方法、团队协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品德高尚、基础厚实、专业精深、知行合一”的优秀人才。确立“理科贴近科学研究、工科贴近工程实际、文管贴近社会实践”的原则,不断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在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以不同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教师科研项目和生产任务,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开办“矿调班”“地调班”,深入开展“工作性实践”教学。从20世纪50年代起,相继在周口店、北戴河、三峡等地建立了3个野外教学实习基地,200余个校外实习站点和47个产学研基地。其中,周口店野外实习基地被誉为“地质工程师的摇篮”,目前已建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每年均有数千名学生在矿山、油田、野外地调区域、地质工程现场开展实践活动。

制定《关于修订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意见》,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为宗旨,坚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开设社会调查实践课程,集中组织学生从事社会调查活动,创新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鼓励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和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支持研究生赴油田企业、地矿单位、地方乡镇等基层单位挂职锻炼,坚定学生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近几年,学校每年95%以上的学生和500多名的教师参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累计有近100名学生赴基层挂职锻炼。2013年开展的“千名学子寻梦行”大型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校内外产生良好的影响。学校多次荣获全国、全省“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集体称号,社会实践成果多次被《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报道。

3.注重整体规划,不断浓郁文化育人氛围

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十二五”规划,统筹部署,逐步形成由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组织协调、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广大师生员工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启动“学校历史人文景观建设工程”,打造校园人文新景观。开展“四重门”文化景观作品创作设计大赛与宣传活动,形成以摇篮、化石林、地质人塑像、第一浪、院士长廊、地大隧道、三峡坝基岩心、逸夫博物馆等地学文化为主题,反映学校历史文化底蕴和重大成果的人文景观带,激励学生爱国爱校、刻苦学习、奋发向上。设计、建造高品位、有特色、与学校整体环境氛围相协调的图书馆、体育馆,展现学校精神风貌和校园特色。通过组织师生员工广泛参与校园楼宇、道路、景点的规划、建设、命名以及管理工作,增强了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对校园文化环境的认同感。统一建设校园文化景观,强化文化阵地建设,规范文化制度建设,加强文化理论研究,做好文化传播工作。组织开展“一院一品”的优秀文化品牌创建活动,培育地学文化节、工程文化节、环境文化节、珠宝文化节、震旦讲坛人文讲座、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大学生青年科技节、中西文化月、“金钉子”合唱团等一批具有影响力、富有学校特色的文化品牌。坚持以“大体育观”为指导,以培养学生拼搏精神和团队意识为目的,积极塑造校园特色体育文化,努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克服困难、坚忍不拔的品质和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通过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生良好的行为养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广大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早锻炼、早自习、晚自习,自觉开展课堂“脱机”行动,学生学业优秀率和合格率稳中有升,学风建设取得良好成效。

4.搭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主动占领大学生思想引领新阵地

学校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积极开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把新媒体作为大学生思想引导新的突破口,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学生全面成才。学校成立了校园网络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制定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划(2013—2017)》和网络日常运行管理等相关文件,每年将网络信息安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分别纳入学校及相关部门的工作要点,进行总体部署和具体落实;统筹学校网络中心、信息管理科、大学生信息中心,做好网络运行与技术维护、门户网站信息发布与管理、网络舆情监控与交换等工作。配置专门的工作人员和工作场所,每年划拨专项经费,实行网络实名注册登记和信息安全24小时值班制度,加强对校园舆情监控与引导,对关键信息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理,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建设“新生代·学生网”和侏罗纪公园校园BBS等生动活泼、内容丰富的讨论交流平台和信息发布平台,开辟了网上团校、第四纪传媒、青年微视频、青年研究等网上专栏,建立“60周年校庆”、师德师风建设、雪山之恋攀登珠峰、学习十八大重要精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大地之光”等十多个专题网站;建立地大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和学生工作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及时发布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信息,主动介入网络热点焦点问题的讨论和引导,定期开展网络问题和校园舆情分析,阶段性地开展网络信息工作经验研讨,保证网络弘扬主旋律、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集散健康有益的思想政治信息。

5.建立“六全”工作模式,切实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实施“课程教学全覆盖、心理普查全过程、咨询服务全天候、日常活动全渗透、心理状况调查全方位和危机事件全员参与”的“六全”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把“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的个性”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终极目标。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体制机制,确保人员经费场地到位。我校于2004年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小组和工作组,并根据工作需要和人员变动及时调整各小组的成员;建立并长期实施四级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与工作流程;加强人员、场地及经费配备,目前有专职教师8人,兼职咨询员和学院辅导员心理联络员25人,建有咨询室、沙盘室、团体活动室和心理测评室等6个活动场所,总面积达500平方米,每年生均经费达到11.5元。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升每位学生的心理素质。自2010年起指导并要求各班级开展“成长与发展”为主题的班级活动,自2011年起面向大一学生开设《心理学与自我成长》必选课程,定期面向学生骨干举办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班,持续举办“5·25”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和“10·20”心理健康教育周活动等。开展调查研究,准确研判和把握大学生心理状况,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每年面向一、二、三年级学生开展心理普查和跟踪测查,并针对测试结果进行访谈;每年开展全校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并进行各年度对比分析;做好日常咨询并定期分析统计学生咨询类型,掌握学生心理问题的变化情况。

6.建立“发展型”奖助体系,全面支持学生健康成长多样化成才

全面落实“奖、贷、补、助、减”各项政策措施,建立以“发展型”模式为主要特色,以助学行动、励学行动、卓越专项、资助育人、多元评价为基本内容,以支持学生完成学业和学术卓越为首要任务的奖励资助体系。努力做到应助尽助,无一人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激励优秀学生追求卓越。规范困难认定,做好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绿色通道、临时困难补助、重大疾病救助等工作,建好“爱心驿站”。近5年,我校年均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费达到5000多万元。调整奖项设置,加强程序管理和过程控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做好评先评优及奖学金评定工作,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自学校实施英才工程资助计划以来,共有近20 000名学生参与立项。开展“双百励志圆梦行动”暑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走访活动,做好感恩、诚信、励志主题教育。每年选派近百名师生参与走访,年度走访近百个学生家庭。对全体研究生实行“三助”(助教、助研、助管)措施,努力解决研究生的生活困难,让他们潜心参与科研和专业学习。

7.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和创新创业教育

实行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以“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为目标,继续鼓励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就业,积极开辟毕业生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就业渠道,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开设《就业指导课》,实行一年级进行大学生涯规划、二年级进行生涯团体辅导、三年级进行职业发展与职业规划、四年级开展求职面试技巧培训。加强就业市场建设和就业信息服务,建设“中国地质大学毕业生用人单位数据库”,建立人才需求的预测和预警机制,拓展就业市场、建好“就业协作会”平台,推行订单式培养模式,举办公务员考试、考研等辅导班,对特定毕业生群体实行重点指导和帮扶。我校学生的一次性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1%以上。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总部”,开设《KAB创业教育基础》《创业管理学》《大学生创业基础》《创业心理训练》等公选课,举办创业专题讲座,举办职业规划设计大赛;开展“科创起航训练营”“科技论文报告会”等活动,实施“高徒计划”“大学生自主创新资助计划”“英才工程计划”,支持“挑战杯”等各类学术科技活动,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开展创新性实验,推动科创工厂孵化基地建设,设立“创业基金”,传播创新创业知识、浓厚创新创业氛围,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8.开展“支部引领工程”,不断强化学生党建和班级建设

坚持学生党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龙头地位,以党建带团建,以党团建设带动班级建设、促进校风学风建设,引领广大学生全面发展。持续推进“党徽照我行——支部引领”工程、“研究生示范党支部建设工程”,明确学生党支部在引领广大学生刻苦学习、团结进步、健康成长中的班级(团队)核心作用,以建好党支部和发挥好党支部引领作用为重点,以支部引领政治理论学习、支部引领主体性发展、支部引领实践育人和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全面系统推进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职工党支部开展“结对领航”活动,与学生班级或党支部“结对子”,对大学生学习、科研、经济、心理、就业等方面进行引导和帮扶,发挥了教职工党支部在引领青年学子成长成才等方面的作用。加强党校管理,加大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训,按要求有计划地发展学生党员,开展一系列党组织生活和组织活动,切实加强党组织建设。把党组织建到学生身边,有条件的班级成立班级党支部,无条件的班级成立班级党小组或实行“驻班党员”制度,明确学生党支部和学生党员在班级建设中的核心地位,积极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深入推进实施《班级建设指导意见》和《班级建设实施方案》,积极推行“学长制”“助理(副)班主任制”等行之有效的做法;以班级为单位,积极开展比学业、比创新、比学风的先进班集体创建活动;持续开展“寻找李四光”“身边的化学”、数学建模竞赛和机器人大赛等活动,夯实基层组织工作载体;将班级作为重要自育平台,推进学生主体性发展,激发学生开展自主性与研究性学习,把班级建设成为学习型的组织、研究型的团队。

9.实施“强基”工程,扎实推动共青团工作和社团工作

学校共青团树立“尊重青年、相信青年、依靠青年”的青年观,顺应时代,融入社会,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做好各项工作。深入开展“寻找感动”计划、“奋斗的青春最美丽”故事分享会,完善“选树榜样+分享感动+示范引领”激励育人机制。深入开展“我的第三只眼”社会观察活动,重点对青年学生易感困惑的理想和现实、主流和支流、物质和精神等问题进行科学阐释,鼓励思想碰撞,帮助青年学生形成科学、客观、理性的思维方式。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龙头,形成高级团校、专项培训班、初级团校的三级骨干培训体系,开展模块化课程建设。健全和完善学生代表大会代表提案机制,指导学生会定期开展“校领导接待日”“教务见面会”等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学生事务管理、合理有序地表达和维护自身正当权益。成立“志愿服务银行”,对志愿服务个人、团队、项目进行盘整,持续深入开展以“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行动”“研究生支教团”为代表的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建设“青年文化旅行社”,依托大学生艺术教育基地,开展富有学校特色、青年特点的课余文艺体育活动,打造以体验式教育为主要手段的文化育人之旅。开展“五四红旗团委”创建、“五四红旗团支部”培育工作,实施学生组织“瘦身计划”,按照分层分类的原则,指导学生组织遵照各自章程,合理设置组织机构,确定工作职责,加强自育体系建设。

10.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创新开展少数民族学生工作

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少数民族学生培养管理纳入学校人才培养“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专门设立少数民族学生事务管理办公室,统筹协调少数民族学生事务。目前,我校共有少数民族生1972人,来自全国39个少数民族,占在校学生人数的8%,其中藏族117人,回族255人,维吾尔族80人,哈萨克族52人,蒙古族147人。制定《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实施办法》,强化民族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形成民族学生服务考核和信息沟通交流工作机制。民族预科生录取后,派专人与学生联系,为他们来校报到提供帮助,拉近与少数民族学生的感情距离。制订预科生培养计划,独立班级行政编制,配备预科生专职辅导员。动员党员干部、学习骨干,组织开展“一帮一”“一助一”“多帮一”“多助一”活动,帮助民族学生克服学习困难。

依托“西部计划”,单列研究生保研指标,定向招收新疆、西藏籍少数民族学生,鼓励其学成后回到西部基层单位工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发展做贡献。投入人力财力和场地,建好清真食堂;每逢重大民族节日,为少数民族学生安排节日加餐,为其提供活动场地和经费支持,组织慰问民族学生,参加少数民族学生节日联欢活动;连续3年开展民族特色文化活动,增进各民族学生相互了解,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每年举办民族学生骨干培训班,累计培训200余人,邀请专家学者、学校领导对少数民族学生干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使之成为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重要力量。

……


查看更多>
其他推荐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看过本书稿的人还看了 换一批
服务保障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更多
  • 专人对接
    专人与您无缝对接,信息沟通无障碍,及时解答作者关心的问题
  • 贴心服务
    出版费用不仅可以先出书后付款,而且还可以分期付款。
  • 多重服务
    代发稿费、代理发行、授权组稿、版权维权、知识产权法律援助
  • 到门服务
    书稿往来由顺丰快递送达,我方结算。货运图书时,物流公司送书上门。
  • 跟踪服务
    图书出版后,2年内出现图书掉页、装订开胶,无理由重印。
  • 援助服务
    遇到版权纠纷时,提供法律援助。如遇到赔偿,返还部分出版费。
  • 责任保障
    可享受一站出版网责任保障体系优先赔付,出版费差价3倍赔付。
  • 开具发票
    纳税是企业的义务。开具的发票都可在北京市税务局网站上可查询。
  • 免费仓储
    如果作者包销图书时,一站出版网免费为作者提供一条龙图书分销服务。
客户评价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为该书打分
还能输入500字
% 好评率
好评
中评
差评
  • 领先行业

    团结协作 资源共享

  • 后付费用

    先出书,后付款

  • 多重保障

    多重服务 专人对接

  • 一站式服务

    平台保障 先行赔付

扫一扫 关注出版服务网微信

400-6677-036
周一至周日 9:00-18:00
(仅收市话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