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保定)
出版时间:2015年8月北京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确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中国矿业大学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并完善了融
作者姓名: 曹德欣,熊志忠,黄军利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78
内容简介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确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中国矿业大学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并完善了融教育、指导、管理、服务、保障为一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有力促进了大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值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30周年暨中央16号文件颁布10周年之际,为总结经验、推动工作,我们对全校近10年来形成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果进行了收集、梳理和遴选,汇集成书。全书分为理论探索、学生党建、管理服务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涯辅导、辅导员队伍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案例等八个篇章。
作者简介
曹德欣(1962-),男,河北保定市人,中国矿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煤炭教育协会常务理事;
熊志忠(1971-),男,江西高安市人,中国矿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高工、硕士生导师;
黄军利(1973-),男,陕西武功县人,中国矿业大学学生工作处处长,副研究员。
第一篇 理论探索
论当代大学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
略论孔子道德教育方法及其对现代高校德育的意义
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变迁及研究规律
浅议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论语》的三句名言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度、效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映照和反思
休闲生活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整体史观指导下的高校国防教育改革研究
第二篇 学生党建
论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党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在学生公寓建立大学生党员工作站的实践与探索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初探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基于江苏省高校的网络问卷调查
以标尺推进法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先进性建设的实践探索
第三篇 管理服务创新
大学生资助理念的国际化视野与本土特色
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思考与实践——以中国矿业大学资助工作为例
关于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探讨——从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的视角
研究生人际关系现状及改善策略研究
关于高校学生党员精致化教育管理的思考
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应激性生活事件调查分析——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
“以人为本”视角下高校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混沌理论视阈下的高校危机管理探析
第四篇 心理健康教育
当代大学生心理资本开发简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研究
马克思主义青年化的心理机制研究和路径探索
大学生幸福指数指标因子初探
不同群体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
第五篇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浅析大学生的网络信息安全素养——从面向客体、构成要素和主体责任的角度
网上青年自组织对大学生学习和心理的影响研究
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困难及对策研究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博实效性的策略分析
网络化生存视域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问题的对策研究
第六篇 生涯辅导
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和成才需求开展“大学生涯设计”教育活动
大学生生涯辅导体系构建研究
当代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特征分析
新时期大学生创业教育困境与破解路径探赜
第七篇 辅导员队伍建设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现状与工作对策——基于以江苏八所高校为样本的调查
心理契约视域下的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研究
基于“五项修炼”的高校辅导员学习型团队建设研究
高校辅导员自我和谐状况调查与分析——以徐州地区为例
激发高校辅导员组织公民行为的思考
第八篇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案例
中国矿业大学多措并举推进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
大学生涯规划,助推梦想飞翔
基于中国矿业大学理学院5S第二课堂能力培养体系的案例分析
大学生爱国:热情与理性的统一——抵制家乐福事件的应急处置
网上造谣违法纪,道德失范终害己——一起网络造谣事件的启示
浪子回头金不换——一名“后进生”的转变
银行、学子对簿公堂为哪般?——一起毕业生助学贷款还款违约引发的官司
遵规守纪铭记心,小小纠纷莫冲动——两起因琐事引发的打架斗殴事件
不义之财不可取,“第三只手”伸不得——对两起大学生盗窃事件的思考
野百合也有春天——一则大学新生心理辅导案例
基层就业天地宽
一起学生异地非正常死亡事件处理
后记
第一篇 理论探索
理论既源于实践,又是对实践的超越。伽达默尔说:一切实践的最终含义就是超越实践本身。当代大学生在社会思潮众声喧哗的轰鸣里,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上出现了各种弊病与问题,迫切需要教育工作者对他们的成长发展问题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剖析、批判、思考,揭示出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变化发展规律,解析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和新方法,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
论当代大学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
集体主义是一种价值观。它既是体现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客观要求的政治原则,又是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关系的道德原则。引导大学生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并使之自觉地在集体中“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但在实际生活中,大学生的集体意识相当淡薄,且常常表现为知行脱节;在思想观念上,无论是教育者还是青年学生,对集体主义的理解又存在着不少误区;在具体工作中,对大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又大多停留在知性层面上,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显得苍白无力。所有这些,都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事实上,在一些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缺乏、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等发展障碍,都与其集体意识淡薄以及大学教育中集体主义价值导向不鲜明密切相关。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我们对大学生集体意识的状况及高校在教育引导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积极探寻对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
必须肯定,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对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观持认同态度,学习积极性高,思想活跃,视野开阔,竞争意识、自强精神、创业意识和成才愿望明显增强。我们在中国矿业大学489名大学生中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显示:对于“个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更好地得到发展”的观点,有78.1%的学生表示赞同,而不赞同和说不清的仅分别占13.5%和8.4%;对于“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上,个人利益应当优先”的观点,有83.4%的学生表示不赞同,表示赞同和说不清的分别占9.8%和6.8%。此外,有85.2%的学生认同“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人生的最大财富”,不赞同和说不清的分别占9.4%和5.4%。可见,在基本价值观念上扭曲或模糊的学生只是少数。
进一步分析表明,当代大学生的基本价值观又表现出明显的务实倾向,个人本位和功利色彩较浓。在集体主义价值取向上的突出特点是态度和行为脱节,知行不一。这方面的问题可以从大学生群体的自我评价中看出来(见表1):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于涉及价值观念的若干项目自我评价不高,如认为当前大学生的“集体观念”一般及不强的占61.0%;认为大学生的“协作意识”一般及偏弱的占52.7%;认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一般及偏弱的占64%;认为大学生“奉献精神”一般及偏弱的占59.1%等。这种状况在我们同期对中国矿业大学240名教师的问卷调查中得到印证,其基本情况如表2:
调查显示,高校教师对大学生的评价也不高,比如,认为当前大学生“集体观念”一般及不强的占55%;认为大学生“协作意识”、“诚信意识”、“奉献精神”一般及偏弱的分别占64.6%、60.4%、69.2%,与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基本吻合,且有更大程度的保留态度。
上述分析说明,就集体主义价值观而言,大学生对抽象的价值判断的认知取向与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表现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反差。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自身的弱点。城市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思想活跃、观念开放,但通常处于被过分保护的状态中,一部分学生因而形成了对于父母较强的依赖心理,相应地,人际交往能力不强,日常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奉献意识和责任意识淡薄,集体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养成不足。而农村学生不少也是独生子女,同样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上述问题;家境较为贫寒的学生虽然经受过较多的生活磨炼,自主自立意识较强,但在一定程度上又表现出狭隘、封闭和自卑,加之传统小生产观念的长期影响,使一些学生沾染了自由散漫的习气,同样也缺乏集体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
第二,社会环境的影响。作为社会主义国家,集体主义是我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但30多年的改革已经给我国社会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使得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明显弱化。社会生活中利益关系不断向个人倾斜,使得青年学生的自我意识或主体意识过分张扬,在价值取向上表现出种种迷茫;个体生活差异的不断扩大,再加上西方文化思潮如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冲击,因而,集体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淡化,这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变化中一种引人注目的倾向。
第三,学校教育的不足。长期以来,大学前的教育始终未能实现对应试教育的超越,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而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由于在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之下,班级组织形式难以真正成为学生展现个性和发展才能的集体。因此,集体主义价值导向又缺乏实际生活的支撑,而在大学阶段,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思想活跃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办法不多、效果不佳,其中的集体主义价值导向也大多停留于知性层面,因其缺乏生动的道德实践,难以达到知行统一。特别是学分制的全面推行,加之现代教育技术带来的个性化学习方式,班级淡化乃至消失似乎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以至于大学生班集体建设无形之中被忽视,又使得集体主义价值导向和大学生道德实践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应有的依托。
由于集体主义价值导向所存在的种种缺失,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精神支柱倾斜、人生意义迷失、理想信念模糊、道德生活失范、心理状态扭曲等现象,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严重障碍。
二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和集体主义价值导向,这对于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全面准确地理解和阐释集体主义的价值观。
集体主义实际上是无产阶级的价值观。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在与其对立面——资产阶级的矛盾和冲突中逐渐认识到:他们如果不是作为一个集体团结起来,就不可能在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中获得胜利。恩格斯在19世纪70年代写给意大利社会主义者的题为“英国农业工人联合会和农村的集体主义运动”的一封信中,就明确提出了“集体主义思想”的概念。马克思主义关于集体主义价值原则的思想,是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社会历史的反思中提出来的。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导致个人和社会对立、分离、疏远和隔膜的同时,深刻地指出,个人只有在社会中存在才能获得自身的本质,也只有在社会和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有个人的自由”《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4页。。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始终是以自由人的联合体作为社会最高价值理想的。
集体主义作为政治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制度的内在本质。在社会有机体中,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社会由不同的个人组成,然而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规定着人的本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不仅极大地超越了以氏族部落为基础的原始的“社群主义”、以等级制为特征的“整体主义”和作为资本主义价值原则的“个人主义”,而且使社会的自组织功能上升为社会的自觉理性原则。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工人阶级政党领导和人民当家做主的基本政治制度,决定了集体主义价值观必然成为整个社会的主导价值观;与此同时,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相结合,保障全体人民根本利益,促进社会与个人和谐发展的集体主义原则,又充分体现了对社会历史规律的理性把握和社会主义所蕴含的理想追求与价值目标。
集体主义作为道德原则,体现了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利益关系的基本要求。集体主义作为维系整个社会的理性原则,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调节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利益关系中最根本的是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集体主义以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根本一致性为逻辑基础和立论前提,坚持国家利益的至上性、集体利益的优先性,强调充分尊重、维护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促进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及个性与才能的充分发展,为“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创造条件。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共同的利益“绝不是作为一种具有独立历史的独立力量而与私人利益相对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76页。。按照集体主义原则,个人与社会、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一致性体现为:集体关注着它当中每一个成员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并以此作为自身发展的宗旨;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自觉地维护和发展集体利益,并以此作为实现自身价值的保证。集体主义原则的根本目的,乃是个人与集体的和谐发展。
集体主义同样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原则。市场经济崇尚主体的创造性和人格的独立性,但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可能导致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所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事实上,集体主义与市场经济并不是对立的。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工业化大生产,而工业化大生产又是在专业分工的基础上以相互协作为前提的,而相互协作本身就是一种互利互助的过程。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和消费者实际上结成了一个具有密切互动关系的利益共同体。市场经济作为一种与高度发达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相联系的经济形态,必然导致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依存,正如马克思所说,在商品生产中,“个人为别人而存在,别人也为他而存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2页。。社会化大生产体现为利己与利他的有机结合,这就超越了个人本位的价值观,使得以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为重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同时也符合每一个社会成员的长远和根本利益。集体主义把市场经济所张扬的自我意识、功利意识、效益意识及竞争意识等纳入社会主义轨道,从而也使市场经济成为一种自觉的理性经济。
强化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和集体主义价值导向,除了必须摈弃过去在“左”的思想影响下对集体主义的片面理解和错误实践,纠正人们头脑中存在的集体主义否定个人利益、压抑个性自由等种种误解外,还必须着力建构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真实的集体”,使之成为大学生实践集体主义原则的现实基础。集体不是抽象的概念,它是由一定历史条件下现实的人组成的。不同历史条件下的集体其性质也各不相同。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把集体分为两种,即“虚幻的集体”和“真实的集体”。他们指出:“从前各个个人所结成的那种虚构的集体,总是作为某种独立的东西而使自己与各个个人对立起来;由于这种集体是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联合,因此对于被支配阶级来说,它不仅是完全虚幻的集体,而且是新的桎梏。在真实的集体的条件下,各个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体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由。”在真实的集体中,人们摆脱了阶级的压迫和奴役状态,集体创造和提供着个体自由发展的条件,因而,个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的集体当属于“真实的集体”的范畴,但又同马克思恩格斯所描述的“真实的集体”有着明显的差别。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任务就是要克服各种异化现象,使现阶段的社会主义集体朝着理想的境界迈进。在高等学校,与大学生联系最为密切的社会主义集体当属班级。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发展自己的全面素质,而班级作为有着共同目标的大学生组成的集体,创造并提供着学生全面发展自己才能的基本条件。所以,加强大学生班集体建设,是建构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真实的集体”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离开了这样的“真实的集体”,集体意识的培养和集体主义的价值就会变成空中的浮云,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人格完善和素质提高及对未来社会的适应都难以顺利实现。
三
集体是个人成长进步的摇篮,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前提。在当代中国,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主旋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和集体主义价值导向。由于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弱点、社会环境的复杂影响、集体主义价值导向的弱化,使大学生个性与才能的发展和对未来社会的适应面临着多方面的障碍。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在理论上全面准确地理解和阐释集体主义,加强集体主义价值观引导之外,在实践上还必须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心和着力点放在大学生班级,以集体主义为核心全面加强大学生班集体建设,从而把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依托班级、社团等组织形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把道德实践活动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之中”,而加强大学生班集体建设就是一条重要途径。通过班集体建设,强化大学生的集体主义价值导向,应当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