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福州大学
出版时间:2015年3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宣传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本
作者姓名: 陈少平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68
内容简介
本书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宣传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本书共六章,分别是德育模式探索、思政课程教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文化育人、德育队伍建设,汇编整理了近年来福州大学德育工作者的优秀作品成果,实乃福州大学德育工作者的沥血之作。
作者简介
陈少平,男,1957年出生,福建省福州市人,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任福州大学党委副书记、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高教学会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研究分会副理事长、福建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第七届理事会副会长等,2010年聘为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近年来,主持福建省社科联、中国高教学会等研究课题10余项,主编论著3部,参编1部,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
第一章 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公民教育
第一节 研究背景、意义及综述
第二节 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含义、特征及功能
第三节 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基本内容
第四节 网络时代及其对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影响
第五节 网络时代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实施途径
第二章 网络环境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
第一节 研究背景、意义及综述
第二节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第三节 网络环境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第四节 网络环境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现状及原因分析
第三章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
第一节 研究背景、意义及综述
第二节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相关理论概述
第三节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关系
第四节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第五节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原则与策略
第四章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
第一节 研究背景、意义及综述
第二节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相关概念的界定说明
第三节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的必要性及现实意义
第四节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的现状调查
第五节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的对策
第五章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策略
第一节 研究背景、意义及综述
第二节 高校网络舆情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探析
第三节 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及发展变化规律
第四节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必要性研究
第五节 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
第六章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以福州大学城为例
第一节 研究背景、意义及综述
第二节 高校网络文化概述
第三节 新时期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现实需求
第四节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实证调查
第五节 新时期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策略
后 记
第一章 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公民教育
第一节 研究背景、意义及综述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这表明党和国家对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重视达到了新的高度。大学生是我国公民中具备较高文化素养的、承载着祖国未来希望的人才群体,对这一群体的公民教育尤为重要。大学生公民教育,培养大学生对国家、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大学生夯实社会主义思想、建立公共精神意识、完善主体意识形态,以及具备社会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21世纪是属于网络的时代。网络时代带来的不仅是信息传播交流方式的改变,而且是政治经济形态、社会生活方式、人际交流模式的颠覆与革新,它拓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空间,创造并改变了人的生存状态、交往空间和发展条件。因此,在当代研究大学生公民教育,必须紧紧以网络时代为依托,认识教育主客体,增补教育内容,改变教育方式以及转换教育语言。
二、研究意义
就理论意义而言,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公民教育研究是对整体公民教育研究的扩充和提升:“扩充”是指大学生公民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一个分支,对这一分支的研究学术界还未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提升”是指研究网络的各项特征,以时代为背景将大学生公民教育的理论研究上升到全新的领域。
就实际意义而言,正确面对网络时代对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影响,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兴衰。对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为制定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具体措施提供理论依据,为探索网络时代公民发展现象提供理性分析,为大学生群体的行为变化提供科学保障。
三、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大学生公民教育是隶属于公民教育的一个分支。研究大学生公民教育的逻辑起点,是对公民、公民教育以及大学生公民教育概念的厘清,在这一基础上学术界进一步深挖探索:
第一是“公民”概念的内容范畴。我国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一切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因此,从法律范畴上看,公民是指具有本国国籍,并依据宪法或法律规定,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但是,公民又不仅仅局限于法律概念,它是一个具有丰富政治性、社会性、道德性内涵的多重概念。从意识范畴上看,“一个合格的公民必须具有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法制意识和道德意识等”熊孝梅:《公民教育:传统德育的困境与转型》,载《教育导刊》,2011年第9期。。公民的含义有三点是最基本的:“第一,公民是指社会人、政治人,他们是以社会和国家的一个成员身份而存在的;第二,公民表达了个人与国家之间的一种特定法律关系,并具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第三,公民不仅是一个政治的概念,而且是一个历史的、文化的概念。”苗伟伦:《公民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转型》,载《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第二是“公民教育”的概念厘定与内容范畴。广义的公民教育指的是“培养良好公民的教育,即现代国家的基础教育,与学校教育概念一致;狭义的公民教育是指一种协调个人与政治、与社会的关系的教育,即培养如何做合格公民的教育”李丽:《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实施公民教育的必要性》,载《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对于公民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有公民意识教育、公共精神教育、主体意识教育等。从公民意识范畴上看,“完善的公民资格、良好的公民品行和政治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教育的题中之义”宇文利:《关于当前我国公民意识教育的几个问题》,载《高校理论战线》,2012年第2期。;从道德范畴上看,公民德育是“针对公民社会对公民的道德要求而进行的教育,它更多包括的是民主意识、政治参与、权利观念、公民责任等道德权利和义务等内容”薛晓阳:《公民德育的德性化诠释及危机与认识——公民教育在德育政策层面的价值设计和政策反思》,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从政治范畴上看,当代公民政治教育的内容,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建构,“分别是政治认知、政治情感以及政治技能”谢佳:《参与型政治文化与公民政治教育的实践模式探索》,载《探索》,2010年第2期。。
第三是“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含义与内容。大学生公民教育,就是教育大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这一点在广大学者当中形成了一定的共识。有学者指出,公民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现代公民意识,理解公民的深刻内涵,真正认识到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公民的自豪和所应承担的责任,提高社会参与技能,自觉地将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要求内化为自身的行动”黄平:《大学生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辨析》,载《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第8期。。
对于大学生公民教育内容,由于学者们的研究角度、研究方法、研究层面各有不同,因此研究结论有所差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思想道德教育,这主要包括爱国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以及品德教育等四个方面。其二是公共精神教育,公共精神是“通过伦理道德规范大学生公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特点,促使其选择与公共利益相一致的行为模式”黄平:《对新时期大学生公民教育内容的探讨》,载《教育与职业》,2011年第8期。。提倡公共精神教育,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而且是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后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指导,这主要包括公共理性教育、公共责任教育、自治自律教育以及生态环境教育。其三是主体意识教育,主体意识的增强是提高大学生公民素质的关键,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国家意识即爱国教育,权责意识即主体教育,规则意识即自律教育”臧宏:《大学生公民教育的现实性研究》,载《思想教育研究》,2004年第9期。。其四是社会能力教育,也可称之为非智力素质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在社会中生活的能力,因此社会能力教育便成了大学生公民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非智力素质,“即公民在日常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生活素质、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孜孜不倦的进取精神、乐观向上的情感、强烈的创新精神、坚忍不拔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力等等非智力的综合素质,也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侯建雄:《公民教育: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角》,载《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第10期。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时代带给人类社会的发展机遇愈多,挑战也愈强。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的希望,必然与网络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把握网络时代的特征,正确应对网络时代对大学生公民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显得尤为重要。
网络时代的特点,主要包括“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和共享性、网民主体的虚拟性和平等性以及网络舆论的非理性和从众性”王琪:《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新架构》,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网络时代的特点涵盖着“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网络身份的虚拟性和平等性、网络文化的多样化和社区化以及网络行为的从众性和非理性”王赛赛、宋超女、黄平:《大学生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辨析》,载《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第8期。。
学者们根据网络时代的特点做出了不少关于公民教育的相关研究,网络时代对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影响研究大致归纳为两大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网络正面论”。网络是一个平等的领域,它提供了“双向平等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整合了社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集成优势,创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刘丽虹:《充分利用网络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第9期。;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交和信息媒介,“有利于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汪勇:《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思考》,载《新远见》,2010年第11期。。
第二个方面是“网络负面论”。网络世界永远没有栅栏,因此在这个世界里,不仅会有积极正面的信息在传播,还会有消极负面的信息在泛滥。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多元性冲击了主流意识形态,网络的自由性、个性化消解了传统价值模式,身份的‘退场’与行为的放纵,弱化了网络公共精神,网络的匿名化、草根化导致了网络文化的低俗化倾向,道德式微的网络影像加剧了网络伦理的现实困境”任小艳、傅佩缮:《论网络时代的公民教育》,载《求实》,2011年第11期。;由于我国针对网络的法制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网络上的各种行为主要是以自身的道德来约束。而网络社会所要求的道德,“是一种以‘慎独’为特征的自律性的道德”刘文富:《论加强大学生网络伦理建设》,载《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然而,大学生网络道德和法制观念比较薄弱。
学者们通过研究网络对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影响,提出了有关在网络时代如何开展大学生公民教育的见解:通过“转变教育模式、注重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间互动,优化教育过程,由单向的教育过程转变为双向授受合一的教育过程,以及深入实践操作、增强教育效果的教育方法”任小艳、傅佩缮:《论网络时代的公民教育》,载《求实》,2011年第11期。,“在学校营建网络素养教育氛围的同时,结合大学生个体的发展进行引导教育”罗佳、杨晓博:《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及对策研究》,载《中国报业》,2012年第10期。,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网络的话语建设上面”任爱红:《大学生网络公民道德教育的话语建》,载《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年第4期。。
总的来说,以往大学生公民教育的不足点主要表现在:第一,没有结合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所需。以往的研究主要是从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开展意义入手,对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内容、功能和特征并没有做太多的研究和探讨。第二,没有紧密联系当下大学生公民教育的时代背景。网络时代的形成根源、表现特征和具体影响都是当下有效开展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关键因素,只有对网络时代有深刻的把握和研究,才能为新时期大学生公民教育提供相应的依据,为设定该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实践路径提供保障。作为一个虚拟的存在,网络时代会随着现实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转变,这对大学生公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从根本上以大学生为研究主体,研究网络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影响,才能描绘出适合大学生发展的公民教育蓝图。
(二)国外研究综述
西方公民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而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教育却始于近代。由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与时代背景差异,公民教育思想的内涵与取向也不相同。西方关于公民教育有四种思潮具有代表性:第一是弘扬自由、珍视权利的自由主义公民教育思想;第二是实践公民德行、实现公共利益的共和主义公民教育思想;第三是增强公民认同、培育社群意识的社群主义公民教育思想;第四是重视多元差异、关怀弱势群体的多元文化主义的公民教育思想。尽管这四个方面的公民教育思想不尽相同,但其中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注重个人参与国家和社会政治生活的理念,以及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良好公民的核心却不曾变过。
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大学阶段非常重要。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由于年龄尚小,无法完全接受和理解公民教育所传授的知识,因此大学教育阶段在这方面就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公民教育课程的独特功能在于启蒙学生的公民意识,帮助他们获得在理性选择中必须具备的知识。大学要承担培养学生具备公民意识的任务,“大学必须明确其所能达成的公民教育目标,开设公民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一个智力基础”[美]德雷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侯定凯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这里重点介绍一位美国当代教育学家欧内斯特·L.博耶,他先后担任纽约州立大学校长、美国联邦教育署长、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主席三个重要的职位,这三个重要角色也使他能够站在不同的角度、更加全面地审视整个教育问题。博耶的大学公民教育思想最突出的特点是重视大学与社会的联系,始终关注在大学与社会的联系中确定大学培养目标。他在《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中认为,大学应该满足学生将来从事实用的、自力更生的、生产性的工作职业的需求。但大学也是大学生们寻求认同感和生活意义的重要时期。当追求名利的风气弥漫校园的时候,学生们更应该超越自己的私利,了解周围的世界,树立公民的和社会的责任感,为社会公益做出自己的贡献。博耶根据美国社会环境的改变,提出开设增进公民素养的核心课程,将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在参与社会服务活动中增进公民责任感,提升公民参与能力;提倡教师的言传身教。
西方国家在探索公民教育理论时,基本上也是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过多地强调个人权利,从而产生了对公共利益或公共责任的研究不足。所以,西方国家对大学生公民教育的见解和看法虽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不应照抄照搬,而应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需要,进行选择性的消化与吸收,并且基于我国大学生的普遍特点和关注点,制定和实践与之相符的大学生公民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