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关注西方审美人类学研究领域的思想成果。西方审美人类学理论资源丰富,本书所择选的康德实用人类学思想、弗洛伊德美学思想、加斯东·巴斯拉梦想理论、瓦尔特·本雅明审美人类学思想、怀尔弗里德·范·丹姆审美人类学思想,虽只是西方审美人类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缩影,但我们可从中一窥西方审美人类学研究的理论风貌,以吸取对中国当下审美人类学研究有益的思想营养。
作者简介
莫其逊 男,1964年1月生,广西桂林人。1997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广西师范大学教授,文艺学、美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学和美学,主持、参与课题数项,获得广西社科成果三等奖2项;出版专著(含译著)若干部;发表论文若干篇。
第一章 审美人类学与美学的发展
第一节 审美人类学:学科交融互渗背景下的新的学科生长点
第二节 西方审美人类学思想资源
第三节 中国审美人类学研究状况及前景
第二章 康德实用人类学思想研究
第一节 康德人类学思想研究背景和现状
第二节 康德实用人类学思想的基本内涵
第三节 康德实用人类学思想的人类学理论基础
第四节 康德实用人类学思想中“类”、“实用”的理论研究及意义
第三章 俄狄浦斯的美学与人类学救赎
第一节 弗洛伊德以俄狄浦斯情结为基础建构的文化哲学观
第二节 俄狄浦斯的美学与人类学救赎
第三节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与民俗学、审美人类学的关系
第四章 安尼玛的吟唱梦想之存在
第一节 巴什拉梦想理论的哲学背景
第二节 “精神分析”:梦想的客观趋向性
第三节 现象学分析:梦想的纯粹内在性
第四节 “安尼玛”的梦想及阅读启示
第五章 怀尔弗里德·范·丹姆审美人类学理论研究
第一节 范·丹姆审美人类学理论的基本观点及方法
第二节 美学和它在人类学里研究的障碍
第三节 审美普遍论
第四节 审美相对论和审美偏爱研究
第六章 现代主义的寓言文本
第一节 本雅明灵韵理论的审美人类学视角
第二节 “寓言”式的文本阐释
第三节 “忧郁者”的启迪
后记
第一章 审美人类学与美学的发展
现代学科的发展呈现出两种态势:其一是学科领域的细分,其二就是多种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融会,由此生发出新的学科生长点。而后一种趋势的发展前景似乎更为灿烂,因为单一的学科细分缺乏知识的触类旁通,学科发展深化的底蕴存在先天的不足。人类学研究在20世纪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而且日益呈现出对其他学科的强烈渗透。可以预见,人类学与美学的交融互渗,审美人类学的研究将是未来美学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第一节 审美人类学:学科交融互渗背景下的新的学科生长点
传统美学作为纯理论性的、思辨抽象的学科与人类学固有的实例性、时空性在学理上存在着互补的必要。西方现代美学选择了与古典美学相反的学术路径,批判并放弃了从理性、概念出发演绎出庞大的抽象理论体系的经典学术模式,追寻对有关艺术和审美的具体问题的解释,这为人类学介入艺术及审美领域提供了学术契机。人类学研究方法侧重分析文化的基本运作机制、制度与传统,通过实证研究而加以归纳。从学理上看,美学和人类学之间本来就存在着自然的相互联系,人类学的学科开放性为美学的人类学转向展现了足够的现实空间,美学的思辨则为人类学的感性材料之升华提供了宝贵的理性导引。因此,从学术发展潜在的必然趋势所产生的推动力量上看,由美学和人类学所结合而成的审美人类学的诞生就成为一种历史必然。
受20世纪60年代及其以后人类学中那股强大的阐释学倾向的影响,存在主义和阐述学以文学而非语言成为社会与文化的模型。文学作为主体逐渐取代了传统的语言学至少是在哲学表达和阐释上的地位,而文学与美学中所展现的人存在状态逐渐成为一种主体的存在方式。虽然阐释学和现象学源于不同的哲学传统,但却在后现代人类学那里趋于一致。在阐释学与人类学中关于表征的争论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它们都坚持应该葆有人类学知识的应有地位。与此相反的是,各种后现代思潮以碎片化和无序化的姿态采取了与上述倾向相反的立场,并赋予了个体行为以逻辑上的首要地位。上述两种立场延续了传统的在整体与部分之间那种并不合理的对立,无论是称之为结构与能动者、社会与个体还是历史与个人传记。在人类试图超越现代主义者和后现代主义的时代氛围下,力求借助找到关键的个体的私人叙述进而讲述具有概括的故事的同时,必须尊重人类学对集体事实一贯尊重的学科品性。任何从事过人类学田野工作的人都会认识到:个体既没有言说文化的真相,也没能完全游离于文化之外,也就是说个体的人与集体的类既没有直接的转述也没有完全的分裂。因此,人类学家的这种学科意识和人类学的这种学科品格提供给文艺理论与美学理论的启示必然是:将思考的注意力集中于集体性的感知与个体感觉之间的共有寓意,探索这共同纽带的人类学和美学的表达之妙。
作为一门在人类学和美学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交叉学科,审美人类学的成长史,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人类学和美学新思维的形成史。审美人类学在考据求实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展开理论思考,将微观的现象描述与宏观的规律把握融于一体,合乎情理地解读真切的现实状况,参悟人类文化和现实。例如,文学中的生态批评观与美学中的生态美学思想尽管在文学家的观念和作品、美学家的意识里早已存在,但其真正浮出水面成为重要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美学理论却是随着人对自身生存现实环境、思想状态的反思而产生的。将人作为生态环境中普通的生命,静思反观其他生物的生存状态及其与人的相互关系的这种与人类学视角相通的思维,却是实现生态文学观与生态美学观的最关键一步。这有助于文学理论与美学理论贴近文学与美学中所叙述折射的现实,使我们的理解和阐释能够真正从人的存在出发,以本质直观的方式看待文学、艺术与美,真正走近文学,走进美学,思考人的各种新的现实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