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
出版时间:2015年1月北京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是以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至善”理念的引领下,探求至善,践行至善进程中的足迹为线索,记录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内容主要包括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部署和总结、思想政治理论
作者姓名: 玉素萍,周世中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68
内容简介
本书是以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至善”理念的引领下,探求至善,践行至善进程中的足迹为线索,记录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内容主要包括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部署和总结、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辅导员工作的创新和实践、党建宣传等。既有理论的总结,也有案例的分析;既有如实的事件陈述,也有人物的生动介绍;既有从教育者的角度进行的思考,也有受教育者的体验和感受;既有对成绩的总结,更有对未来的设想和展望。力求全方位立体地呈现和展示“至善”理念和目标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面貌和特色,以此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漓院人永扬至善风帆,达至善人生。
作者简介
玉素萍,女,1973年生,广西德保人。伦理学硕士,副教授。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教育伦理学。
周世中,男,1957年出生,广西桂林人。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12年11月起任漓江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
第一篇 理论探索篇
第一章 “至善”之道
第一节 以“至善”为办学理念
第二节 品读“至善”内涵
第三节 建设“至善”文化
第二章 立德树人
第一节 新时期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第二节 独立学院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第二篇 课堂教学篇
第三章 培养人才有目标 保障教学有举措
第一节 加强制度建设 落实保障条件
第二节 加强教学建设研究 保证课堂教学效果
第四章 教学团队齐努力 课堂教学出特色
第一节 理论教学更扎实
第二节 实践教学有新招
第三节 学习评价更科学
第三篇 实践育人篇
第五章 让至善与志愿者旗帜一同飘扬
第一节 组织文化融入“至善”灵魂 社团活动培育“至善”学子
第二节 公益关爱践行“至善”精神 志愿服务推动实践育人
第三节 专项评优塑造至善典型 关注平凡书写绚丽篇章
第六章 以“至善”为核心的办学之路 吹起实践新风
第一节 加强实践性教学研究 提升实践育人成效
第二节 以技能竞赛和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 打造实践平台
第三节 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拓展育人平台
第四节 实践育人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第四篇 校园文化篇
第七章 科学规划设计 确立核心理念
第一节 科学地规划和设计校园文化建设
第二节 漓江学院校训的确立与内涵解读
第八章 弘扬至善旋律 践行至善精神
第一节 多路径弘扬至善文化主旋律
第二节 “至善”在不断践行中成为漓江学院的文化特色
第五篇 网络教育篇
第九章 构筑安全防火墙 净化校园网络环境
第一节 网络及其基本特征
第二节 网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第三节 构建完善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及工作体系
第十章 创新网络德育教育方法 打造至善校园文化
第一节 积极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探讨
第二节 努力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用实践
……
第一篇 理论探索篇
第一章 “至善”之道
德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以正确的理念塑造人、影响人。对于大学而言,以特有的办学理念影响和教育学生是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办学理念是大学办学的内在规定,是大学精神的重要内容和体现。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从办学之始就非常重视办学理念的探讨和确立。学院在办学实践中,充分认识到德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经过多种形式的研讨,统一思想,凝练出“至善”办学理念,在全体师生中广为宣传,使之深入人心。同时把“至善”这一办学理念全面贯彻到学院工作的各个方面,有序组织实施,使人才培养在“至善”理念的引领下沿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正确轨道前行。
第一节 以“至善”为办学理念
一、办学理念的凝练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高等学府。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是每所大学必须回答的根本性问题。对这两个根本性问题的回答也就属于大学办学理念的问题。诸多研究者指出,大学办学理念是指大学人对大学如何运作所形成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有关的大学教育思想观念,是对教育宏观的、理性的认识。在本质上,办学理念是指要把一所大学办成什么样的大学,亦即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如何培养人才的问题。办学理念是一所大学绵延流长、兴旺发展的精神动力,是大学发展的灵魂。现代大学发展史表明,大学作为追求真理、追求知识的高层次高水平的教学科研机构,若无明确、先进的办学理念,则很难有所成就。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成立于2001年,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按照民办机制举办的独立学院。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在办学过程中,一直在追问要办成什么样的大学,即以什么样的理念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从而推动学校的发展的问题。经过专家、学院领导和师生的充分讨论,将“至善”确立为学院的办学理念,以“向学、向善,自律、自强”为学院的校训。
曾在漓江学院任督导的广西师范大学原校长张葆全教授在《关于漓江学院办学理念的几点思考》的讲座中阐发了提炼“至善”办学理念的原因。张葆全教授先反思了目前中国教育的现状,指出中国当前教育最大的忧思是人文精神的流失和人文教育的缺位,“成功模式”的教育方式使得学生缺乏人文关怀,强调“自己成功”,忽视了善待他人,片面地强调了追求个人物欲的满足,相对忽视了精神品格的高尚追求。接着,张教授从国内外几所学校的办学精神引申出了一些不同于普通大学的办学理念,指出教育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结合以上反思,张教授提出“校训”作为一个学院办学理念的体现,人文精神的彰显,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标,应该选择若干符合本校办学宗旨的醒目词语,作为学校全体人员思想行为的准则。他指出,中外大学校训的共同理念即是“崇尚真理,追求知识,珍视人才,热爱自由,启迪智慧,引导人生”。因此漓江学院校训“向学、向善,自律、自强”具有上述的共同理念,兼具传统的、当代的文化精神,具有现实针对性。张教授认为可以把“至善”凝练成为漓江学院办学的理念和办学追求,无论从中外优秀文化传统的角度还是今天“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来看,追求“至善”是永恒不变的主题。
二、“至善”乃立校之本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诠释的是“至善”的宗旨。其在于彰显光明之德,在于使人除旧布新,在于追求和达到道德修养最高的境界。漓江学院“向学、向善,自律、自强”的校训便是由此而来,其中“善”是其精华所在。
为什么要在校园中推行“至善”文化呢?这既契合党和国家“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又与高校培养人才的使命分不开。所谓人才有两个含义:一是“为人”;二是“才能”。只有“才”而不会“为人”是无用之才,只会“为人”而无“才”也起不了重要作用。大学阶段是青年成长的关键时期,在掌握知识能力的同时,必须学会为人。大学教育的灵魂就是要对青年在大学阶段进行德育,使他们学会为人。
对青年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特别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把“至善”作为学生追求的境界,并贯穿到日常学习、生活之中,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在价值观多元、多样、多变的今天,我们要用“至善”理念引领大学教育,在营造校园和谐氛围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个人道德修养,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之才。
追求“至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断追求,永无止境。从儒家思想来说,“至善”集中体现在仁、义、礼、智、信这五德上。仁,即仁爱慈善;义,即正义奉公;礼,即尚礼守法;智,即崇知求真;信,即诚实守信。所谓“仁者爱人”,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说,“至善”体现了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观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与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五德是一脉相承的。
“仁”体现的是仁者爱人,与其相对立的是自我中心主义。若“略知明德新民,而不求止于至善者”,“只是规模浅狭,不曾就本原上着功,便做不彻”,其结果只能是“安于小成,狃于近利”,往往失之毫厘而谬以千里。由此可见,“仁”中最为重要的莫过于“至善”。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青年大学生应自觉秉承这一信念,培养关爱他人之心、爱国爱民之心,感恩之心和社会责任感,把推己及人的仁爱、见义勇为的精神、礼貌辞让的习俗、明达事理的智慧、诚信不欺的品格作为自身的追求。
大学教育应重在对大学生人格层面的品性熏陶,重在“精神成人”,而不仅仅是专业成才,因此,“至善”无疑与“精神成人”相辅相成。追求“至善”,是永无止境的。当今社会纷繁复杂,不仅有积极的东西,也有消极的东西。青年学生普遍存在自我中心主义,即关心自己比关心他人为重。如果把物质利益追求放在一切之上,很容易迷失自我。因此推崇“至善”理念就很重要,“至善”可以让同学们“精神成人”。传承“至善”理念,用儒家的话说,就是“仁者爱人”,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这才符合当今社会精神文明发展潮流。
三、校训体现办学理念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确立了“向学、向善,自律、自强”的八字校训,正是对“至善”办学理念的注解和诠释。
2012年6月29日,在学院2012届学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音乐与教育系教师尹红红作为教师代表在发言中很好的对学院的校训做了阐释,并赠予毕业生。
第一,请改变你自己。一个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也一样,如果总是让别人从外打破你,那么你注定是被动和惊慌;如果能让自己从内突破,那么你会发现自己的成长就是重生!自己先改变了,身边的事情就可能跟着改变,所以说,改变自己,才可能改变世界!改变自己还包括把学习变成自然的生活习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时刻保持学习的态度,不断吸收和反思,又在生活中常常验证出这些道理,就是人生最快乐和最重要的事——这即是向学。
第二,请做好你自己。一个人要保持一份真性情,能够听从内心的声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或者喜欢自己做的事情,在利益自己的同时也给别人带来利益,达到双赢,这才是真正的成功。内在充实和满足的人才会有能力去爱别人,才有意愿去奉献社会,服务他人,才不会总感是到匮乏和索取——这即是向善。
第三,请控制你自己。就是控制自己的道德底线和欲望上限。社会上很多负面现象不是我们随波逐流和抱怨的借口,乃是对我们内在信念是否坚定的考验,难怪有人会大声喊出“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而人们之所以感到压力是因为欲望大过自己的能力和实力。所以,我们应该把不该看重的东西看轻一些,比如虚荣、攀比;把不该看轻的东西看重一些,比如道义、良知,这样才能免除后患,获得永久的平安和坦然——这即是自律。
第四,请接纳你自己。同学们2008年进入漓江学院,那是当时每个人反复衡量之后合理而自愿的选择。四年之后,接纳自己选择的人充分利用了大学时光,站在了更高的起点,有的人却在纠结和不甘中虚度了几多华年,现在大家又站在新的选择点上,现实就是你当前唯一和最好的选择,希望我们能吸取经验,脚踏实地,接受现实就一定会超越现实——这即是自强。
第二节 品读“至善”内涵
一、学院领导、教师对“至善”的品读
(一)“至善”是漓江学院的一种文化符号
曾任漓江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的唐凌教授在《“至善”者的足迹》一文中指出,“至善”是漓江学院的一种文化符号。
高校主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专业技术人才是高校的主要产品。产品在市场上是否具有竞争力,不仅取决于每所高校的教育教学是否具有较高的质量,而且还取决于是否具有较鲜明的办学特色。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必须通过强化实践教学的方式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同时,必须在“向学、向善,自律、自强”八字校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出“至善”的核心文化价值观,强化学生的素质教育。这两者的结合,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一定的难以替代性,进而不断强化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现代社会里,符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对提高产品在市场中的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这样说,凡是有竞争力的产品,都有被社会所认可的符号。由于社会需求具有多样性特征,因此符号是否被认可并非完全取决于其所代表的经济价值,而主要取决于能满足于社会不同的需要,具有真正的使用价值。同样道理,每所高校的学生也必须有自己的符号,这就要求他们不仅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还要有属于自己的文化素质特征。在高校教育大众化已经实现的形势下,一所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若没有特征,那么,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人才市场上就无法立足,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就会受到制约。
“至善”是漓江学院的一种文化符号。我们认为,对高校而言,所谓至善,就是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过程。“至善”能力需要培养。为此,漓江学院制定了实施“至善”文化工程的具体方案,即倡导“一日一善行”(每天做一善事),“一周一善扬”(每周利用各种形式赞扬善言善行),“一月一善评”(每月以班级或系为单位,开展“至善”行为的评比),“一年一善积”(每年出版一本《至善》文集,积淀学院特色文化)。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至善”的理念逐渐为广大师生所认可,“至善”的整体力量逐渐形成并日益强大。无论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大家都自觉地以各种方式弘扬“至善”、践行“至善”。以“至善”为美,以“至善”为荣,以“至善”为展现自己和学院特色的名片。
(二)“至善”理念的哲学意蕴
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周德胜从哲学角度对“至善”办学理念进行分析,认为“至善”是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办学理念。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至善”确立为办学的核心理念,倡导“向学、向善,自律、自强”的校训,大力弘扬“至善”理念,精心打造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兼备的校园文化,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我国先秦时期的经典著作《大学》提出的“大学之道”。对于其科学内涵,朱熹在《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中有其独特的注释。朱熹称“大学”为“大人之学”,在这里,“大人”指的是15岁以上的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有三层意思:首先要“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明白、达到之意;第二个“明”字是形容词,正确、完善之意。“明明德”要求一个“大人”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尤其是通过修身使自己成为道德完善的人。其次是“亲民”。朱熹把“亲民”解释为“新民”,主张“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意思是说,在自己“明明德”之后还要推己及人,帮助、教育他人,进而齐家、治国和平天下。最后是“止于至善”,要求作为一个“大人”,无论是“明明德”还是“亲民”,都应当努力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
追求道德的不断完善是中国哲学的要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文化具有可通约性。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提出了著名的“轴心时代”理论。他指出,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苏格拉底开启了西方人文主义的哲学大道。德尔斐神庙前的一块碑上面镌刻着“认识你自己”的文字,正是苏格拉底的哲学宣言。要认识自己,就要做有德性的人。苏格拉底提出了“德性即知识”的命题。“知识”与“德性”的统一意味着,如果一个人获得了“善”之“理念”的真正知识,那么他就拥有了美好的德性。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要有道德就必须有道德的知识,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都是无知的结果。人们只有摆脱物欲的诱惑和后天经验的局限,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和价值是人类行为的两个根本尺度。任何成功的实践活动,既要坚持真理尺度、追求科学精神,又要坚持价值尺度、崇尚人文精神。价值尺度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尊严、满足人的需要,让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弘扬“至善”理念,塑造“至善”文化,正是秉承中国传统文化追求道德完满的精神内核,也契合西方文化的精华,又与马克思主义倡导的“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哲学思想相统一。漓江学院用“至善”文化滋润学生的心田,让大学生真正懂得:善就是一种植根于内心的素养,是一种无需别人提醒的自觉,是一种承诺以承担责任为前提的自由,是一种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情怀。漓江学院播撒善的种子,让人文主义精神传遍校园,传向社会,为实现中国梦汇聚力量。
二、漓江学院学生对“至善”的品读
(一)始于善,行于善,止于至善
这是来自201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申娇杨同学的解读。
“善”究竟有什么寓意呢?字典中对“善”的解释主要有善良、友善、善行、大爱等几种,而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又该如何践行呢?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受。
来到漓江学院已经有一年了,作为大二的我们,回想去年,当我们拖着沉重的行李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孤独多于新奇,在老师们的引导下,在学长学姐们的热情帮助下,我顺利地完成了入学报到等一系列烦琐的工作,开始了真正的大学生活。带着感激,带着好奇,我仔细地留意着学校的点点滴滴,想找出这个学校的和谐之源。当我认认真真地念完我们的校训后,我知道,这就是我想要的答案:向学、向善,自律、自强。
漓江学院对校训进行浓缩凝练,将“至善”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进行培育和打造,“至善”也就是修身育人的过程。虽然踏进学院只有一年的时间,但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我受到了感染,获得了启迪,汲取了力量。
《三国志》有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是的,为善永远不嫌小,为善也必然从小事开始积累。在参与我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支教活动中,我和许多同学靠着自己的所学知识给乡村的孩子带去知识和快乐;在为贫困生组织的募捐活动中,我们用并不是很多的善款来诠释大爱;在社团联合会的“五下乡”活动中,我们将科技、法律等知识送到农民伯伯的身边,也许我们做的不是最好的,但我们却是最用心的。或许一个轻微的举动不会铸造出什么辉煌的成就,可当我们把践行至善融入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时,“至善”就会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成为我们每一个漓院人向学、向善,自律、自强的自觉行动。我们是新时代的大学生,践行至善就是诠释和传递着大学精神,践行至善也在塑造着我们每一个人的人格和心灵,催发我们学习的动力。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由善出发,从善而行,乐于为善,上升到人性的层面来说就是大真、大爱、大诚、大智的体现。作为青年大学生,“至善”的境界并不容易瞬间达到,可追求至善却应该作为我们不变的方向,不变的信念,践行“至善”理念更应该是我们每一个漓院学子的责任和义务。
再过几天,2010级的我们将成为2011级新生的学长学姐,增加一份自豪感的同时我们也多了一份责任,那就是继续发扬我们“向善”的文化理念,行一个善举,给予他们一份力所能及的帮助,给他们树立一个“向善”榜样。
将大爱传承,让向善永驻心间,始于善,行于善,止于至善。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二)坚持自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是来自2010级计算机专业梁亮同学的解读。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提出:“教育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所谓习惯,就是经过反复实践和训练出来的一种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学习习惯,就是在不间断的学习实践中养成的那种自然而然表现出来的学习的习性。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它便会以情不自禁、不期而至的方式出现并持续下去,犹如物理学中的惯性力量。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自觉的学习行为,有利于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策略,有利于形成较高的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使大家终身受益。
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则需要自律,那如何理解自律呢?自律是遵循一定的法度来自我约束,是对一个人意志力的体现,通过自觉意识对自身行为进行自我约束,从而形成个人的一种自然的学习、生活秩序与习惯。我们如果每天能自觉地按时进行早读,一个学期都能自我约束做到课堂不迟到,每次作业能够自己独立思考和完成,那么这就是一种自律。我们如果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就能够为自己的学习创造出适合自己的行为习惯,再经过长期的巩固和调整促使其变为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这也是一种自律。所以说,自律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基础和前提,不长期坚持就无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坚持自律也就不可能促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想获得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必须学会自律,还要长期坚持自律。
首先,要树立自律的意识,养成自觉自律的习惯。在学习方面,我们一要独立,独立思考、独立解题、独立作业。二要自觉,自觉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包括预习复习巩固、上课专心听讲和按时完成作业。三要自控,增强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在行动上,我们应该以大学生日常行为守则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文明礼貌、爱护公物。在礼仪形象方面,我们应该着装干净整洁、简单朴素,力求做到讲文明、有礼貌、懂礼仪。如果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加入到自律者这个行列中来,就会发现身边的事物、环境都会大大的不同。自律不仅有利于我们当前的大学学习,也有利于今后我们的社会工作和家庭生活。当我们还处在学生时代,犯了错误还能得到老师同学的理解与帮助,能有从头开始的机会。可是当进入社会后,我们就必须得为自己的每一次失误或者错误负责任,要去承担后果。毫无疑问,自律的作用更加彰显。
其次,在自律的基础上要依计划而行,为实现目标而坚持不懈地努力。要有自己的目标,并针对目标制定计划。要结合自身的情况设置合理的学习计划,切勿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在刚进入大学的时候,很多同学都对自己的大学生涯进行了规划,有考研、考公务员的,也有同学立志到外企、到企事业单位工作。但是不少同学在制定学习计划的过程中过于高估自己而不脚踏实地,空有理想而言行不一。执行计划的过程中要有耐心与恒心,始终把计划融入日常行为习惯中,要将自己的理想充分体现在每一天的生活习惯、每一次的学习过程、每一个学习细节当中去,做到始终如一的求真务实。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很多,但在养成学习习惯的过程中,就一定要做到小事不放松、点滴努力做,坚持不懈方可见成效。
最后,要勤于思考,善于动脑,养成切磋琢磨的学习习惯。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上多问几个为什么,更有利于我们深入地思考与感悟。《礼记·学记》中有提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学之间的学习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问题要互帮互学,展开讨论。例如在我们计算机专业,团队参与实践项目非常有必要。每一个项目都必须依靠合作才能完成。大家在做项目的过程中碰撞学术思想,交流学术观点,集思广益,各展所长,才能高效地完成实践项目。而每一个人都必须努力从学习、合作中吸取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就好像蜜蜂似的不辞辛劳、持之以恒地去吸取群芳精蜜,经过反复的加工,才能酿造出知识的精华,继而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