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一站出版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400-6677-036 全 国 免 费 咨 询 热 线
基于国家实践的区域发展政策研究
点赞
教育部社科中心委托中联华文出版项目,档案编号:zlhwrw-059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

出版时间:2013年8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试图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区域发展政策效应评价体系,对过去的或现有的区域发展政策进行评价,吸取其中的经验教训,为今后制定、调整或改进区域发展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姓名: 曹荣光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39

书稿详情 稿件目录 样章赏析 图书评价

内容简介

本书试图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区域发展政策效应评价体系,对过去的或现有的区域发展政策进行评价,吸取其中的经验教训,为今后制定、调整或改进区域发展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本书通过政策评价体系,对日本、英国和巴西三个国家为开发落后地区而实施的区域发展政策进行了剖析,总结了这三个国家在开发落后地区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及其对中国开发落后地区的启示。
本书以中国各区域的资本形成差异为主要分析对象,基于泰尔指数和HH指数实证分析了各区域的资本形成差异程度,并利用因子分析模型,对西部大开发10年来的政策效应进行评价,证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后,西部地区发展水平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书对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和重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区域发展政策框架提出了政策建议。


作者简介

曹荣光,男,1963年12月出生,云南安宁市人。云南大学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学、国际直接投资及经济发展理论。
近年来,独撰或与他人合作出版学术著作近10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公开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或参与云南社科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研究项目、云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校企合作项目、云南省商务厅研究课题等近10项。曾获云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集体)。

稿件目录

导论

第一章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发展政策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增长极理论
第二节“核心区—边缘区”理论
第三节“核心—外围”发展理论
第四节累积因果理论
第五节倒U型理论
第六节梯度转移理论
第七节本章小结

第二章区域发展政策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区域发展政策的内涵与特点
第二节区域经济理论的政策取向
第三节区域发展政策工具
第四节区域发展政策手段
 第五节本章小结

第三章区域发展政策评价
第一节区域发展政策目标
第二节区域发展政策的效应问题
第三节区域发展政策效应评价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区域发展政策效应评价体系的构建
第五节本章小结

基于国家实践的区域发展政策研究>>><<<目录第四章区域发展政策:国家实践
第一节日本对过疏地区的开发政策
第二节英国为解决南北区域经济差距问题而采取的地区
开发政策
第三节巴西为扭转南北贫富悬殊而实施的区域发展政策
第四节本章小结

第五章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成因及区域发展政策变迁
第一节中国区域差距的成因及影响
第二节影响中国区域发展的动力源
第三节基于泰尔指数的我国区域资本形成差异研究
第四节基于HH指数的我国区域资本形成分散程度研究
第五节中国区域发展政策变迁与调整
第六节本章小结

第六章西部大开发:中国区域发展政策实践
第一节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前期政策效应分析
第二节基于因子分析的西部地区发展水平评价
第三节西部大开发战略面临的挑战
第四节本章小结

第七章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研究结论
第二节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后记

查看更多>
样章赏析

一、研究背景
       新古典区域平衡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是区域经济发展中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新古典区域平衡理论认为如果一国或地区存在规模收益递减,那么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生产要素会从相对充裕、回报率较低的地区流向要素相对稀缺、回报率高的地区。而欠发达地区由于人均资本存量少,资本边际产量高,资本存量的增长速度将超过发达地区,促使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发达地区,不同地区因此出现趋同态势。新古典区域平衡理论得出的结论是,政府无须干预市场过程,市场机制本身的作用将导致不同地区或区域的经济增长趋同,即区域间的经济差异会自动缩小。而新经济增长理论却持与之相反的观点,认为如果要素相对充裕的地区通过学习过程和知识传播提高了生产率,导致规模收益递增或者不变,那么一经济体资本存量的规模越大,该经济体生产率也就越高;经济体人均国民收入增长越快,地区之间就出现趋异态势,即区域差距扩大。在综合考虑规模经济、收益递增及正外部性等经济因素后,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要素资源会聚集于空间的某些点上,形成增长极(growth pole),极化效应又会导致增长极与极外形成“中心—外围”的空间格局,“中心”和“外围”就是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一种空间形式。增长极理论和“中心—外围”理论均表明,市场力量不能消除经济发展的空间不平衡,甚至会强化这种不平衡。根据威廉姆森的倒U形理论的观点,在到达拐点之前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区域发展差异是不断扩大且难以消除的,而且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也证明,即便旧的差异缩小了,新的差异又会出现。20世纪初发达国家完成了工业化过程,由此产生的城市化大大缩小了原有的城乡差距,但又出现了新的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即出现了老工业地区的结构性衰退和城市中心空洞化问题。换言之,虽然社会经济的发展会使差异的程度趋于缩小,但差异则会持续存在。空间差异使得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难以自动引导缩小区域差异,在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的情况下,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来协调区域之间均衡发展及实现社会公平。
       在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的今天,由空间差异(spatial disparity)导致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仍然是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难题。无论是一国内部还是国与国之间均面临经济差异的问题,地区发展的经济差距扩大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家间的经济差异的变化总体呈现出两种趋势:一方面,以战后的日本及东亚“四小龙”、“金砖四国”为代表的一些原来经济落后国家或地区实现了经济赶超;而另一方面,大多数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国与国、地区与地区间的经济差异成为了当今世界动荡的主要因素,严重影响了国际社会的和谐。为缩小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许多国家或经济共同体(如欧盟)都制定了自己的区域发展政策。
经济差异同样是一个长期困扰中国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1949年以来,中国区域发展政策经历了若干次调整演变,促成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繁荣,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部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然而,我们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目前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差异并未显著缩小,有些地方甚至有扩大的趋势。地区经济差异的扩大不仅妨碍了中国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而且不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和建设和谐的小康社会。
二、问题的提出
       空间差异使得经济活动形成如点、线、面、网络等各种空间分布形态,构成了经济发展中的不同区域组成部分。一般而言,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是由区域性的增长极所带动,与此相应的是一国政府制定的具有空间差异性的区域发展政策支持。20世纪初期,英国的产业及人口高度集聚于其东南部地区,造成了其他地区的萧条,地区间发展严重不平衡,各种社会矛盾加剧。为此,英国政府于1936年成立了巴洛委员会,通过实施区域性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及建立工业开发区,引导产业向萧条地区扩散,以缓解区域间发展严重不平衡的问题。美国与英国有着类似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为应对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罗斯福政府推出了旨在扩大内需以带动经济增长的“新政”( New Deal)计划,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是田纳西河流域地区的开发计划,并成立了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负责推动这个重要的区域发展战略。美国于1961年通过了针对特定区域的《阿巴拉契亚开发法案》,并成立了负责制定及实施有关发展政策的阿巴拉契亚区域委员会,通过财政援助、发展规划指导和技术服务,改善该区域的基础设施,普及和发展基础教育、职业培训等,以缩小地区间的发展环境差异。日本于1950年制定了《国土综合开发法》,以此作为协调区域发展的根本法,在此基础上又相继制定了《孤岛振兴法》、《山村振兴法》和《北海道开发法》,通过对落后地区的税收减免及项目优惠信贷,推动落后地区的发展。1964年,联邦德国成立了《区域发展政策部际委员会》,负责制定和实施旨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计划及政策。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实施了一系列发展战略,也证明了区域性或地区发展战略是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引擎这一事实。

       20世纪80年代,沿海城市的对外开放及建立四个经济特区的发展战略,带动了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1990年,以上海浦东开发为龙头的长江下游地区的发展战略,进一步促进了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2000年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扩大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内需,改善了西部地区的发展环境及基础设施,增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社会公平性;2003年提出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战略,旨在重振中国的基础工业,改善产业结构不协调的局面,提升国民经济的发展质量。所有这些区域发展战略都是在一些具有空间差异的政策实施下展开的,区域发展政策也是推动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重要政策。
       显然,无论是为了资源空间配置的效率还是为了发展中的社会公平,世界各国或地区除了制定一系列的宏观社会经济政策外,都无一例外地针对本国或本地区的发展需要及面临的区域发展特殊问题制定相关的政策,以推动发展和实现社会公平。这种源于空间差异并旨在克服或缓解空间差异所导致的问题的政策就是区域发展政策。资源要素的空间分布非匀质性,使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呈现区域性差异。市场的力量是不足以解决地区发展差异所产生的问题的,只有国家制定有效的区域发展政策,协调好区域之间的关系,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才能实现效率和公平。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发展政策,所针对的落后地区都是相对于该地区、该国家高度发达的城市化、工业化和市场化水平而言的。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还比较落后,城乡差距十分明显,二元经济结构矛盾非常突出,城市化、工业化和市场化水平都很低,地区差距之大在世界上实属罕见,因而我国缩小地区差距的任务要复杂得多、繁重得多。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地区间的不平衡现象将长期存在并呈扩大趋势。研究具有代表意义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区域发展政策,探询其中的共同点和客观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的区域发展政策进行总结研判,为中国制定更合理、更科学的区域发展政策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有利于我国缩小东中西部地区差距,增强社会凝聚力,建立和谐的小康社会。
三、选题的研究意义
      (一)论文研究的理论意义
       国内外经济学界在关于区域发展政策对区域差距影响的问题上已基本达成共识。但在具体研究中,由于区域发展政策作为自变量很难通过数量化而进入模型,主流经济学者所采用的计量分析方法都是将政策影响作为事先设定值的变量引入模型,以验证其存在性,无法与其他因素进行影响程度的比较,鲜见系统、动态研究区域发展政策对区域差距影响的论文;其次,在现有的区域发展政策研究文献中,区域发展政策一般都是作为外生变量引入分析框架,区域发展政策对区域差距影响的关系被认为是静态的,跨期、跨国或动态研究区域发展政策的文献还相对较少;再次,由于区域差距在不同的时期会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具体特征,需要相应的区域发展政策予以解决和协调,而大多数文献都是对特定国家或地区区域发展政策的研究综述,很少有从国家层面系统地探讨区域发展政策应该如何影响区域差距的文献;最后,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国经济总量急剧上升,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实体,但区域差距不断扩大,表现为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域在总量、结构和发展潜力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尽管各学科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区域差距的成因和变化趋势,但是他们研究的共同特点是将区域发展政策外生化或者承认区域发展政策对区域差距的影响,忽略了重点考虑和系统动态分析区域发展政策的效率。其结果是,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文献全面分析中国区域发展政策对区域差距的影响,以及区域发展政策应如何根据区域差距的变化适时调整。另一方面,本书认为有必要厘清区域差距在不同时期的外在的表现特征,以促使政府调节区域发展政策,借助不同的政策工具来干预区域差距的变化。
       各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是区域发展政策和国别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尽管由于国情不同,各国所实施的区域发展政策有很大的差异,但也不乏共同点或可相互汲取的经验教训。所以,本书所探讨的区域发展政策既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一国范围内的区域发展政策,也有别于国际上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政策。本书基于区域发展政策的国家实践,对这种超越国家范围的区域发展政策、实施工具及其效率进行研究、比较和总结,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二)论文研究的现实意义
       要素资源空间分布的非匀质性导致了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因此区域协调发展一直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对于中国这个幅员辽阔的大国更是如此。区域间协调发展不仅要解决增长速度和发展水平差距过大所带来的社会公平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在国民经济范围内结构优化及资源的有效合理使用的问题,后者尤其需要区域间的分工与合作才能得以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与区域间的合作是不可分割的,不能把它理解为仅仅是生产力资源的空间布局问题。例如,中国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个五年计划,中央政府通过政策、财政和金融支持、项目安排及直接投资等多种手段,不懈地致力于资源配置的空间布局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但一直没能使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地区之间协调发展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最大难题之一”时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规划司司长杨伟民在“长江三角洲经济与民营企业发展论坛”上的讲话,见《中国经济导报》,2003年8月30日A3。。1978改革开放以来,为打破国内区域间低水平均衡发展格局,中国政府按照区域非均衡发展思路,开始实行区域倾斜性质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凭借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国家区域发展政策的大力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区域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1990年,我国政府提出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新区的区域发展战略,旨在通过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点轴式区域经济发展思路来带动整个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上海再次成为世界经济和金融中心之一。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间的差距在整体、结构和效率等方面都呈现出逐步扩大的态势,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分化日益明显,效率与公平的协调已成为一个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中央政府适时根据区域差距的变化调整区域发展政策。1999年,中央政府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区域发展战略,政策目标是缩小东西部的经济差异;2003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统筹区域发展的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被列入议事日程。2005年,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制定整体区域发展战略,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十一五”期间,国家开始探索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模式,实施“次区域发展政策”,出台了一系列指导城市群和重点地区发展的意见和规划,如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成渝城乡统筹、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广西北部湾、长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江苏沿海、关中天水、辽宁沿海经济带、图们江区域、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及把云南建成我国向东南亚、南亚、西南开放及实现睦邻友好的“桥头堡”战略等。这些“次区域发展政策”的出台,极大地促进了相关地区的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近几年实施的区域发展政策对目标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中央政府的区域发展政策也在随着区域差距的变化进行着相应的调整。然而,国内关于区域发展政策的研究文献大多只是阶段性地、局部区域地分析区域发展政策对区域差距的影响,以及区域差距的扩大程度,然后再提出相应的区域发展政策建议来影响有关部门的决策,未能全面、动态地研究区域发展政策对区域差距的影响。这种背景下出台的区域发展政策难以“与时俱进”,很有可能尚未充分发挥政策效应就已经不适应区域差距的变化了。为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从国家实践的角度研究区域发展政策的演变过程、对区域差距的影响、经验教训及发展态势。这不仅有利于我们清晰、系统地研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实施的区域发展政策的效率,而且能在此基础上理性地预测区域差距的发展趋势,以便适时地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来进行引导和利用,从而在有效利用政策资源的条件下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查看更多>
其他推荐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看过本书稿的人还看了 换一批
服务保障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更多
  • 专人对接
    专人与您无缝对接,信息沟通无障碍,及时解答作者关心的问题
  • 贴心服务
    出版费用不仅可以先出书后付款,而且还可以分期付款。
  • 多重服务
    代发稿费、代理发行、授权组稿、版权维权、知识产权法律援助
  • 到门服务
    书稿往来由顺丰快递送达,我方结算。货运图书时,物流公司送书上门。
  • 跟踪服务
    图书出版后,2年内出现图书掉页、装订开胶,无理由重印。
  • 援助服务
    遇到版权纠纷时,提供法律援助。如遇到赔偿,返还部分出版费。
  • 责任保障
    可享受一站出版网责任保障体系优先赔付,出版费差价3倍赔付。
  • 开具发票
    纳税是企业的义务。开具的发票都可在北京市税务局网站上可查询。
  • 免费仓储
    如果作者包销图书时,一站出版网免费为作者提供一条龙图书分销服务。
客户评价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为该书打分
还能输入500字
% 好评率
好评
中评
差评
  • 领先行业

    团结协作 资源共享

  • 后付费用

    先出书,后付款

  • 多重保障

    多重服务 专人对接

  • 一站式服务

    平台保障 先行赔付

扫一扫 关注出版服务网微信

400-6677-036
周一至周日 9:00-18:00
(仅收市话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