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出版时间:2015年5月北京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以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收录了五十篇高质量论文,分五大篇,主要围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学生管理与德育工作、心理健康与校园文化、职业素养与就业创业、党建与队伍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作者姓名: 刘勇,褚凤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78
内容简介
本书以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收录了五十篇高质量论文,分五大篇,主要围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学生管理与德育工作、心理健康与校园文化、职业素养与就业创业、党建与队伍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典型问题,探索了科学发展观、和谐等理论的基本理论;研究了项目教学、六步教学等方法;探讨了和谐师生关系、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生命道德教育的热点内容;提出了校园文化建设、健康心理培养、职业素养培养、就业创业等问题的对策建议;分析了高职院校双师队伍建设、学生党员评价发展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改进措施等。内容丰富、视角新颖,为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特色经验。
作者简介
刘勇,男,研究员,大学本科,思政课部主任,主要从事思政教育、高校管理研究,主持省厅级课题4项,公开发表论文24篇,其中CSSCI5篇。
褚凤,女,讲师,在读博士,主要从事思政教育、法学研究,主持省厅级课题3项,其中省社科基金1项,公开发表论文14篇,其中核心期刊3篇。
第一篇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篇
峥嵘岁月 砥柱中流——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
在科学发展观视域里认识和坚持改革开放
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可行性探究
协调经济利益关系是维护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的首要问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评价问题探析
论研究型教学设计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六步教学法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
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团队建设的对策探析
论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基础及理论渊源
论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师对学生主体意识培养的作用
论共生视域下富人的社会责任
收入阶层分异与社会和谐共生的思辨
以“思政”课实践教学推进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与特征分析
行动导向理念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途径
项目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运用
第二篇 学生管理与德育工作篇
论和谐校园师生关系的构建
高职学生发展性评价模块设置与操作研探
关于高职生评价方式的改革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式改革的理性思考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与生命道德中“真善美”价值关系
精神的“补位”:论中国足球发展的生命道德精神之培育
论科学发展观与竞技体育的生命道德化发展
高职院校学生团队精神培养三部曲
浅谈在高职思政课中弘扬延安精神的现实价值
第三篇 心理健康与校园文化篇
基于“四好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与实践
高职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分析与调适对策研究
加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促进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以人为本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校文化的职业性及其实现
浅谈高职校园文化精品项目的培育
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践的对策
高职贫困学生如何走出“心理贫困”
微博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及其对策
第四篇 职业素养与就业创业篇
高职学生全过程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
当代大学生创业调查与对策建议
大学毕业生“有业不就”现象探析
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湖南省高职专科生职业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生社团与大学生就业
第五篇 党建与队伍建设篇
教师下企业社会实践对提升职业技能的意义
高职院校教师党员“创先争优”考核评价方式探究
构建科学的学生党员评价发展体系
高职院校双师团队建设再思考
育人德为先德育师为范
论高校党外教师在教书育人工作中的作用
后记
第一篇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篇
峥嵘岁月 砥柱中流
九十年峥嵘岁月,人间沧桑,有多少惊涛骇浪,有多少风云变数,有多少生死攸关,但中国共产党总能化险为夷,奇迹迭出,经风雨,历炼狱,砥柱中流,风雨如磐。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世界在问、中国在问、朋友在问、敌人也在问。寻找答案,即使对历史的回问,更是对未来的信念追求。
人间沧桑,惊回首,一个世界近代史上受尽凌辱、渐入没落的民族,有赖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站立起来,在当今世界民族之林如日中天,巍然屹立。感叹天翻地覆,国运巨变,回眸九十年峥嵘岁月,有多少惊涛骇浪,有多少风云变数,有多少生死攸关,但中国共产党总能带领人民化险为夷,奇迹迭出,经风雨,历炼狱,砥柱中流,风雨如磐。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世界在问、中国在问、朋友在问、敌人也在问。寻找答案,即使对历史的回问,更是对未来的信念追求。
一、高举旗帜,与时俱进,是中国共产党砥柱中流,风雨如磐的智慧之魂
在中国近代史上,无数志士仁人,为了挽国家于倒悬,扶民族于危难,一次次变法图强,一次次揭竿而起,到头来,只能是怒目苍天,空怀壮志饮恨亡。20世纪初,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开始领导中国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企图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建立资本主义的共和国。然而辛亥革命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缺少一面真理的旗帜,一种科学的革命理论。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的面貌从此为之一新。党的二大,根据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学说,分析中国革命当时所处的环境,破天荒地在中国人民面前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刚刚诞生的中国共产党高擎真理的旗帜,勇敢地承担起民族救亡图存的重任,站在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最前列,像一轮鲜红的太阳指引着中国人民的革命方向,并逐步引导其走向了最后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接受马克思主义,起初也只是把它当作革命的法条,亦步亦趋,生怕走样。然而效仿外国革命的方式,付出的代价和教训是惨痛的。国民革命失败后,党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三大起义或发生在省会城市,或把进攻的目标指向省会城市,结果敌强我弱,以卵击石,几乎把革命力量拖入了绝境。在中国革命处于极端危险的关头,党表现出了大无畏的革命胆略和可贵的首创精神,毛泽东同志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毅然放弃攻打长沙,转而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回旋余地广阔的农村进军,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以光辉的典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的革命理论,开辟了党领导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走向胜利的独特道路。
马克思主义虽然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对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马克思主义并不是让人们传承的革命法条,而只是革命的行动指南,是科学的认识和方法论,它揭示的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各个国家的自然环境、发展程度、文明背景、民俗传统不同,运用马克思主义必须同本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宝贵经验,是既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导中国的实践,同时又要注意在实践中创造性地,独立地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马克思曾设想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对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列宁在十月革命后也提出过和平赎买方案的轮廓,但都是理论的设想。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党领导人民群众创造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创造了在国家百废俱兴、财力匮乏条件下,允许资本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从企业分得红利和股息的赎买办法,在短时间内就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和平、平稳过渡。这一成功范例,不仅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起好了步,开好了局,也用新的思想和经验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高兴旗帜,中国共产党人最杰出的贡献就是在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理论成果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一脉相承,又有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多是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有过理论的设想,但缺乏实践的佐证,而这并不意味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指导地位的过时。科学的东西是运动的、发展的、充满生命力的。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称为“老祖宗”,始终认为“老祖宗不能丢!”“但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 为人民服务》,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再认识,本身就是对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规律的认识论、方法论的探索、完善,是要在没有前车可鉴的盲路上走出一条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之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党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并以大无畏的理论勇气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揭开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局面。近30多年来世界经历了太多的风雨历练,但得益于高举旗帜的继承、与时俱进的创新,党指引着中国走出了一条最平稳和最成功的发展之路。
二、牢记宗旨,践行承诺,是中国共产党砥柱中流,风雨如磐的生存之基
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同志一篇《为人民服务》,把中国共产党和他所领导的革命队伍,是干什么的,为什么而干,袒露得清清楚楚,“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同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也就成为共产党人对人民和民族的最大承诺。邓小平同志的“三个有利于”,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胡锦涛同志的科学发展观,着眼点和落脚点都是一个“民”字。万事“民”为天,牢记宗旨,践行承诺,就像万里长征的一根接力棒,在前赴后继的共产党人中薪火相传,九十年奋斗始终初衷不渝。
早在共产党成立之前,一部分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和学生领袖往民间去,跑到工人中去,办工人夜校,办工会,这些人后来就成了中国共产党的中坚力量。党开一大的时候,全国只有五十多名党员,但党在制订实际工作计划时,决定集中力量组织开展工人运动。党最初的革命实践表明,在成立时她就不是单单注意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而是十分注意同本阶级建立密切的联系。所以党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呼声,代表群众的根本利益,可以说是“为有源头活水来”。九十年奋斗,立党为公,无不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又全心全意为人民奋斗的党。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阐述了“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两大原则,不久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但直到中山先生弥留之际,国民党也没有拿出实际的措施和方案。共产党则不然,井冈山斗争时期环境那样艰苦,在苏区,在小块红色根据地党颁布了《井冈山土地法》,又制定了《兴国土地法》,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广大农民从这些政策中得到了实惠,很快比照出共产党和国民党两大政权的优劣,选择跟着共产党,支持共产党,在共产党领导下打下了人民的江山。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东欧剧变的冲击下,国内有那么一股势力搅动一场风波,断言共产党政权要完,但党很快制止了事态的发展,化险为夷。因为人民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中得到了实惠,看到了前途。得民心者得天下,得民心者也安天下。
一个“承诺”即是一种昭示,一种形象,一个“承诺”更是一种要求,一种信誉。中国共产党章程说得明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大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中国共产党章程》,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在流血奋斗、被围剿、被追杀的年代,共产党人靠着为人民求解放的奉献、牺牲精神带领、凝聚老百姓跟着自己干、自己走,当家做主站了起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唱出了人民的选择。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地位、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能不能保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色,忠心地履行对人民的承诺,关键是要看一代代共产党人怎样用自己的行动去继承,去实践。改革开放之初,党设计的现代化三步走战略,步步紧扣人民的生活,总是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党始终不忘把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保持先进性的本质要求,不断强化党的执政理念,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虽然,党带领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经历过艰难曲折,但与世界各国相比,在发展的度量衡上,新中国攀升的标线非常明晰,跨越的台阶厚重坚实。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达到了总体小康,成为:“百年中国经济最少干扰,最快发展,人民最多实惠的宝贵时期”。《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的问题回答》,学习出版社2009年5月版。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进行两万五千里长征,蒋介石成为共产党人不共戴天的敌人,但是红军刚刚跳出敌人的合围,面对日寇入侵,民族存亡,党就摒弃前嫌,发出通电呼吁一致抗日,并公开放弃反蒋口号。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皖南事变的忍辱负重,都表现了共产党人的民族大义。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共产党他一心救国”。在执掌共和国的权柄之后,面对祖国统一大业问题,共产党又首倡“一国两制”,主张和平统一,一切以人民福祉、社稷合璧为重,不谋求一党一己的私利,充分展示了共产党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爱祖国。这种爱的情怀,可以融化坚冰,可以泯灭恩仇,也一定能让天下归心,不负人民重托,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