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出版时间:2015年3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系统总结了井冈山大学运用红色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了红色资源以及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教育教学的规律,构建了红色资源教育教学的理论体系,探索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的途径,探
作者姓名: 张志军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68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总结了井冈山大学运用红色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了红色资源以及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教育教学的规律,构建了红色资源教育教学的理论体系,探索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的途径,探寻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形成了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的典型案例和特色经验,是高校德育教育的创新成果。
作者简介
张志军,杭州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硕士生导师。主持完成过中国教育协会重点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完成《就业指导》浙江省新世纪重点教材;曾在《中国高教研究》、《社会科学战线》等杂志发表过论文;获得过省发改委科技成果二等奖、省人事厅人事科研成果三等奖。作为主要负责人,所在部门曾获得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省教育厅思想工作创新奖、浙江省“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员工”活动示范单位、全国高等院校后勤工作先进集体等集体奖励7次,个人荣获得全国高校后勤工作先进工作者、浙江工业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9项。
沈威,男,1981年1月生,浙江湖州籍。现任杭州师范大学党委学工部副部长、学生处副处长。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实践,主持省社科规划课题1项,主持市厅级课题4项。曾主编或策划出版大学生教育读本4部。在《思想教育研究》、《中国德育》等杂志独立或联合发表论文10余篇。论文曾获2010年教育部全国高校辅导员论文竞赛二等奖、浙江省思政研究会论文二等奖和第八届浙江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讨会论文三等奖等。个人曾荣获浙江省优秀团干部、杭州市十佳团干部、校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高飞,女,1978年12月生,浙江萧山籍。现任杭州师范大学党委学工部副部长、学生处副处长。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实践,主持市厅级课题2项。曾参与编写大学生教育读本,独立或联合发表论文10余篇,论文曾获全国资助工作论文三等奖,浙江省资助工作论文二等奖等。个人曾获浙江省优秀团干部、浙江省优秀辅导员、校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陈岑,女,1980年3月生,浙江杭州籍。现任杭州师范大学党委学工部副部长、学生处副处长。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实践。在《思想教育研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等杂志独立或联合发表论文多篇。全球职业规划师,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积极致力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曾参与编辑《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材,所指导学生在浙江省职业规划大赛中获多项殊荣。
第一章 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体系发展概况
第一节 高校学生工作体系相关概念界定
一、高校
二、高校学生工作
三、高校学生工作体系
第二节 我国高校教育型学生工作体系
一、教育型学生工作体系的理念背景分析
二、教育型学生工作体系的基本内容
三、教育型学生工作体系的特点
第三节 我国高校教育与管理并存的学生工作体系
一、教育与管理并存的学生工作体系的理念背景分析
二、教育与管理并存的学生工作体系的基本内容
三、教育与管理并存的学生工作体系的特点
第四节 教育、管理与服务并重的学生工作体系
一、教育、管理与服务并重的学生工作体系的理念背景分析
二、教育、管理与服务并重的学生工作体系的基本内容
三、教育、管理与服务并重的学生工作体系的特点
第二章 新时期我国高校对新型学生工作体系的呼唤
第一节 国际国内形势呈现的新变化
一、国际形势新变化对高校学生工作带来的挑战
二、国内形势新变化对高校学生工作带来的挑战
第二节 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趋势
一、高等教育理念的新转变对学生工作带来的挑战
二、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新趋势对学生工作带来的挑战
三、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的新变革对学生工作带来的挑战
第三节 大学生群体的新特点
一、大学生组成层次新特点
二、大学生生理、心理新特点
三、大学生价值观念新特点
四、大学生思想行为新特点
五、大学生自我意识新特点
第四节 高校学生工作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工作理念有待提升
二、学生工作内容有待丰富
三、学生工作载体有待拓展
四、学生工作队伍有待健全
五、学生工作专业化发展有待加强
第五节 新时期高校构建发展型学生工作体系的重要意义
一、构建发展型学生工作体系是高校学生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构建发展型学生工作体系是完善当代大学生成长机制的历史要求
三、构建发展型学生工作体系是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培养模式的
新探索
四、构建发展型学生工作体系是建设一流大学目标的现实需要
第三章 构建发展型学生工作体系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是发展型学生工作体系的指导思想
一、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二、关于人的主体性理论
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发展型学生工作体系的理论基石
一、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第一要义
二、树立“以生为本”的核心理念
三、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型学生工作体系建设
四、体现统筹兼顾的发展型学生工作实施办法
第三节 构建发展型学生工作体系的主要学理依据
一、教育学理论与培养学生自我发展意识
二、心理学理论与尊重学生个体发展需求
三、伦理学理论与提升学生道德发展素质
四、社会学理论与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目标
第四章 发展型学生工作体系的基本架构
第一节 发展型学生工作体系的本质内涵
一、发展型学生工作体系的内涵
二、发展型学生工作体系的理念
三、发展型学生工作体系的特点
第二节 发展型学生工作体系的基本内容
一、发展型学生工作体系的组织建构
二、发展型学生工作体系的功能架构
三、发展型学生工作体系的保障体系
第三节 发展型学生工作体系的运行机制
一、建立学生差异化分类培养机制
二、建立学生自我发展激励机制
三、构建学生工作功能化服务机制
四、构建联动灵敏的信息收集反馈机制
五、建立多元化工作队伍的合力育人机制
第四节 发展型学生工作体系的实现路径
一、构建发展型学生工作体系的目标任务
二、构建发展型学生工作体系的主要途径
三、构建发展型学生工作体系的基本方法
四、构建发展型学生工作体系需要处理好五大关系
五、构建发展型学生工作体系的建设标志
第五章 发展型学生工作体系的队伍建设
第一节 发展型学生工作队伍的职责取向
一、党的教育方针坚定的贯彻者
二、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的维护者
三、以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为根本任务
四、以促进学生发展主动性为基本要求
第二节 发展型学生工作队伍的特点
一、工作理念的人本性
二、工作主体的全员性
三、核心成员的专业性
四、工作内容的指导性
五、科学研究的学术性
第三节 发展型学生工作队伍的工作方法
一、“灌输式”到“启发式”
二、“刚性管理”到“柔性管理”
三、“单向机制”到“互联机制”
四、“传统模式”到“虚拟模式”
第四节 发展型学生工作队伍的基本素质
一、关爱学生,润物无声
二、平等待生,规范管理
三、贴近学生,勇于创新
四、研究学生,勤于思考
第五节 发展型学生工作队伍的体制机制
一、辅导员队伍管理体制
二、辅导员队伍建设机制
第六节 发展型学生工作理念下的全员育人机制建设
一、高校全员育人的内涵
二、做好全员育人工作需要处理的三个关系
三、构建全员育人的工作机制
第六章 发展型学生工作体系的实践探索
第一节 发展型思想引领体系建设
一、发展型思想引领体系的内涵
二、发展型思想引领体系的特征
三、发展型思想引领体系的实践
第二节 发展型学生事务服务体系建设
一、发展型学生事务服务体系的内涵
二、发展型学生事务服务体系的特征
三、发展型学生事务服务体系的实践
第三节 发展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
一、发展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内涵
二、发展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特征
三、发展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实践
第四节 发展型学生资助工作体系建设
一、发展型学生资助工作体系的内涵
二、发展型学生资助工作体系的特征
三、发展型学生资助工作体系的实践
第五节 发展型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体系建设
一、发展型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体系的内涵
二、发展型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体系的特征
三、发展型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体系的实践
四、杭州师范大学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典型
第七章 发展型学生工作体系视野下的学生组织发展
第一节 高校学生组织发展的理论模型
一、学生组织发展的支持性通用模型简介
二、学生组织发展的CORE模型
第二节 大学生社团组织的发展
一、大学生社团组织的定义与类别
二、大学生社团组织发展定位与原则
三、大学生社团组织发展的具体操作途径与方法
第三节 大学生社区组织发展
一、大学生社区组织的内涵
二、大学生社区组织发展的目标与原则
三、大学生社区组织发展新模式探索
第四节 大学生虚拟组织发展
一、虚拟组织的内涵和类别
二、大学生虚拟组织发展的目标与原则
三、大学生虚拟组织发展创新探索
第五节 其他大学生自治组织发展
一、大学生自治组织的类型
二、传统大学生自治组织的发展理念与途径
三、杭州师范大学其他新型大学生自治组织发展的实践探索
第六节 发展型学生工作体系视野下学生组织建设展望
一、加强高校学生组织发展的督导工作
二、提升培训内容的专业性与系统性
三、规范针对学生组织发展的服务内容
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章 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体系发展概况
自高等教育在我国发展伊始,伴随着我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党和政府一直致力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断深化和发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先后颁布了一系列促进高校学生工作发展的政策文件。由此,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体系先后经历了以教育为主——教育与管理并存——教育、管理与服务并重——以发展服务为主的发展阶段。
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体系伴随着高等教育应运而生,并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教育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对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体系演变历程的梳理,有助于我国高校工作者对当下的社会背景进行正确的分析,强化对高校学生工作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高效、扎实地做好高校学生工作,为我国的建设事业输送一批又一批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卓越、心理健康的优秀人才梦。
第一节 高校学生工作体系相关概念界定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要梳理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体系的发展过程,首先要对高校学生工作体系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如:何为高校?何为高校学生工作以及何为高校学生工作体系。
一、高校 根据汉语词典,高校是高等学校的简称,而高等学校是大学、专门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的统称。根据百度百科释义,高等学校泛指对公民进行高等教育的学校,与大学词义相近,而综合性的提供教学、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构名为大学。
我国高等学校分为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本书着重研究本科层次的普通公办高等学校,即由政府开办的大学,一般包括能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的研究生院和数个专业学院,以及能授予学士学位的本科生院。
二、高校学生工作
(一)学生工作 从理论上讲,广义的学生工作是指学校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的所有直接和间接工作的总和;狭义的学生工作是指与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相平行的直接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成长发展指导、学生事务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学生工作。
(二)高校学生工作
高校学生工作是学校管理者为满足学生在智力教育之外培养情感、增长知识、锻炼能力等方面需要而开展的教育、管理、服务活动或项目的总和崔颖:《浅谈高校学生工作内容及理念的认识》,载《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4期。。高校学生工作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称谓和内涵。早在1957年毛泽东主席就提出“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国际化阶段,高校学分制的推行以及高校学生毕业自主择业等重大变革,高校学生工作的内涵得到了深化,职能得到了丰富。传统意义上以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为主的学生工作,逐渐被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发展指导与学生事务管理为主的学生工作所取代。 鉴于当今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我国高校的现状,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①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内容,其主要工作包括思想道德教育与行为养成、形势政策教育、党团教育与活动、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安全稳定工作等;②以学生发展为主导工作,主要包括大学生生涯规划与成长指导、学业指导、就业指导、心理咨询与辅导、素质拓展与社会实践指导、校园文化活动指导以及创新创业活动指导等;③以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为基础,主要包括班级建设与管理、奖惩助贷等日常事务管理、宿舍文化建设与管理等。
三、高校学生工作体系
(一)体系 欲理解何为“高校学生工作体系”,在理清何为“高校学生工作”的基础上,还要理解何为“体系”。《现代汉语词典》把体系定义为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辞海》将体系定义为若干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这两个定义略有不同,但本质是一致的。从这二者的一般意义表述中,可将体系定义为:诸要素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从而形成一个特定的整体,并使其具备特定的职能。
(二)高校学生工作体系 高校学生工作体系是对高校学生工作整体、全面、系统的一种概括,指构成高校学生工作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在此联系、制约过程中形成高校学生工作这一有机整体。高校学生工作体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从组织管理学角度看,应包含高校学生工作的目标定位、指导理念、组织机构、运行机制、保障机制等部分。此外高校学生工作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发展,高校学生工作体系自然在不同的阶段呈现不同的特点,体现不同的职能。纵观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变迁,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体系在不同的阶段具备特定的目标定位、指导理念及工作机制等,可大致分为教育型学生工作体系,教育与管理并存的学生工作体系,教育、管理与服务并重的学生工作体系以及发展服务型学生工作体系。
第二节 我国高校教育型学生工作体系
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体系最初体现为教育型,即高校学生工作在政治教育驱动力下产生,以教育教导为主要手段,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一、教育型学生工作体系的理念背景分析 1840年,帝国主义洋枪洋炮轰开了东方中国的大门,伴随着经济上的掠夺、政治上的霸权,在文化上,西方的价值观念、教育理念也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发生了碰撞、融合。西方大学教育的思想和实践输入,客观上催生了中国近代的高等教育。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开始兴办了近现代模式的高等教育机构,随之便产生了相应的学生工作体系。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重大的历史转折阶段。此时国家政府开始对旧中国的高等学校进行接管、接收、接办与初步改造,并尝试创办新型高等学校,建立新型的高等教育制度。在新型高等教育制度建立的探索道路上,我国在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经济基础上,选择了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1949至1959年10年间,我国高等学校共聘请苏联专家861人,其中相当一部分专家在高等教育部担任顾问。在这些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对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进行了全面的修订、调整。1957年后,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逐步走上了“复归传统”的道路,即继承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所积淀而成的根深蒂固的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培养政治人才的主流传统;采用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战争环境中,在培养干部队伍中所形成的理念和方法。此阶段高校的各项学生工作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并应社会大背景的要求主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高校学生工作的发展方向,但也应看到教育目标过于政治化,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学生依然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 1966年爆发的“文化大革命”再一次打断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正常进程。在这场长达10年的动乱中,高等学校停止招生,在工人阶级领导下“斗、批、改”,关起门来革教育和文化的命,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落入崩溃的境地,高校学生工作体系也随之毁于一旦。
二、教育型学生工作体系的基本内容 由于学生工作体系伴随着高等教育的产生而产生,因此我国教育型学生工作体系可分布在两个时间阶段,分别为新中国成立前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
(一)新中国成立前——教育型学生工作体系雏形阶段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掀起了一次割地狂潮,中国又一次面临被瓜分亡国的危机。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在外力胁迫下,为了培养应付西方殖民主义侵略者所急需的人才,先后开办了京师同文馆和福建船政学堂。19世纪末20世纪初,被认为中国近代大学雏形的天津中西学堂、上海南洋公学和京师大学堂先后于1895年、1896年和1898年成立。这三所学堂,尤其是京师大学堂的成立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开端,教育型学生工作体系初现雏形。京师大学堂最大的办学特色是,在继承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础上,引进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和现代科学文化。其办学方针遵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强调“中西并重”,务使二者会通,缺一不可。同时,梁启超还为该学堂起草了《京师大学堂章程》,这也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最早的学制纲要。但也应看到,虽然该学堂具备了明确的办学理念以及学制章程,但其学生工作毫无任何保障机制,由于受慈禧太后等顽固派的干扰,该学堂一切因陋就简,其办学目的也是保卫皇权。如在1905年举办的运动会,目的是培养青年“临事不辞难,事君不惜死”的精神,并要求运动员们高呼“皇太后圣寿元疆,皇上圣寿无疆”等口号。 1912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也为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在此期间,我国先后出台了利于大学发展的学制以及一系列关于高等教育的法规法令,如蔡元培主持的新学制《壬子癸丑学制》、教育部颁布的《大学令》《大学规程》《专门学校令》《公立、私立专门学校规程》和《高等师范学校规程》。这些法规法令的颁布,规范了我国近代大学的发展,明确了近代大学的培养目标,为高校学生工作体系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型学生工作体系发展、受创阶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结束了中国大陆一百多年来的社会动乱,建立了强大有效的政府,为发展经济提供了保障。但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迫以及各种战争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使得新中国在发展的道路上步履蹒跚,教育领域同其他各个领域一样百废待兴。与国情和高校建立的情况相伴随,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历史特性决定了这一阶段学生工作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和阶级性。
1教育型学生工作体系发展阶段(1949—1965年) 新中国的多数大学是在对旧社会大学的改造基础上建立而成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以实现对旧大学的改造。根据这一发展思路,建立全新的高等教育制度成了当时教育主管部门急需解决的任务。
(1)学生工作目标。应当时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1950年8月教育部制定了《高等学校暂行规程》,该规程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目标为:以理论和实际一致的教育方法,培养具有高级文化水平,掌握现代科学和技术成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级建设人才。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提出“应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段内容在1961年成为了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指导方针。随后在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强调“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为了实现这个方针,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在一切学校中,必须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工人阶级的阶级观点、群众观点和集体观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第688页。。 (2)学生工作内容。由于近代中国的历史遗留问题,这一阶段社会主义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取代封建的、帝国主义时期的管理体制,建立适应我国发展的高等教育体制。早在1950年8月教育部就在颁布的《高等学校暂行规程》中指出高等学校的具体任务——进行革命的政治思想教育,“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树立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以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为基本要求”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根据这一要求,全国高等学校纷纷确立了共产党对学校的领导,主要开设马列主义课程,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
(3)学生工作队伍和机构。在学生工作机构方面,各高校先后建立了党委,各院系成立了党总支。同时普遍建立共青团组织,设立学生会,指导和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同时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各高校学生工作机构的设置建设。在1952年10月,教育部专门发出《关于在高等学校有重点地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提出要有准备地设立高等学校的政治工作机构,名称为“政治辅导处”佘双好:《论高校学生工作体系的生成与发展—兼论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空间》,载《思想理论教育》,2008年第19期,第78页。。1964年6月,中共中央批转《高等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政治工作和建立政治机构试点问题的报告》,此报告中重申建立政治部,负责领导全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