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一站出版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400-6677-036 全 国 免 费 咨 询 热 线
运动性心理疲劳研究
点赞
由中联华文组织出版,合同编号:zlhwsj-075

作者单位:中国民航大学

出版时间:2013年1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就心理疲劳发生的主要原因、表现及主要影响以及调控方法等内容进行研究。

作者姓名: 林岭,王华叶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45

书稿详情 稿件目录 样章赏析 图书评价

内容简介

本书就心理疲劳发生的主要原因、表现及主要影响以及调控方法等内容进行研究。


作者简介

林  岭  男,1963年出生,安徽宿州籍,教授,硕士生导师。医学本科(安徽医科大学),生理学硕士(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北京体育大学)。

宁波大学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学科带头人,中国柔道队科研团队负责人。

主导研究方向:运动心理、生理、训练。

多年来主持承担并完成4项国家级课题,12项省部级课题。出版专著2部,参与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先后获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全国体育科技先进工作者”“北京奥运会科技攻关项目二等奖”“北京奥运会科技攻关个人二等奖”“备战北京奥运会科技攻关杰出贡献奖”等10余项奖项。


稿件目录

1.研究进展与现状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训练实践的需要与理论认识和方法应用现状

 1.3 心理疲劳有关概念与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4 教练员心理疲劳研究现状

 1.5 运动性心理疲劳调节方法研究进展

 1.6 前人研究的局限

 1.7 开展本土化研究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8 本研究涉及的神经生理理论与方法进展

2.研究思路、目标与内容

 2.1 关于心理疲劳概念的主要研究思路和切入点

 2.2 研究目标

 2.3 研究主要内容

3.主要研究假设与研究取向、方法

 3.1 主要研究假设

 3.2 主要研究取向

 3.3 研究方法与研究方案

 3.4 测试仪器与测试方法

4.研究过程与结果分析

 4.1 运动性心理疲劳概念模型研究

 4.2 多维检测评价方法研究

 4.3 运动性心理疲劳产生的部分影响因素研究

 4.4 运动性心理疲劳干预措施效果研究

 4.5 心理疲劳对认知加工能力的影响研究

 4.6 运动性心理疲劳问卷的初步研究

5.研究结论

6.总的讨论

 6.1 本研究的创新点

 6.2 本研究的贡献

 6.3 本研究的主要特点

 6.4 本研究的局限

 6.5 后续研究问题

7.研究成果总结

 7.1 心理疲劳发生的主要原因

 7.2 心理疲劳的表现及主要影响

 7.3 心理疲劳的调控方法

参考文献

附录


查看更多>
样章赏析

1.研究进展与现状


1.1 问题的提出

竞技体育近乎极端性的特殊环境使运动员承受长期的高应激压力和大负荷运动训练,不可避免地、而且经常性地产生各种教练员和心理学工作者称之为“心理疲劳”的现象。如何明确界定、诊断、监测和控制运动性心理疲劳就成了国内外有关学者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但由于心理疲劳内在机制和外在表现的复杂性,使得焦点问题成了焦点难题。迄今为止,国内外关于“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理论研究是不成熟的,从其性质与概念的界定、检测评价方法系统到有效的干预控制方法系统的研究进展目前均较缓慢,尤其是应用多指标同步综合检测和评价“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研究更是如此。

在我国独特的“举国体制”竞技体育管理与训练模式下,在备战奥运会的系统训练过程中,无论是从理论研究与发展角度,还是从训练实践需要角度看,我们不得不面临并迫切需要回答如下一些关于“运动性心理疲劳”的问题:

(1)在运动训练环境下,发生于从事竞技体育训练人群的“运动性心理疲劳”是什么?

(2)在训练过程中,如何检测和评价“运动性心理疲劳”?

(3)“运动性心理疲劳”是如何发生的?其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

(4)“运动性心理疲劳”一旦发生,对训练和运动员有何影响?

(5)我们应采取何种干预措施来消除、缓解“运动性心理疲劳”和减少“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发生?

(6)我们能找到或建立适合在中国各运动队推广、应用的检测和评价方法系统吗?

无论喜欢与否,问题的客观存在是无法回避的,而现实存在的问题恰恰就是我们确定学术研究方向的最主要的依据和出发点。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也正是“科学”的本质性任务和职能,而作为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运动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发现、研究和解决运动训练和运动健身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主要疑难问题,这其中就包括“运动性心理疲劳”问题。

正是基于上述现实和认识,我们把“运动性心理疲劳”问题作为研究方向,并试图通过我们的研究给问题提供一个解释或答案。我们对寻求“真值”不抱任何幻想,我们努力的方向是尽量向“真值”靠近。正如哲学所言:真理是客观的,真理也是相对的。

本研究探索的主要方向是:

“运动性心理疲劳”是什么?

“运动性心理疲劳”如何检测?

“运动性心理疲劳”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何?

如何干预“运动性心理疲劳”?

“运动性心理疲劳”对训练和运动员会产生何种影响?

1.2 国内训练实践的需要与理论认识和方法应用现状

作为运动训练实践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现象,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其对运动员的训练、比赛实践的行为过程将带来巨大的负面作用,甚至可能严重影响到运动员的成长与发展。

由于对运动性心理疲劳性质、概念、发生过程、形成原因、影响因素等缺乏深入、系统、全面而真切的认识,尤其是缺乏系统地结合训练过程的实证研究,所以,国内外体育界对运动性心理疲劳的认识主要还局限在经验和运动员的主观体验层面上,学术界也是众说纷纭,概念模糊,莫衷一是,很多时候是套用其他行业、研究领域的涉及心理疲劳概念的有关研究结论,张冠李戴,难以客观、科学地反映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真实面貌。这种状况在训练实践过程中将造成两个主要后果:一是教练员、运动员在训练实践过程中,缺乏必要理论指导,对心理疲劳现象认识不深、不透,尤其是绝大多数教练员对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对训练过程质量、效果和运动员行为的直接影响认识不到位,以及产生了心理疲劳后的巨大负面作用认识不到位,直接影响了训练计划的合理性、科学性(如过分强调运动负荷、单调训练、封闭式管理、封闭性训练、重生理疲劳恢复忽视心理疲劳恢复等);一是一旦出现了心理疲劳,由于理论认识不清晰、不到位,导致缺乏系统、有效的检测和调控方法。目前,在国内各运动队普遍存在如下现象:由于对运动性心理疲劳的负面作用认识不到位,在制订训练计划和管理措施时对心理疲劳因素考虑不足;重生理疲劳轻心理疲劳,对心理疲劳的考虑与防范措施不足;教练员对运动员的心理疲劳诊断主要依据运动员的主观体验和行为变化进行经验性判定,罕见有运动队采用量表、仪器等方法进行定性、定量的有效评价;从学术研究、理论教学和训练实践过程来看,国内现行可供采用的(实践中未必采用)心理疲劳的主要诊断评价方法不外乎声光反应时、临界闪光融合频率、皮肤两点辨别阈、皮温、心率、血压、脑电图等(张力为、任未多、颜军等,2000),而且,在适用方法选择、评价标准方面缺乏系统研究和必要的理论指导,况且,几乎所有这些检测手段都无法有效区分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教练员一旦依据经验判断运动员有心理疲劳,其调控的方法就是休息,缺乏系统、综合设计,部分教练员甚至采取“鸵鸟”策略,回避现象,不予以调控,强迫运动员继续训练,以锻炼其意志品质,并要求运动员全身心投入训练,完成训练任务。通过对截止到2006年的国内外文献检索,发现关于“运动性心理疲劳”发生情况的较系统和较大范围的调查研究匮乏,而且在国家队和省市运动队训练实践中,未见有真正有计划、有目的地系统采用上述方法进行运动员心理疲劳状况诊断和调控的报道。

在学术界,由于运动心理疲劳概念的混乱和研究的难度较大,近年来关于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研究一直处于相对停滞状态。目前国内外尚无较为统一的关于运动性心理疲劳的概念,经常用于解释运动性心理疲劳现象的提法主要有:心理耗竭、过度训练综合症、心理疲劳、慢性疲劳综合症等。而所有这些提法在解释运动性心理疲劳现象、阐释其本质方面都勉为其难,更别说为在训练实践过程中有效地避免和减少心理疲劳发生、调控心理疲劳、促进心理疲劳恢复等方面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指导。

1.3 心理疲劳有关概念与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3.1 关于心理疲劳概念研究现状

迄今为止,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理论性界定和操作性界定仍然是模糊的和不确定的。国内外通常用于描述运动性心理疲劳的主要概念有:心理耗竭(burnout)、心理疲倦(staleness)、心理疲劳(mental fatigue)、过度训练综合症(overtraining)、心理厌倦(boredom)和慢性疲劳综合症(简称CFS)等,但是所有这些概念都似乎难以准确而全面地概括心理疲劳现象,而且这些概念所诠释的“心理疲劳”无论从现象还是本质都有着一定质的差异。

最早提出于20世纪70年代用于描述服务性行业心理疲劳的心理耗竭(Maslash,1981),主要用于描述长期处于高应激压力工作环境下所造成的心理资源耗竭现象,突出表现为:情绪耗竭、失去人格(冷漠等)、缺乏成就感等。其考察的主要是认知因素,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高心理压力所致,形成过程较长,结果较严重,有明显的行业特点。

心理疲倦(staleness)主要是由过度训练引起的,更多地与躯体和感知觉症状相联系,并不一定表现为兴趣和动机的降低(Raglin et al,1990)。有人认为过度训练与心理疲劳是一个连续体,心理疲劳是其终端,而过度训练是连续体的过程(Hackney,1990)。但也有人强调两者是平行和相互作用关系(Henschen,1986;Simith,1986)。心理疲劳与运动训练关系更为密切。心理疲倦与心理耗竭的共同之处是都包含有情绪和心境方面的障碍,但两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Morgan,1988)。

过度训练综合症(overtraining)是指运动员长时间从事大负荷训练,超过其机体承受限度而同时恢复不足导致的一种包括身体疲劳、心理疲劳、健康水平下降、运动创伤、运动能力下降等综合症状群(曲绵域等,1995)。其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训练负荷控制不当,同时恢复措施不足。关注的重点是训练控制、身体机能与健康,心理疲劳只是其中的一个症状,而且在过度训练概念中,并没有就心理疲劳的性质、概念进行界定,也没有提出稳定的评价方法。

心理厌倦(boredom)一般用于描述产业工人长期从事单调重复的操作性工作所造成的一种心理倦怠现象,以工作动机下降为突出表现,主要体现为心理性疲劳,与生理疲劳关系不大(朱祖祥,2001)。

慢性疲劳综合症(简称CFS),是由全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于1987年正式命名的一种临床综合症状群。以长期身心疲劳为主要特征,其症状是长期感到疲倦、思考能力低、运动能力下降、记忆产生障碍,并伴有慢性咽炎、淋巴结肿大、头痛、肌肉及关节痛等临床表现。该概念关注的重点是临床躯体症状,心理疲劳也只是其中症状之一。运动领域对其研究不多。

……


查看更多>
其他推荐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看过本书稿的人还看了 换一批
服务保障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更多
  • 专人对接
    专人与您无缝对接,信息沟通无障碍,及时解答作者关心的问题
  • 贴心服务
    出版费用不仅可以先出书后付款,而且还可以分期付款。
  • 多重服务
    代发稿费、代理发行、授权组稿、版权维权、知识产权法律援助
  • 到门服务
    书稿往来由顺丰快递送达,我方结算。货运图书时,物流公司送书上门。
  • 跟踪服务
    图书出版后,2年内出现图书掉页、装订开胶,无理由重印。
  • 援助服务
    遇到版权纠纷时,提供法律援助。如遇到赔偿,返还部分出版费。
  • 责任保障
    可享受一站出版网责任保障体系优先赔付,出版费差价3倍赔付。
  • 开具发票
    纳税是企业的义务。开具的发票都可在北京市税务局网站上可查询。
  • 免费仓储
    如果作者包销图书时,一站出版网免费为作者提供一条龙图书分销服务。
客户评价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为该书打分
还能输入500字
% 好评率
好评
中评
差评
  • 领先行业

    团结协作 资源共享

  • 后付费用

    先出书,后付款

  • 多重保障

    多重服务 专人对接

  • 一站式服务

    平台保障 先行赔付

扫一扫 关注出版服务网微信

400-6677-036
周一至周日 9:00-18:00
(仅收市话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