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福建工程学院
出版时间:2013年5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运用社会保障和其他相关理论,以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等方法,对现阶段中国城镇职工失业保险问题进行了横向与纵向比较研究。从失业保险的一般理论入手,概述了失业及失业保险的涵义、特点、类型,预测了失业人数的
作者姓名: 沈水根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45
内容简介
本书运用社会保障和其他相关理论,以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等方法,对现阶段中国城镇职工失业保险问题进行了横向与纵向比较研究。从失业保险的一般理论入手,概述了失业及失业保险的涵义、特点、类型,预测了失业人数的参保现状,考察了国内外失业保险制度的历史发展进程,进行了国际比较,得到了一些启示。从促进社会就业政策和完善失保管理体系出发,分析了中国建立城镇失业保险制度的必然性和可行性问题,着重就现行城镇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深入剖析,提出中国城镇失业保险制度的理论框架、基本思路和完善中国城镇失业保险制度的具体措施。
作者简介
沈水根 浙江德清县人,福建师范大学毕业,经济学硕士。福建工程学院副研究员。2005年6月,被中国亚太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增补为高级研究员。期间,主持完成教育管理、社会管理以及政治经济等立项课题6个,在省级以上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多次荣获省市优秀理论课题成果奖。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为何要研究失业保险
二、失业保险是保谁的险
三、失业保险的重大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一、从国际立法层次看失业保险制度
二、从国内立法层次看失业保险制度
三、从专家学者的理论阐述看失业保险制度
第三节 国内外理论研究成果及存在问题
一、研究成果及存在问题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见解
三、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章 失业的理论概述
第一节 失业的相关理论
一、失业的起源
二、西方主要失业理论
第二节 失业的概念和类型
一、失业的涵义
二、失业的类型
第三节 失业的特点和测量指标
一、失业的主要特征
二、失业程度的测量指标
三、失业的社会影响
第三章 中国城镇失业状况分析
第一节 中国城镇居民的失业状况
一、中国城镇居民的失业现状
二、中国城镇失业人口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中国城镇失业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一、历史上人口政策失误,人力资源严重供过于求,且劳动力整体素质低下
二、中国历史上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积累了严重的隐性失业
三、科技进步加强了使资本和技术对劳动的替代作用
四、产业结构失衡,不利于吸纳劳动力
五、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使现有岗位呈持续流失趋势
第三节 中国城镇失业人数的统计及定义
一、失业人员统计
二、失业人员统计定义
三、失业人数参保现状
……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为何要研究失业保险
一个经济体在由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的转换过程中以及这个转换过程完成后,大规模的失业问题通常会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但是,中国开始于二十世纪中期的工业化过程基本上是在一个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的。当时不存在按市场机制运行的劳动力市场,失业问题一般以一种隐性失业的方式表现出来。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公开的失业问题几乎不存在,就业问题由计划者即政府关心,社会不存在失业保险。所以失业保险没有作为一个劳动力市场上的问题进行研究。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经济体制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国的劳动力配置方式也逐步由计划配置转向市场配置。随着劳动力流动的市场化程度日益加大,失业问题逐步浮出水面,成为中国国民经济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不仅出现公开的失业,还存在隐性的失业。城市失业和下岗问题日渐突出,流动人口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由此引发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中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中国城镇失业保险制度面临着社会劳动力市场的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困难地区、困难行业和困难群体的失业不断突出。2005年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还有60多万人,集体企业下岗职工约400万人,2006年以后的三年国企实施政策性破产还需安置360万人,企业改制约有300万职工需要分流安置国家发改委:《国家发改委等分析2006年就业面临问题及政策建议》,2006年2月。。2009年企业岗位流失严重,全国大约净减工作岗位有300万个,在已实现再就业人员中,约有三分之二的人随时会面临着失业。资源枯竭型困难城市和困难行业中,由于传统产业衰退,失业人员积累多,失业周期拉长,各种矛盾日益突出。二是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生继续处于政策边缘化状态。2006年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初、高中阶段毕业生总量达到480多万人,加上200万左右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的往届初高中毕业生以及2012年680万大学毕业生,给社会带来诸多潜在的社会风险问题国家发改委:《国家发改委等分析2006年就业面临问题及政策建议》,2006年2月。。三是产能过剩、经济波动和贸易摩擦加剧了失业。2006年由于投资过快增长、结构不合理引发的产能过剩以及能源、纺织、房地产、汽车等行业供求关系的变动,国际贸易关系的不稳定性,都将直接或间接对就业增长产生影响,特别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及政府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政策,要求整顿甚至关闭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大量人员的分流安置问题不容忽视。特别是2008年以来中国连续遭遇的雨雪灾害、干旱暴雨、汶川和玉树地震、严重洪涝灾害、毒奶粉事件、煤矿事故以及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已造成大批企业停产、停业,大量个体工商户歇业,大批人员失业,今后会给失业保险带来很大的压力。
失业保险具有有收入保障、促进就业和预防失业的多重功能。中国自1999年颁布《失业保险条例》以来,全国累计有2400万失业人员获得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服务支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但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制约失业保险制度的功能也越来越明显,及时调整制度的目标取向,赋予其新的功能迫在眉睫。2012年3月,中国召开“两会”,期间部分代表委员递交了下岗失业工人提前退休及有关失业保险问题的议案,引起全国人民的广泛关注。提案中认为,中国在企业转制与经济转轨时期建立起来的失业保险制度,已无法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突出表现在:大部分劳动者没有制度化的失业保险保障,失业保险基金巨额的滚存结余与制度功能发挥不充分的矛盾突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使结构性失业问题越发突出,以准备提前退休的企业下岗职工为主体的“老失业群体”与大规模游离于失业保险以外的灵活就业群体和农民工群体同时并存;失业大学生成为新的“知识失业”群体,打破了过去失业完全集中在接受教育比较短的社会群体中的传统格局。2012年5月,国务院通过《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制度。这说明中国以正规就业为基础、以城镇国有企业为主要覆盖范围的失业保险制度面临重大政策调整,并亟待有效发挥其促进就业和预防失业的调控功能。
因此,基于以上因素,当前中国必须加强对失业保险问题研究,把失业问题置于经济增长、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之下,寻求中国失业保险理论与实践最优化的目标模式和有效的方法,控制人口高峰期的高失业率,化解下岗工人提前退休挤占社保基金风险,稳步提高保险水平,基本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水平适度、持续稳定的保险体系,促进社会科学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保证。
二、失业保险是保谁的险
从理论上说,失业保险应该包括所有的劳动者。从发达国家建立失业保险的情况看,在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的劳动者,被他人雇佣,只能依靠作为劳动报酬的工资维持自身的生活。所以,劳动者一旦失业,也就失去了维持其自身生活的重要基础,这是生活中最大的危险事故。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认为失业是失业者个人的责任,因此,在失业问题并不严重的时候,一般是不会建立失业保险制度的。只有到了失业者大量出现,危及到社会安定的时候,政府才会考虑建立以救济失业者为目的的失业保险制度。在中国,失业保险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失业者的最低生活水平,促进其再就业,维护社会安定。从实践来看,尽管失业保险还存在制度和体制上的不足,但失业保险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大多数低收入者的生活和就业问题。2009至2011三年间,中国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失业保险一改过去发失业金的通常做法,增加了预防失业、稳定就业的新功能,帮助众多企业职工渡过难关,走出困境,在国际上影响很大。
与国外相比,中国城镇失业保险发展水平比较低,并不能保证所有的失业人员再就业。中国的失业保险制度经过20多年的实践,既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总之问题比较多,困难比较大,效果不理想。老百姓对失业保险感到陌生,不明白失业保险给他们带来什么?交了失业保险金就真的能保证再就业?因此思想担负比较重。造成这些思想方面的原因,主要在失业保险制度设计时没有充分认识和重视失业保险的特点,没有针对失业保险的特点进行制度的设计,使得一些经济效益比较稳定的国有单位及其职工不愿意进入失业保险,或不愿意缴费,觉得交这一笔保险费纯粹是为他人作贡献。一些地方政府对失业保险的不重视更加剧了失业保险实施的难度,地方领导还没有认识到失业保险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联系,没有认识到完备失业保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故不愿意在此花精力、时间,导致相关政策衔接不够,漏洞不少,政策落实不到位,由此产生人们在思想上的不同想法和在情绪上的不稳定。因此,除了靠法律制度来约束外,更重要的是必须加强宣传动员,提高全民参保意识,让老百姓真正地感受到参保归根结底是保自己!
三、失业保险的重大意义
由于失业保险具有很强的互济性,客观上加大了失业保险金的征收难度。但如果我们没有预见性,也不采取有效措施,就会加大老百姓在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和误区,进而增大以后中国失业保险的风险,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如果失业保险金不足或无能力解决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失业率就会居高不下,这对社会来说,经济增长率就会缓慢,收入增加速度降低甚至绝对下降,政府的财力也处于拮据状态。同时,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减少了社会的总产出。对个人和家庭来说,失业者家庭的生活将受到严重的伤害,其子女受教育的机会都会受到影响。长期的失业可能还会把失业者从原来的社会交往圈子中排斥出去,造成对自尊的伤害,而当再就业无望,生活无着,并且预期没有改善时,很难避免一些失业者产生反社会和反政府的情绪,甚至铤而走险。无论是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高失业率都伴随着许多青年人对前途绝望、突然升高的自杀率、提高了的犯罪率、扩大了的社会贫困阶层,以及由此导致的社会不安定和政治不稳定局面。
可见,正确认识现阶段中国城镇失业保险的发展状况,重新定位中国城镇失业保险的适度规模,设计中国城镇失业保险的理论框架,提出完善城镇失业保险制度的具体措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全面健康发展,而且事关中国经济社会较快协调发展的大局。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来讲,一方面失业保险问题解决的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社会的稳定,还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能否实现;另一方面失业保险制度的实施效果,不仅关系到千百万失业人员的经济生活问题,而且关系到中国国民经济能否又好又快发展的大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