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
出版时间:2013年8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以语言类型学为理论指导,通过入句验查,具体探讨了汉语和英语并列连接词在并列词语和并列复句中的隐现、语序、位置等句法分布问题;并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对两种语言中并列连接词诸方面的共性和差异作详细归纳
作者姓名: 李丹弟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39
内容简介
本书以语言类型学为理论指导,通过入句验查,具体探讨了汉语和英语并列连接词在并列词语和并列复句中的隐现、语序、位置等句法分布问题;并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对两种语言中并列连接词诸方面的共性和差异作详细归纳、概括;以跨语言对比为研究视角,将汉英并列连接词句法分布比较分析所获共性和差异放到不同语系、语种中去检验,旨在发现并列连接词句法分布的类型学特征。在描写的基础上,还对汉英并列连接词句法分布特征的共性和差异从不同角度加以解释,揭示了共性和差异背后的深层原因。本书选题具体,立论新颖,层次分明,内容充实,观点明确,例证丰富,语言表达流畅,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作者简介
李丹弟,男,1974年8月生,湖北宣恩人。浙江工商大学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2004年获“钱之光奖学金”、“东华大学优秀研究生”等奖励和荣誉。2009年获“优秀博士研究生奖学金”。2012年获“外教社优秀外语老师奖教金”。2005年赴英国访学,同年入选浙江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项目。2006年主持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20060317)。2011年主持浙江省社科联科研项目(2011N174)和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D11YY18)。参与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06BYY045)、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CET-06-0674)和教育部哲社规划项目(10YJA740119)。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其中多篇被CSSCI、《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收录或全文转载,编著有《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指南》(合编)。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语用、英汉对比和语言类型学。
第一章绪论
1.1汉英并列连词研究概述
1.2研究目标与创新点
1.3理论基础
1.4语料来源
第二章并列连接词的范围和分类
2.1并列连接词的范围
2.2汉英并列连接词的分类
2.3相关术语的统一
第三章并列连接词的隐现
3.1引言
3.2并列词语中连接词的隐现
3.3并列复句中连接词的隐现
3.4本章小结
第四章并列连接词与并列项的语序
4.1引言
4.2并列连接词与并列词语的语序
4.3并列连接词与并列分句的语序
4.4本章小结
汉英并列连接词句法分布对比研究>>>第五章并列连接词的位置
5.1引言
5.2并列词语中连接词的位置
5.3并列复句中连接词的位置
5.4本章小结
第六章结语
6.1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6.2本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6.3本研究的局限性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附录后记
第一章绪论(三)“而”字的探讨
“而”也是一个常用的并列连词,但由于自身无固定意义,而又功用繁多,因此,如何恰当运用“而”,对其用法加以规范、总结,便成为学者们研究探讨的主要内容。王国璋、王松茂(1980)总结了现代汉语中连词“而”的六大用法特点。马静恒(1990)对“而”作了全面探讨、分析,指出“而”的最大功用是用来做连词。他对用作连词的“而”的用法的总结、规范化比王国璋、王松茂的更为精细,归纳了连词“而”的十大用法特点。对“而”用法的研究、总结越来越精细,这对我们的运用是大有裨益的。
1.1.1.2复句中并列连词的研究概况
对于复句中并列连词的研究,更多的是来自对连词与连词、连词与副词搭配所构成的关联格式的研讨。对复句格式的研究,邢福义先生是这方面的大家,从20世纪80年代起他的著作中就有许多这方面的研究专论,主要有《“但”类词对几种复句的转化作用》(1983a)、《关于“不是……而是”句式》(1983b)、《试论“A否则B”的句式》(1986)、《汉语复句格式对复句语义关系的反制约》(1991)、《关系词“一边”的配对和单用》(1998)等。他还出版了专题论著《复句与关系词语》(1985)、《汉语复句研究》(2001)等等。
很多特定句式的分析、研究,在语法学界也引起了一定范围的讨论,如“不是A,就是B”格式,很多学者对它作了分析,发表了大量文章。有《数量因素对“不是A,就是B”格式意义的制约作用》(王宏宇,1995),《细说“不是A,就是B”格式》(王宏宇,1996),刘颂浩针对它们而作的《也谈“不是A,就是B”格式》(1996),李月彬从逻辑学角度讨论的《“不是……就是……”的逻辑含义》(1997)等等。
另外,对一些相近并列连词,一些学者不仅从用法上,还从意义、结构等方面作了全面的比较、区别。例如,白荃(1993)曾全面探讨了“而且”和“再说”的异同。这有利于人们更好地分辨几个相近的连词。尤其是对学汉语的外国留学生来说,这样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掌握、运用汉语并列连词。
1.1.2英语并列连词研究现状
在许多学者看来, 连词的用法比较简单。尤其是在英语这样形态变化非常丰富的语言里, 连词是没有词形变化的词类。因此,有关英语并列连词研究的文章比较短,而且也主要涉及并列连词的语义分类和单个并列连词的个案研究。出于同样的原因, 现有英语语法书中, 连词一章的篇幅比较少,甚至在一些简明的语法书或外语教材中,没有列出连词的专门章节。但也有例外, Lila RGleitman(1965)著文对英语并列连词作了专门研究,在夸克等人(1985)的巨著《英语语法大全》中,并列连词的篇幅同其他词类的篇幅是大体等同的。
1.1.2.1国外夸克等传统语法学家对英语并列连词的研究
根据R·Quirk(1985)的理论, 一个英语并列连词必须具备六大句法特点才能称其为中心并列连词(central coordinator)。夸克提出的六大语法特点不仅能用来检验and、or和but是否是中心并列连词,也可以进一步检验与and、 or和but句法相似的词是并列连词还是其他。
根据R·Quirk提出的中心并列连词六大句法特点,可以验证 and和or具备了这六个句法特点, 满足了中心并列连词的所有条件,无疑and和or是英语中心并列连词。but具备前四个特点,而在后两个特点上与and和or表现出一些差别,所以but不能算是中心并列连词,但在句法功能上是一个百分之百的并列连词。至于for和so that只具备前三个特点,处于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之间的递差中,但它们显然与一般的从属连词又有很大区别。跟and和or极为相似的nor也不是明显的并列连词,因为在它的前边可以放上另一个并列连词。再者,nor还有否定的特征,它后面的分句与并列连词引导的分句还有一些句法上的差异。当nor引导一个分句时,要求主语和助动词倒装。而位于句首位置的never和nowhere等否定副词也有这个特点。以上表明,nor属于与并列连词极为相似的一类连接副词。both、either和neither分别与and、 or和nor构成关联并列连词,这些先行词是对并列关系的一种可有可无的确认项(endorsing items)。后续词与这些对应的先行限定词有紧密的联系。这些确认项本身不是并列连词,因为它们同nor一样,前面也可以放一个并列连词。英语关联并列连词both…and可看作是为了加强或明确and的连接作用,在第一个连接部分的前面放上了both这个确认项。同样,either…or可看作是为了加强or的连接作用,在第一个连接部分的前面放上了either。neither…nor可以看成是either…or的否定式。
显而易见, 夸克(Quirk,1985 & 1998)等人仅仅是对英语并列连词的各种用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罗列,并没有具体说明说话者为什么有时用并列连词连接两个分句,有时又用意合连接。也就是说,对于说话者使用并列连词的深层认知心理理据以及听话者又是如何对其进行推理解释从而获得说话者所意欲表达的意义等问题尚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诚如夸克等人也承认的那样,“这种分句的结合在语用学中的含义是根据我们的预想以及对世界的理解不同而有所不同的” (1998: 1282)。换言之,英语并列连词的使用离不开语用的因素。
1.1.2.2国外对并列连词的语用功能解释
日常语言哲学家Strawson(1952)认为and 相当于“and then”或者“and so”,所以改变并列分句的顺序会引起整个并列句意义的改变。and所传达的因果或时间顺序关系在 Grice(1989:276)看来都是说话者遵循合作原则及其准则而产生的会话隐含义。and并列句中的两个分句应理解为按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这不属于and的语义,而是由准则驱动的语用推理的结果。Blakemore(1987)将英语中的and、so、after all、but等处理为话语联系语(discourse connective)。她认为,它们所表示的就是话语之间或话语与语境之间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在处理话语的命题意义、语义信息时起语用制约作用,这就是程序信息或程序意义。Schiffrin, D(1987)将and、or和but处理为话语标记(discourse marker),他指出,and、or和but在句子语法里是并列连词,当它们连接叙事部分、行为或话轮的时候是话语标记;当它们连接小句内部成分,如名词或动词短语时,则不是话语标记。因为这三个词有自己的语法功能,所以把它们作为话语标记考察,除了考虑它们在话语中的位置外,还要考虑它们的语法特征对话语的作用。
1.1.2.3国内对英语并列连词研究概述
国内对英语并列连词的研究,也主要对and、or和but这三个最常用的并列连词从语义关系、句法功能、语用修辞、英汉对比及翻译的处理等方面作具体分析。
对英语并列连词and的意义和用法进行了探讨的有王成芳(1994);对其语义及句法功能研究的有杨联平(2005);从语用角度探讨的有李丛禾(2006),蔡龙权(2001)还对合取and的对称性、传递性和添加性进行了研究,徐盛桓(2004)认为英语并列连词and构成的表达式 A and B除了可表示并列关系外,还可暗示诸如原因、条件、目的之类的主从关系,其中有些已语法化成 A and B 构块式;从修辞角度探讨的有牛爱之(2001)、吴克炎(2004)。将and与汉语并列连词对比研究的有邱艳春(2007),她分析了and所连接的并列体的类型和作用, 重点比较了英汉语言中常用的并列连词“and”与“和”的相同和相异之处;孙屹(2008)认为汉语里也有一个跟“and”一样应用广泛而灵活、且在许多情况下用法与“and”相似、甚至可以对译的并列连词“而”。 探讨and的特殊用法及翻译的还有秦毅(2005),他指出在翻译实践中,应该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正确理解and的真正内涵,然后准确地在译文中将其再现出来,魏洛书(2008)还探讨了A and B的非并列翻译问题。
刘静(2000)对并列连词but的一些用法作了归纳、概括;张仰奋(1997)对but在英语语言运用中的逻辑意义及衔接功能进行了分析。陈周云、陶能为(2000)认为在不同的语境中,but可以用作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邓道宣(2000)也指出but最主要的用途是做并列连词,同时but还可起从属连词和关系代词的作用,能用来引导各种从句。吴婧(2006)通过比较汉语“但是”、“却”和英语“but”的语义异同,探讨了它们互译时的制约条件及英汉两种语言把它们分别归于不同词类系统的原因所在,指出汉语语法论著在解释汉语转折连词以及转折连词和副词连用时存在的问题,讨论了汉语转折词用与不用以及用什么转折词所表现出的语气强弱的差异和英语的互译关系。
另外,吴克炎(2004)探讨了or 的语义连接功能,李延林(2005)认为or是英语中使用率较高的一个连词,其用法较复杂,译法也多样;他对or的用法与译法作了初步的探讨。
1.1.3前人研究存在的问题
综上所述,近些年,汉英并列连词越来越受到语言学界的重视。很多学者在并列连词的逻辑语义特征、句法功能、词类界定等方面都进行了相当深入的探讨。不过,并列连词的句法分布等相关问题却并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对于并列连词的划分标准及其与其他词类的划界等问题,各家一直观点不一。传统的中外语言比较,大都是两种语言之间的比较,对比的结果带有很大的片面性。为满足教学需要或便于翻译中的处理,汉英单个对应并列连词比较研究的成果已不少,但重点多在于发现他们之间的差异。目前还没有汉英并列连词的系统对比,而且已有的研究未能上升到从语言类型学的高度去发现汉英并列连词的共性与差异。某些研究仅仅是作出了相关的定性分析,缺乏跨语言的对比,更没有相应的数据支持;某些研究还不够细化, 如汉英并列连词在各种语料和各级语言单位中的分布规律及态势如何?即使运用传统语言学观点对现代汉语同义并列连词区别的研究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1.2研究目标与创新点〖1〗
1.2.1研究目标(一)促进汉语并列连词系统研究
《马氏文通》是汉语语法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最早运用比较方法研究汉语语法的著作。“斯书,因西文已有之规矩,于经籍中求其所同所不同者,曲证繁引以确知华文义例之所在。”(马建忠,1898 :13) “求其所同所不同者”、“曲证繁引”是比较,也是马氏用功最勤、成绩最大之处;“以确知华文义例之所在”是目的,建立一个汉语语法体系;“因西文已有之规矩”是借鉴,在当时也是不得已之事,因为汉语没有现成的语法体系。此后所建立的汉语语法体系当然也就出现了以英语语法为“先存之理”来看待汉语的词类、句子等,并使它们尽可能地和英语语法保持一致。
以1977年5月吕叔湘发表《通过比较研究语法》的演讲为标志,中国的汉英比较研究才开始逐步展开。在演讲中吕先生指出“要认识汉语特点,就得跟非汉语比较”。1994年,中国英汉比较研究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汉英比较研究进入蓬勃发展时期。一些学者也提出了类似于吕先生的见解。王宗炎(1995)在谈到广州外语界科研情况时说“中国学者不研究中国问题、汉语问题,拿不出本土材料来,很难说完成了自己的任务”。王福祥、刘润清(1995)对此也持同样观点,“引进是十分必需的,但是引进的最终目的是利用本土的语言条件进行研究,提出合适的理论,解决本土语言问题,并对普通理论作出贡献”。这些见解掷地有声,十分中肯、深刻。
面对高速发展的21世纪,我们更应该运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现代汉语,来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汉语连词,尤其是并列连词,是一种特殊的词类,长期以来我们对它还缺乏充分而清晰的认识。确立本文论题的初衷,正是期望能为促进现代汉语并列连词系统研究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以跨语言对比并列连接词句法分布为契机,加深对汉英语言结构类型的认识
虽然汉英两种语言分属不同的语言谱系,而且接触的时间也不是很长,但是汉英语之间的同大于异,而且人类所有语言都存在着诸多共同点。从语言的发生学或语言哲学来看,这些共同点是直接建立在人类思维本质的基础即逻辑上的。
我们以寻求语言共性为研究取向,试图通过对并列词语和并列复句中的汉英并列连接词在句法上的隐现、位置、语序作系统对比分析,归纳、概括汉英并列连接词在这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共性与差异,以加深对汉英两种语言结构类型的认识;同时,本书从跨语言对比的角度,以语言类型学为研究视野,在语言样本的选择上以汉英这两种语言为主,同时援引近60种语言,涉及6大语系,以验证汉英并列连接词在句法分布上所表现出的共性具有跨语言的普遍性,同时为寻求语言共性,探索语言普遍规律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应用语言学相关领域的实际问题
比较,是人们认识客观事实的基本方法之一。任何事物,通过比较便会使之表现更具体、特质更鲜明,因而更便于人们去研究、去认识、去掌握。这是因为比较不仅可以揭示事物的特殊本质,而且可以借以认识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
在较为全面总结前人对汉英并列连词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我们尽可能全面考察、充分描写并列词语、并列复句中汉英并列连接词在隐与现、位置、语序三方面的句法表现,归纳、概括汉英并列连接词的句法分布特点,系统对比分析它们所表现出的共同本质。只有对汉英并列连词有了充分的认识,在实际应用中准确地把握并列连词才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