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出版时间:2013年3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在全球资源稀缺导致国家间竞争日益加剧,高等教育被要求在国家竞争力提升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的背景下,就如何使高等教育能够更好的为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服务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从各个角度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
作者姓名: 张苏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39
内容简介
本书在全球资源稀缺导致国家间竞争日益加剧,高等教育被要求在国家竞争力提升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的背景下,就如何使高等教育能够更好的为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服务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从各个角度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
作者简介
张 苏 男,1975年7月出生,经济学博士,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副院长。于中国人民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论文发表在《教育研究》、《金融研究》、《读书》等杂志。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获得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称号。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美国经济学会会员。出访美国、日本、罗马尼亚、韩国学术交流。
第一章 大学起源以来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一节 18世纪工业革命以前农业内分工条件下:专注于古典宗教神学知识传播的大学
第二节 18世纪农业内分工向农业—工业分工过渡时期:专注于古典宗教神学以及启蒙运动思想的大学
第三节 19世纪农业—工业分工时期: 服务于农业与工业工程的近代大学
第四节 20世纪工业内分工时期:服务于技术创新与发明的大学
第五节 21世纪全球分工进一步深化:发展经济学视角的高等教育
第二章 高等教育体系对国家资源禀赋优势的发挥和促进机制分析
——对人均收入第101~182名国家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关系的考察
第一节 自然资源贫乏国家的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
第二节 自然资源丰富国家的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
第三节 教育不足以及过度教育导致的贫穷
第四节 教育体系与国家资源禀赋不匹配导致贫穷的国家
第五节 教育与国家资源禀赋相契合的发展中国家
……
第一章大学起源以来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本章部分内容发表于《教育研究》,2011年第4期。与林光彬合作。关于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国际国内已经有了较多深刻的研究,但笔者注意到,还没有一项研究从社会分工的视角来探索这一重要问题。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分工是政治经济学的一切范畴的范畴”(马克思、恩格斯,1979,Vol 47,P30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版,第304页。。离开分工过程的发展,就无法深刻说明各种经济关系的产生和发展。从分工过程来看,高等教育与经济有何关系呢:第一,人类社会分工的演变进程中,高等教育是如何逐步融入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的?第二,分工日益深化的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有何新的变化,这种新的变化与人类社会分工演进导致的主要矛盾有什么关系?弄清楚这些基本问题,对于我们制定教育、经济政策具有重要意义。让我们以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中国作为样本来考察这些问题。
第一节18世纪工业革命以前农业内分工条件下:
专注于古典宗教神学知识传播的大学18世纪有两件大事,一是启蒙运动,一是工业革命,是世界历史的分水岭和人类历史的转折点(戴逸,1999)戴逸:《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辽海出版社1999版。。
18世纪之前,世界大多数国家农业生产带来的剩余足以支撑国家的政治、教育等上层建筑活动(Johnson, 2000)Johnson D Gale, “Population, food, and knowledge,”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Mar,90, 1,2000,农业剩余的产生导致了一部分人专注于知识生产和知识传播分工的可能(Kremer, Michael, 1993)Kremer, Michael, “Population Growth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One Million BC to 1990,”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August, 1993,p108。最初的知识是什么样的知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思想的历史证明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 当时的经济基础是,农产品的生产对地理、气候、人文条件的依赖性很强,各国经济是依照斯密(1776)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商务印书馆,1972。所说的“自然优势”进行的农业内分工。而探索大自然奥秘以及生命奥秘的物理学、数学、天文学、生物学远远没有发展起来。作为这些科学之基础的阿拉伯数字一直到13世纪才传到欧洲。人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大自然的诸多现象不能解释,特别是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生命的意义”等重大问题,人们希望得到答案。
世界上最早成立的大学,都是围绕这些精神领域问题产生的。中国高等教育居于世界教育史上的领先地位(毛礼锐,1982)毛礼锐:《中国高等教育史》序,1982。,据孟子记载,我国上古时代的夏朝(公元前16世纪之前)就有了大学:“夏曰校、殷曰序、周曰痒;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孟子·滕文公);由于孟子的说法还没有地下挖掘等实物证据,我国学界权威的有实物证据的说法是,殷商时代的“右学”是我国最早的大学,大约在公元前十五、十六世纪(熊明安,1982)熊明安:《中国高等教育史》,重庆出版社出版1983版。。这比国外学界公认的最早成立的大学意大利波伦亚大学(1088年)还早两千多年。殷商时代的“右学”是相对于“左学”而言的,“左学”是指小学,为庶民学习的地方;“右学”则是贵族百官学习祭祀礼节(习礼)的地方。无论是“明人伦”、“习礼”,都是人的精神世界问题。意大利波伦亚大学,在中世纪是世界基督教的重心。并称为“欧洲大学之母”的巴黎大学成立于1150年,最初附属于巴黎圣母院,也是直接指向人们的精神生活的。1167年成立的英国牛津大学以及1209年成立的剑桥大学以新教伦理为旨归。牛津大学的新生若不宣誓信守“英格兰国教会信仰三十九条”就不能入学。德国最古老的大学海德堡大学,成立于1386年,16世纪下半叶成为欧洲文化的中心,其主要目的是传授经院哲学、繁琐哲学,用已废弃的拉丁语等古典学科培养精神世界纯净的绅士。1636年成立的哈佛大学是美国第一所大学,由清教徒成立,将哈佛的校训定位“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也是关注人的精神世界的。亚洲创办较早的近代大学东京大学则是18世纪以后成立的,成立于1877年,略有些不同,以医学、法学知识为追求。
由此看来,大学在根源上是专注于古典宗教神学知识传播的分工组织。正因为此,《大英百科全书》将大学(university)一词拉丁文起源“universitas magistrorum et scholarium”,解释为“由国王、主教、或者居住地首领制定的宪章授权成立的学生和教师的组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