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出版时间:2013年6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对传统的气韵理论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开掘,力图揭示艺术品审美风貌即风格的宇宙学和人类学以及符号学三重意义上的来由、核心的构成要素、类型的区分根据、嬗变的基本规律等,有助于这一领域基础理论研究的推
作者姓名: 胡家祥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54
内容简介
本书对传统的气韵理论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开掘,力图揭示艺术品审美风貌即风格的宇宙学和人类学以及符号学三重意义上的来由、核心的构成要素、类型的区分根据、嬗变的基本规律等,有助于这一领域基础理论研究的推进。同时针对我国文坛艺苑的现实弊病,呼唤追求气韵双高以走向辉煌的新时代。
作者简介
中学时代立志做一个科学家,自学哲学以提高思维能力。“文革”后期经历坎坷。1989年走上高校讲台,从事人文学科的教学,科研在哲学、美学、文艺学三个层次上展开,专著或论文已六次获得省部级、三次获得省厅级优秀社科成果奖。1992、1996、2000年先后破格评聘为讲师、副教授、教授。
1998年在北大出版社出版《心灵结构与文化解析》,勾画了治学的蓝图。2000年又在该社出版《审美学》,两书分别获得江西省和湖北省优秀社科成果二、三等奖(《审美学》已印行7次)。2005年出版《文艺的心理阐释》和《志情理:艺术的基元》(两书均重印过)后,拟转向中国美学与哲学的研究。2006年在东方美学国际会议上宣读《简论气韵范畴的基础理论意义》,受到与会者好评,后发表于《文学评论》。2007年以来,在cssci刊物发表有关气韵课题研究的论文计有7篇,为文摘刊物转载转摘多篇,包括发表于《文艺研究》的《气韵:艺术风格学研究的突破口》,《周易研究》的《〈易传〉中的“易简”新释》,《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的《论艺术形态的构成及其嬗变规律》等。我国传统的气韵理论与意境理论具有同等的价值,最有可能走向世界,但鲜有深入全面的研究,本书是第一部在基础理论层次阐述气韵理论的专著
。
导言
第一章 气韵理论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周易》中的乾坤与易简
第二节 中西方现代哲学的相关觉解
第三节 气韵理论的人学背景
第二章 气韵理论的历史展开
第四节 “气”范畴的产生与发展
第五节 “韵”范畴的产生与发展
第六节 “气韵”范畴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章 气韵范畴的内涵发掘
第七节 “气”的内涵
第八节 “韵”的内涵
第九节 “气韵”的内涵
第四章 历史上相关争论的调解
第十节 气韵的“生知”与“学得”
第十一节 “先求气韵”与“后来得之”
第十二节 气韵与传神之异同
第五章 气韵与相近范畴的比较
第十三节 “气韵”与“风骨”
第十四节 “气韵”与“神韵”
第十五节 “气韵”与“意境”
第六章 气韵与艺术形态
第十六节 气与韵是艺术神态的构成要素
第十七节 气与韵的消长决定审美形态的差异
第十八节 审美形态之间的逻辑关联
……
第一章 气韵理论的哲学基础
我们的先人长于从天、地、人三才的相互关系角度分析或描述事物,包括文艺现象,他们虽然主要着眼于人自身的活动,但往往为这种活动及其成果寻求宇宙论的或自然观层次的根据。对于艺术神态及其嬗变规律的研究就是如此。
清代文论家姚鼐曾指出:“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镠铁;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其于人也,漻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且夫阴阳刚柔,其本二端,造物者糅,而气之多寡进绌,则品次亿万,以至于不可穷,万物生焉。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夫文之多变亦若是已。糅而偏胜可也;偏胜之极,一有一绝无,与夫刚不足为刚,柔不足为柔者,皆不可以为文。”(《复鲁絜非书》)这段话很值得重视,它一是探寻了艺术神态的宇宙学根据,认为是天地之道所含的阳与刚、阴与柔的矛盾方面合成了万物的形态,包括艺术神态;二是描述了两种基本的艺术神态的特征——阳刚者主要以气势胜,雷电、长风、峻崖等莫不如此;阴柔者主要以韵致胜,初日、清风、幽林等即是恰当的形容。不过,稍有遗憾的是,姚鼐只注意到“气”化万物,尚未意识到“韵”成万物,采用《周易·系辞传》的说法,应该是“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传统的气韵理论为何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乾、坤或阴、阳是否与气、韵存在对应关系从而决定着艺术神态?这是我们本章需要探讨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周易》中的乾坤与易简
在我国上古时代,论述阴阳、刚柔最为详备的是《周易》。《周易》是中国古代极为重要的文化典籍,历来被尊为“群经之首”。由于该书是先哲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经验总结,其中许多观点具有经久不衰的活力,对于现代学术仍有指导意义。特别是发掘和整理华夏民族古代文化的遗产,更是必须对它有较多的了解。黑格尔曾谈到,《周易》“包含着中国人的智慧”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