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出版时间:2013年3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主要内容是以生态危机话语为基本框架,对美国左翼作家厄普顿·辛克莱创作于1906至1930年间的揭黑幕作品进行细读和阐释。本书将重点解读以真实历史事件为题材的五部新闻历史小说《屠场》、《煤炭王》、《
作者姓名: 胡碧媛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42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是以生态危机话语为基本框架,对美国左翼作家厄普顿·辛克莱创作于1906至1930年间的揭黑幕作品进行细读和阐释。本书将重点解读以真实历史事件为题材的五部新闻历史小说《屠场》、《煤炭王》、《煤炭战争》、《石油!》、《波士顿》,揭示文本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表明辛克莱从资本主义制度层面认识生态危机,并且以依赖“应然”的人类中心论的视角构建人类与环境共存相依,和谐发展的未来图景,倡导环境正义为特征的生态社会主义。本书的主体论述从生态危机的揭露与制度批判、生态危机的干预与生态建构、生态危机的书写与主题意蕴三部分展开。
作者简介
胡碧媛,现为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副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南京邮电大学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江苏省外国文学学会会员,南京邮电大学女高职委员会副会长。1997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获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进入南京邮电大学任教至今。2007年考入国家重点学科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2011年获博士学位。2003年获南京邮电大学第五届青年教师授课竞赛一等奖,2005年1月至7月赴英国拉夫堡大学英语与戏剧系访学进修,2008年度获评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获得富布赖特项目资助,分别于2008年5月与2011年9月赴香港中文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与北京外国语大学进修。入选2009年度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项目号:CX09B_017R),已结题。目前主持江苏省社科基金一项(10WWD010),南京邮电大学科研项目一项( NY210027),南京邮电大学教改项目一项( JG00910JX64,结题),参与教育部与省级项目各一项,在《国外文学》、《南京社会科学》、《江苏社会科学》、《外语研究》、《外国语文》(川外学报)、《译林》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导论
第一章 生态危机的揭示与制度批判
第一节 工具价值的追逐与自然环境退化
第二节 物质消费与文化精神的异化
第三节 等级制的自然与人类控制
第二章 生态危机的干预与生态建构
第一节 认知基础:培育环境素养
第二节 价值取向:秉承“应然”的人类中心
第三节 实现途径:投身基层非暴力运动
第四节 建构模式:倡导合作的生态社区
第三章 生态危机的书写与主题意蕴
第一节 伦理价值:社会责任与自我实现
第二节 历史内涵:文学与历史的商讨
第三节 美学话语:审丑的美学求索
结论
引用文献
后记
导论
本专著系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0WWD010)的研究成果,由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苏教师[2008]30号)和南京邮电大学科研基金(NY210027)资助。厄普顿·辛克莱(Upton Sinclair,1878~1968)是20世纪上半叶活跃于美国文坛和政界的左翼作家,黑幕揭发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普利策文学奖得主。辛克莱是位高产的作家,一生创作了包括小说、戏剧、散文、杂记、传记等多种体裁的上百部著作,其中最突出的是一系列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揭黑幕小说;同时,辛克莱还是位活跃的社会活动家和激进的改良主义者,他不仅在小说中伸张他的社会正义思想,还身体力行地投身政治运动,在30年代大萧条时期他推动了“在加州结束贫困”的社会主义改革运动(End Poverty in California Movement,简称EPIC)。辛克莱曾三次竞选国会议员,三次竞选加州州长,按照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的评价,辛克莱“绝不是虚度一生”。Harold Bloom, ed, Modern Critical Interpretations: Upton Sinclairs The Jungle, Philadelphia: Chelsea House Publishers, 2002, p1
黑幕揭发者(muckrakers)又译为“扒粪者”,其典故源自班扬的《天路历程》(The Pilgrims Progress,1678)。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借用此典故婉转地表达对揭黑幕者的微词,当时社会对揭黑幕运动的接受度由此可见一斑。尽管《屠场》令辛克莱声名大噪,但是辛克莱却抱怨“我瞄准的是公众的良心,却不小心击中了他们的胃”Upton Sinclair, What God Means to Me, Pasadena, CA: Author, 1935, p 351 原载于Cosmopolitan 44 Oct, 1906。除特别说明,本论文中的引文皆由笔者自译。,可见作家本人的创作初衷与小说所达到的社会效应之间有相当的距离。《屠场》发表之后,辛克莱难有可与之匹敌的作品问世,随着揭黑幕运动渐近尾声,辛克莱逐渐被遗忘。
近几年来发生的包括食品安全问题在内的一系列公共安全事件和日益恶化的生态危机,将厄普顿·辛克莱——这位久违了的美国作家再度纳入研究者的视野。其创作的最具影响力的小说《屠场》(The Jungle, 1906),在一百年前就曾推动和促成美国政府颁布《洁净食品和药品法案》(Pure Food and Drug Act),既体现文本对社会的再造功能,也部分实现作家本人毕生追求的弘扬并重建社会正义的理想。2008年,改编自辛克莱的小说《石油!》(Oil!, 1927)的电影《血色将至》(There Will Be Blood,又译“血色黑金”),在作家去世40年后获得第8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显示当代受众对历史的反思和经典重构的意识,令作家生前未能完成的夙愿在当代得以实现。辛克莱热衷于电影产业,特别是将自己的小说改编成电影,在他生前曾屡做尝试,却每每以失败告终。1933年他资助俄国制片人艾森斯坦拍摄电影《墨西哥上空的雷霆》(Thunder Over Mexico)失败,随即丧失投资拍片的兴趣转而从政。参见Upton Sinclair, The Autobiography of Upton Sinclair, London: W H Allen, 1963, pp 276~281
辛克莱曾这样说道,“在我死后,不知是否有人愿意研究我的心脏;如果有的话,他们将发现我的心脏上只有四个字:社会正义”。Upton Sinclair, The Autobiography of Upton Sinclair, London: W H Allen, 1963, p 346辛克莱的文学创作和政治生涯都体现了“揭示危机,建构正义”的宏大叙事,辛克莱研究在当代的复兴更多是因为他的文学创作中所透露的生态危机与环境正义意识。中国学者王诺在《生态视角的人文社科研究之关键问题》一文中集中阐述了生态批评视野下“生态的”还是“环境的”术语使用问题,以厘清在学术领域这对术语使用的混乱。他指出“生态”与“环境”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生态主义指导下的生态思考,其核心是生态整体主义,即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而不是把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后者则是环境主义指导下的环境思想,是“弱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为了人类的持久生存和持续发展、为了子孙后代的基本权利而保护环境,合理利用环境资源,并将人类内部的伦理关怀扩大,使之涵盖动物、植物和非生命存在物。王教授强调,这对在意义上有差异的术语使用牵涉到二元论思想的认识与突破,必须加以严格区分。实际上,笔者认为美国生态批评界更强调“生态”这一术语的广义的包容性。2010年6月,美国著名生态批评学者斯洛维克博士来宁讲学,笔者就此问题向他请教。斯洛维克博士认为,“生态”和“环境”的区分主要在于前者更体现与生态学相联系的科学性。另一位美国著名生态批评学者劳伦斯·布尔教授则一直使用“环境”一词包含王诺教授所区分的“生态”和“环境”的双重概念。鉴于本论文的论述主题是“弱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问题,而“生态”一词包含“自然环境”和“建构环境”的概念,具有广义的包容性,因此本文将以“生态”作为核心术语。环境话语与生态话语各有侧重点,考虑到“环境”是相对狭义的概念以及一些约定俗成的使用习惯,本文的环境话语将主要在生态话语的框架下操作,同时部分术语如“环境素养”、“环境正义”等保留“环境”一词。参见王诺:《生态视角的人文社科研究之关键问题》,《跨文化对话》第26辑,三联书店2010年7月版,第90~106页。那么,辛克莱小说中危机的再现具有怎样的特征?他在文本中建构的社会正义又有何生态意义?从生态的视角研究辛克莱的思想具有怎样的依据?辛克莱研究为丰富与发展当代生态批评话语提供怎样的启示?本文将以生态危机为切入点,以生态批评与环境正义话语为理论框架,着重研究辛克莱文学创作中所体现的生态思想。在正式进入辛克莱的文本之前,我们有必要对辛克莱的生平及学术史进行适当考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