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大学
出版时间:2013年1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正是从44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实际产业状况出发,探索了资源型城市随着资源的消耗枯竭,使得产业的发展呈现出的客观规律。依据这个规律,分析了这些城市的产业特征和产业转型的必要性,提出了产业转型模式,探讨
作者姓名: 聂亚珍,梅友松,胡博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48
内容简介
本书正是从44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实际产业状况出发,探索了资源型城市随着资源的消耗枯竭,使得产业的发展呈现出的客观规律。依据这个规律,分析了这些城市的产业特征和产业转型的必要性,提出了产业转型模式,探讨了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的选择的原则、选择的依据及其评价。
作者简介
聂亚珍 湖北师范学院经济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北省重点人文社科基地“湖北师范学院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黄石市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湖北省政府津贴专家。主要从事产业经济研究,公开发表论文80多篇,先后出版专著8部。多次获得市政府和省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湖北省政府湖北发展研究奖。
第一章 城乡一体化概述
一、城乡一体化的提出
二、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内涵
三、城乡一体化的一般规律
四、城乡一体化的目标体系
五、城乡一体化的判断标准
六、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模式
七、城乡一体化的总体思路
第二章 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形态
一、城乡一体化中新型城市形态
二、城乡一体化中新型城乡形态
三、农村社区建设
四、构建新型城乡形态的产业选择
第三章 城乡一体化之生态农业
一、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必要性
二、生态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三、我国农业发展阶段的生态经济分析
四、生态农业的主要模式及技术
五、促进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十大工程”
第四章 城乡一体化之休闲观光农业
一、休闲观光农业的产生背景和发展特点
二、休闲观光农业发展需求和现状
三、海外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四、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发展战略
第五章 城乡一体化之农业物流产业
一、农产品的购销体系
二、发展农业物流产业的必要性
三、我国农业物流产业的发展条件
四、农业物流产业的发展战略
第六章 城乡一体化之农业产业组织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现代农业组织形式的演进
三、基于交易费用的产业组织绩效
四、组织创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五、国外农业经济组织
六、农业产业组织设计
……
第一章 城乡一体化概述
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是党的十七大针对新农村建设提出来的发展目标。这个决策跳出了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传统思维方式,拓宽了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视野和思路。因此,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深化和提高,是涵盖农村和城市整体发展更高层次的目标。
一、城乡一体化的提出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由此可以看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我国妥善解决“三农”问题必由之路。而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不仅仅是我国妥善解决“三农”问题必由之路,也是农村面对城市化挑战的必然选择,还是城市化自身发展的必然归宿。
(一)城乡一体化是农村应对城市化挑战的必然选择
城市与城市化的兴起城市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在现代汉语中,“城市”一词可以分为“城”和“市”两个词。城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在人类产生农业和定居的生活之后出现的,它是人类为了实现防御功能在聚集区设立的设施。而市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它是随着商品经济的产生和扩大而出现的,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城市起源尽管很早,但都是各自发展,后来,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交换不断扩大,商品交换场地便日益设在人口比较集中的城内,“城”与“市”逐渐相互结合,城市方才产生。虽然城市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并逐步扩大完善其功能的,但是至今理论界对城市的定义还没统一的认识。“人类用了5000多年的时间,才对城市的本质和演变过程获得了一个局部的认识,也许要用更长的时间才能完全弄清它那些尚未被认识的潜在特性”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倪文彦,宋俊岭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版,第1页。国内外学者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不同学科对城市的含义进行阐述,如人口学:城市是人口高度聚集的地区,人口规模和密度是判断城市的标准;地理学:城市是建筑物和基础设施密集地区,是一种本质上不同于农村的空间聚落;社会学:城市之所以为城市,主要是城市形成了一种特有的生活方式———城市性( urbanism);经济学:城市是工业和服务业经济活动高度聚集的结果,是市场交换的中心尤建新.城市定义的发展[J].上海管理科学,2006(3)。马克思就曾认为:“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而在乡村所看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情况:孤立和分散”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7页。列宁曾指出,“城市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精神生活的中心,是前进的主要动力”列宁.列宁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64页。综上各家观点,城市的定义应该包括以下因素:一是一定的人口密度;二是非农业人口和非农业生产;三是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综合的中心或某一方面的中心;四是城市具有独特的文明———城市文明。虽然城市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已经出现,而人类社会城市化进程却没有伴随着城市的出现而出现,人类社会城市化是伴随着第一次产业革命带来的工业化的出现而出现的。城市化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它是人类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城市化也是一个多层面的进程,它涉及由农民转向市民的过程中人们思想和行为所有领域里的变革。城市化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一是城市在地域空间的扩大和城市数量的增加;二是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三是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变;四是城市文明的扩张。在我国现代化过程中,城市化是一个必经的发展阶段,城市化必然使农村特别是城市边缘的农村在经济、政治、社会、基层党建等方面发生深刻变化。
1.城市化与农村经济的变迁
(1)城市化使农村产业结构发生变迁。在大规模城市化和工业化之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以种植业,尤其是粮食种植业为主,农村社会结构也呈现单一、同质的模式。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也不断变迁。农业结构开始由单一种植向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转变,并且农村工业、建筑业、服务业等产业都有较快发展,农村产业结构异质性增加,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使农民收入有所增加,农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2)城市化使农村就业结构发生变迁。社会产业结构的转变必然带来社会就业结构的转变。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冲击下,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并呈现出多元化的就业格局,非农产业成为吸收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途径,大量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并且在农村就业的劳动力也出现多元化的趋势,这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
(3)城市化使农村经济组织发生变迁。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打破了农村自给自足的模式,给农村经济带来了极大的竞争压力,使我国农村经济组织结构发生了变化。农民采取农工商联合的经济组织形式,把分散的家庭经营同集中的市场需求有机地联系起来,有利于克服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也有利于帮助农户避免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提高农户经营的效益,促进农户走向专业化和商品化经营。农村经济组织,为适应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要求,并适应市场变化需要,向着产权明晰、自主性高、竞争性强的组织形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