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云南大学
出版时间:2013年4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旨在通过对中外文化贸易的历史、动力、制约、输出与输入的机制规律进行研究,为中国对外文化贸易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达到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本文材料来源于作者的前期研究、
作者姓名: 刘建华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46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通过对中外文化贸易的历史、动力、制约、输出与输入的机制规律进行研究,为中国对外文化贸易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达到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本文材料来源于作者的前期研究、调查所得与政府相关部门。
作者简介
刘建华,1975年生,江西莲花人。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研究员,云南大学新闻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传媒经济学博士,瑶溪(井冈山)发展基金会执行理事长。著有《传媒国际贸易与文化差异规避》《民族文化传媒化》《昆明文化产业发展纪实》《节点与变局》《解构大学竞争力》《几回回梦里稻花香》《五点网络》等书,《中国传媒发展指数报告》主笔,《一本书学会新闻采写》丛书主编,参与国家“十一五”等多部教材的编写,发表论文近50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多项课题。
第一章 文化贸易的历程:实然、必然与应然
第一节 文化贸易的实然
第二节 文化贸易的必然
第三节 文化贸易的应然
第二章 文化贸易的动力:价值认可而非产业分工
第一节 产业分工贸易理论的局限
第二节 国际文化产品的非刚性需求
第三节 价值认可是文化贸易的动力
第三章 文化贸易的约束:市场的与非市场的
第一节 文化产品的特征
第二节 文化贸易的市场约束
第三节 文化贸易的非市场约束
第四章 文化差异规避的产品输出
第一节 文化差异维度体系
第二节 文化差异减少与产制模式
第三节 文化价值认可与文化消费
……
第一章 文化贸易的历程:实然、必然与应然
贸易是自愿的货品与服务交换,有国内贸易也有国际贸易。国与国之间进行的商品和劳务交换,对贸易当事国来说是对外贸易。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构成世界贸易。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是特指国际贸易活动中的一国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所进行的商品、劳务和技术的交换活动。这是立足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去看待它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商品贸易活动,有时也被称为国外贸易(External Trade)。本书的研究对象与起点即是对外贸易,立足于中国,考察其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产品与服务贸易,包括出口贸易与进口贸易。
本章重点考察文化贸易的历程。作为政治、经济、技术与社会发展的产物,文化贸易有其自身的历史轨迹、运行机制与发展规律。本文力图勾勒出文化贸易的历史实然,凸显其发展变化的本质与规律必然,在此基础上,立足于我们的主体地位,擘画出文化贸易的应然图景,以服务当前对外文化贸易的战略决策与实践操作。
第一节文化贸易的实然
一、从工商贸易到文化贸易对于中国而言,古代对外贸易史实质就是丝绸之路史,包括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
我们先再现出陆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的起因绝不是专门化生产与产品互补因素引致的,它是政治与战争的产物。秦王朝时,就不断有边疆骚乱与战事,汉朝定都长安后,刘邦曾进行过平西战争,终因收效甚微而采取和亲政策。于是西域诸国不断来朝,丝帛绸缎成为天朝皇帝施恩的载体。然而,这种施恩日益加重,使天子终于不忍其烦,到汉武帝时,态度变得强硬起来,战争与武力浮出水面。为了孤立匈奴,增加战争同盟,张骞出使西域,意图联结大月氏共击匈奴。然而,张骞被匈奴扣押,滞留十多年后终有幸逃出,可是失去了联合抗敌的机会。这次政治军事目标的失败,却带来了经济文化上的收获,张骞把沿途各国的风土人情与物产信息记录下来,带回到汉朝。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再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当张骞到达乌孙后,立即分遣副使前往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西域各国均对汉王朝表示友好,并分别派遣使节前来汉廷。从此中国和西方各国的古代陆路贸易开始畅通。其后东汉名将班超在西域经营三十多年,有力地维护了这条横贯东西的陆上贸易通道。公元97年,班超派遣甘英出使大秦,曾远行至波斯湾。李琴生,“关于‘丝绸之路’形成的历史考察”,《丝绸》1999年第三期,44页。陆上“丝绸之路”自当时中国国都长安出发,集中全国各地锦、绣、绮、帛等丝绸商品,横贯亚洲大陆,西达地中海东岸,全长约7000多公里。当时贸易是物物交换,汉朝出口的是丝绸等农产品与手工产品,获得的是马、珠宝等畜牧产品与自然物品。
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在历史上主要是丝绸货物交易和技术交流的途径,并没有深刻的社会政治动因。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早于陆上“丝绸之路”。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东海起航线始自周武王灭商,后在搞(今陕西长安沣河以东)建立周王朝(公元前1112年)时,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箕子将中国养蚕织绸生产技术传到朝鲜。此后,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之术,曾派徐福率领童男童女和“百工”数百人东渡日本,传播养蚕技术,日本人民尊祀徐福为“蚕神”。徐福是东向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南海起航线始于汉武帝(公元140~前87年),我国海船携带大批丝绸从雷州半岛起航,途经都元国(马来半岛)、邑卢没国(缅甸沿海)、谌离国(缅甸沿海)、夫甘都卢国(缅甸甘城)、黄支国(印度),到斯里兰卡进行丝绸贸易。1405年至1433年,明代航海家郑和曾七次率船队远航。其船队规模之大,航程之远,时间之久在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都是空前的,标志着海上“丝绸之路”的极盛期。李琴生,“关于‘丝绸之路’形成的历史考察”,《丝绸》1999年第三期,44页。
汉以降,唐、宋、元至明朝前期,中国对外贸易一直很兴盛,此后衰落。汉朝以丝绸之路为主要路线的陆路贸易开始发展起来。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运到中亚,再转运到西亚和欧洲。唐朝陆路边境贸易和海外贸易都得到发展。唐朝和亚洲各国都有直接贸易往来,同朝鲜、日本、印度等国海上贸易相当频繁。中西贸易继续发展,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等远销中亚、非洲和欧洲国家。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兴盛,泉州、广州和明州是主要海港。从明朝中后期起,由于倭寇入侵,朝廷实行闭关政策,阻碍了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