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探讨西汉末、莽新、东汉初大约一百年的思想、学术演变及其与文学的关系等问题,揭示出两汉之际政治、社会思潮、经学思想与文学之间的互动关系。
作者简介
敖雪岗 男,文学博士,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副教授。
序
引言
第一章 两汉之际政治与社会思潮
第一节 汉为尧后与当时思潮
第二节 天命转移与再受命
第三节 汉代礼乐发展
第二章 两汉之际命定观
第一节 命定观与史书写作
第二节 命定观与个体意识的自觉
第三章 两汉之际政治思想与经书注解的互动变化
第一节 王莽政治影响下经学注解上的变化
第二节 从《诗经》两则注解的变化看两汉之际社会的儒学化
第三节 迭毁礼与称宗之议
第四章 从讽谏到颂扬
第一节 汉赋:从讽谏到颂扬
第二节 颂古与颂今
……
第一章 两汉之际政治与社会思潮
第一节 汉为尧后与当时思潮
汉为尧后,协于火德,这一说法西汉后期始渐流行,又为王莽篡政利用,为儒生所信服,影响到后汉的郊祀制度,又影响到士人的思维方式,形成一种特定的历史发展观。
一
刘氏为尧后,最早见于《左传》,晋卿士会为尧后,鲁文公十三年归晋,传曰:“秦人归其帑,其处者为刘氏。”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文公十三年》,中华书局1990年第2版。孔颖达《左传》疏云:“士会之帑在秦不显,于会之身复无所辟,传说‘处秦为刘氏’,未知何意言此。讨寻上下,其文不类,深疑此句或非本旨。盖以为汉室初兴,捐弃古学,《左氏》不显于世,先儒无以自申,刘氏从秦徙魏,其源本出刘累,插注此辞,将以媚于世。明帝时贾逵上疏曰:‘五经皆无证图谶明刘氏为尧后者,而《左氏》独有明文。’窃谓前世借此以求道通,故后引之以为证耳。”(《春秋左传正义》卷第十九下,《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齐召南以为孔疏所见甚卓,杨伯峻则不信孔疏,其言曰:“此说一出,后人颇多附和。然此句必是本有,非东汉人所加,孔疏之说不可信也。第一,《襄公二十四年传》士匄之语,《昭公二十九年传》蔡墨之对,皆谓范氏为尧后,刘累之裔,不必再借此语为佐证……”云云。杨氏列举理由六条,第一条很有道理,其余诸条则曾为齐召南道及。孔疏以为“其处者为刘氏”一语为汉人所加,杨氏则径以汉人等同于“东汉人”,有些不妥。其后《昭公二十九年传》又称:“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昭公二十九年》。司马迁则似乎不相信刘为尧后之说,《史记》于诸《本纪》《世家》屡屡记载某氏为某帝之后,《高祖本纪》独不采此说,全书亦不见记载。《左传》汉初虽然不显,但《史记》于《左传》屡有采获,所以见遗于司马迁,应该是由于这一说法在汉初还未流行开来,因而司马迁对其采怀疑态度。
今天能见到的持这一说法较早的汉人是眭孟。《汉书·眭弘传》:“孟意亦不知其所在,即说曰:‘先师董仲舒有言,虽有继体守文之君,不害圣人之受命。汉家尧后,有传国之运。汉帝宜谁差天下,求索贤人,禅以帝位,而退自封百里,如殷周二王后,以承顺天命。’”班固:《汉书·眭弘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汉书补注》引齐召南曰:“案,以汉为尧后,始见此文,然则弘虽习《公羊》,亦兼通《左氏》矣。”班固著,王先谦补注:《汉书补注·眭弘传》,中华书局1983年版。其后刘向亦有类似言论,《汉书·高祖本纪》赞曰:“刘向云:‘战国时刘氏自秦获于魏,秦灭魏迁大梁都于丰,故周市说雍齿曰:“丰故梁徙也”,’是以颂高祖云:‘汉帝本系出自唐帝,降及于周,在秦作刘,涉魏而东,遂为丰公’。”这以后,汉为尧后的说法始渐流行,又与图谶联系在一起,《后汉书集解》引惠栋按语曰:“《尧母庆都碑》称,昔者庆都游观河滨,感赤龙交,始生尧,汉感赤龙,尧之苗胄。”范晔著,王先谦集解:《后汉书集解·贾逵传》,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皆袭图谶之说为之附会,影响日广。班彪《王命论》即以“帝尧之苗裔”班固:《汉书·叙传上》。为论述汉帝所以得天下的理由之一,汉为尧后此时已经是不容置疑的公理了。故贾逵为证明《左传》较之《公羊》《谷粱》的优越性,反过来需求助于汉为尧后这一已得到广泛承认的说法,其言曰:“又五经家皆无以证图谶,明刘氏为尧后者,而《左氏》独有明文。”范晔:《后汉书·贾逵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班固《高祖本纪》赞亦曰:“由是推之,汉承尧运,德祚已盛,断蛇著符,旗帜上赤,协于火德,自然之应,得天统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