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北方工业大学
出版时间:2014年1月北京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主要探讨了隋唐之际居住在河汾之地的以文中子王通,其兄王度,其弟王绩,以及其孙王勃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王氏家族作家群体所创造的文学与文化。河汾王氏为太原王氏的一支,是儒学传家的世家大族。本书考述了王氏
作者姓名: 李海燕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38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探讨了隋唐之际居住在河汾之地的以文中子王通,其兄王度,其弟王绩,以及其孙王勃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王氏家族作家群体所创造的文学与文化。河汾王氏为太原王氏的一支,是儒学传家的世家大族。本书考述了王氏家族成员的生平、著述,从文体学的视角探讨了他们对于唐代小说、诗歌、辞赋、骈文等的发展所做的贡献,考察了魏晋风度对家族成员的影响及其在新时代的转变,剖析了其对山水田园诗派的影响,讨论了王通的“三教可一”思想,以及在此思想指导下的王氏家族文学文化的融合精神,并对王氏家族文化繁荣的原因进行了总结。
作者简介
李海燕 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2006),哲学博士后(清华大学,2008),哈佛大学访问学者(2012.8-2013.8),北方工业大学副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两项,教育部等省部级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绪论
第一章 王氏家族的成员与著述
一、王度
二、王通
三、王凝
四、王绩
五、王福畤
六、王勃
七、王氏家族的其他成员与作品
第二章 开唐人小说之先河
一、以统一的中心意象连缀成篇
二、“有意为小说”的寄托之作
三、体现出了丰富的伦理内涵
四、叙述语言的选择
五、人物地位的提升
六、史传笔法的运用
第三章 对诗体发展的贡献
一、对五言律诗定型的贡献
二、对七言歌行发展的贡献
第四章 引领辞赋发展方向
一、形式的拓展
二、题材的开拓
三、鲜明的抒情特色
第五章 骈文史上的巅峰之作
一、发展及背景
二、巅峰之作
第六章 魏晋风度的时代演变
一、王绩的“自适”与“会意”
二、王勃的个性张扬
第七章 山水田园的自在旋律
一、王绩:山水诗与田园诗的初步融合
二、王勃的山水之音
第八章 王氏家族与“三教”
一、王通与“三教可一”论
二、家族文学的包容精神
第九章 王氏家族文学与文化繁荣的原因
一、家富图书
二、家学渊源深厚
三、注重编辑、保存和续成家族成员的著述
四、家族成员的聪慧与勤奋
附录1:王氏世系图
附录2:家族文集外散逸诗赋参考文献
绪论一
“倬彼我系”乃王勃一首诗的题目《倬彼我系》诗前有王勃之兄王励之序:“倬彼我系,舍弟虢州参军勃所作也,伤迫乎家贫,道未成而受禄,不得如古之君子四十强而仕也。故本其性情,原其事业,因陈先人之际,以议出处,只天爵之艰难也。”其诗曰:“倬彼我系,出自有周。分疆锡社,派别支流。居卫仕宋,臣嬴相刘。乃武乃文,或公或侯。晋历崩坼,衣冠扰弊。粤自太原,播徂江澨。礼丧贤隐,时屯道闭。王室如毁,生人多殪。伊我有器,思逢其主。自东施西,择木开宇。田彼河曲,家乎汾浦。天未厌乱,吾将谁辅。伊我祖德,思济九埏。不常厥所,于兹五迁。欲及时也,夫岂愿焉。其位虽屈,其言则传。爰述帝制,大搜王道。曰天曰人,是祖是考。礼乐咸若,诗书具草。贻厥孙谋,永为家宝。伊余小子,信惭明哲。彼网有条,彼车有辙。思屏人事,克终前烈。于嗟代网,卒余来绁。来绁伊何,谓余曰仕。我瞻先达,三十方起。夫岂不怀,高山仰止。愿言毓德,啜菽饮水。有鸟反哺,其声嗷嗷。言念旧德,忧心忉忉。今我不养,岁月其滔。黾俯从役,岂敢告劳。从役伊何,薄求卑位。告劳伊何,来参卿事。名存实爽,负信愆义。静言遐思,中心是愧。”。王勃为本书所要探讨的河汾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员。河汾王氏家族,为隋唐之际居住在河汾之地(黄河、汾河流域的交界地带)的以“文中子”王通、其兄王度、其弟王绩以及其孙王勃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王氏家族作家群体。王氏家族居住的具体地理位置为“绛州龙门县”新、旧《唐书》王绩传、王勃传皆言王绩、王勃为绛州龙门人。《元和郡县志》卷十四云:龙门县,古耿国。殷王祖乙所都,晋献公灭之,以封赵夙。秦置为皮氏县,汉属河东郡。后魏太武帝改皮氏为龙门县,因龙门山为名。属北乡郡。隋开皇三年废郡以县,属绛州。十六年割属蒲州,武徳三年属泰州,贞观十七年废泰州县隶绛州。,即今天的山西省河津市宋宣和二年改龙门县为河津县。参见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嘉庆重修一统志》,中华书局,1986年5月版,第7275页。。
《倬彼我系》大致是一首追念祖德、颂扬家风、自我勉励以及教育子弟的诗歌。在王勃的存世作品中,与其诸多才华横溢的诗篇相比,此诗甚为古朴,为《诗经》式的四言体,事实上也是其仅存的一首四言体诗歌。然而此诗的价值和意义主要不在其艺术性,而在于王勃在对自己家族的追述中,所体现出的对于家族的政治文化的高度认同和颂扬,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出自有周”,且曾“居卫仕宋,臣嬴相刘。乃武乃文,或公或侯”的世家大族,乃是渊源深厚的文化世家,其诗中有:“爰述帝制,大搜王道。曰天曰人,是祖是考。礼乐咸若,诗书具草。贻厥孙谋,永为家宝。”而这一世家至隋唐之际,依旧秉承着“礼乐”、“诗书”之文化传统,为隋唐的文化、文学建设贡献颇著,且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故而本书就借用王勃此诗之题作为书题,以彰显王氏家族在文化文学上的丰硕功绩。
(一)关于河汾王氏家族
河汾王氏为太原王氏的一个分支。
太原王氏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王氏出自姬姓,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新唐书》卷七十二中)宗敬死后,即葬于晋阳城北,墓地称“司徒冢”。其后太原王氏后裔徙居各地,又形成许多支源于太原王氏的衍派。宗敬之裔孙王翦,为秦国将军。秦统一六国过程中,征燕国,平楚地,下百越,战功十分显赫。秦始皇论功行赏时,王翦与大将蒙恬共执牛耳。王姓与蒙姓同居天下之先。王翦之子王贲亦为秦国将军,曾败楚军,平魏地,征辽东,屡立战功。王贲子王离,字子明。秦二世夺大将蒙恬兵权,任用王离为大将军。巨鹿之战,王离败于项羽而亡。王离有二子,长曰王元,次曰王威。王元为避乱,徙居山东琅琊,是为琅琊王氏之祖。王元四世孙王吉,为东汉时谏议大夫,开创了琅琊王氏显贵的先河。王威仍居晋阳,西汉时任扬州刺史。其后子孙散居各地。至九世孙王霸,又重返故里,定居太原。王霸生于东汉,屡聘不任,隐居读书。王霸有二子,长曰殷,东汉时中山太守,食邑祁县,其后裔称祁县王氏;次曰咸,随父居晋阳,其后裔称晋阳王氏。后来,太原王氏的两个分支即祁县王氏和晋阳王氏,人才辈出,成为三国两晋南北朝以至隋唐时期影响巨大的名门望族。以上参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定居祁县的王殷,即为本书王通的十八代祖,杜淹《文中子世家》称为“十八代祖殷,云中太守,家于祁。以《春秋》、《周易》训乡里,为子孙资。”(《中说》卷十附文)杜淹《文中子世家》附于王通著,阮逸注《文中子〈中说〉》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之卷十,除特别说明,下文引用王通《中说》及其所附文章皆出此书,只在文中标出。不再做页下注。《文中子〈中说〉》本书简称《中说》。祁县王氏至文中子九代祖寓,“遭愍怀之难,遂东迁焉。”(同上)此即王绩在《游北山赋序》所说的:“永嘉之际,扈迁江左。”王绩著,韩理洲校点《王无功文集》(五卷本会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1月版,第1页。除特别说明,下文引用王绩诗文皆出此书,只在文中标出,不再做页下注。至四代祖虬,据《文中子世家》:“始北事魏,太和中,为并州刺史,家河汾,曰晋阳穆公”,并州府治所在今天的太原。据《录关子明事》:“穆公之在江左也,不平袁粲之死,耻食齐粟,故萧氏受禅而穆公北奔,即齐建元元年,魏太和三年也。……太和八年,征为秘书郎,迁给事黄门侍郎。”(《中说》卷十附文)王绩《游北山赋序》称:“穆公衔建元之耻,归于洛阳”。王通曾族彦,据《文中子世家》为同州府君,王绩《游北山赋序》云:“同州悲永安之事,退居河曲”。王通祖父一,据《文中子世家》载,为安康献公,曾任济州刺史。文中子之父王隆称铜川府君,据《文中子世家》:“隋开皇初,以国子博士待诏云龙门。……出为昌乐令,迁猗氏、铜川,所治著称。”此即为本书所研究的河汾王氏家族父祖世系的大概状况。
因此,本书所要探讨的隋唐之际的河汾王氏家族,为太原王氏的一个分支当无疑义。吕才《王无功文集序》云王绩:“太原祁人也。”太原祁王氏属于当时的士族高门,为山东旧族之一,太原王氏是南北朝隋唐的“四姓”或“五姓”之一。《资治通鉴》卷一四○齐明帝三年春正月条:“魏主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胡注:四姓,卢、崔、郑、王)《唐国史补》:“四姓唯郑氏不离荥阳,有冈头卢、泽底李、土门崔,家为鼎甲。太原王氏,四姓得之为美,故呼之钑镂王家,喻银制而金饰也。”(《唐国史补》卷上)在唐代,太原王姓与山东崔姓、范阳卢姓、赵郡赵姓还有李姓号称“海内五大姓”,王氏家族在太原、在整个唐代的地位可见一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