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从考察文本的历史脉络为线索,以剖析交互式写作为契机,系统而较全面地对超文本写作的本体、协议、现象、意义、特征、批评、监管、控制、思维模式与写作方法等作深入的厘析与考察。
作者简介
何坦野 笔名舒坦。1959年生,浙江省东阳市人,中共党员,现任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基础写作教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其成果曾获得浙江省高校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4年完成浙江省教育厅基金课题《应用文体辨析研究》。2005年获得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中国动漫文化与写作》、2008年完成浙江省规划重点课题《新媒体写作研究》、2010年完成教育部社科中心课题《杭州动漫文化研究》,现正在完成省规划课题《中国写作观念史》。出版《应用文体辨析》《新媒体写作》等7部专著,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序
序言(一)
序言(二)
第一章 超文本写作本体论
第一节 学科本体论
第二节 文本的涵义
第三节 文本的现代蕴涵
第二章 文本发展的三阶段
第一节 口语声音文本
第二节 文字符号文本
第三节 电子虚拟文本
第三章 文本写作论
第一节 写作文本观——游戏论
第二节 写作作品观——理解论
第三节 写作生活观——宣泄论
第四章 超文本写作之渊源
第一节 超文本产生的理论背景
第二节 文本符号的人类意义
第三节 符号文本的后现代蕴涵
第五章 交互式文本写作
第一节 交互式写作之透视
第二节 交互式写作特征剖析
第三节 交互式写作之意义
第四节 作品是否文学性之证明
第五节 交互式写作之方法
第六章 超文本写作研究一:概念、本体、协议
第一节 超文本写作本体之剖析
第二节 超文本写作的对立意义
第三节 超文本协议之审视
第七章 超文本写作研究二:现象、特征、意义
第一节 超文本写作现象之崛起
第二节 超文本写作现象之厘析
第三节 超文本写作之特征
第八章 超文本写作研究三:写作学批评
第一节 政府、管理者的批评
第二节 网民本身的批评
第三节 社会学者的批评
第四节 技术价值的批评
第九章 超文本写作研究四:作品监管、控制
第一节 作品监管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监督与控制的手段
第十章 超文本写作研究五:写作思维
第一节 电子文本写作的一般思维
第二节 电子文本写作的虚拟思维
第三节 超文本写作的特殊思维
第十一章 超文本写作研究六:写作方法
第一节 写作方法的阐释
第二节 超文本写作的一般方法
第三节 超文本写作的“造结”方法
第十二章 超文本写作研究七:超阅读、写作要素
第一节 阅读文本理论之沿革
第二节 超阅读文本的理论根基
第三节 超文本写作的要素分析
参考文献
跋
第一章 超文本写作本体论
任何一门学科的产生、进步和发展,都有赖于对它的研究对象、体系和任务的正确认识与深刻理解。要建立“超文本写作学”,就必须先明确它的研究对象。任何一门真正的学科都有自己的本体作为它认识的主要对象。对本体的本质性分析,既是一门学科能否自主的表征,也是一位学者理性分析能力强弱的标尺。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超文本写作学是建立在网络平台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它本身又与众多的学科,如心理学、网络学、传播学与文本学等交叉综合在一起。
第一节 学科本体论
严格或狭义地讲,超文本写作属于写作学范畴,也就是说,它是用写作学的观点与方法研究超文本的写作方式、写作要求、写作心理、写作思维,以及写者与读者、写者与文本等关系的一门科学。而广义地讲,超文本写作学作为写作活动的一种当下行为与社会现象,它具有非物质性(虚拟性)、文本间性、实践性之特点。科学的本质在于探求未知领域的现象与本质。科学研究者在描述各种现象之间有规则的关系,解释某些事物之间的关系与规律。换言之,科学寻求不变的原则。毛泽东曾在《矛盾论》中指出:“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我们“不能期望一个研究人员能够合理地进入一个完全没有加以明确、没有界限的学科领域。”亚历克斯·英克尔斯:《社会学是什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1页。
什么是超文本写作?这是首先需要我们回答的问题。当我们进入到一个新的领域(如超文本或超文本写作等)时,就必须回答两个问题:“就对象来说,每门科学一开始就要研究两个问题:第一,这个对象是存在的;其次,这个对象究竟是什么。”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29页。著名学者E·M·罗杰斯曾说过:“任何涉入一条新的河流的人都想知道这里的水来自何方,它为什么这样流淌。”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式》,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页。也就是当我们涉及超文本写作时,一定要探寻到超文本写作来自何方,它为什么这样流淌。质言之,超文本写作学就是研究由一组具有层次性网状文本段落构成、以链接点串联起来,提供读者不同阅读路径的,以及由多种形态文本(包括视听文本、图像文本等)组合成的电子非线性文本的书写系统。
目前,超文本写作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主要是时间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络的普及与发展,以及人们写作思维的进一步变革,超文本写作必将得到进一步的扩展。从学科的角度看,因为任何一个学科的建立,其前提条件是它具有自身独有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科学在于综合事实,从而从中得出一般的法则和结论。“首先,一门科学的对象决定着该学科的内容范围,即客体、主体和部分。其次,科学对象也决定着该学科的研究方法,科学对象的特点规定着该学科的研究方法,科学对象的特点规定和制约着研究方法的性质和特点。再次,科学对象将从根本上决定着这门学科的科学体系。因为,一切科学的结构体系都是这门科学对象的结构和体系。”马正平:《写的智慧》,第五卷,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644页。如果某一种学说具备了自己的方法,就应符合以下五个特征:一是命题可以由自己来验证;二是该命题能够由别的学者验证;三是不只是把命题所主张的内容传达给别人,而且可以使别人在逻辑上追踪其脉络,理解它的内容;四是其他学者,也产生一种由自己按照那种方式思考的可能;五是若把这种方法运用于某一个别对象或层次,也将获得新命题和新结果的可能性。对照以上五条学科特征,我们发现超文本写作学符合上述论证条件。
法国思想家福柯建立了谱系学理论,认为考察事物的历史结症需要考究它的原点,而原点的考辨及厘定比考察它的来源更为重要。福柯的谱系学思想来源于尼采,而尼采用它来说明道德偏见的起源。参见赵敦华著:《现代西方哲学新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60页。福柯说:“这不再是查核印迹的问题,而是分割和界限的问题;不再是基础遭到破坏的问题,而是导致基础的创造和更新的转换问题……如何阐述那些使人联想到不连续性的各种不同的概念(界限、决裂、分割、变化、转换)?以什么样的标准区分这些我们涉及的单位:什么是科学?什么是作品?什么是理论?什么是概念?什么是文本?怎样使我们可以涉身的层次多样化?这些层次中的每一个都具有自己的断裂和自己的分析形式:什么是形式化的合理的层次?什么是解释的层次?什么是解构分析的层次?什么是因果性的确定层次?”也就是说,在事物的本原上就存在非统一性,任何事物与名称都存在着“纷争”。我们所要做的事是探求事物内在之间的微细差别,以及微观运动发现结构的秘密和解构的源泉。虽然他没有使用“解构”一词,但他的“写现在的历史”之义显示出对历史意义的彻底消解。因此他扬言:他的谱系学是对传统科学的一种反动。所以我们考察超文本写作时,有必要从它的原点——文本来进行实质性的考察。谱系学就是要我们抛弃以往的思维方式,尤其是线性的思维逻辑,以整个谱系为构架,然后在某些事物之间进行断裂式的、偶然性的、细微性的差别分析。“它要将异质性的东西聚拢,将纷纭的事件集结,将统一的东西打碎,将禁忌的东西触动,将稳定的东西搅毁,将历史插曲和散落的东西重新收拾起来。”福柯的谱系学是追求来源的,但与所谓现代科学的追求方式或方法是不同的。换言之,他追求的是把握两者之间差异的一种方法。“自事物的历史开端发现的不是它们本原的纯粹同一性,而是相异事件的纷争。”谱系学的关键点是:它不关注知识,而是关注权力;不再关注语言,而是身体;不再关注思想,而是关注欲望;不再关注宏观的事件,而是关注微观事件。福柯就是使我们轻松放弃历史沉重的意义包袱,关注于当下之义。近代的科学是以分类原则为标志的,这就是知识型的表现,在四个时期(福柯所指的文艺复兴、古典时期、现代、当代)仅仅是知识的更换,从一个知识场到另一个知识场。我们只有从知识考古学的角度,来看待今天的和过去的,以及将来的知识形态。知识考古学的归宿是无意识,是事物的固体和文本的空白(即无文本或超文本)。
我们面对当今传统知识、传统写作、传统文学、传统文本等转换为电子的知识、文本、文学、写作等的变化,这不是人类意识所能控制的,而是一个本质性的、内在性的革命。福柯的四个时期之间是属于同一层次;而到了当下却成为一个崭新的、全新的认知型。美国密歇根大学美籍华人学者赵晶晶认为:当今我们必须进行跨文化传播的研究。他说:“传统的中国思维认为时间是一维的;而在印度文化中,时间是一只轮子,处于不停的轮回之中。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用本土文化中培养起来的价值判断方法来评判其他文化中的现象。”《钱江晚报》,20051128。艾柯(Umberto Eco)在《书的未来》一书中告诫我们:“在文化史上,从来没有一物简单地杀死另一物这样的事例。当然,新发明总是让旧的发生深刻变化”。艾柯:《书的未来》,中译摘文载2004年2月18日、3月17日《中华读书报》。阅读艾柯的作品对我们的精神空间是一种开拓,“Eco”在意大利语里是“回声”的意思。他在《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将“繁复”视为未来文学值得珍视的品质之一,也就是说,文学尤其是未来文学是一种可以多层面折射的艺术。西方现代化是从文艺复兴启蒙阶段开始的,所谓启蒙就是要把人从传统的愚昧中解救与唤醒过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西方思想家把传统认为是历史发展中的沉重包袱,视为落后因素。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没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到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开始慢慢地苏醒了过来,走出早期现代化理论的误区,意识到不能把传统与现代看成对立。目前整个世界都达成了一个共识:传统与现代是一种互补关系。固然传统文化不可能成为我们当今主导性的力量,但这些却是我们现代化过程中的精神资源,我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语言传递都不同程度上浸润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根据这样的理念我们就可以清晰地认识到:传统写作是写作史的一种样式,也是超文本写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与文字手段。文字的写作依然具有强大的作用,仍然是超文本写作中的主导方式;而且传统写作与超文本写作不是对立关系,两者是互补的和谐关系。
电子文本不仅仅在“呈现方式”和写手的“书写方式”的不同,更重要的在于它是一次人类思维、记忆、传输、书写方式的革命。学者傅修延认为主要在于三个方面的迥异:“第一,电子文本利于书写;第二,电子文本易于保存;第三,电子文本便于流通。”傅修延:《文本学——文本主义文论系统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28页。为此,我们必须迎接它的大踏步到来。“文学理论学科要发展,就不能不随着时代的要求做出新的应对。”金元浦:《文艺学与文化研究丛书·总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知识阶段的嬗变,意味着知识分子的转型;也意味着某些知识分子的落伍、淘汰与灭亡;同时也意味着新的一代知识分子的诞生。知识转型阶段是一个极为痛苦的改革,从现实意义上说,也是一次利益的重新分配。或许高贵与卑贱在转型期会产生颠倒性结果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