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出版时间:2012年7月北京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从传统文人意识的消解入手,勾勒出从晚明至五四中国新文化与新文学秩序的建立以及到现代转型的基本轮廓,而这一过程也是从中晚明以来的王阳明、李贽,直至晚清的梁启超、五四的鲁迅等人构成的中国文化史上史无前
作者姓名: 郭长保
出版社: 线装书局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45
内容简介
本书从传统文人意识的消解入手,勾勒出从晚明至五四中国新文化与新文学秩序的建立以及到现代转型的基本轮廓,而这一过程也是从中晚明以来的王阳明、李贽,直至晚清的梁启超、五四的鲁迅等人构成的中国文化史上史无前例而极为清晰的文化思想图谱,为晚明至五四的新文化与新文学秩序的建立,描绘出无限广阔的前景与发展空间。晚明至五四是在经历了三次明显的文化思想思潮,即晚明思潮、19世纪末的维新思想运动、五四启蒙运动的背景下完成了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彻底转型。
作者简介
郭长保 山西人,1983年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1987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硕士。长期从事于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与研究,中国近代文化与文学研究。
主要著作有《历史新界面:中国各体文化研究导论》(合著)《从渐变到裂变:文人心态转型与中国近代文化思潮》《从传统到现代:文人意识向平民文学意识的转型》,况周颐《眉庐丛话》点校,并在各种报纸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
绪论
第一章 从晚明至五四中国新文化与新文学秩序的建立
一、王阳明“心学”与晚明及新文学思想的勃兴
二、李贽思想中的文化与文学启蒙意义
三、龚自珍对晚清文化与文学的影响
四、魏源《海国图志》在近代文化转型中的启蒙作用
五、王韬对近代文化与文学转型的贡献
第二章 中国近代文化与文学转型的特征
一、从传统的有序到近代的无序
二、救亡意识与文学转变
三、由翻译到创作
四、文人意识的消解与平民文化文学意识的形成
第三章 报纸杂志对近代文化与文学转型的作用
一、近代思想的传播
二、报刊与市民文化的建构
三、副刊的产生
四、新审美意识的形成
……
绪论
中国近代文学与文化的转型,从内在精神上看,它有着较早的历史渊源。早在明代中晚期就有了明显的转型迹象,只是在清初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但随着西学东渐步伐在晚清的逐渐加大与文人启蒙意识的兴起,传统文人意识逐步消解,文人平民化思想日益形成;所以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文学与文化,在晚清以“救亡图存”为主题的近代话语背景下,迅速走上了由渐变到裂变的新文化与新文学之路,为中国现代新文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一)传统文人意识的消解
中国文化和文人意识其实早在宋代就有了蠢蠢欲动的变革意识,晚明益加凸现,这在明代王阳明的学说中似乎可见一斑。在《答罗整菴少宰书》中,王阳明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 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76页。在他的“心学”思想的影响下,一大批对正统儒家思想开始怀疑的人逐渐产生,如其中的代表人物李贽。他大胆且在一定程度的叛逆思想,可以说具备了晚明浪漫主义思想启蒙运动的特点。如其《童心说》中说:“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有言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似文乎?……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而文学上,像张岱那样的不受约束的散文家的出现,其文思中对回归人的自然本性的追求, 也不是什么偶然的现象。王阳明对后人的影响确如稽文甫所言:“这种大胆的言论,正可和当时西方的宗教革命家互相辉映。他们都充满自由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精神。阳明实可算是道学界的马丁路德。”稽文甫:《晚明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3页。晚明的思想运动预示了文人意识“大转型”的可能,虽然这一变革思想在清初受到了相当大的抑制。但19世纪初随着传教士带来的西方近代文明,对中国安逸、平静社会的打破,却是中国传统文人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知识分子面对当时的现实,必须做出迅速的抉择。所以,19世纪中叶以来,特别是鸦片战争之后,即使正统的知识分子也在思想上不能不产生动摇和怀疑。1853年后,魏源的《海国图志》的出版,应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文人第一次从个人角度出发,主动介绍西方历程的开始。同时, 也开启了近代史上真正意义的早期启蒙运动, 它对中国文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是,若再向前追溯, 在魏源之前的龚自珍,已在文章中发出过这样的疾呼:“当彼其世也, 而才士与才民出,则百不才督之缚之,以至于戮之。”龚自珍:《乙丙之际著议第九》,见《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页。其愤懑之情溢于言表,他继承了晚明以来的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等人对现实的怀疑与批判传统;尽管当时已经有西方传教士在华活动,但龚自珍似乎并没有受到西方近代思想的影响,更多的是延续了晚明思潮中已经萌发的启蒙精神。不过只要仔细辨析,其实龚自珍在思想上已然发生着悄无声息的更大变化。这主要反映在他的治学态度和方法上,即“务实”思想观念的逐步产生;最明显的变化是在嘉道年间他抛弃了传统的考据训诂之学,注重务实而经世致用的“今文学”的建立,这就为后世具有锐意革新思想的文人开拓了一个新的治学方向。特别指出的是他认为“先有下,而后有上”、“天地,人所造,众人自造,非圣人所造”龚自珍:《壬癸际胎观第一》,见《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2页。的思想,是对正统思想认识上的突破。而《论私》一文中对人的私心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旁征博引反复证明自古至今,是人就有私心,有厚薄, 而“天有私也…… 地有私也……今曰大公无私,则人也?则禽也”龚自珍:《论私》,见《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1975年版,第92页。,可以说这一关于“私”的言论比起晚明的顾炎武对“私”的认识更进一步。龚自珍除了在政论方面表现出积极的变革思想外,对近代文学文风上的影响也是较大的。首先,他认为人性是无善恶之分的,其次是人情有公私之分,人皆有私心,即使圣人也有私心,所谓的“无私”只是虚伪的把戏。这些观点,与传统所谓“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相比是一次本质上的反叛。他的散文《病梅馆记》特别提倡“纵之、疗之”,恢复“梅”的自然本性。“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说明其思想中蕴含着对社会改造的深刻思想,发出在封建束缚中不能伸展其志向的深深慨叹。另外他的文学思想中也有提倡“童心”的文学观念,提出“尊情”反对拟古复古,反对形式主义,宗崇真心、诚实。“龚子之为长短言何为者耶?其殆尊情者耶!”龚自珍:《长短言自序》,见《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32页。这一文艺思想虽然同“五四”时期郑振铎、周作人等人所倡导的“血与泪”的文学——写平民的感情、喜怒哀乐、七情六欲、悲欢成败的文学思想还不能相提并论,但其以“真”为美的“尊情”文艺观,无疑开启了近代文学的先河,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