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时间:2012年4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一个国家技术进步路径的形成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微观主体的行为,并构成决定经济增长模式的关键性因素。本书以企业技术进步的战略性选择为核心,详细分析了影响企业技术进步方式和方向的微观机制,以及知识产权制度设
作者姓名: 刘小鲁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47
内容简介
一个国家技术进步路径的形成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微观主体的行为,并构成决定经济增长模式的关键性因素。本书以企业技术进步的战略性选择为核心,详细分析了影响企业技术进步方式和方向的微观机制,以及知识产权制度设计的基本原则,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现实,探讨了要素市场发展滞后背景下,我国技术进步方向选择的偏差及其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影响。
作者简介
刘小鲁,男,1981年7月出生,经济学博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讲师,主要方向为产业组织理论。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世界经济》、《经济评论》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第一章导论
第二章研发决策与专利竞赛
2.1企业R&D决策的静态分析
2.1-1最佳的创新时点
2.1-2最佳的研发投入
2.2企业R&D决策的动态分析
2.2-1无风险情形下的动态研发决策
2.2-2引入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和策略相关性
2.2-3研发过程中的领先与赶超
2.3总结与评论
第三章资金约束、学习效应与企业的技术进步模式
3.1厂商的研发与技术引进决策
3.1-1自主研发决策
3.1-2技术引进决策
3.2资金约束与学习效应
3.2-1固定成本与自主研发中的资金约束
3.2-2技术引进中的知识外溢
3.3总结
第四章厂商的最优技术进步路径
4.1基本假设
4.2对厂商最优技术进步路径决策问题的分解
4.3厂商的最优技术进步路径
4.3-1技术进步中的成本最小化
4.3-2技术进步幅度与成本函数的性质
4.4厂商的最优技术进步路径
4.5比较静态分析
4.6联合利润最大化下厂商的最优技术进步路径
4.7资金约束
4.8对技术引进成本函数的讨论
第五章最优专利制度
5.1最优的专利长度
5.1-1最优的专利长度:创新激励还是社会福利?
5.1-2专利保护长度与创新速度(Horowitz和Lai,1996)
5.2最优的专利宽度
5.2-1最优的专利长度和宽度(Gilbert和Shapiro,1990)
5.3累积性创新与创新阻塞
5.3-1单项初始专利下的创新阻塞(Green和Scotchmer,1995)
5.3-2“反公共地悲剧”与专利池
5.4累积性创新中的最优专利宽度
5.4-1模型设定、分析框架与比较基准
5.4-2分散决策下的专利许可
5.4-3专利联盟与社会福利
5.4-4结语
第六章知识产权保护与后发国家的经济增长
6.1技术进步路径的选择与经济增长
6.2计量检验
6.3总结
第七章我国创新能力积累的主要途径
7.1计量模型
7.2分析样本与数据来源
7.3变量的选取
7.4所有制结构与创新能力的转化
7.5创新能力转化的地区差异
7.6总结
第八章我国的偏向型技术进步
8.1技术进步方向选择的模型分析
8.2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与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的相互关系
8.2-1面板单位根检验与协整
8.2-2基于面板VECM的因果检验
8.3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的原因分析
8.4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与我国实际工资的长期变化趋势
8.4-1劳动边际产出对实际工资的影响
8.4-2要素投入、技术进步与劳动边际产出
8.4-3我国劳动边际产出增长率的构成
8.4-4实际工资长期变化趋势的内在影响因素
导论
我国20世纪80年代自汽车产业开始的“市场换技术”策略大多没有实现核心技术上的突破,反而在外商由合资变独资的并购策略中,丧失了诸多行业中比较有竞争力的企业。目前,国际化竞争程度越来越高,而核心技术在竞争中起主导作用。在这种环境下,我国在技术基础相对薄弱的背景下,如何处理好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的关系,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2006年,我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在此背景下,就最优技术进步路径问题作进一步深入的探讨就更具现实意义。本书写作的基本出发点即在于探讨厂商这一微观主体的最优技术进步方式。即厂商如何在技术进步过程中,决定自主研发和引进技术的比重,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技术进步目标。
技术进步在增长理论中,逐渐被视为经济增长的动力与源泉。由于一国的稳态增长由其技术进步来决定,因此促进社会技术进步平稳持续发展将是保证可持续增长的关键性因素。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问题可能更受关注,因为既然增长速度最终由技术进步率来决定,那么技术进步就将决定各国经济增长的收敛趋势。
技术上的落后使得发展中国家在技术进步方式上有更广泛的选择空间。除了普遍讨论的技术外溢与模仿之外,发展中国家还可以通过技术引进的方式来规避研发风险,并在短期内实现技术层次的较快提升。尽管技术转让与专利许可在发达国家之间同样存在,但对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增长问题和技术赶超目标而言,其意义则更加重要。
虽然技术引进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技术进步的便捷路径,但是这显然并非一定是最佳且唯一的技术进步方式。关于如何处理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之间关系的讨论与实践,在我国已经经历近20年的历史。“自主研发”(以及“自主创新”)是我国的特有名词。在国外的研究中,一般称其为“技术研发”。然而,相关的讨论多限于政策层面上的讨论,关于市场微观主体的最优技术进步方式问题,则几乎没有深入的理论研究。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的权衡问题,在本书的分析中被概括为“企业的最优技术进步路径”。对此问题的讨论在我国经济学界一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因此可以很容易检索到数量可观的文献。例如,冯晓琦和万军(2006)指出,发展中国家由于企业技术水平的落后必须逐次经历引进、吸收、模仿和创新的过程,并逐渐积累技术能力。而这种技术能力积累的来源为技术引进过程中的学习、科研机构研发过程中的学习以及干中学。他们还就此指出了“技术依赖”和“技术超越”两种可能出现的发展路径。张明星(2006)则研究了企业在技术模仿引进与自主创新中的战略选择,并将企业的竞争力以技术进步能力来体现。技术进步能力分为技术模仿能力函数与自主创新能力函数之和,而这两者又是企业资本、人力资本、人均资本以及人均人力资本的函数。企业采用何种战略取决于这两种函数所对应的技术进步成本的数值比较。林毅夫(2003)、赵兰香(2003)、丁树桁(2005)和宋晓梅(2005)等人认为,由于目前中国企业的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的企业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通过技术引进和合作创新实现技术进步能够获得成本上的节约,并能够通过技术引进过程中的外溢效应在较短的时间内缩短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而丁云龙(2001)、卢文鹏(2003)、李斌(2003)以及陶冶和齐中英(2005)等人则认为不断的自主研发使发达国家能够持续地强化自身在技术竞争中的绝对优势;由于技术进步有路径依赖效应,国内的企业要想实现技术赶超,就必须选择自主研发。高粱(2005)和杨克泉(2005)则认为,技术引进只能实现设备上的升级,却不能提升企业的组织能力,因此科技进步战略应当以自主研发为核心。黄莉(2005)在对我国现阶段国情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各种技术进步模式的成本与收益指出,我国应当从模仿创新模式向领先创新模式过渡。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企业应该同时注重市场份额的扩张与自主研发的投入。例如,龚毅等人(2004)认为,对于厂商而言,引进技术的重要意义在于获取市场份额和利润上的扩张,而自主研发的战略出发点则更侧重于长远的市场收益;这两种技术进步方式并不相互冲突,而企业需要在这两者之间寻找一个合适的平衡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