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出版时间:2013年1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历史时期钱塘江一系列的水利成果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本书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它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阐述了水利发展的特点、主要水利工程,分析和总结了其历史的经验。研究表明钱塘江流域具有悠久的水利开发治
作者姓名: 陈雄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46
内容简介
历史时期钱塘江一系列的水利成果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本书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它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阐述了水利发展的特点、主要水利工程,分析和总结了其历史的经验。研究表明钱塘江流域具有悠久的水利开发治理的历史,隋唐时期以前的水利工程主要集中在下游地区;隋唐时期整个流域开发治理步伐有所加快;宋元时期上中游引水和蓄水工程数量大增;明清时期海塘结构获得突破性进展,并在萧绍平原形成了统一的排灌系统。
作者简介
陈 雄男,1963年12月生,浙江江山人。1992年毕业于原杭州大学地理系获硕士学位。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浙江省重点研究基地江南文化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现已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地域开发与环境响应》等专著9部。主持完成省部级以上课题《钱塘江流域开发史研究》等4项。7项成果获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2007年入选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人文地理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概况
(一)国外农民教育研究综述
(二)国内农民教育研究综述
(三)现有研究的特点和薄弱环节
(四)研究难点和文章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近代社会奠定的农民教育基础和思想积累
一、近代农民教育思潮兴起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渊源
(一)历史绵延:传统社会农民教育历史的传承
(二)西学东渐:近代西方平民教育思潮的兴起
(三)时代诉求:“教育救国”理念的现实映照
二、多样性实践模式与多元化农民教育思想
(一)多样性施行模式
(二)多元化农民教育思想
三、近代民主化视野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教育
(一)雏形初现:综合性、“大农教”思想的初步形成
(二)身体力行:农民教育旗帜下的知识分子的启蒙与践行
(三)历史期待:农民教育基础的奠定与未尽的历史使命
第三章 新中国初期文化扫盲教育与农民思想改造运动
一、50年代扫盲识字运动全面展开
(一)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制约:扫盲识字运动的发轫和开端
(二)知识普及基础上的民智开启与文化启蒙
(三)“扫盲大跃进”的泛政治化色彩与激进主义
(四)“文化翻身”视角下和革命语境中的农民扫盲识字运动
二、社会主义改造运动过程中的农民思想改造
(一)思想滥觞: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
(二)调整逻辑: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互动
(三)政策约束:社会改造中的人的改造
(四)土地制度变迁视阈中的农民心理和农民教育
……
序论
一、流域地理概况
钱塘江源出于安徽省休宁县西南,皖、赣两省交界怀玉山脉中的六股尖东坡,六股尖海拔16298米,源头海拔约1350米,干流流经皖、浙两省,在海盐县澉浦长山东南嘴至余姚市和慈溪县边境的西三闸的连线入杭州湾。钱塘江是浙江省最长的河流,古称浙江、浙水、浙河、制河。钱塘江全长 605千米,流域面积488万余平方千米。钱塘江流域介于北纬28°04′~30°24′,东经117°39′~121°14′。流域气温适中,雨量充沛,光热丰富,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3~6月或4~7月为春雨、梅雨季。由于7~10月受台风影响,富春江及以下支流,出现第二个雨季。流域水资源总量444.0亿立方米,约为黄河的四分之三。
从全国河流的地域分类和属性来说,钱塘江和我国的主要大河如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等不同,它和瓯江、闽江、九龙江、韩江等属于同一类型,都属于是东南丘陵地区独流入海的河流,这些河流的河性特点表现为源短流急,径流量较大,含沙量和输沙量极小,无冰期,水能蕴藏丰富等等。钱塘江流域地势从西南向东北倾斜。水系发育于走向北东和走向北西两组主要断裂线间的构造盆地上,河流多沿两组断裂线形成的格子状水系。它形成之初并无出海通道,属于向斜盆地中的湖沼。第三纪中新世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之后,滨海山地下沉,湖水才沿向斜带及断层带向东北流注入海。第三纪末期,山区的河谷形态已基本定型。第四纪以来,由于河口平原地区受多次海侵、海退等影响,河道变化频繁。在距今大约六七千年前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海侵时,海水直拍江北岸临安、富阳和南岸绍兴、余姚一带山麓。在这以后由于长江、钱塘江、浙东山岭和东海浅海区泥沙随山水、潮流挟运沉积,形成钱塘江河口南、北两片广阔的太湖平原和宁绍平原。流域内部为呈现北东走向的山脉分隔,形成水系干、支流的分水岭。
钱塘江古称浙江,现在,除了省名仍作浙江外,一般人已不知道浙江原是钱塘江的古名了。“浙”是越语汉译,《山海经》、《越绝书》、《史记》、《水经注》等多数古籍均作浙江,《庄子·外物篇》称为制河,《汉书·地理志》、《说文解字》、《水经》均作渐江,《说文解字》中既有渐江又有浙江。根据浙江大学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陈桥驿先生研究,“渐”的古音读为“斩”,浙、制、渐,实际上都是越语语音的不同汉译,浙江应该是一个古代越语地名。而钱塘江也是越语地名。钱塘原是县名,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今苏南、浙江一带建会稽郡,下置20余县,今杭州附近有钱唐县,因避国名讳,从唐朝起改“唐”为“塘”。秦会稽郡下县名,除了极少数把原来的越语地名改为汉语地名外,其余都沿用原来的越语地名,所以钱唐当然也是越语地名。钱唐县是今杭州的前身,其地理位置和以后的迁移过程,虽然在今天的学术界尚有不同意见,但是浙江流经其南,这是可以肯定的。
最早把钱唐与浙江联系起来的是成书于战国时期的《越绝书》。《越绝书》卷八中记载秦始皇南巡时,“取钱唐浙江岑石”,卷二又说:“天汉五年四月,钱唐浙江岭石不见”。东汉初的王充,他为了区分春秋时的吴、越国界,在《论衡·书虚篇》中说:“余暨(今萧山)以南属越,钱唐以北属吴,钱唐之江,两国界也。” 这里的余暨即今萧山,他这句话的意思是,钱唐县的这条江,是吴、越两国的国界。钱唐县的这条江指的就是浙江。《书虚篇》又说:“有丹徒大江,有钱唐浙江。”《论衡》一书中虽然多次提及浙江这一名称,但王充并没有把浙江称为钱唐江的意思表达。不过王充提出过的“钱唐之江”这句话,或许是其后浙江流经的各县常常以附近县名称谓其流经江段的由来,如流经富春(今富阳)的称富春江,流经桐庐的称桐江,流经新安郡的称新安江,此外还有流经兰溪的称兰江,流经新安郡的称新安江,此外还有流经兰溪的称兰江,流经金华的称金华江(因金华简称婺,所以也称婺江),而流经衢州、东阳、永康的,则分别称衢州、东阳江、永康江等等。浙江各段名称,长期以来都是专指当地的江段,全江最后一段的称谓钱塘江取代浙江的古名而成为整条河流的名称,则是很晚近才出现的事。浙江这一名称在中华书局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版《辞海》仍称浙江,而修纂于1943~1949年《重修浙江通志稿》第七册地理篇则说:“钱塘江总名浙江”。可见以钱塘江取代浙江的称谓大概是建国以后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