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四川民族学院
出版时间:2013年1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既是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康巴藏区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信贷研究》(11SA120)的阶段性成果,又是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青年基金研究项目《民族地区企业发展问题研究》(SB06055)的成
作者姓名: 罗成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43
内容简介
本书既是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康巴藏区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信贷研究》(11SA120)的阶段性成果,又是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青年基金研究项目《民族地区企业发展问题研究》(SB06055)的成果。其研究面涉及甘孜州财政现状,地方税源建设,地方公共财政管理运用,财会人员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会计管理的基本途径,四川藏区农牧区金融现状和发展趋势,四川民族地区中小企业发展,民族地区企业创新发展的困境,民族地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困境,民族地区企业发展问题,民族地区企业信息化建设,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从人力资本理论看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的教育,发展乡村旅游经济促进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与对策思考,发展甘孜州旅游经济促进新农村建设,民族地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方面。从甘孜藏区的金融政策体系建设、财税体系建设、公共行政建设、城镇建设、生态建设、旅游经济等多视觉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作者简介
罗 成 (1965-),男,四川渠县人,汉族,大学本科,现为四川民族学院副教授。经济教研室主任,学校学科骨干。主要从事财税金融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发表科研论文二十多篇。主持省级重点科研课题1项,主持省级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子项目1项,主持校级精品课程建设1项,参与省级重点科研课题3项,完成甘孜州政府政务调研报告1项。年终考评曾多次为“优秀”,多次荣曾荣获学校“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育工作者”、“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汪 攀 (1979-),男,湖北武汉人,汉族,硕士研究生,现为四川民族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行政管理专业带头人,主要承担人力资源管理和行政管理两个专业的部分专业课。在有效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不断加强科学研究,多次获得省及学院奖励。主持两项四川省教育厅去年基金项目和校级课题1项,参与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4项,省级教改项目1项,校级教改项目2项,发表论文近二十余篇。
杜明义 (1970-),男,四川泸定人, 藏族,硕士,西南财经大学国内访问学者,四川民族学院经管系经济学副教授, 长期担任《劳动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学》等教学任务;主要从事农村经济与西部民族经济研究;主持多项科研项目;发表论文30多篇论文。 其中,《农地租值耗散与农民土地权益保护》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该文还获得四川民族学院第一届科研成果社科类一等奖。
张晓雯 (1973—)女,藏族,四川康定人,现为四川民族学院经济管理系副教授。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省级课题1项,参与青年基金课题和校级课题各一项。研究方向:资源经济管理 公关礼仪。
第一章 缓解甘孜州财政困难的对策及建议
一、甘孜州基本概况
二、甘孜州“十一五”期财政运行状况
三、甘孜州财政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四、“十一五”期财政的主要特点
五、“十一五”期缓解甘孜州财政困难的对策
第二章 论税制改革与甘孜州地方税源建设
一、税制建设与税源建设密切相关。
二、地方税收改革滞后制约着地方税源建设:
三、改革税制有利于加快地方税源建设步伐
第三章 关于税务行政处罚听证若干问题的探讨
一、关于听证的概念
二、关于听证的内容
三、关于听证主持人的资格及其职责权限
四、关于听证程序中举证责任的分配
五、关于听证笔录的效力
……
第一章缓解甘孜州财政困难的对策及建议
一、甘孜州基本概况
“甘孜藏区总面积约15.26万平方公里,常用耕地面积9.08万公顷,辖18个县,27个镇,298个乡,49个社区和居委会,2736个村委会,截止2010年11月1日零时统计显示,全州常住人口为109.18万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公报数据),其中藏族人口80.49万人,占总人口的78.3%,人口自然增长率5.9‰,城镇化率20.53%,森林覆盖率达31.08%。全州包括汉族在内,共有25个民族聚居在这里。甘孜藏区是我国第二大藏区康巴藏区的主体和核心地区。康巴藏区是传统所指的组成我国藏区的卫藏、安多、康巴三大区域的其中之一。它包括今天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西藏昌都地区,青海玉树、果洛藏族自治州,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四川凉山木里藏族自治县等地,总面积约66万平方公里,人口240万人,约占整个藏区面积的33%和人口的53%。甘孜藏区是四川藏区的主体地区,约占四川省国土面积的1/3(15.26万平方公里)。四川藏区包括了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木里藏族自治县。
甘孜州藏民族长期居住在这块土地上,历史悠久,文化丰富,是世界上少有的原生态藏文化区;这里海拔普遍在3000米左右,广阔的森林、草地是长江上游水源涵养、水质保障的生态屏障。长江上游主要干支流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纵贯全境,占长江流域面积的8.5%;这里资源丰富,蕴藏着丰富的水能、地热、森林资源,有大熊猫等稀有野生动物,有天麻、虫草、贝母、当归、黄芪等名贵中药材,有金、银、铜、铁、钼、锂等重要而稀缺的矿产资源;甘孜藏区是通往西部藏区的要津之地,历来都具有“稳藏必先安康”的战略地位;与缅甸、印度毗邻,是我国重要的国防安全区。因此,基于甘孜藏区具体特征,综合考虑政治、经济、地理、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应该把甘孜藏区定位为中国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区之一、重要的原生态藏文化保护区、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区和重要的国防安全区。
(一)“老、少、边、远、高、大、穷”
由于历史、自然、社会等原因,甘孜州是一个集“老、少、边、远、高、大、穷”于一体的民族自治州。老:革命老区,1935~1936年间,红一、二、四方面军途经甘孜州17个县,各级苏维埃、博巴政府组织群众为红军筹集粮草,保存红军伤员,小平同志曾高度评价:“甘孜藏区人民为保存红军尽了最大责任”。现有7个县,17个乡被定为革命老区。少:是全国第二大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人口占总人口的近80%。有藏、汉、回、彝、羌、纳西等25个民族,各族群众以大范围聚居小范围杂居形式分布于全州。全州干部总数为30678人,其中少数民族17747人,占57.8%。边:地处川、滇、藏、青4省6地交界处,有5个县与西藏一江之隔。远:18个县城与省会成都平均距离733公里。最远的石渠距成都1061公里。高:全州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大:全州辖区面积15.26万平方公里,占四川省总面积的31.5%。穷:贫困面大,财政拮据,有国定贫困县4个、省定贫困县5个,另外9个非国定、省定贫困县也是实际上的贫困县,其农牧民收入、财政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与国、省定贫困县相差无几。“条件艰苦、工作辛苦、生活清苦”是甘孜州干部职工工作和生活的真实写照。
(二)甘孜州自然资源富集,开发潜力巨大
甘孜州是全国6大牧区之一,川西北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江上游天然生态屏障的重要防线。耕地面积10.7万公顷,草地面积943.27万公顷,草地占全州国土面积的60.3%、占川西牧区草地总面积的58%、占全省草地面积的46.5%、占全国重点牧区草地总面积的10.4%。其中,可利于草地面积831万公顷,占草地总面积的88.2%。森林面积占全省的20%。是世界上自然生态最完事、气候垂直带谱与动植物资源垂直颁布最多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天然牧种基因库。州境内具有丰富的水能、矿产、旅游、生物等多种资源。水资源总量近1400亿立方米,占全省河川径流量地表水资源总量的3/1以上,水能理论蕴藏量4119.2万千瓦,占全省的29%,技术可开发量3658.3万千瓦,占全省的30.5%。有色金属和贵金属品种多、储量大,已初步探明超大型和大型矿床30余处,中型矿床40余处。雄、奇、险、峻与秀美旖旎为一体的自然景观、多元性文化历史印记和鲜明的地域特征交织融合,形成了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境内有格萨尔故里、德格印经院、香格里拉核心区—稻城亚丁、泸定海螺沟冰川、泸定桥、康定情歌故乡、木格措、弦子故乡和热巴舞发祥地巴塘、格萨儿藏戏文化之乡色达、丹巴美人谷、木雅文化、锅庄文化、东女国文化、茶马古道等一批著名文化旅游品牌,共同构成了中国西部自然生态和康巴文化旅游的最终目的。
二、甘孜州“十一五”期财政运行状况〖1〗(一)财政收入“十一五”期间,全州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从2006年的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6.28亿元,五年累计完成40亿元,年均增长42.50%。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2006年的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3亿元,五年累计达到9亿元,年均增长30.71%;基金收入从2006年的1358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7280万元,五年累计达到2.4853万元,年均增长46.99%。2009年~2010年148个县收入都上了台阶。2006年以来,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相继跃上了4亿、6亿、7亿、10亿、13亿台阶。
全州地方税收收入保持稳步增长,主体税种占收入的主导地位明显。“十一五”期间全州地方税收完成44亿元,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88%,较“十五”期增长41.25%。其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四大主体税种完成37亿元,占地方税收收入的86.37%,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72%,较“十五”期增长145.85%。其他税种除农牧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受政策性停征因素影响下降,其余税种均保持了较高的增幅。
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从2006年的7.43%提高至2010年的19.52%,占二、三产业GDP的比重从2006年的8.31%提高至2010年的40.2%。随着我州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经济质量的提高,GDP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呈上升的趋势。
(二)财政支出
“十五”期间,全州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从2006年的7.9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5.4亿元,五年累计完成32亿元,年均增幅32.56%。其中:个人性支出76.5亿元,公用经费支出41.96亿元。
(三)财力保障情况
1.个人性支出保障情况:工资性支出:对财政供养口径的人员工资全额予以了保障。2006年至2010年共计支出85亿元。2006年人均月工资2150元。个人性其他支出: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职工福利费、离退休人员建房补助以及遗属补对职工助等个人性支出,财政根据财力情况尽力给予了保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