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从文言文教学实践、理论内涵、语言学视角、历史记忆、当代启示等几个方面,对文言文教学的现代转型问题进行了探讨。
作者简介
海南琼州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教师,高级讲师,北京师范大学硕士。
第一章从“工具性”到“文学性”:民国文言文教学实
践过程
第一节白话文运动时期
第二节国语运动时期
第三节大众语运动时期
第二章从“文以载道”到“诗言志”:文言文教学现代
转型的理论内涵
第一节“文白之争”背后折射的文学尺度
一、文学的尺度是什么?
二、国民文学与国民教育
第二节关于文言文教学的理论探索
一、胡适:文言文教授的目的、内容和方法
二、黎锦熙:“两纲四目”的教学理论
三、朱自清、夏丏尊、叶圣陶:经典的训练
四、吕思勉:以文学性的散文为主
第三节学制演变中高中文言文课程的文学化
一、两套中学国文教科书的比较
二、民国时期国文教学法论著与文言文教学方法
第三章文言文教学转型的语言学视角
第一节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
第二节文言译白的过程与问题
第三节“文言”“白话”何以划分?
第四节“文言文”难在哪儿?
第四章文言文教学转型的历史记忆
第一节从是否“读经”到《经典常谈》
第二节蒙学课本:一种传统的文言文教材
一、主要的蒙学教材及其内容
二、民国时期的蒙学教材和新式教科书
第三节蒙馆生活叙谈
第四节《幼学琼林》的启示
第五节《国文百八课》的历史价值
一、“度人金针”的阅读写作指导文本
二、优美生动的文学文本
三、传统向现代转型时期独特的文学批评话语
第五章文言文教学现代转型的当代启示
第一节当代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一、现状调查
二、问题分析
第二节历史的根据和启示
一、培养文学感受力:文言文课程的文学化
二、“定篇”:文言文教材选文的文学化
三、“立体的懂”:文言文教学策略的文学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
第一章 从“工具性”到“文学性”:民国文言文教学实践过程
无论是追溯问题的形成原因,还是理论分析框架之建构,都不能脱离其所处时代的思想文化潮流。时代思潮对文言文教学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尤其在近代复杂的社会、思想背景之下,就更是如此。因此,在论述上,本书选取了以下三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时代为背景,探讨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变革历程。白话文运动时期的时间限于五四前后,国语运动时期的时间限于二十年代,大众语运动时期的时间限于三十年代。
第一节 白话文运动时期
在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前二十年里,先后有两个学制对中学语文教育产生重大影响,即1904年的壬寅癸卯学制和1912年的壬子癸丑学制,1903年由清政府管学大臣张百熙草拟的《钦定学堂章程》没有正式实施。虽然张百熙将十三经分配于各级学堂的做法行不通,但《钦定学堂章程》确实引进了若干教育理念,在教法方面,主要以讲解为要,诵读次之。背诵须择要为之,不许全部背诵,以免伤及脑力。这些给翌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提供了参考。这两个学制的颁布实施在客观上对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影响是巨大的。下面分别阐述:
我国第一个现代意义的学制《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于1904年1月13日(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正式出台。对“癸卯学制”有重大贡献的一个人是张之洞,直隶南皮人(今河北南皮,因此人称“张南皮”),字孝达,号香涛(出任总督后,人称“张香帅”即由此来)。中年后别号壶公、香岩居士。八十年代在两广总督任内,因与李鸿章就中法战争的战和问题彼此攻讦,为表示不与其争名夺利,特取唐代诗人张九龄曲江诗意“无心与物竞,鹰阜莫相猜”,自号“无竞居士”;又因在广东创办“广雅书院”、设立“广雅书局”之功,经常被称为“张广雅”。以后出任湖广总督。1904年癸卯学制颁布实施以后,1905年即宣布废除科举,中国教育经历了从科举时代到学堂时代的变革,人才的教育、选拔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从学制所规定的课程内容来看,很大程度上还维持着封建旧教育的格局,仍然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改良思想。《奏定中学堂章程》规定普通中学修业年限为五年,具体课程设置如下表:癸卯学制中学课程表(单位:课时/周)王伦信清末民国时期中学教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