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在书中投射了自己对语文和语文教学的热爱,呼唤着语文的课改、语文的教学研究、作文教学的再探索等内容。
作者简介
赵风富,浙江金华人。1981年高中毕业回家务农,1986年代课,1993年转为公办教师,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等自考本科学历。中共党员,初中校长,被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评为首届全国优秀农村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新作文》杂志第二批特约研究员,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区优秀教师、名师、教科研先进工作者、中语会理事。自1996年来发表的语文教学类以及随笔杂感类文章四十多篇,有十几篇论文在各级评选中获奖。
认识再回归
语文从生活中来
语文到生活中去
课改在行动
理念决定成败
方法改变一切
思路主宰出路
教材下工夫
文本细细品
语言面面观
作文再探索
作文何以为训
作文分类而练
认识再回归
语文从生活中来
语文从生活中来,生活与语文的天然联系,实现“生活语文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生活语文化”就是为了让学生树立起“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须臾离不开语文”的观念,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和运用语文知识,在社会生活中培养语文能力的好习惯。
陶行知曾说“生活即教育”,如果说把语文学习仅仅固定在“书本世界”里,这就很容易与人的“生活世界”隔裂开来,语文学习就出现了懂与会的分离,学与用的脱节。为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新课程强调了语文教育要回归生活,要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突破“书本世界”的束缚而成为“生活语文”。
语文从生活中来,生活语文化的道路会越走越宽广,语文就是这样呼唤着我们去做生活的有心人。
1.在父爱如山中翻读语文
父爱如山,并非说父亲有着山一样的雄伟、高大。其实,我父亲非常的宽厚仁慈,他养育我们兄弟姐妹7人,像大山一样默默无言地承受着。
父亲的身世经历是一本书。这是父亲生前爱说的一句话。父亲于1926年出生,饱经战乱,家道中衰,祖母改嫁,颠沛流离,当人养子。此第一阶段。后值抗战,日机轰炸兰溪城,家里一片狼藉,刚刚萌发重新回家的念头只得取消。此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父亲当上了村农会主任,参加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并与母亲结了婚。此第三阶段。随之而来的是大跃进,人民公社,最终爆发了文化大革命,国难当头,又值家道不幸,我们兄弟姐妹三病四灾接踵而来,父亲既为全家生计日夜操劳,又要为我们的“身”计到处奔波求医,所幸历尽劫难全家在!可是,劳和累都让父亲承担了!此第四阶段。灾难过后,祖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也给我们家带来了新生,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父亲一人把持农活,我们在外做些副业,家里渐渐衣食不愁,这是苦了一辈子的父亲根本意想不到的,正当父亲被日渐火红的生活陶醉时,却不幸又患上了癌症而去世了。此第五阶段。
是的,父亲是一本书,我读懂它,已属不易,因为我读懂了祖国是和每个家庭与个人的命运同呼吸共患难的道理。是的,父亲是一本书,他生前就爱说自己是一本书。我知道,他指望着我能够把它写出来,所以即使在那最艰苦的年代里,父亲也坚持着让我去读书,而且一家子人中我读的书最多。值得一提的是,这倒不是父亲偏爱我,而是因为我自幼孱弱多病,指望着我今后通过读书能有一条好出路。这样,尽管我自己也有萌发把书读好的愿望,尤其是语文,可是要我把父亲写出来,真恨自己水平有限。试想,父亲身世经历的五个阶段,形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现当代历史的画卷,不放在这样的广阔历史背景去写是断不能成章的,如果书成之后也一定是部史诗般的巨著才行。所以我感受到了它的厚重。这厚重,我知道也惟语文方可承载,但我该怎样去驾驭承载如此厚重的语文呢?可我是语文教师呀!惟恨自己水平有限。
父亲的人生遭际更是无巧不成书。虎年出生的父亲,每遇虎年对父亲来说必有大事发生。这又是父亲生前常说的一句话。1938年的第一个虎年,沦落到金华的一个小山村里当人养子的才13岁的父亲,由于不堪早年养父的辱骂苛待,就萌发了离家后重新回家的念头,但哪里知道,自己的母亲改嫁后,拖儿带女已是负担沉重,父亲在见到沿街乞讨的母亲后,在母亲的劝慰下,父亲只好抹掉眼泪又打消了“回家”的念头。1950年的第二个虎年,在父亲25岁时,穷苦人民翻身得解放,他担任了村农会主任。1962年的第三个虎年,连续出生三个女儿的家庭,在父亲37岁时终于盼到了第一个男孩的出生,即我的哥哥。1974年的第四个虎年,已届49岁的父亲不想还迎来了最小的女儿出生,这一年家乡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1986年的第五个虎年,饱经沧桑的父亲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却在积劳成疾的迷乱中最后患上了癌症,于1991年才66岁的父亲溘然去世。去世后的父亲,不想在1998年的虎年也照样应验,生前曾苦苦寻找失踪的弟弟,从台湾回来了,他们兄弟俩自小离散,他们有着一样的命运,相同的悲伤,而此时只能阴阳两界共话衷肠!今年的虎年,我只能谨以此文来纪念我苦命的父亲!
我当然知道,父亲的人生遭际,纯属一种巧合,但中国传统小说的情节结构,采用无巧不成书的虚构方式,倘若写我父亲,那是根本不需要虚构的情节真实。
父亲这一辈子,是一部书,它的内容有着身世经历的厚重感,再加上它的情节有着人生遭际的巧合化。所以,每当想起父亲,就是让我品读一本书。品读父亲这本书,我就品尝到书中的酸甜苦辣,感悟出其中所蕴含的人生真谛;品读父亲这本书,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似乎就把它当作语文学习和教学的活教材。这些年,每当想起父亲,就是让我翻读一遍又一遍的语文。所以有人说,“父亲是一本书,做子女的也许要用一生的时间才能读懂”,此话不假。
读父亲,父亲是一本厚厚的书。但在这里仅仅可以看作是我把父亲这本书的内容简介进行了一点理性的梳理,而徜徉于字里行间,那里所流淌着深深的爱和浓浓的亲情,这是够我一生去品读去欣赏的。倘若今后我真能把父亲写出来,那就请读者朋友与我一块来分享吧。
读父亲,更想复制父亲。我感谢父亲,如果真的有来世,我们还在这个家!
2.在母爱如水中感受语文
母爱如水,平静时流光四溢,汹涌时势不可挡。
我自小体弱多病,从四岁开始就四处求医,可是我的右手,四肢中最重要的右手,最终的结果病变为肌肉萎缩不能伸直,仅手指尚可灵活自如,而且今后还会时常疼痛。右手的残疾,对于一个山村的农家孩子来说今后将意味着什么?其实父母心头最清楚:上山打柴,下地种粮,干这些农活就不如人家。干农活不如人家了,今后孩子长大了就难以成家。可以说,从我的右手被诊断是不能康复的时候开始,父母就为我的将来担心了,他们为我的前途就曾有过精心的策划:一是让孩子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为首选,二是退而求其次,让孩子去学理发,因为拿柴刀,当然就不如握剃刀轻松了。
到了上学的年龄,村里有小学,那时叫大队,我上学去了。因为是右手的缘故,我最怕的是体育课和劳动课,以及每天的广播体操。同伴们先是怪怪地看着我,接着是私下里在议论我,最后是不断地起绰号来欺负我。我常常抱着书从学校哭着逃回了家。倘若母亲在家,就立即放下手头的活儿,一边拉着我的右手,一边为我抹去泪水,好言劝慰了一阵后,又送我到学校继续上学,有时就替我跟老师去打招呼,意在对我多加呵护;有时就去找那几个常欺负我的孩子父母,帮我去做些沟通。山村的人们善良,我母亲与他们沟通后,他们就都教训起自己的孩子了,有时还当着我们的面恨恨地打骂自己的孩子:“再欺负,看我怎样收拾你。”每每此时,母亲又屡屡为别家的孩子解围:“孩子小,不懂事,说一下就行了,不要去打骂孩子了。”
就这样在母亲的劝慰下,在老师的呵护下,在大人们的庇护下,我读完了小学。可读初中就不一样了,要到十里外的一个村庄去上学,而且是住校的,一周只能回家一趟。记得有一次,大约是读了将近半个学期,我就哭着再也不去上学了,无论母亲怎样劝慰,我死活不依。无奈,母亲只好拿起了赶牛用的竹枝条,我被母亲像赶牛一样抽打着,赶到两里之外才让我自己到学校去读书。那一次,我哭了,母亲也哭了。
我至今仍然能够清晰地记忆起这一幕的情景,但我知道,母亲打骂我的严厉,是爱的另一种方式,是为实现让我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一次大举措!母亲哭了,是打在儿身上疼在娘心头的切肤之痛,更是为儿子的委屈而哭,因为我哭着向母亲怨述,这半个学期来我是怎样度过的吗?受了多少的委屈吗?体育课,劳动课,还有要命的每天广播体操,我要么装成肚子疼扑在课桌上,要么装作拉肚子躲到厕所里。因为这残疾的右手,我受不了同伴的那些难听的绰号对我的欺负!母亲呀,我装我躲,不说这是长久之计,而且非但改变不了什么,甚至招致了同伴们更多的取笑和奚落。是的,那时我敏感的少年心几欲到了崩溃的边缘!另外,我不想再去读书,还有我的理由,因为我外公是个现行反革命分子,我即使读完了初中,以我们家的反革命成分也是不能读高中的,反正初中读完迟早要打柴种地的,不如早点退学,还省得被人家欺负!听完我的哭诉,母亲早已哭成了泪人儿了。我只知道,母亲是不停地哭泣又不断地劝慰,最后就剩下了这句话:“不管怎样,先把初中读完好吗?”可是我还是不依,母亲不得已只好抹抹眼泪,狠狠心,用竹枝条一路抽打着我去上学。
非常幸运的是,“文革”结束后,高考制度恢复了,读书已经不惟成分论了,我考上了高中。
读者朋友,看到这里,也许你仅仅把它当作我读书生涯的一个故事吧,但这个故事里蕴涵着母爱如水的道理是极其深刻的。在我屈辱的读书生活中,母爱像水平如镜的湖水一样流光四溢,它不仅是一个母亲对自己孩子的劝慰与鼓励这种儿女之私爱,而且在与欺负我的同伴父母的沟通中,在大人们教训自己的孩子时,母亲又为别家孩子解围这种大众之博爱。在我屈辱的读书生活中,母爱像滔滔的洪水无坚不摧,势不可挡,为了让我去实现读书改变命运的美好愿望,一个母亲在严厉的表面下却是心头滴血的痛爱,只有真实的经历,才会有真切的感受。
今天,我站在讲台上,执教起语文,我屈辱的读书生活,引发出来的母爱,是一种灵活的爱,多样的爱。这母爱,内涵丰富,它伴随着我走进了语文的课堂,启迪着我开展多样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对课文进行多角度地理解,其旨趣与当今的语文课改实质是相关联的,我时常用这母爱来解读语文的课文和语文的教学。
曾有教育学家这样说过:“一个瞽母胜过一打特级教师!”我信。
母爱如水。它改变了我的人生,更使我的语文教学受益匪浅,感谢母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