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长期从事阅读教育研究的成果。主要内容有:阅读的目标、阅读中的记忆战略、阅读本位及效果、“阅读盲点”及心理障碍、阅读中的理智与情感等内容。
作者简介
宜都市第一中学,高级教师
信息污染与阅读战略
调整阅读的目标
循序渐进与单刀直入
读书驾着祥云飞
穿过文字符号的浓雾
读进去,跳出来
精读、泛读和速读
错序读中识真趣
“阅读共振”及逆向探究
话说阅读“看家书”
怎样阅读教科书
欣然精读,寝食皆忘
阅读中的记忆战略带着问题阅读
悬测读书事半功倍
阅读本位及效果
掏出结论的基石
抄读不可丢
奇妙的跳读
复读三味
略读的魔力和魅力
背诵功夫在书外
……
信息污染与阅读战略
夕阳在山、凉风送爽之时,抑或华灯初上、吃饭喝茶之后,正欲走进书房,续读那计划中的一本书。忽然,一张新奇的小报,一本有趣的杂志,吸引了自己的视线;或者电视上一场精彩的球赛,拖住了自己的脚步;或者鼠标一点,上了网。十分钟,二十分钟……一个小时,逝者如斯,晃然若失。结果,多余的信息不以自己意志为转移地延宕了原先计划好的治学进程,这就是现在时常提到的“信息污染”。
“信息污染”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在古代,书籍少,“半部论语治天下”,读书人为走向仕途而必读的书更少,所谓“辛苦遭逢起一经”就是。现在,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不再是屈指可数的“四书五经”,而是琳琅满目的“学海书山”。每分每秒,旧信息不断淘汰;每时每刻,新信息源源涌现。在这种动态的信息环境中,我们就要对传统的、一般的治学方法和阅读经验作一番改造,确定一套新的读书方法,这就是“阅读战略”问题的提出。
所谓“阅读战略”,指的是一种阅读决策。它要求阅读者不仅能确定宏观的治学目标,又能灵活地结合信息环境和个人实际,选择具体的阅读内容,掌握适用的阅读方法,具体要求是:
首先,定向治学,由博到约。如同走路总得有个方向一样,读书求知,做学问也要先确定一个方向,一个目标。这样,阅读中就有了选择性,再凭借意志的力量,抵抗小报小刊的诱惑,摆脱电视网络的温柔;心不旁骛,尽量避免阅读上的“浪费”。我们知道爱迪生小时候读书就是随兴所至,不加选择。结果,年岁渐长,一事无成。后来,他接受友人的忠告,确定自然科学为治学方向,又逐步集中在电学和机械学上,以至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
不过,我们定了向,有时也不能朝着这个方向作笔直的运动。因为人的知识结构一般呈金字塔形。如果塔尖是发明创造,那么稳固的塔身就是基础知识。为了打牢必要的基础,我们的阅读就要由泛而精,有时还要作一些迂回运动。不过,这里的“泛”和“博”,不是泛而无边,博而无际,例如研究哲学的就不会把海洋学作为基础知识。而是在一定的治学目标控制下,注重基础,由博到约。
其次,主动选择,有机组合。古人曰:“有所不为然后有所为”。处在信息的海洋中,要想实实在在地学得一点知识,就要学会放弃,主动选择。放弃新闻轶事对心灵的麻醉,放弃刀光剑影对感官的刺激,放弃网络游戏对兴趣的吸引;选择那香气氤氲又能陶冶心灵的书房,选择那魅力四射且对我们学业、工作有直接帮助的书籍。但有时我们在随意的浏览中,说不定一个前所未见且又极有价值的信息突然闯了进来。这时,你如拘泥于原来的阅读计划,想绕过它,那也是不明智的。而必须根据新的变化,对既定的阅读框架,重新检视之,扬弃之,发展之,并随时对获取的有关信息进行有机组合,使阅读既有前瞻性又有系统性。
“信息污染”的汪洋随时都可能吞没我们;我们唯有奋力划动“阅读战略”的双桨,才能到达金色的彼岸。
调整阅读的目标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有些患了风湿或者肝炎等慢性病的人,即使他读书不多,但在讲到自己的病情时,往往能一口气说出一大串专业性极强的术语和数据,并且引经据典,讲得头头是道,似乎比医学科班出身的人还内行。这是因为他在一个非常具体的目标导引下,集中阅读了大量的甚至全部有关的医学书籍,有的人竟然“久病成良医”。而不少的人由于对“循序渐进”、“练好基本功”之类的戒律深信不疑,囫囤接受;到最后“诸子百家,倒背如流”,但就是没有一点个人的主见,成了个博学的庸才。这是读书人的悲哀,同时,也显然存在一个阅读治学的误区。
我们总是认为:阅读是为了求知,为了悦情,为了适应社会,并有所创造等等,这些认识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但是,这里面却隐含着一个最不应该忽视的遗憾,这就是:那貌似正确却又十分遥远的阅读目标使每一个具体的阅读行为都是必要的重要的,而其结果却是以年计数的“寒窗苦读”大量的付之东流。
例如,我们从小学到大学毕业,学了几十门学科,读了上百本书,但到最后走向社会,参加工作之时,从学校带来的知识可能只能用上十分之一二,有时甚至还要重新学习,不然就不能胜任工作。于是,剩下的那些花费了我们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心血而学到的知识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逐渐减少、淡忘。这是一个我们最不愿承认而又不得不承认的无情事实。皓首穷经,却又学无所用,只有仰天长叹,这实在令人伤感。有时,我们要说,在学校里各门功课优秀者,到了社会就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也容易出成果。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在学校里表现平庸的,后来反而出大成果的大有人在。如达尔文、华罗庚这些科学泰斗就是。没有进过大学而搞出了发明创造的更是比比皆是。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