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从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导语与案例、内涵与渊源、意义与效应、条件分析、资源利用、设计与实施、评价、反思与问题解决等方面来描述如何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作者简介
周仁康,浙江余姚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历任余姚市马渚区辅导学校副校长、余姚市实验小学副校长、余姚镇中心小学(现名余姚市东风小学)校长、余姚市凤山街道教育辅导室主任等职,现任余姚市兰江街道教育辅导室主任。
1.校本课程开发的导语与案例
导语: 走向智慧的校本课程开发
案例: 以“节能与环保”校本课程为突破口,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2.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与渊源
第一节 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
第二节 校本课程开发的渊源
3.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与效应
第一节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第二节 校本课程开发的效应
4.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分析
第一节 学校内部条件与校本课程开发
第二节 学校外部条件与校本课程开发
5.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与原则
第一节 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
第二节 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6.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利用
第一节 课程资源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 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和原则
第三节 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利用新视角
校本课程开发的导语与案例
导语:走向智慧的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又叫学校中心课程规划,或学校中心课程革新。我国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家统一设置课程和组织力量开发课程与教材,课程开发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课程问题越发突出,学校课程多样化和个性化呼声日益强烈,1986年,我国中小学的教材开始实行编审分开,提倡“一纲多本”,1999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做出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决策。至此,我国校本课程开发被正式提到议事日程上。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多因素的、复杂的、动态的活动,而我国的师范教育没有设置课程学,广大现职教师缺乏课程开发的理论积淀和实践经验,而校本课程开发又势在必行。为解决这一现实问题,笔者抛砖引玉,在本章以亲身实践向读者介绍余姚市东风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案例,供诸位同仁解剖麻雀,以获得校本课程开发的感性认识;本书第二章开始以此为依托,试图从理论上加以阐述与探究,以使我们共同走向智慧的校本课程开发。
案例:以“节能与环保”校本课程为突破口,促进学生
主动发展——余姚市东风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案例余姚市东风小学课题组以“节能与环保”校本课程为突破口,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研究课题,是我校12年来的教育实践和理论总结的结果。12年来,我校以“节能与环保”校本课程为载体,把“节能与环保”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相结合,与班队活动开展、各学科教育、学生日常生活、学校常规、社会公益活动等相结合进行教育,突显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节能与环保意识、良好的习惯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并在多年的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如实践体验法、目标考察法、启问调查法、阅读筛选法、联想创意法等,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具有科学的头脑、创新的品质、良好的素养,真正做到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促进学生全面的主动的发展。
一、研究背景
(一)我校研究的缘源
1992年,我校王武老师的一次“我与节能”主题班会,在余姚电台播出,引起余姚市能源办的重视,他们在我校成立了节能教育基地,使全校师生开始关注和积极投入到节能与环保的宣传与行动中。多年的活动为我们积累了厚实的实践经验,95年,我校老师为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节能知识教育,自编第一套节能校本教材,96年我们又出了修订本,(这套节能教材曾在国家“八五”科技成果展中展出)(第一套第二版),从而使我校的这项工作走上系统的课程化道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又根据需要加入与节能有关的环保内容。1996年开始我们进行理论上的研究,我们发现“节能与环保”校本课程作为一种载体,能够使学生学到许多学科教学中很难学到的东西,能够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国家新的课程改革方案出台后,我们觉得我们过去的校本课程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能力的培养,于是我们又重新制定了《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编制第二套教材,这套教材以国家新的课程改革方案为准绳,以国家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为依据,使它成为国家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活动的部分内容,教材的实施为学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空间。
(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打好扎实文化基础,培养主动发展能力,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关键时期。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以前我们只注重前者,而忽略了后两方面的教育培养。因而,使不少学生出现畸形发展状况,突出表现为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社会责任感。我们选择“节能与环保”校本课程作为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载体,在于该课程具有较好的育人功效,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改变其学习方法,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其全面发展。“节能与环保”课程内容又十分贴近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它与学生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它的实践性强,所涉及的领域广泛,有利于学生进行观察、分析、研究;它有广阔的选择空间,如地理、历史、人文等等,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科学研究的机会,使学生便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逐渐养成自主学习、努力探索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的自身发展。
(三)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国家教育部针对过去教育中“接受性学习为主”、“ 学科分隔严重”、 “理论脱离实际”等教学弊端而提出的一种新的课程理念,我们的校本课程体现、实践国家的办学理念,进行学校一级的课程创新,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利用学校十几年的经验,根据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确定校本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采用发展性的评价方式,根据学校自己的培养目标,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一方面以培养学生的节能与环保意识和习惯,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目的;一方面以研究性学习为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学科课程中所获取的间接经验交互作用,相辅相承。使小学各学科的知识得以在此课程中延伸、结合、重组、提升;使学生在本课程中掌握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获得的技能在小学各学科中再深化、再拓展,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教学的现状,促使学生主动发展。
(四)时代发展的需要
我们之所以选择“节能与环保”为课程内容,还因为“节能与环保”教育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联合国早在1972年就提出“发展”与“环境”须相互协调,1992年,更把保护自然环境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而我国近几年的土地沙漠化、黄河断流、淮河污染、长江洪水等等残酷的现实以及国际上为争夺能源而进行的战争都为我们敲响警钟,以破坏环境和浪费能源为代价发展经济的时期已经过去。作为地球人,我们必须为地球的未来为人类的发展着想。许多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设立了“节能与环保”课程,如日本小学每周有一小时的节能教育课,美国在综合实践课中专门探讨包括能源短缺、水资源、土地使用、动植物、有害物质等能源与环境的10余类问题。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一方面自然能源紧缺,环境问题十分严峻;另一方面,公民的“节能与环保”意识十分淡薄,“节能与环保”的习惯尚未养成。进行“节能与环保”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能源与环境”的忧患意识,从小养成“节能与环保”习惯,使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通过学校教育,还能间接产生社会影响,带动整个社会重视“节能与环保”,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建设良好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经过12年的努力,我们三易教材,始终贯彻“以学生为本”,实施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12年来,我们的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校曾连续10年被评为余姚市、宁波市节能教育先进单位,是浙江省唯一的“八五”“九五”期间节能教育先进单位(五年评一次),我校的节能教育工作曾受到国家经委、国家科委、国家计委等七家单位联合向全国通报表扬的殊荣。我们的节能教育工作还被《人民画报》(海外版),《节能》杂志、《浙江日报》等单位报道,我们的“节能与环保”活动方案写入《1996年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总结》,学校节能教育已成为宁波市乃至浙江省在全国节能工作中的一个特色项目。学校节能还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今年10月,省经贸委派节能研究中心的专家对我校的工作进行了实地考察,他们在肯定的同时,把我校的这项教育活动做成课题提交给了欧洲联盟的专家组,正是有这样的缘源,促使我们把节能与环保工作在理论上作进一步提升,以使我们的教育更具有实效性和前瞻性。
二、课程设计
(一)理论依据
弗洛伊德心理学强调:成年人的某些行为习惯,归结于青少年时期所接受的教育。而良好的行为习惯会促使其自我发展。从这个角度上看,对小学生进行“节能与环保”教育,不但对于他们将来能善待地球、养成良好的节能与环保习惯具有不可替代性,而且在养成这项习惯的同时,学生的其它习惯会受到影响,使其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各方面行为,在强化中发展自我。心理学家德西曾经说过,人都有自主需要,当自主被人控制时,兴趣就下降,自主得到满足时,兴趣就提高。我们的课程“以人为本”,鼓励学生主动探究,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自尊,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品质和人格魅力都有很大帮助。
“教学做”合一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思想精髓,他强调学生的学习内容要从实践中来,回到实践中去,强调教是为了不教,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我们在课程内容上,尽量选取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具体形象的内容,选取与生活贴近的内容,选取熟悉的、有发展性的、对学生终身有益的内容;在课程形式上,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动手操作与知识传授相结合的方法。我们在课程实施中,还根据小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在形式上采用大量的直观图片、大量的动手实践活动,促进其发展思维,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采取分层编写、循序渐进的方法和寓教于乐的原则,使课程更适合学生实际,产生更大的效果。
(二)课程目标
通过确立“节能与环保”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编写节能与环保校本教材,探索实施校本课程的途径和策略等措施,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具体目标为:
1、通过该课程的实践与探索,使学生增强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具有责任感,初步形成唯物主义的科学观,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形成一定的探究精神和创新品质,形成学生健康的人格,促使学生主动发展。
2、通过该课程的实践与探索,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使教师作为主体参与到课程的开发与管理中来,从而改变教师的观念,形成一种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教学观念,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
3、实现学校的课程创新,进一步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并通过该课程实施,对社会进行“节能与环保”的辐射教育,产生强烈的社会功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