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如皋市第一中学
出版时间:2013年7月第1版第10次
本书概述:全书采用了“多维”视角,从课堂教学、课题研究、课徒艺术、论文写作、命题艺术等方面,对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全能型”语文老师进行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梳理。个中,有大量来自教学一线的鲜活的个案,朴质,然而实用。
作者姓名: 时鹏寿
出版社: 国家行政学院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41.8
内容简介
全书采用了“多维”视角,从课堂教学、课题研究、课徒艺术、论文写作、命题艺术等方面,对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全能型”语文老师进行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梳理。个中,有大量来自教学一线的鲜活的个案,朴质,然而实用。
作者简介
时鹏寿,男,1966年7月生,1986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中共党员。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现为江苏省如皋市第一中学教科室主任,中共如皋市第一中学总支委员。
第一章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第一节 备课
第二节 说课
第三节 上课
第四节 评课
第五节 教学风格
第二章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第一节 专业性课题
第二节 非专业性课题
第三章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第一节 专业性键耕
第二节 非专业性键耕
第四章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第一节 制题
第二节 析题
第五章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第一节 人师
第二节 经师
跋
第一章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第一节 备课
教师是一种职业,只不过与其它职业有些区别:一是总是和人打交道,而且是特定年龄段的人,而且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有着“太阳每天总是新的”的况味;二是与众多的职业可以即时上岗不同,他必须在上岗之前做好必要的并且是充分的准备,直白一点说,众多的职业是可以卡住时点直接上岗的,比如医生,比如手工匠人,比如售货员,而教师不然。三是教师的终身学习的必要性较之其它职业来得尤为强烈,因为教师既要学习经典教育理论,关注传统知识建构,又要追逐前沿研究成果,了解学科发展动态。
因此,教师在走进教室之前必须备课,哪怕是有着几十年教龄的资深教师,哪怕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学问大家。
可以说,备课是教师必修的功夫,是上课之先的必须。
可以说,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是在备课上用心经营的,否则,他就和优秀无缘。
刘良华在《教师专业成长》中阐述道:教师的课程智慧主要显示为教师的“备课”上。做教师的人一生都在备课。他一生都在寻找、开发、利用相关的课程资源。一名好教师,他的经历,他看到的,听到的,不断地被转化为上课的内容。真正好的课,不是一个星期就可以准备好的。真正有课程智慧的教师会不断的积累课程资源,积累之后,那些课程资源就会在课堂上蹦出来。一堂好课的基本要素:第一是传道,第二是授业,第三是解惑。三者融合为一,才为好课。
经常看到媒体对成功地执教了示范(观摩、展示、样板)课的名师的访谈,他们在说起备课时,往往会表述用了多年、十几年、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备这节课的意思,初听起来会在心头浮起“矫情”的感觉,其实,还真的就是这么一回事。也许,他坐下来形成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确实没有花多少时间,但是,之所以形成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教学设计,却是他多少年的积淀所致。这样的教学设计是个性化的,是风格鲜明的,是烙上了个人深深的印痕的。所谓“戏法人人会变,巧妙各有不同”,他自有他的巧妙之处。
其实,这里述及的是“广义备课”与“狭义备课”的话题。
所谓“广义备课”,通常指教师不断学习以更新自己的知识,增加文化积累,不断总结与反思教学经历,以便扬长补短,不断增加专业储备,以体现“终生备课”理念,旨在上好所有的课。
所谓“狭义备课”,通常指教师认真研究相对固定的教学内容,研究相对固定的学生的实际,进而确立科学的教学目标,考虑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运用相应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去达成“三维目标”,旨在上好具体的某节课。
我们主要论及的是“狭义备课”。
为了确保备课的质量,就要加强理论学习,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之下,去实施我们的备课行为。
概而言之,对备课有着直接指导意义的主要是如下理论。
一是课程理论。
即以课程为研究对象,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儿童中心论。这是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来的,他提出“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儿童的发展、儿童的生长,就是理想所在”的观点。“以儿童为中心”,体现在教育过程,它要求教师应考虑儿童的个性特征,使每个学生都能发展他们的特长,尊重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从做中学”是杜威教学理论的基本指导思想。杜威认为,“传统教育”就是一种“静听”的教育,学校里的一切都是为“静听”准备的,消极的对待儿童,机械地使儿童在一起,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划一,概括地说,重心是在儿童以外,重心是在教师、在教科书以及你所喜欢的任何地方和一切地方,唯独不在儿童自己的直接的本能和活动。针对传统课程编制的弊端,他提出要改造课程,使之能真正适合于儿童的生活,并特别强调了两个观点:第一,儿童和课程之间不是互相对立,而是互相关联的,“儿童和课程仅仅是构成一个单一过程的两极”,儿童是起点,课程是终点。只要把教材引入儿童的生活,让儿童直接去体验,就能把两点连接起来,是儿童从起点走向终点。第二,“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中心点,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这些强调的是教育对象本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