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时间:2011年9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运用世代交叠模型分析了人力资本积累与收入分布的演化路径,比较了公共教育与私立教育、公共教育与社会保障对收入分布的影响,从理论上论证了公共教育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收入调节政策。本书还考察了中国的公共教育
作者姓名: 邱伟华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25
内容简介
本书运用世代交叠模型分析了人力资本积累与收入分布的演化路径,比较了公共教育与私立教育、公共教育与社会保障对收入分布的影响,从理论上论证了公共教育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收入调节政策。本书还考察了中国的公共教育现状,从公共选择与寻租的角度解释了目前中国公共教育支出短缺的成因,并通过实证检验发现中国的教育不公平妨碍了公共教育作为一种收入调节政策的有效性。
作者简介
邱伟华 1976年出生于江西赣州。200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2007年起,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从事教育经济学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第三节本书的创新与不足
第四节文献述评
第二章中国的收入差异现状与调节手段
第一节中国的收入差异现状
第二节收入差距的主要调节手段
第三节教育与收入差异
第四节公共教育支出对收入差异的调节作用
第三章人力资本与收入差异演化
第一节引言
第二节基本模型
第三节模型的均衡解
第四节数值模拟
第五节结论
第四章公立教育与私立教育体系的比较
第一节引言
第二节基本模型
第三节模型的均衡解
第四节数值模拟
第五节结论
第五章公共教育的收入分布效应
第一节引言
第二节基本模型
第三节公共教育、社会保障与人力资本积累
第四节数值模拟
第五节结论
第六章中国的公共教育支出
第一节中国公共教育支出现状
第二节公共教育支出的国际比较
第三节中国公共教育支出短缺的成因分析
第四节结论
第七章公共教育支出与教育公平
第一节引言
第二节公共教育支出与收入差异的实证检验
第三节公共教育支出的公平原则
第四节公共教育支出的公平策略
第五节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20世纪50年代起,众多经济学家开始关注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之间的联系。1955年,Kutznets通过考察19世纪以来欧美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提出了著名的倒U型假说,对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作出了开创性的研究。他认为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随着经济发展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将上升;但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状况又会自然地得到改善,逐渐变得越来越公平。Kutznets的倒U型假说因其简单明了且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过程相符合,因而得到了经济学界的推崇。基于倒U型假说,早期的经济学家基本上把GDP的增长作为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甚至是唯一目标。他们认为只要经济增长了,就自然而然地会产生“涓滴效应”(Trickle Down),从而惠及到广大中低收入阶层的劳动者。从20世纪下半叶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增长经历来看,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并非如此简单。在东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伴随着收入和财产的再分配,收入分配不但没有恶化反而得到了改善,绝对贫困人口的数量也大大下降了。但是在拉丁美洲一些国家与地区,出现了所谓“无情的增长”所谓无情的增长是指经济增长的成果大部分落入富人腰包的发展现象,以拉美国家最为典型。(Ruthless Growth)。尽管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较快,但却发生了严重的收入不平等与社会贫困问题。增长的利益大部分落入了富人之手,穷人的状况不但没有因经济的增长得到多少改善甚至日渐恶化。一方面是富人们丰裕的美好前景,另一方面却是穷人们贫困的严峻现实。社会分层形成的强烈反差,对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强调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并不会随着经济的增长而自然地得到改善。政府必须对收入分配进行合理调节,避免出现“无情的增长”,才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改善收入分配状况关于东亚与拉丁美洲经济增长的绩效与收入差异的关系,可以参见世界银行的最新研究报告——Bourguignon Franois,Ferreira Francisco H and Lustig Nora The Microeconomics of Income Distribution Dynamics in East Asia and Latin America,Oxford Press(2005)。
从各国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实践来看,税收、社会保障、养老金与转移支付等财政政策是最为常用的调节手段。这些调节手段从本质上来讲,只能在国民收入二次分配层面上发生作用,就其作用效果而言也只能减缓收入差距的扩大趋势,却不能从根本上提高低收入家庭获得收入的能力。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有没有比上述手段更为有效的调节方式呢?
在现代经济中资本与劳动是两种最主要的生产要素,人们的收入也相应地分为资本收入和劳动收入。尽管由于大多数人并不拥有资本这一事实,使得资本收入与劳动收入相比在社会中的分布更为不平等;但也恰恰因为这一点,资本收入对收入差异问题的影响要远小于劳动收入。不同劳动者的劳动收入差异是很大的,而影响个人劳动收入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这些因素可以划分为外因和内因两类,前者主要指与个人特征无关的家庭背景、社会关系、工作类型等外部条件,后者主要指与个人特征相关的知识、能力、技能等自身条件。这种完全由个人拥有并且不能与个人相分离的知识、能力、技能等自身条件被经济学家概括为人力资本。正如资本给资本所有者带来资本收入一样,人力资本也给其所有者带来了劳动收入,因此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异很大程度上可由劳动者个人人力资本拥有量的不同得到解释,而一个国家的收入差异问题也和该国的人力资本分布与积累紧密相关。从这一角度来讲,公共教育可能会是一种比其它手段更为有效的调节方式,因为公共教育能够直接影响人力资本积累。
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要发展,增长无疑是首要问题。经济增长能提高国民收入,使人们能有更多的资源来改善他们的生活,例如更加健康合理的饮食、卫生宽敞的居住环境、优质的医疗服务乃至更多的闲暇时间和丰富的休闲活动等等。毋庸置疑,经过二十五年(1980~2005)的高速增长,这种高质量的生活已经在中国出现,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高质量的生活能否最终为大多数的人所享有。李银河等(2004)的研究李银河领导的课题组在北京、广州、南京、哈尔滨、兰州五个城市,从家庭收入与财产、日常支出、大额支出、耐用消费品、休闲方式观念六方面对300户穷人和富人家庭进行了面对面的调查访谈。调查显示“一方面是经济的突飞猛进,而另一方面却是穷者更穷,富者更富的局面。”显示中国高收入家庭的生活质量已不逊于发达国家的中产阶级水平,而中国的低收入家庭却仍在生存线上挣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2005年出版了一部关于中国人类发展状况的研究报告,详细地论述了197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人类发展情况,其中专门论述了中国的不平等,例如收入平等、财富不平等、健康不平等与教育不平等。这份报告可从下面的网站链接获得。http://hdrundporg/docs/reports/national/CPR_China/China_2005_enpdf指出中国的基尼系数已达到046(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如今中国20%最贫困人口的收入份额只有47%,而20%最富裕人口的收入份额则高达50%。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将会像东亚各国那样保持在高增长、低基尼系数的发展路径上,还是会像拉美国家一样收敛到低增长、高基尼系数的停滞状态中呢?本书认为,求解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是否重视公共教育发展与教育公平。
大量研究表明,人力资本是影响经济增长路径的重要因素。因此本书将研究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差异与人力资本积累的相互作用,以及公共教育支出作为一种收入再分配的手段如何通过影响人力资本积累从而影响收入分布,并进而探讨在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什么样的公共教育支出政策是恰当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