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徐州工程学院
出版时间:2011年12月北京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是研究郁达夫思想与诗词的专著。在思想方面,研究了他的爱国思想、文学思想、文化思想、编辑思想以及与王映霞离异的思想根源。对郁达夫与王映霞的离异,撇开长期以来一直所持的第三者插足说,而是从四个方面分析
作者姓名: 蒋成德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56
内容简介
本书是研究郁达夫思想与诗词的专著。在思想方面,研究了他的爱国思想、文学思想、文化思想、编辑思想以及与王映霞离异的思想根源。对郁达夫与王映霞的离异,撇开长期以来一直所持的第三者插足说,而是从四个方面分析其思想原因,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发前人所未发。在诗词方面,从其对历史人物典、女性人物典的运用,看其自我形象与对女性的态度;从青衫红豆意象研究其心理与思想,选取的角度十分新颖。对郁达夫与古典诗词的关系,不囿于出自唐诗说或出自宋诗说,而是全面梳理郁诗,加以排比分类,进行整体性综合性研究,从而认为郁达夫上自诗骚,下迄晚清,他都有所借鉴,并在继承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
作者简介
蒋成德 江苏阜宁人,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社会兼职:政协徐州市委常委,九三学社徐州市委委员。原徐州教育学院九三学社主委,原《徐州教育学院学报》副主编。江苏省现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江苏省瞿秋白研究会会员,徐州楹联家协会理事。参著《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诗词鉴赏》,参编《中国历代诗话全编·宋代卷》(吴文治教授任主编)。发表论文五十余篇。
序 方忠
前言
第一章 郁达夫的爱国主义思想
第一节 从种族革命的悲壮到民族歧视的哀愤
第二节 为国家而奋斗
第三节 伟大的殉国者
第二章 郁达夫南洋时期的文学思想
第一节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第二节 战时文学的内容与形式
第三节 作家人格与思想锻炼
第四节 对中外作家的介绍
第五节 南洋散文的思想性
第三章 郁达夫的文化思想
第一节 民族文化不亡论
第二节 重造新文化的思想
第三节 文化的继承吸收与沟通
第四节 对战时日本文化的批判
第四章 郁达夫的编辑贡献与编辑思想
第一节 编辑贡献之一
第二节 编辑贡献之二
第三节 实践性的编辑思想
第五章 郁达夫的鲁迅观
第一节 鲁迅“是中国作家中的第一人”
第二节 鲁迅是“值得崇拜的对象”
第三节 鲁迅是“民族光辉的人物”
第四节 《狂人日记》与《沉沦》的思想意义
第六章 郁王离异的思想根源
第一节 郁厌虚荣,王慕虚荣
第二节 郁恨黄金,王爱钱财
第三节 郁欲隐居,王喜热闹
第四节 郁憎做官,王羡做官
第五节 《王映霞自传》种种
第七章 郁达夫诗词中历史人物的自我形象
第一节 文士形象
第二节 志士形象
第三节 英雄形象
第四节 忠义形象
第五节 隐士形象
第八章 郁达夫诗词中女性人物的情意指向
第一节 人物之类型与指代
第二节 人物指代之特点与情感倾向
第三节 对女性的情感与态度
第四节 对《离骚》意象传统的承创
第九章 郁达夫诗词的青衫红豆意象
第一节 青衫意象
第二节 红豆意象
第三节 青衫红豆意象出现于前后两个时期的原因
第十章 郁达夫借鉴古典诗词的广泛性与艺术性
第一节 郁诗所接受之影响
第二节 郁诗借鉴的广泛性
第三节 郁诗革新的艺术性
第四节 郁诗的艺术经验
第十一章 郁达夫习用古典诗词方法通证
第一节 整用及其形变
第二节 断用及其形变
第三节 意用及其形变
第四节 暗用、合用与杂用
第十二章 郁达夫写徐州的诗
第一节 过徐州的两首七绝
第二节 住徐州的《登云龙山》
第三节 《毁家诗纪》有关徐州的诗
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章 郁达夫的爱国主义思想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积贫积弱,多少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不惜流血献身。从甲午战争到戊戌变法,资产阶级改良派登上历史的舞台,上演了一出希图富国强兵却惨遭失败的悲剧;从黄冈起义到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成为舞台上的主角,演出了推翻两千年封建专制社会的壮丽的一幕。郁达夫正是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出生与成长的。他呼吸着变革了的时代的新鲜空气,感受着先烈们的英勇与悲壮,在幼小的心灵孕育萌生了爱国的思想,憾恨自己“出世得太迟”,未能躬逢甲午中日战争这样的大难,“去冲锋陷阵地尝一尝打仗的滋味”郁达夫:《远一程,再远一程》,《郁达夫全集》第4卷,第285页,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然而,郁达夫的晚年却亲历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中华民族史上最大的灾难,他义无反顾,投身抗战。他的爱国主义思想放射出惊人的光焰,照出侵略者的鬼脸和汉奸文人的可耻与陋劣,最后以“客死他乡的勇气”郁达夫:《赫尔惨》,《郁达夫全集》第10卷,第77页,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而殉国,成为“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胡愈之:《郁达夫的流亡和失踪》,载陈子善、王自立编:《郁达夫研究资料》上卷,第88页,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第一节从种族革命的悲壮到民族歧视的哀愤
一、爱国主义思想的萌生
郁达夫生于1896年,这正是甲午败后,戊戌变法前这中间的一年,他在《自传》第一章称此为“悲剧的出生”。这“悲剧”既是国家的民族的,中国在满清统治下两百余年,日趋腐败没落,竟然以亚洲第一的强大的海军舰队败于蕞尔小国的日本,使有着五千年文明、有过汉唐辉煌的华夏蒙受了奇耻大辱;这悲剧又是家庭的自身的,郁达夫的家庭是一个书香世家,到他出生时已经破落了,当他3岁时,又死了父亲,寡母弱子,相依为命。国弱家贫的现实,深深地刺激了郁达夫那一颗幼小的心。现实的家贫国弱,也培养了郁达夫忧家忧国的思想。他在《悲剧的出生》里这样描述自己的出生:“光绪的二十二年(1896)丙申,是中国正和日本战败后的第三年,朝廷日日在那里下罪己诏,办官书局,修铁路,讲时务,和各国缔订条约,……败战后的国民——尤其是初出生的小国民,当然是畸形,是有恐怖狂,是神经质的。”这里,所谓“畸形”、“恐怖狂”、“神经质”,正是当时“早经发生了腐溃”的社会的投影,是社会对人的扭曲与戕残,而扭曲与戕残的结果必然是对社会的反抗与叛逆。忧家忧国与反叛社会成为郁达夫爱国主义思想的基础。
郁达夫的少年时代,正是中国近代史上风雷激荡的最为壮丽的时期。中国的资产阶级作为封建专制王朝的死敌,进行着惊天地泣鬼神的英勇革命。邹容的狱死,陈天华的蹈海,徐锡麟的死难,秋瑾的被害,这些资产阶级革命家勇敢牺牲的精神激励着少年的郁达夫,使他的思想迅速成熟起来。他开始关心时事的发展,关注革命党人的行动。他回忆说:“到了我十三岁的那一年冬天,是光绪三十四年,皇帝死了;小小的这富阳县里,也来了哀诏,发生了许多议论。熊成基的安徽起义,无知幼弱的溥仪的入嗣,帝室的荒淫,种族的歧异等等,都从几位看报的教员的口里,传入了我们的耳朵。而对于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国文教员拿给我们看的报纸上的一张青年军官的半身肖像。他说,这一位革命义士,在哈尔滨被捕,在吉林被满清的大员及汉族的卖国奴等生生地杀掉了;我们要复仇,我们要努力用功。所谓种族,所谓革命,所谓国家等等的概念,到这时候,才隐约地在我脑里生了一点儿根。”郁达夫:《书塾与学堂》,《郁达夫全集》第4卷,第273页,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资产阶级革命派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以彻底的反满反清为目的,因而它所发动的就是彻底推翻统治汉族二百余年的清王朝。一次次起义,一次次暴动,高举的都是种族革命的旗帜。郁达夫从其前辈那里接受的正是这种种族革命的思想,其爱国意识也仅是从种族革命出发的。只要推翻清廷,结束异族统治,就是最大的爱国主义。事实上,清末有不少资产阶级革命家就持这种思想,以至在清廷被推翻以后,停止了革命,走向倒退,甚至趋于反动。由于反清廷,不反封建,这就为后来的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种下了思想的根因。郁达夫此时毕竟年幼,而排满反清的种族革命又是当时的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他有这种种族革命的爱国思想是很自然的。虽然显得单纯,但很热烈。他那颗少年的爱国之心在燃烧。他急切地寻找着符合他此时思想的书来读。他读过两本书,一本是《庚子拳匪始末记》,该书内容从戊戌政变说起,写戊戌六君子的被害,阉宦李莲英的受宠,直至八国联军入京纵火焚烧圆明园。另一本是《普天忠愤集》,该书收集了甲午前后的章奏议论,多是一些慷慨激昂的诗词歌赋的文章。这两部书对少年郁达夫的思想产生极大的影响。他真切地感受到书中记述的事件与人物,他“觉得中国还有不少的人才在那里,亡国大约是不会亡的”郁达夫:《远一程,再远一程》,《郁达夫全集》第4卷,第285页,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郁达夫的思想渐渐变得激烈起来。他期待着“革命的气运”的到来,一举推翻满清专制王朝。作为“一个热血青年”,“一个革命志士”,郁达夫深为“徐锡麟、熊成基诸先烈的牺牲勇猛的行为”,为“北京的几次对清廷大员的暗杀事件”所“激刺”,他贪婪地阅读如《民吁》《民主》之类“灌输种族思想,提倡革命行动”的报纸,以使自己的思想成为一个真正的革命志士的思想;他甚至还渴望“去冲锋陷阵,参加战斗,为众舍身,为国效力”郁达夫:《大风圈外》,《郁达夫全集》第4卷,第297页,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辛亥革命终于把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彻底推翻,郁达夫时年才15岁,虽未能直接参加武昌起义“冲锋陷阵”,只是“呆立在大风圈外,捏紧了空拳头,滴了几滴悲壮的旁观者的哑泪”同上。。然而,他思想的激烈,情怀的壮烈,出自一个少年,仍不能不使人由衷地敬佩。
郁达夫生于忧患,长于忧患。外敌的欺凌,异族的压迫,使他从小就感到个人的命运是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连在一起的。甲午庚子的两次大难,暴露了国家的贫弱,社会的腐败;黄冈、武昌的历次起义,正说明了种族压迫的深重。因而,爱国就不能不起而推翻满清的反动统治;爱国也就不能不起而进行种族革命,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是近代中国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号召人民排满反清,激扬种性的汉民族的爱国思想。这种爱国思想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因而,我们可以认为革命就是反清,排满就是爱国,乃是弥漫于清朝末年的一种激进的带有普遍性的爱国主义思想,它自有其历史的局限,也有其时代的色彩。郁达夫的种族革命的爱国主义思想与资产阶级革命派思想取同一的步调,具有合历史潮流的进步意义。
在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一方面是以排满反清的种族革命为其旋律的;另一方面也同时奏响了反帝的爱国乐章。帝国主义自鸦片战争始,就不时地侵凌中国。英国、日本以及后来的八国联军,视中国为东亚病夫,企图瓜分中国领土。在思想上,则利用宗教来麻醉中国人民,开办教会学校以对中国的年轻一代进行奴化教育。以“灭洋”为宗旨的义和团运动,就是中国人民在政治上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主义壮举。而反对帝国主义的奴化教育,也成为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帝的一项重要内容。郁达夫的中学时代,接受的正是美国在中国办的教会学校的奴化教育。郁达夫没有“冲锋陷阵”“去尝一尝打仗的滋味”,却在反对校长的学潮中成为风云人物。
辛亥革命的直接成果是建立了民国,尊孔读经的封建教育一时被废除,郁达夫因此进入美国长老会在杭州办的育英书院,本想借此学习西方自工业革命以来的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然而恰恰相反,教会学校的必修课目乃是祷告与读《圣经》,强迫信神,奴化思想,郁达夫称此为“叩头虫似的学校生活”,终于因校长偏护厨子,而导致反对校长的学潮。郁达夫则是这场学潮中“强硬者的一个”郁达夫:《孤独者》,《郁达夫全集》第4卷,第290页,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他忙于撰写对外的传单、新闻记事与请愿呈文等,在斗争中一展文才,在斗争中也闪现出他反帝爱国的思想火花。斗争虽没有成功,但却引起另一所浸礼会中学的注意,他们把闹风潮的学生当作了义士,郁达夫兴奋地回忆说,这所浸礼会中学“以极优待的条件欢迎了我们进去”。然而进校以后,郁达夫仍然对这所教会学校不满,尤其对那个“奴颜婢膝,诌事外人,趾高气扬,压迫同种的典型的洋狗”郁达夫:《大风圈外》,《郁达夫全集》第4卷,第291页,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教务长极端厌恶,对学校的奴化教育也感到绝望,所以郁达夫决定离开这所“牢狱变相”的“教会学校”同上,第293页。,回家自修。郁达夫从两所教会中学退出,反映了他敢于反抗、渴爱自由的思想性格。郁达夫早年的爱国主义行动是从反帝即反对帝国主义的奴化教育开始的,其爱国主义思想也就深深地打上了反帝的烙印。其后,他留学日本,远赴南洋,这种反帝爱国思想一直是他的精神支柱与行动指南。
郁达夫在少年时代写过三首《咏史》诗,其一曰:“楚虽三户竟亡秦,万世雄图一日湮。聚富咸阳终下策,八千子弟半清贫。”诗作于辛亥革命的1911年,诗的寓意是十分明显的。借咏史抒发辛亥革命推倒清廷的胜利的感情。郁达夫受时代环境的影响产生了反清意识;在帝国主义的奴化教育下,又产生了反帝思想,反清与反帝是郁达夫少年时代爱国主义思想的鲜明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