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浙江大学
出版时间:2011年11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J.希利斯·米勒是美国当代最重要的文学理论家之一,是解构主义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作者阅读了大量的米勒原著和国内外对米勒的研究资料,着重探讨米勒的解构主义文学理论思想。首先从米勒的语言观着手,分析了米勒
作者姓名: 申屠云峰,曹艳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45
内容简介
J.希利斯·米勒是美国当代最重要的文学理论家之一,是解构主义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作者阅读了大量的米勒原著和国内外对米勒的研究资料,着重探讨米勒的解构主义文学理论思想。首先从米勒的语言观着手,分析了米勒的静态和动态的异质语言观,以及它们与文学根基与文学批评的关系,然后探讨了米勒提出的解构主义的阅读伦理学以及非线性的叙事学,最后讨论了米勒对全球化背景下文学研究的认识和观点。对米勒的解构主义文学理论思想做了梳理与归纳,同时也与国内外学界展开对话,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申屠云峰 浙江大学英美文学硕士,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曾在《外国文学评论》等刊物发表《对〈解读叙事〉的另一种解读》、《保罗·德曼的“语法”与“修辞”》等文章。
曹 艳 复旦大学英美文学硕士,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曾发表《试论“故事”与“话语”关系的两个层面》等文章。
第一章 异质的语言
第一节 从意识批评转向解构主义
第二节 语言的异质性
第三节 异质语言与文学的根基
第四节 异质语言与阅读
第二章 阅读的伦理学
第一节 转向阅读伦理研究的背景和原因
第二节 阅读的伦理时刻
第三节 阅读中的伦理
第三章 非线性的叙事学
第一节 线条与重复
第二节 线条意象与互补论
第三节 解构“情节 ”
第四节 什么是“character”
第五节 叙事中的主体间性
……
第一章 异质的语言
研究任何一位解构主义文学理论家必定要先了解其语言观,这大概是毋庸置疑的。毕竟,解构主义文学理论是西方20世纪“语言学转向”背景下发生的,而且也是依据其空前精致而复杂的语言观而建构起来的。在某种意义上,解构主义文学理论中所有的观点其实都可以从其语言观中演绎出来。或者可以说,任何有关解构主义文学理论的论题都可以配上“语言”两个字。因此,有关语言的问题可以说是解构主义文学理论的母题,从中可以派生出一切问题和答案来。J.希利斯·米勒这位解构主义大师的理论也不例外。
实际上,从语言观入手来观照米勒的理论还有另外两层重要的意义。首先,众所周知,米勒在转向解构主义之前信奉的是现象学的意识批评。意识批评顾名思义就是对文本中作者意识的探讨,主张的是意识的原初性和首要性。而解构主义文学批评恰恰就是要用语言来解构意识的原初性和首要性。米勒对意识中心的批判与反思和他对语言修辞本质的认识因此就是他跨入解构主义阵营的起点。这也应该是我们研究其解构主义理论思想的起点。其次,正如我们下文将要详细论述的,对于语言的特殊感觉贯穿了他的整个文学研究生涯。他对于语言的认识前后变化中的不变性,即始终对文学语言的奇特性的迷恋,非常有助于我们理解他为什么会转向解构主义文学批评理论。
因此,本章将首先论述语言在米勒从意识批评转向解构主义批评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然后讨论米勒解构主义语言观的具体内容,并进而阐述在这种语言观下米勒对于语言与文学的根基、语言与阅读的关系的看法。
第一节从意识批评转向解构主义
米勒的文学批评生涯一共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变。首先是上世纪50年代在哈佛求学时期,在大学的课堂上接受的是美国新批评的熏陶。不过,严格讲起来,这算不上是他文学批评生涯的一个阶段,因为他在这个时期并没有什么引起学界关注的作品。从1953年到1972年,他在约翰·霍普斯金大学任教,这时他追随普莱(Georges Poulet)的意识批评,放弃了新批评的那套理论,从而成为著名的意识批评家,这可以说是他文学批评生涯的第一次大的转变。当然,最引人注目的要算是他的第二次大转变,即从追随普莱的意识批评转向德里达开创的解构主义理论,从而开始了他长达五十多年的解构主义文学批评活动。
A.且“断”且“续”的转变
米勒从由普莱培养的美国第一个本土的专注于意识的文学批评家转而成为美国解构主义文学批评的发言人米勒追随普莱的现象学批评是他在约翰·霍普斯金大学与普莱成为同事后。他在普莱的指导下写了几部重要文学批评著作,影响较大,因此可以说是普莱的意识批评在美国本土的第一传人。此后,米勒作为著名的“耶鲁学派”的成员之一,始终通过自己卓越的文学批评才能在宣传和捍卫解构主义文学理论,所以可以称为是美国解构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发言人。,这个转变不可谓不大。因此,在着手对米勒的解构主义文学批评理论进行考察之前,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要追问为什么米勒会发生这么大的转向。是米勒本人喜欢追风潮赶时尚吗?因为在上世纪60年代末,解构主义理论可以说是最新款的理论时装。或者这种转变是米勒本人喜新厌旧的结果?因为米勒曾在接受访问时说:“我想,如果你不变化的话,这让人感到厌烦。”Martin Heusser & Harold Schweizer,“The Authority of Reading: An Interview with J.Hillis Miller”.In J.Hillis Miller, Hawthorne and History,Oxford: Basile Blackwell, 1991, p.155. 转引自Manuel Asensi, J.Hillis Miller;or Boustrophedonic Reading ,Stand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p.4.米勒的这种略带自嘲式的解释乍看上去似乎并不值得重视。但是,在这种貌似调侃的玩笑话背后的确隐藏着我们所要寻找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