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对自己一生革命生涯的回忆。上篇“走出大山”写自己参加革命并从地下党撤往苏北新四军的历程,中篇“军旅征程”是在新四军革命队伍中的回忆,下篇“幸福大家庭”写了革命伴侣的家史、幸福家庭的建立,以及孩子们的成长。
作者简介
宋廷铭
回顾自己的一生,很像鳌江海潮,有涨潮有落潮。我相信真理,追求光明,始终跟着党走。看着孩子们个个成熟成长,我乐观对待客观现实,宽慰自己,争取身体健康,和老伴一块多活几年,多看几年……
引 子
上篇 走出大山
1.祖上故事
2.我的父亲
3.启 蒙
4.参加革命
5.地下党
6.离开故乡
7.走出大山
8.参加新四军
中篇 军旅征途
1.抗大九分校
2.苏中公学
3.军工部
4.华中军工工会
5.后勤政治部
下篇 革命家庭
1.她走过的路
2.国恨家仇,壮士英魂
3.孩子们来了
4.幸福大家庭
5.峥嵘岁月
6.孩子们在成长
结 语
……
引 子
巍巍南雁荡山,
峰峦蟠延无尽洞天,云舒云卷;
滔滔鳌江水,
九溪汇流东奔大海,潮起潮落。
难忘家乡的海潮水呵!鳌江海潮的壮观虽次于钱塘江大涌潮,也是我国著名的三大涌潮之一。
涨潮时,她带着海洋的威严,呼啸澎湃涌进港来;落潮时,她伴着山间流失的泥水,悄然退出江口。每当八月中秋,这涌潮犹如千军万马排山倒海,呼啸而来,急速而去。
潮水跟着月亮走,不管她在地球的这一边,还是在地球的那一头……
我的家乡,在浙江省南端鳌江的入海口。这条江的源头,是南雁荡山脉的九溪,在此汇流,奔向东洋大海。
我未以浓墨重彩书写家乡的山水美景,只说这海潮水。因为每每梦回,总见那鳌江的水面上,布满了归帆,随着潮涌,乘风东来。
东来的大船是从海上捕满鱼蟹回来,人称之为“舮艚”,有两桅的,或三桅的。涨潮之后的江面,又宽又似平静。成队的舮艚,先后降帆下锚。而那些鱼贩的小舢板呀,蜂拥而上,评货论价;也有鱼行收购,装鲜货上岸。
岸边上有好多条宽宽的石板大道,直没入江底,这是江边的埠头。埠头是渔港,人称之为“舮艚头”,即舮艚的停泊地、避风港。埠头上挤满了搬运工、鱼贩,一派喧闹繁忙景象。此地也是浙南闽北的物资集散地,商业的埠头,还有舮艚运载稻米、桐油、明矾等物资。
这个埠头,又名“古鳌头”。有说:古时,江上出现鳌鱼大龙,惊动四方。本地人,每逢正月初一,直至元宵夜,天天舞大龙。百十米长的龙身,楼房高的鳌头,彩色鲜艳纸扎的大龙,由上百名强壮的青年人扛着,尤其那个大鳌头,十多人抬也很吃力。他们还在街道上,上埠、下埠来回奔跑,一边敲锣鼓,一边放鞭炮,并且大喊大叫,每天来回跑好几趟。大街两旁商家,都纷纷出来放鞭炮迎“大龙”。拥挤观看的大人小孩,既欣喜若狂,又心惊肉跳。尤其是元宵节深夜,人们举着已经点燃了的“龙骨”,在街上狂奔狂叫,说是“吃龙骨”,让“鳌龙升天”,用来祈求神灵,保佑我们鳌江人!也为这年的出海,祈收获、保平安!这就是鳌江人数百年,也许是上千年的民间习俗。
浙江省五条江,最南边的就是这鳌江。温州平阳县政府在这条江的出海口——古鳌头建镇,名为:鳌江镇。
南雁荡山脉,沿鳌江北岸延伸到东海边,其东端有座宋家山。宋家山前有两条水,左右伸延,直注鳌江头,很像一对龙须,人说“好风水”……
我是鳌江人,出生在平阳鳌江镇。
我们平阳鳌江宋家人的祖先,据历史考证,属中华原始社会族群领袖黄帝的血脉传缘。宋姓的始祖,是三千零五十年前,以贤仁著世的商天子帝乙的长子微子启。周初,微子启助成王平乱有功,被封申地称宋国,建都商丘。宋氏族群历经几千年无数次的迁徙跋涉,繁殖各地,分布中国的广大区域。而我们这一支分系,于五代后唐时期,从闽北迁来浙南,落脚横阳宋桥为发祥地,派衍平阳、瑞安、永嘉等地。
其实,我们鳌江宋氏的肇基始祖,并不是平阳县人,而是瑞安县仙岩宋家人的后裔——宋启亮。清乾隆年间,这儿有一位青年,与其兄吵架,祖母出来拉架,不料误伤祖母,打破了头。他心存害怕,仓皇逃出家门,从风景优美的仙岩山区瑞安仙岩是浙南地区著名风景区之一。仙岩有三潭,其中梅雨潭最为著名。朱自清先生写的散文《绿》,入选中学教科书,而使梅雨潭名扬天下。游人至此,每每踯躅不前,流连忘返。,流浪到东海边上的著名渔村古鳌头。当地人除种田,大多数是出海打鱼的渔民,小伙子就在此留下给人家当帮工,也下海打鱼。他表现很好,勤劳能干,被渔老大(掌舵人的意思)张家太公惜爱看中,收留了下来。这位青年,就是启亮,宋祖微子的九十二世孙。经若干年后,张太公看他年岁不小,四十多了,而自己身边无子,仅有一姑娘,二十多岁,况且他俩感情很好,便招赘为婿。俩人美好结合,恩爱有加,1790年(乾隆时期)生下长子大起,九年之后(嘉庆时期)又生下次子大揆。大起、大揆成年后,都“以搬运工为业,此是渔转工,适应当时社会生活情况。大房(大起)人口兴旺,有三子九孙;而小房(大揆)人口不旺,仅一子一孙,单传”此语引自宋廷勳遗作:《平阳鳌江宋氏家族简史》。。
大揆的孙子绍霖,即我祖父。他与我祖母应氏同岁,皆生于1859年,是清咸丰年间的人。他们生有五子一女。我父亲上楠是他们的第三子。从字辈排行第“启、大、邦、绍、上”五辈人,是我“廷”字辈的前辈,现均已过世。“廷”字辈与其后的“芳、天、顺”字辈,就是当今鳌江的宋家人了。而我们身上流淌着的血液里,有二百三十年前,瑞安仙岩人宋启亮和古鳌头本地人张氏结合的血缘基因鳌江宋氏始祖宋启亮生于1749年,其妻张氏生于1764年,岁距15年。他俩于1790年生大起,1799年生大揆,此时大起已9岁。按此推算,如果他俩结婚是在1789年前,启亮始祖40岁,张氏始祖母25岁。启亮始祖抵达古鳌头,是在30岁之前,张氏始祖母有15岁。这该是1799年间之事,距今二百三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