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出版时间:2012年10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当前慈善史研究方兴未艾,在区域与断代研究上尚有诸多空白,湖北鲜少涉及。本书以善会善堂为中心,充分爬梳史料,运用多学科方法,从政策演变、发展历程、地域分布、具体形态、官民互动、慈善发展与地方社会等方面全
作者姓名: 黄永昌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49
内容简介
当前慈善史研究方兴未艾,在区域与断代研究上尚有诸多空白,湖北鲜少涉及。本书以善会善堂为中心,充分爬梳史料,运用多学科方法,从政策演变、发展历程、地域分布、具体形态、官民互动、慈善发展与地方社会等方面全面考察,展示了明清湖北慈善事业发展的全貌;同时紧跟学术前沿,秉承整体史研究,以小见大,通过区域研究,勾勒出中国传统慈善事业的多彩图景。
作者简介
黄永昌 男,1982年3月生,湖北麻城人。2010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博士,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史、慈善文化。主持教育部及省级项目2项,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先后在《史学月刊》《学习与探索》《近代史学刊》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绪 论
第一节 学术史回顾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第三节 理论方法与资料说明
第一章 惠政善行:明清慈善发展的制度与渊源
第一节 明清以前的慈善理念与实践
第二节 明代的慈善制度与组织发展
第三节 清代的慈善政策与慈善发展
第二章 求索时空:明清湖北慈善发展与空间分布
第一节 明清湖北慈善事业的发展阶段
第二节 清代湖北慈善发展的空间分布
第三节 清代湖北的市镇慈善发展
第四节 时空分布特征原因剖析
第三章 养少存孤:清代湖北的育婴事业
第一节 育婴善举的演变与育婴堂的兴起
第二节 湖北育婴事业发展概况
第三节 湖北育婴堂的组织运营
第四节 教养兼施的初步:武昌恤孤局
第四章 扶衰恤老:明清湖北的养济院与普济堂
第一节 宋明以降的养恤政策与养济院
第二节 明清时期湖北的养济院
第三节 明清湖北养济院的经营管理
第四节 养济院的官办特色与发展弊病
第五节 清代湖北的普济堂
第五章 赈恤嫠妇:清代湖北的恤嫠善举与清节堂
第一节 礼教与生活:寡妇群体的困厄
第二节 恤嫠善举的出现与清节堂
第三节 清代湖北的清节堂
第四节 文本与历史之间:清节堂的运营实态
第六章 众善奉行:明清湖北的综合性善堂及其善举
第一节 明清湖北的善会善堂
第二节 泽及枯骨:义葬类善堂与善举
第三节 安辑济贫:救助灾黎与粥厂、栖流所
第四节 敬惜字纸:惜字善举与惜字会
第五节 慈航普渡:救生善举与救生局
第六节 消防前驱:水龙局与救火会
……
绪 论
本书旨在研究明清时期湖北的慈善事业。其中“明清时期”的范围为明初迄于清末(1368年至1911年)。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出现了很多新趋势,但社会并不是遽然改弦更张。湖北处于内地,受欧风美雨的侵染相对较晚。以1911年为下限,基于尊重慈善发展的内在一致性,更好地揭示其历史脉络。所谓“慈善事业”,并不是囊括所有国家与社会的救贫济急行为,而指依托善会善堂的有组织的善举,包括政府主导的养老慈幼机构——养济院、育婴堂等,但不包括个别性的济人利物的义行,也不包括族田义庄、会馆公所,以及寺庙宫观的施舍行为。
中国拥有悠久的慈善发展历史,但长期没有制度化和组织化。明清时期,乐善好施成为与科第功名、孝行节义并重的广受推崇的社会风尚,出现了善人群体与慈善网络。以善会善堂的涌现为标志,以民间参与为主导、有组织的慈善活动大量出现。这是明清时期出现的新现象。日本学者夫马进指出:“善会是个人自愿参加的、以实行善举为目的的自由结社,而善会办事机构的所在以及具体实施善举的设施则是善堂。”[日]夫马进:《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页。一般来讲,作为会社,善会强调的是志同道合者共倡善举,多由地方上的善人义士自由组合,服务对象多为小社区。作为机构,善堂强调的是有组织和场所施行善举,组织相对正规。当然,不少善堂乃奉命行事,跟风而建,旋建旋废,形同虚设。从明末同善会算起,数百年中,善会善堂在中国存在了数百年,其数量数以千计。建国初期,慈善被作为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反动产物”被否定和消灭。除了教科书中“不忘旧社会”的说教,以及控诉“仁慈堂”的故事,善会善堂迅速退出公众视野。近年来,各地媒体纷纷报道当地善堂遗迹,不少还成为文物保护单位。而在港台和海外,源于明清的善堂依旧在当地社会福利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潮汕等东南沿海地区,浓郁的善堂文化正在复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慈善事业经历了由计划经济体制下被批判、社会救济主要由政府包揽的格局,向市场经济体制下再次名正言顺、并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的转型过程。对新中国成立前的慈善事业,学界和社会也许还欠一个公道。
经历90年代的艰难再起步,2008年的井喷式发展,目前中国的慈善事业正处在关键的转型阶段。套用史学家唐德刚的提法,今日中国慈善正处于“历史的三峡”——既势头凶猛,不可遏止,又充满暗礁险阻。若跌跌撞撞,最终突破,必将凤凰涅槃,一路坦途;若依旧故我,徘徊往复,则危机重重,前景堪虞。一方面是迅速增长的慈善组织数量与善款数额,一方面是脆弱的资金链条和社会信任。红十字——世界上最大的慈善组织,从索尔弗利诺走来,已经历了150个春秋,来到中国也有100余年,在历史上留下无数荣光。越来越多人的认识到,中国慈善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增强全社会慈善意识。在汲取传统精华,借鉴海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制度优势,塑造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的慈善文化,培育普及全民的慈心善意,是必由之路。
长期以来,中国慈善史并未引起关注,只有零星研究。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世界史学的转型,以夫马进、梁其姿为代表,率先在海外,慈善史进入研究视野,佳作迭出。90年代中期,慈善在大陆被官方重新肯定,相关研究也正式起步。时下中国慈善史研究方兴未艾,相关专著达几十部,以及为数众多的论文,慈善史研究成为新的学术热点。不过当前研究存在很多空白点,尤其是专题与区域研究不足。湖北属于区域研究的“弱势区域”,慈善史方面尚缺乏全面系统的梳理。本项研究在尽量吸收学界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试图大致勾勒出明清时期湖北慈善事业发展的图景。
第一节 学术史回顾
学界对中国慈善史的关注始于20世纪初,但将其作为独立研究主体,进行专门的研究是从80年代开始的。近三十年来,经过不断的积累发展,慈善史研究成为一个史学研究热点。90年代以来,慈善史论著多达十余部,论文则多达几百篇,其中大部分为明清与近代的,蔚为大观。关于中国慈善史研究,目前已有王卫平、曾桂林等作了很好的综述,笔者也进行过总结。曾桂林:《20世纪国内外中国慈善史研究综述》,载《中国史研究动态》,2003年第3期;曾桂林、王卫平:《日美及港澳台地区近五十年对中国慈善事业史的研究》,载《史学理论研究》,2008年第2期;曾桂林:《近20年来中国近代慈善事业史研究述评》,载《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2期;《2000年以来中国古代慈善事业史研究概述》,载《文化学刊》,2009年第1期;吴琦、黄永昌:《1980年以来清代慈善史研究评述》,《社会史研究通讯》第十一期,2008年7月。下面对明清慈善史研究,尤其湖北相关研究加以简要梳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