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荣成市教育局
出版时间:2012年9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呈现的是荣成——山东沿海一个县级市的基层心理健康工作者,自2000年至今对区域整体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十年的工作总结。对如何排除教育观念和客观条件等的制约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满足广大中小
作者姓名: 杨军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39
内容简介
本书呈现的是荣成——山东沿海一个县级市的基层心理健康工作者,自2000年至今对区域整体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十年的工作总结。对如何排除教育观念和客观条件等的制约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满足广大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内在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行了探索与分析。
作者简介
杨军,山东省荣成市教育局副局长,兼任荣成市教育教学研究培训中心主任。
曾先后被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授予“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山东省优秀老师”“山东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多项课题研究成果获奖,其中主持研究的“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实证研究”荣获山东省人民政府第三届教学成果二等奖、《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研究》荣获山东省教育厅第四届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出版了多部教育专著,多篇论文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公开发表。
第一章 工作机制篇
第一节 区域推进的背景分析
第二节 区域推进的实践探索
第三节 区域推进的回顾展望
第二章 队伍建设篇
第一节 师资队伍的发展现状
第二节 师资培训的路径优化
第三节 师资队伍的成长发展
第三章 课题研究篇
第一节 课题研究的理论策划
第二节 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
第三节 课题研究的成果展示
第四章 教学研究篇
第一节 教研载体的组织建设
第二节 课程资源的开发构建
第三节 课程模式的发展创新
第一章 工作机制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的教育实践往往只重视智力开发,而忽视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忽视意志、兴趣、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产生了负面效应。因此,大力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实践,是广大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第一节 区域推进的背景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生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证。没有健康的心理,特别是在性格方面存在缺陷的学生,很难形成良好的品德。而意志薄弱、厌学、自卑、粗心、神经衰弱等心理行为问题,则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原因。同时,一个人长期处于焦虑、抑郁、恐惧、愤怒等不良心理状态,就会产生各种身体疾病。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其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其实是为其全面素质的提高及日后能有效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一、中小学生心理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新课题。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国内的心理教育工作者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发现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2000年,北师大课题组在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五个不同地区抽样选取16472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小学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6.4%,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4.2%;初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2%,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9%;高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8%,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5%。尽管调查采用的量表和问卷各不相同,得到的数据也有较大差异,但从中可以看出,中小学生存在着较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是客观事实。大量研究和有关调查发现,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主要包括学习、自我、人际关系、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对此,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后果将不堪设想。要预防、减少和解决青少年学生的这些心理健康问题,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离不开扎实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源于西方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后已经进入繁荣时期。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心理健康的关注,陆续开展了一些讨论和探索,并开展了一些课题研究。与西方相比,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建立在对改革开放形势下德育困境的反思基础上的,因而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其独有的特征。
(一)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于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困境的反思,始于对国外心理健康教育的借鉴,起步于高校学生心理咨询尝试,并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深入发展逐步向中小学校转移和渗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只有30余年的时间,起步晚,落实难度大,总体发展缓慢,大致可分为预备期、发展期、繁荣期三个阶段。
1.预备期(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期)。以班华教授《心育刍议》为标志,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舆论准备。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教育改革的启动,我国教育界由片面强调传授知识开始转向关注智力发展,学生的智能开发得到高度重视。其中标志性的事件有:1986年,班华教授第一次提出“心育”概念,引起教育界的广泛重视;1991年,班华教授在《教育研究》发表《心育刍议》一文,首次系统的阐述了与心育有关的问题;同年,在全国各地开展的素质教育讨论中,很多有识之士都强调心理素质在整个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与重大作用。这些研究和讨论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实践提供了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2.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90年代末)。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更加广泛,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研普遍开展,课题研究得到重视,对心理健康教育有关问题的探讨逐步深入。
(1)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得到关注。1993年6月,国家“八五”重点项目“中小学心理教育实践课题组”对东北18所中学、54所小学万余名学生进行检测,报告中学生异常表现者高达35%;此后北京、广东、天津、山东等地相继开展了一系列调查,揭示了我国中小学生中各类情绪、行为问题的存在及其严重性,使社会各界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迫切性的认识更加深入,为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现实依据。
(2)心理健康教育专项课题研究得到重视。为进一步系统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原国家教委在“八五”、“九五”期间规划了多个重点课题,从不同角度入手,探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据统计,仅“九五”期间,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申报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辅导等方面的课题就达70多项。在三年的研究中,各重点课题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并在此基础上编撰出版了一批心理健康教育专著和读物,为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3)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逐渐深入。在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意义的同时,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具体问题也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研究问题逐渐从对问题的揭示重要性的强调,过渡到解决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问题和指导基层教育实践的途径、方法、措施、内容、手段等研究领域。
3.繁荣期(1999年底至今)。以教育部颁发《意见》(1999)和《纲要》(2002)为标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从民间推动向官方主导发展,从基层探索到国家有计划的促进,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逐步走上了发展正轨。
(1)政府部门加强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和组织领导。政府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1999年8月,教育部颁发《意见》,第一次就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指导性的要求;2002年8月,颁发《纲要》,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主要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及组织领导等方面的要求。在制定指导思想的同时,教育部还成立了相关组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或咨询委员会或领导小组或协会),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开展组织协调、政策制订、科研培训、检查评估等工作,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发展。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活动,在90年代初即在上海、北京、天津、辽宁等部分省市逐步开展。此后更多的省、市、自治区的许多学校都开展了一系列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试点工作。通过开展心理测量、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设置心理辅导课等方式,借助广播、板报、信箱、自编刊物等方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开设了心理咨询室、放松室和心理辅导热线、心理信箱,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促进成长。特别是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校本课程或选修课程,更方便地进入了课堂,融入了学校。
(3)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更加深化并取得新进展。在这一阶段,研究者进一步探讨心理健康的含义、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原则、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和内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与实施方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等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开始从模糊的总体表述逐步向深化研究发展,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完善和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2001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创刊,专门发表一线教师的研究成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个理论交流和成果展示的平台。
(4)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逐步推进。近年来,全国各地开始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工作,举办了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的长、短期培训班,部分高校积极调整专业,开始注重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人才。2002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心理咨询师全国统一试点心理咨询员登记培训鉴定试点机构专业资质认证办法》。2003年4月进行了首次心理咨询员等级的全国统一鉴定试点,对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和资格认证产生了积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