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全国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章的合集。主要内容是以新闻理论为依据,对新闻报道、新闻媒体以及新闻作品进行点评。书稿内容涉及广,包括新闻采编、媒体监督、地方媒体的发展、新闻教育等,可供新闻单位从业人员、新闻传播专业师生及新闻爱好者阅读。
作者简介
王建珂 195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在新疆日报工作30年,曾任记者、编辑、主任、副总编辑,采写和编辑过大量新闻、通讯,写过不少新闻评论。1988年正式调入山东师范大学新闻系任教。除完成教学工作,还兼任全国知名的《消费者文摘报》及《经济促进报》(后改为《财富时报》)顾问;受山东省委组织部邀请,担任过省里选拔副厅级干部的考官;长期为山东省和济南市报纸、山东广播电视台做专家听评员和评报员。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过100多篇关于新闻传播方面的理论和实务文章,曾出版《实用新闻学新编》。
应对纸媒下滑,“策划新闻”不是灵丹妙药
过度报道高考,何以经久不衰
纸媒遭遇寒冬,更需讲求“易读”
曲昌荣:年轻记者中好样的
儿童频现电视屏幕令人忧
数字报免费阅读:时下明智的选择
鸡年春晚与春晚报道的喜人改进
水分多:某些广电节目的弊端
浮躁:新闻人的一种常见病?
对鸡年春晚的期待
治“同质化”,别开错了药方
奥林匹克精神的进一步回归
版面编辑要善用版面语言
三位大师级新闻学者给我们的教益
准确:标题制作的第一要求
舆论监督:一个不可忽视的话题
寓教于乐:综艺节目的境界
两会报道需增强民主法治意识
媒体人:尊重试错,鼓励创新
警惕舆论监督权被异化
重要预告新闻,不可忽视
媒体,请慎用网络语言
再谈要闻上不了要闻版
从一则国际新闻标题想到的
客观:体育报道也应遵循的原则
荧屏阴柔之风让人忧
媒体应叫响劳动光荣
莫为“腐败能人”贴金
推动创新,还是宣扬作秀?
外事报道:都市报不能忽视的领域
要出新求美,不要文字游戏
顾此失彼:媒体的常见病
报纸导读版如何更吸引眼球
切莫为医患矛盾推波助澜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警惕“标题党”向报纸蔓延
“家丑”不可外扬?
新闻媒体需要社会监督
掂分量:记者的基本功
新闻?广告?
报纸总编不是新闻官
再谈都市报长假休刊的是与非
谨防歪嘴和尚念经
不要“护犊子”
通讯员过时了吗
从直呼其名说起
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粗浅理解
记者:杂家,专家
做冷静的促进派
发行:报纸的生命线
社区报:如何让人待见
实践:当前新闻教育的短板
改进领导活动报道不仅是减少数量
发布虚假医药广告是为虎作伥
改作风,不是简单“跟风”
是创新,还是新闻规范缺失
对媒体人改进文风的鞭策
也说通稿
关爱老人:媒体义不容辞的义务
难能可贵的道歉
“茶水发炎”闹剧重演说明了什么
我看媒体叫板部委
从华莱士想到赵敏恒
不畏艰辛:做好记者工作的起码要求
媒体“卖活动”和媒体的公共性
杀人,媒体可能也是凶手?
请媒体善待草根明星
从一次新闻学术讨论会说起
矫枉不能过正
事实准确:写好评论的前提
独立思考,敢于担当
——从一件往事想到新闻人的职业精神
摒弃套话,回归新闻本质
“远攻近交”:某些地方报纸的痼疾
遵守纪律并非简单服从
——泰山余脉山火报道反思
跟风滥用“给力”,不给力!
从“给力”一词古已有之说起
党报进入市场的探索值得重视
报业论战与“品牌焦虑”
专栏小评论的选题和说理
力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报纸版面编辑工作漫议
写好新闻——记者的首要职责
给国际新闻以应有的地位
新闻标题琐谈之一:标题要有内容
新闻标题琐谈之二:让读者一目了然
新闻标题琐谈之三:首先要名副其实
新闻标题琐谈之四:突出最有新闻价值的东西
新闻标题琐谈之五:站得高一些
新闻标题琐谈之六:明确,通俗,易读
新闻标题琐谈之七:力求生动优美
新闻标题琐谈之八:服从内容量体裁衣
新闻标题琐谈之九:烘托气氛,揭示意义
新闻标题琐谈之十:刻意求新不落俗套
新闻标题琐谈之十一:立足服务,方便读者
新闻标题琐谈之十二:把握特点标出新闻
新闻标题琐谈之十三:思路清晰文字通顺
新闻标题琐谈之十四:题无定式不断创新
关于省报地方性的一点看法
后记
应对纸媒下滑,“策划新闻”不是灵丹妙药
笔者10多年前曾写过一篇博文《策划新闻多了,真正的新闻少了》,评论当时一些报纸的问题。如今,一些都市报上的“策划新闻”看上去更多了。有的还有文章宣扬搞“策划新闻”的做法。这可能是某些报纸应对在激烈竞争中效益下滑的一种手段。但是,“策划新闻”这一招顶用吗?
20世纪90年代,随着“策划新闻”越来越多,曾在新闻界引起一场关于“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的争论,其中有的观点把策划新闻和新闻策划混为一谈。其实,这两者是有根本区别的。
据说策划一词最早出现在《后汉书》,意思为“计划”。现在指决策、设计、筹划、谋划、安排等意,多用于商业公关。具体到新闻工作,策划,是在新闻事实的基础上,设置报道议题,制订报道计划,做好采访准备,等等,这叫新闻策划。这里,新闻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作为新闻的本源保持了其本身的真实,策划的运作遵循了新闻报道的规律,且是做好新闻报道工作不可或缺的。正如著名记者艾丰指出的:新闻策划的主体是新闻编采人员,客体是新闻业务活动,特点是“创意性”,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配置、运用新闻资源,以取得最佳社会效益。转引自王勇:《新闻策划与新闻的真实性》,《青年记者》2009年8月中期。“策划新闻”是先有策划活动后有新闻事实,“策划新闻”建立在策划的“新闻事实”的基础上,事实是人为制造的,事实作为新闻本源可能被歪曲或造假,丧失了其客观真实性,从而违背了新闻报道的规律。
“策划新闻”可以说是一个老话题了。早在1999年的春节期间,上海某报策划并组织了为时四天的“好心人,请您抱一抱孤儿”的活动,市民们纷纷到孤儿院抱领孤儿回家共度春节,报纸对此作了详尽报道,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后来,《齐鲁晚报》首次发起的农民工专场招聘活动,《华西都市报》为了送被拐卖的孩子回家发起的“孩子回家活动”及其报道,都取得了良好效果,让人至今难忘。这些实践,使学界对“策划新闻”有所宽容,特别是对于少量公益性的“策划新闻”,大家还是认可的,但是主张应该有个度。
正如前面提到的,近年来,有些都市报“策划新闻”大行其道,甚至每周有几组“策划新闻”。这些“策划新闻”占用了大量版面,使自然状态、真正有价值的鲜活新闻少了。按照美国社会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提出的“新闻洞”理论,报纸“新闻洞”是一个有一定规范的封闭系统,当报道一件新事情时,就必须略去一件或数件其他的事情。奈斯比特说的是众多报纸汇成的总体版面,不是一张报纸。但一张报纸同样有这样的问题:要想加上一些东西,就要减去一些东西。“策划新闻”多了,自然真正的新闻就少了。报纸信息量少了,影响力不会如编者想象的能够扩大,反而会损伤其影响力和公信力。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不仅“策划新闻”数量多,而且出现了更多“报商联姻”的“策划新闻”,以扩大报纸影响,并为商家做宣传。当然,在市场条件下,适当公关,扩大报纸影响,无可厚非,但不能过分。有一年中秋节前后,某报联合平安人寿保险和稻香园食品公司共同发起“时光邮局——定制团圆送爱到家”活动,千份定制月饼和个性化明信片免费替读者寄回家。活动启动后,六百多名读者踊跃报名到稻香园公司月饼生产车间亲手制作月饼,20人被选中、部分月饼送到家中。就这样一件事情,有多少人关注?报纸却一共报道了四次。有一天竟用头版一个整版进行了报道。这样的“策划新闻”与早期的“策划新闻”相比,已经变味了,实际上有新闻广告之嫌。
一些都市报早已经看到了“策划新闻”过多过滥的危害。如《钱江晚报》十分重视新闻策划,而且有一些成功的范例,为专家称道。但是,他们早就拒绝“策划新闻”。他们指明:“现在很多新闻是想出来的,不是真正的社会实践中体现出来的”,如果把主要精力放在“策划新闻”上,会走向反面。因此,《钱江晚报》提出一个理念:“抓真新闻,真抓新闻”。
读者阅读报纸是为了获取真实、新鲜的新闻信息。报纸不要为了一时的利益,用过多精力去搞“策划新闻”,而要深入实际,抓真新闻,真抓新闻。“策划新闻”,绝不是挽救正在走下坡路报纸的灵丹妙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