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成书于嘉庆二年的《西藏赋》,对西藏历史、政治、地理等多方面进行多角度的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描述与铺陈,不仅具有赋体文学的特征,且具备西藏地方志的特点。作为“百科全书”性质的西藏历史资料汇编,《西藏赋》自问世以来,即广为流传,成为当时入藏人员的必读之书。
本书的笺证,以 “嘉庆本”为工作本,以“反约本”“榕园本”“元尚居本”“图考本”“八旗本”“守约本”等版本为参考,对《西藏赋》进行全面整理与笺证。利用和瑛《西藏赋》的著述还原清代中期西藏的立体场景,既是保证历史研究以事实说话的重要基础,也是新的学术观念对于历史阐释提出的新要求。所以,《西藏赋》的笺证,既具有文献学、边疆史地学、西域文学的重大学术价值,同时也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和西部开发的国家战略意义。
作者简介
孙文杰 (1981—),男,汉族,河南沈丘人,博士,新疆师范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西域历史地理的教学与研究。先后主持完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作为骨干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社科基金课题多项。在《文学评论》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和瑛西域著述考论》等专著多部。
凡例
西藏赋
后记
前言
一
和瑛,原名和宁,避清宣宗旻宁之讳改,字润平,号太葊,额尔德特氏,蒙古镶黄旗人有关和瑛姓氏、字号的问题,详见拙文《和瑛西域著述的价值与意义》,《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第70—76页。。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进士,后历任庐凤道、四川按察使、陕西布政使等职。《清史稿·和瑛传》有载:“(乾隆)五十八年,予副都统衔,充西藏办事大臣。寻授内阁学士,仍留藏办事。”赵尔巽等:《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1282页。但其实,彼时和瑛所受命的并非办事大臣,而是驻藏帮办大臣。乾隆五十八年,清军与入侵西藏的廓尔喀战事正酣,正值前线用人之际,但此时的西藏帮办大臣成德不仅年事已高,而且才干也不能应付战事所需。所以,清政府命和瑛至西藏替换帮办大臣成德,而不是正主持西藏战事的驻藏办事大臣和琳:“成德在外已久,年力就衰,且非能办事之人。陕西布政使和宁,系蒙古人员,人尚明白,亦稍谙卫藏情形。着赏给副都统职衔,即由彼处驰赴西藏更换成德,帮同和琳办事。不必来京请训。”《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一四四〇,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41页。对此,《清代驻藏大臣考》也有切实考述:“(乾隆)五十八年,赏副都统衔,命赴西藏,继成德为帮办大臣,于五十九年三月到任。寻授内阁学士兼吏部侍郎,仍兼副都统。”丁实存:《清代驻藏大臣考》,蒙藏委员会印行,1943年,第53—54页。和瑛本人参与编纂的《卫藏通志》亦有明确记载:“内阁学士、副都统和宁,乾隆五十九年三月到任,换成德回京。”《西藏研究》编辑部:《西藏志·卫藏通志》,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24页。
和瑛不仅在乾隆五十八年入藏担任驻藏帮办大臣而非办事大臣,即使在五十九年和琳调任四川总督后,亦未担任办事大臣:“所有四川总督员缺,即着和琳补授……现在西藏甫经和琳整顿之后,正须妥员接待,慎守成章,以期更臻宁谧。所有和宁在彼,伊系甫用之人,恐未能经理裕如。松筠即升授工部尚书,前往驻藏办事。”《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一四五七,第437页。嘉庆四年春,松筠调任陕甘总督丁实存:《清代驻藏大臣考》,第54页。。但此时,朝廷又任命英善为驻藏办事大臣丁实存:《清代驻藏大臣考》,第56页。,和瑛继续为副职。直至嘉庆五年,嘉庆帝因教匪久未平定,追究英善前在四川护理总督任内玩忽职守罪,撤其驻藏办事大臣之职:“英善着革去吏部侍郎,加恩四品顶戴,随同和宁,仍在西藏办事。”《仁宗睿皇帝实录》卷六〇,第798页。至此,和瑛才真正担任驻藏大臣。
综上可见,乾隆五十八年和瑛任西藏帮办大臣,嘉庆五年正月迁为驻藏办事大臣,直至嘉庆六年召为工部侍郎,共驻藏八年。有清一代,不管是以哪种原因至西藏的文人清代赴西藏文人大致可分为从军型、宦游型、使者型、谪戍型、投边型等五类,详见赵宗福《论清代西部旅行诗歌及其民俗影响》,《西藏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都会创作与西藏相关的文史作品。和瑛“娴习掌故,优于文学”赵尔巽等:《清史稿》,第11284页。,在繁忙政事之余,面对辽阔的西南边陲,整个西藏的一切,无论是边疆民俗、政事,还是塞外历史、风物与民俗,都时刻在激发着这位封疆大吏的创作灵感,和瑛也用手中的诗笔记录了他对西藏的全部情感,其于嘉庆二年成书的《西藏赋》,即记录了他对西藏的全部感情,也由此可见西藏在诗人心中的地位,以及对诗人创作的影响之强烈详见孙文杰《和瑛诗歌与西藏》,《西藏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第132—138页。。
二
有清一代,边疆舆地赋的创作蔚成风气。自乾隆皇帝御制《盛京赋》之后,曾出现大批优秀的边疆舆地赋,如《乌鲁木齐赋》《天山赋》《伊犁赋》《长白山赋》《澎湖赋》《台湾赋》等。而在其中,成书于乾嘉之际的和瑛《西藏赋》、英和《卜魁城赋》、徐松《新疆赋》,以其特有的民族特色及边疆地域特征而被人所熟知,在光绪九年由王秉恩、元尚居汇刻成《西藏等三边赋》。《西藏赋》因其极为丰富的内容,对西藏之历史、地理、宗教、风俗、文化、民族、气候、物产等方面进行多角度的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描述与铺陈,既是具有“百科全书”性质的西藏历史资料汇编,又具有西藏地方志的方志特点,自问世以来,即广为流传,成为当时入藏人员的必读之书。姚莹《康纪行》即称:“其于藏中山川、风俗、制度言之甚详,而疆域要隘通诸外藩形势,尤为讲边务者所当留意,不仅供学人文士之披寻也。”姚莹:《康纪行》,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321页。
《西藏赋》的版本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嘉庆二年写刻本(简称“嘉庆本”)。
嘉庆二年写刻本,单卷单册,半页八行,行二十字(注文小字双行)。白口,双边,单鱼尾。四十七页,无序跋,尾署“嘉庆二年岁次丁巳五月卫藏使者太庵和宁著”。作为仅见的《西藏赋》单行本,该版主要藏于国家图书馆、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等地。
第二,李光廷《反约篇》丛书本(简称“反约本”)。
同治十三年八月,李光廷抄。一卷,半页九行,行二十五字(注文小字双行),三十六页,首无序,尾有李光廷跋。现藏于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第三,张丙炎《榕园丛书》本(简称“榕园本”)。
《西藏赋》收于该书第二十五册。半页十行,行二十一字(注文小字双行)。白口,无鱼尾。三十六页,中缝有“西藏赋”,版心署“榕园丛书”。赋尾署名“菴”改作“庵”、“寧”改为“甯”,同时“岁”字亦缺笔。尾附李光廷跋。现藏国家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等地。
第四,华阳王秉恩《元尚居汇刻三赋》本(简称“元尚居本”)。
光绪八年,王秉恩将《西藏赋》《新疆赋》《卜魁城赋》汇刻成一册。《西藏赋》前有小记“光绪壬午八月元尚居校刊,华阳徐道宗署检”。半页十行,行二十一字(注文小字双行)。白口,单鱼尾,版心署“西藏赋”“元尚居校刊”字样,共三十六页。现藏国家图书馆、湖南省图书馆、山西大学图书馆等地。
第五,黄沛翘《西藏图考》本(简称“图考本”)。
《西藏图考》成书于光绪十二年,所收《西藏赋》半页十行,行二十二字(注文小字双行)。黑口,单边,单鱼尾。版心署“西藏图考卷之八,艺文考下”,二十七页,题署“和宁西藏赋注”。现藏于西藏民族学院图书馆等地。
第六,盛昱《八旗文经》本(简称“八旗本”)。
《八旗文经》于光绪二十七年由盛昱刊刻于武昌,所收《西藏赋》半页十行,行二十三字(注文小字双行)。黑口,单边,双鱼尾。版心署“八旗文经卷四□赋丁”及具体页码,共二十七页。
第七,《四川通志》本(简称“通志本”)。
重修于嘉庆二十一年的《四川通志》所收《西藏赋》,半页九行,行三十八字(小字双行),是目前仅见的无注本有关《西藏赋》之版本,详参孙福海《〈西藏赋〉版本考》,《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第87—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