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属于文学批评文集,作者的代表性作品之一。他对塞缪尔·丹尼尔、威廉·布朗、托马斯·卡鲁、笛福、奥利弗·戈德史密斯、劳伦斯·斯特恩、斯科特、彭斯、亨利·金斯利、金克莱、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左拉、雪莱、丁尼生、易卜生、约翰·戴维斯、比昂松、乔治·穆尔、安东尼·霍普、斯托克顿、培根、奥德赛作者等当时文坛的热门作家以及重要话题都进行了批评。他对为艺术而艺术、诗歌的大众化、现实主义的原则、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索引派的考据式研究方法等问题都提出了自己富有见地的看法。
作者简介
李辉 生于1976年6月,山东省莒南县人,山东师范大学副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著有《幻象的饕餮盛宴: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消费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10月;译有《政治中的人性》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马克思主义与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等。曾在《光明日报》、《文艺理论与批评》发表过20余篇论文。
献给AB沃克利先生
一 塞缪尔·丹尼尔
二 威廉·布朗
三 托马斯·卡鲁
四 《鲁宾逊漂流记》
五 奥利弗·戈德史密斯和印刷学徒
六 劳伦斯·斯特恩
七 斯科特和彭斯
八 亨利·金斯利
九 亚历山大·威廉·金克莱
十 查尔斯·斯图尔特·卡尔弗利和詹姆斯·肯尼思·斯蒂芬
十一 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
十二 左拉
十三 精选
十四 外篇
十五 诗坛的旅行者
十六 对诗人的普遍看法
十七 为艺术而艺术的诗人
十八 公众对文学的态度
十九 可怜又可恶的小便士
二十 易卜生的《彼尔·英特》
二十一 晨读
二十二 约翰·戴维斯先生
二十三 比约恩斯特恩·比昂松
二十四 乔治·穆尔先生
二十五 安东尼·霍普先生
二十六 《特里碧毡帽》
二十七 斯托克顿先生
二十八 应时之作:培根散文
二十九 谁写了《奥德赛》?
中英文对照
一 塞缪尔·丹尼尔一塞缪尔·丹尼尔
1894年2月24日
对那些从事英国诗研究的严肃学者来说,塞缪尔·丹尼尔(Samuel Daniel)的著作和生平早就家喻户晓了。对于这一点,尽管我不太确定,但是我想象得出,年轻的歌手坚持着所有父辈们的传统,丹尼尔也依然继承他们的情感,在当时,他悄无声息地做了大量工作来培育英国诗歌继续发展。他的所有作品都不折不扣地证明了他从骨子里就是一个艺术家。在世的时候,他和斯宾塞(Spenser)一样,是“诗人中的诗人”。在当时的好些文章里,人们对他的溢美之词,随处可见,而且态度真诚。只要诗人还用英语进行诗歌创作,他或许就会一直是“诗人中的诗人”。然而,虽然具有普通文化程度的读者能为优秀的诗歌所打动,能时不时地走到书架旁,沉浸在诗歌的国度里,忘却日常生活的琐碎之事,但是他们几乎将丹尼尔遗忘殆尽。他业已出版的书现在残缺不全,从中我就可以管窥一二,做出判断。1718年,他出版了那两卷薄薄的作品集(这两卷收集的作品并不完整),约翰·莫里斯(John Morris)先生编选了一卷,1855年将书交给巴斯(Bath)出版社出版,而这些作品也是四处搜集而来,除此之外,我们几乎一无所知。我发现,意味深长的是,在帕尔格雷夫(Palgrave)先生的《经典集锦》(Golden Treasury)里,只选了丹尼尔的一首十四行诗,而这首诗绝非他的佳作。这种忽略对那些我所称的“普通文化程度的读者”而言,就更加异乎寻常,他们的观察具有倾向性,当作家的私人生活或者性格有某种吸引人的特质时,他们就会对这位作家的作品细嚼慢咽,津津乐道。兰姆(Lamb)就是一个具有吸引人的醒目例子。我敢断定,我们多么热爱兰姆呀!尽管他嗤之以鼻,大声疾呼,拒不接受,“温顺”一直就是兰姆的代名词。兰姆文质彬彬,生活中充满了高贵的忧郁气质,所以,最奇怪的是,可能除了斯科特(Scott)以外,丹尼尔在这些方面比其他任何英国诗人都更像兰姆。丹尼尔的生活环境并不那么别具一格,令人垂头丧气。要是有人情感丰富,读了只言片语的丹尼尔生活材料,就断定他是个缺乏同情心和敬意的人,那我就不敢苟同了。
他出生于1562年,富勒(Fuller)说,他出生在离陶顿(Taunton)不远的萨默塞特郡(Somersetshire);也有人说他生于飞利浦(Philip)诺顿(Norton)附近的贝克灵顿(Beckington),或者在威尔特郡(Wiltshire)的威尔明顿(Wilmington)。安东尼·伍德(Anthony Wood)告诉我们说,他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富勒说,“他的父亲是位音乐大师。”我们对他的童年生活几乎一无所知,但是在1579年,他作为一个自费生进入到牛津大学的马格达伦学院(Magdalen Hall Oxford)学习,三年以后,他就离开了大学,没有拿到学位。他的第一本书是译著,出版于1585年,他将鲍拉·吉维(Paola Giovio)论述象征符号的著作翻译过来,那时候他大约是22岁。在1590年或者在1591年,他到意大利(Italy)去旅行,他可能和一位学生结伴而行。毫无疑问,他忙于意大利的研究,这使得他成为当时第一批研究意大利的学者。1592年,他出版了他的《迪莉娅十四行诗》(Sonnets to Delia),这使得他声名鹊起;1594年他出版了《罗莎蒙德的怨言》(Complaint of Rosamond)和《克利奥帕特拉的悲剧》(Tragedy of Cleopatra);1595年,他出版了第四本书《内战》(Civil Wars)。据说在1599年斯宾塞去世以后,丹尼尔取而代之,成为官方的桂冠诗人。在伊丽莎白(Eliza)王朝的黄金时期,
桂冠戴在了尊贵的斯宾塞的头上,
知识渊博的德雷顿(Drayton)曾获此殊荣,
思想深刻的本和温文尔雅的丹尼尔曾享受过……我们可以追溯桂冠诗人称号的来历。作为一种职位称号,我们可以追溯到琼森(Jonson),我们用不着亦步亦趋追随骚塞(Southey)进入迷雾之中。然而,可以确定的是,丹尼尔在伊丽莎白王朝受到宠爱,在某些方面,他甚至得到伊丽莎白的恩惠。1600年,他被任命为安妮·克利福德(Anne Clifford)小姐的教师,而安妮小姐在当时不过是个小姑娘,只有11岁,她是坎伯兰郡伯爵夫人(Countess of Cumberland)玛格利特(Margaret)的女儿;无论在他生前还是死后,这母女俩对他的执教生涯都是记忆犹新,充满感激之情。但是丹尼尔厌似乎已经倦了这种生活,他不愿意待在大户人家,给他们的子女做家庭教师。次年,当他把自己的作品交给托马斯·伊格尔顿(Thomas Egerton)先生时,他写道,“我简直痛苦万分,我不得不时时书写人的行为,硬着头皮与孩子们为伍,这不但与我自己的意志相违背,而且将我对自然的感觉消磨殆尽。”
对此的解释只有一个——他是一个自我意识很强的人,忍受不了“将我对自然的感觉消磨殆尽。”丹尼尔的话暗示了他那致命的缺点,这将他所有的努力都化为乌有:这意味着他有些“学究式的”胆怯(如果我能用这个说法的话),对自己才能有些不自信。这种胆怯和不自信常与其敏锐的才能相生相伴,据说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情感的敏锐性。但是,这揭示了作为两个同时代的人,为什么在今天大多数人的心目中,丹尼尔与精力充沛的本·琼森相比,更像是个游动的精灵。他的不自信甚至被当成敏锐。他的确是“运用语言潇洒自如的丹尼尔”,“酝酿甘露的丹尼尔”,“罗莎蒙德的号兵,婉转甜美如夜莺”。所有的同辈人对他都充满了尊敬和钦佩。然而,理解的音符还是能被听到的,默默无闻去收集那些稀少珍贵讽刺短诗的人在《斯卡莱斯亚或真理之影》(Skialetheia,or the Shadow of Truth)中说,(正像一些人所说的,)如果他能名列其中,丹尼尔或许能够登峰造极,
但是另外一些人说,他是一位幸运儿。而且,连斯宾塞这个最刻薄的评论者也在《科林·科洛特重返家园》(Colin Clouts Come Home Again)说:新的牧羊人又崭露头角,
将所有一切远远甩在后面,
他的歌声悦耳悠扬,
飘荡在高傲的情人耳旁。
他的缪斯战战兢兢,
只能缓缓飞翔,不敢直上云霄;
她轻轻震动纤弱的羽毛翅膀,
自由的思想在风情万种的诗里闪烁着光芒,
丹尼尔,你迅速振动自己的翅膀,
随心所欲,畅游四方,
但是,我认为,在众人垂头丧气和幸灾乐祸时,
你依然才华出众,发出嘹亮的声音。而且,1601年圣诞节,曾经还有一篇重要的文章首次在剑桥大学(Cambridge)著名的刊物《诗坛归来》(Return from Parnassus)上发表:丹尼尔甜言蜜语、巧舌如簧,
鼓舞民众对妄自尊大的意大利开战,
他的诗歌热情洋溢、汹涌澎湃,
就让他少汲取他人的智慧,
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学者们早就指出,著名作家可以被分为两种:(1)从开始的时候,第一种的作家与其说是以表达方式出道,倒不如说是以占有材料的方式着手。(2)第二种作家以传达情爱出手,力求以艺术化的语言为手段,透过语言表达深邃的意蕴。由于某些原因,当前人们普遍认为,更值得尊敬第一种作家;鉴于莎士比亚和弥尔顿属于第二类的作家,我对前面的判断持有异议。但是我并不打算在这儿讨论这个问题(注释:我将在第98页到102页讨论这个问题)。我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类作家早期的作品很大一部分是模仿类的作品。维吉尔(Virgil)的作品就是模仿别人的,济慈(Keats)的作品也是模仿的——这两个例子就足以说明问题。丹尼尔就属于这一类,作品就是模仿的。但是,这一类的诗人在诗歌上要达到一定的高度,他就必须真正形成自己的风格,在转型过程中,并不丧失自己精神上的丰富性。我用个比喻的词来说,就是攀登巴那塞斯诗山(Parnassus)的必经之路;丹尼尔打破了这种樊篱。他自己确实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但是这种努力使得他筋疲力尽。他不再才思敏捷、诗作如泉涌;他的热情之火已经熄灭:他天生的那种对自己的不信任感使得他很快意识到自己江郎才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