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大学
出版时间:2018年1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以城镇居民的消费动机为重点,结合数学模型、评价指标体系等对中国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以北京为例,对北京文化发展产业水平构建指标体系进行了系统评估。根据评价结果,指出了北京在文
作者姓名: 王晓彦,胡德宝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68
内容简介
本书以城镇居民的消费动机为重点,结合数学模型、评价指标体系等对中国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以北京为例,对北京文化发展产业水平构建指标体系进行了系统评估。根据评价结果,指出了北京在文化消费方面挖掘潜力、提升文化消费水平的具体实施路径。
作者简介
王晓彦 1983年生,山西省阳泉人。2011年6月毕业于吉林大学商学院,获管理学博士学位;2011-2014年于中国人民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为苏州科技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消费者行为学、商品流通、零售学。主持及参与了国家级和省部级社科项目8项。已出版专著有《店铺认同与店铺印象的一致性研究》,在《财贸经济》《中央财经大学学报》等国内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胡德宝,1983年生,湖北省安陆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经济学博士、工商管理博士后,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访问学者;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金融风险管理。主持国家及省部级课题2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和重点课题在内的国家级课题6项。在《金融研究》《中国软科学》《国际金融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30篇,出版专著5部。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文化与城市发展
第一节现代城市的发展内涵
第二节促进城市文化发展的经验
一、美国的文化促进策略
二、英国的发展经验
三、日本的文化立国策略
四、韩国的文化立国策略
第三节文化促进城市发展的模式
一、结合文化设施建设的城市更新
二、结合文化活动举办的城市更新
三、结合文化产业发展的城市更新
第四节文化促进城市发展中存在的成效及问题
一、文化认同的问题
二、经济发展的问题
第五节小结
第三章消费及城市发展
第一节传统消费理论
一、绝对收入假说
二、相对收入假说
三、基本的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LC—PIH)
第二节不确定性下的现代消费理论
一、预防性储蓄理论
二、流动性约束假说
三、缓冲存货储蓄理论(Buffer-Stock Saving Theory)
第三节消费社会与城市
一、消费社会
二、城市由生产中心向消费中心转型
三、消费与城市的融合
第四节美国:消费空间引导城市发展
一、购物中心与郊区社会发展
二、消费节庆场所与内城复兴
第五节欧洲:消费发展与城市认同走向融合
一、美国式购物中心的引入
二、消费的控制与欧洲城市认同
三、“隐藏的购物中心”与文化规划
第六节小结
第四章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研究
第一节相关研究
第二节我国城镇居民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强的具体表现
一、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增强
二、城镇居民未来支出的不确定性增强
三、流动性约束巩固了城镇居民的不确定性
第三节不确定性增强的制度经济解释
第四节实证分析
一、模型
二、中国城镇居民不确定性大小的测度
第五节扩大城镇居民消费的政策建议
第五章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状况分析
第一节城镇居民基本文化消费状况
一、城镇居民基本消费能力
二、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构成
第二节区域间文化消费情况
一、区域间文化消费支出差异
二、区域间教育消费支出差异
三、区域间文化娱乐服务与文化娱乐用品消费支出差异
……
第一章
绪论
随着城市的发展与经济的繁荣,文化消费的兴起与发展是必然的结果。理论研究遵循着理论为实践服务的原则,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映射与抽象现实实践。
国内文化消费研究的兴起与消费经济学密切相关,其初始提法为精神文化消费,以相承于马克思的精神生产力理论,即消费者为满足自身精神文化需要而消费文化产品的能力。在具体的研究中,学者们注重于剖析此种精神文化消费的内容及层次。研究的结论因对“文化”界定的维度不同而有所差异。按照狭义文化论的理解,文化消费的内容是指以文学艺术为主体的音像出版物及与此相关的文艺服务等内容。按照广义的文化论的理解,又可将文化消费理解为个体因满足文化生活的需要而对物质和劳务的消费,该种文化生活的需要主要包括教育培训、娱乐休闲、文化艺术以及精神追求等内容。但文化消费概念及内容的研究,仅是文化消费研究的表层部分,而关于文化消费动因及其演化路径的研究,才是文化消费研究的核心所在。在目前的研究中,国内学者虽然提出了文化消费与社会个体的价值观、审美观及兴趣爱好有关,但却未能深入探讨文化消费与以上相关因素间的影响关系大小,并缺乏定量分析方法的应用,该情况的出现也可能与文化消费的研究主题有关。文化这一概念本身所承载的社会学意义,以及定量分析法在整体问题研究上的局限性,使得定性分析法成为国内学者的首选。若能选择典型性的实证样本,并准确定位于文化消费现状的具体成因,将会有可能消除定量分析法在应用中的局限性,以实现文化消费研究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而关于该目标的实现,可以从国外社会学家提出的“消费文化”研究范式中借鉴。这是因为,“消费文化”的研究范式,是将消费现象同社会阶层结构、社会关系等社会事实并列考察,以最大限度地拓展“消费”的边界维度。
其实,这种消费范式的研究思想,还可以看作是对布尔迪厄(Bourdieu)的社会再生产理论的验证,它将文化消费与社会分层相结合。在相关的研究中,国外学者也取得了实证方面的支持:如比哈根(Bihagen)利用瑞典家庭支出数据分析不同收入阶层消费支出的不同,发现高收入阶层消费的目的多在于维系自己经济和社会地位;卡茨(Katz)利用结构等效的方法将以色列相近的家庭消费模式作为分层指标,并在与收入比较后,发现两者的结果可以互为验证;艾丁(Adyin)利用土耳其国家统计部分提供的数据,分析了经济社会因素对消费模式、品味以及生活方式的影响,发现了社会分层变量,如收入、教育、职业等因素决定了他们的消费模式以及生活方式。同时,随着社会结构变迁、价值观改变、艺术审美变化等事实因素的引入,使得定量分析法在文化消费研究中的应用就成为可能。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按照普沃斯基和图纳(Przeworski & Teune)提出理论普适性标准,就意味着相同理论必须适应不同情境下评估。为此,应该注意到中国的政治及文化与西方的不同,这使得文化消费研究中,社会阶层结构在国内研究的嫁接,更多表现于性别、年龄、职业、收入等人口统计变量上的划分,并不存在明显的政治性地位划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