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中共深圳市委党校
出版时间:2017年9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以“传统文化”与“软实力”的关系作为考察视角,考察深圳特区文化发展的历程。力图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既是我们增强文化“软实力”的资源,也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资源。文化建设不仅满足人民
作者姓名: 陈永林 郑军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78
内容简介
本书以“传统文化”与“软实力”的关系作为考察视角,考察深圳特区文化发展的历程。力图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既是我们增强文化“软实力”的资源,也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资源。文化建设不仅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而且对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驱动作用。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对深圳建设文化强市、推动城市社会健康发展创新有着十分重要作用。
作者简介
陈永林 男,1960年11月出生,云南大理人,中级职称,主任科员,图书情报(大专)、经济管理(本科)、党的学说史(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图书情报学、图书馆学、中国文化史、党史,发表学术论文数篇,研究著作:《品览圣贤智慧》《中国圣贤智慧》和《通明兵圣智慧》,最近发表的学术论文:“基于电子文献与纸质文献深层比较中的图书馆优化阅读服务”和“新说儒家的治国善政”。
郑 军 男,1961年2月出生,广东省清远市人,图书馆大专专业及金融学本科学历,图书馆中级职称,主要研究方向:文化与图书馆事业发展、经济与图书馆事业发展。先后在相关的刊物发表论文10多篇。
前言
第一章 深圳简史与深圳文化史
第一节 古代前期
第二节 古代中期
第三节 古代晚期
第四节 近代时期
第五节 改革开放初期
第六节 改革开放发展时期
第七节 移民对深圳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 深圳文化回溯与展望
第一节 岭南文化的代表
第二节 移民文化
第三节 美国的移民文化
第四节 深圳观念及创新精神
第三章 深圳文化创新发展
第一节 深圳文化建设的初创时期
第二节 深圳文化建设现代文化名城时期
第三节 深圳实施文化立市战略时期
第四节 深圳建设文化强市时期
第四章 文化产业驱动发展
第一节 文化产业兴起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国际化城市与文化产业
第三节 深圳的文化产业
第四节 深圳的文化地标
第五章 文化与实力
第一节 文化的内涵
第二节 软实力和硬实力
第三节 中国软实力的提升路径
第四节 软实力评估
第五节 中西文化的交流及对中国软实力的影响
第六节 文化软实力价值观
第七节 世界主要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模式
第八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软实力
第六章 传统文化在提升文化软实力中的作用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
第二节 爱国主义的内涵
第三节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
第四节 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扩大中国的影响
第七章 构筑现代中国文化软实力
第一节 必须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与转型
第二节 实现儒道释互补
第三节 加强对青少年传统文化的教育力度
第四节 对外进行传播和交流
第八章 提高软实力要注意误区
第一节 加快改革步伐,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创新生产力
第二节 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增强中华文化凝聚力
第三节 深化国际交流,扩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第九章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章 深圳简史与深圳文化史
深圳位于珠江口旁,毗邻香港,虽然成为中国第一经济特区只有短短的30多年,但这里却有着6700多年的人类活动史,新石器时代中期就有原住居民百越人等繁衍生息在这片土地上。深圳有1700多年的郡县史,600多年的南头城、大鹏城史和300多年的客家人移民史,其城市史已有1673年。夏、商、周时代,深圳是百越部族远征海洋的一个驻脚点。居住在深圳沿海沙丘谷地区域的百姓,是百越部族的分支——“南越部族”。他们以捕鱼、航海维生,甚少农垦。
第一节 古代前期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秦派五十万大军进攻岭南。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秦统一岭南,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时属南海郡的深圳,开始融合中原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中原社会动荡,大量中原人民不断南迁,在岭南历史上掀起又—次移民与发展的高潮,推动了深圳地区政治、经济的发展。东晋咸和六年(331)分南海郡设东官郡,下辖宝安、欣乐、兴宁、海丰、海阳、绥安六县(对这一问题有四县、六县、七县、九县等说,此处釆用六县说),郡治宝安,郡、县治均设在今南山区南头城,深圳由此一度成为粤中、粤东以至闽南地区有影响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第二节 古代中期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结束了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割据局面。隋朝开皇十年(590),东官郡被废,宝安县改属广州。唐朝至德二年(757),宝安县被撤并入东莞县,县治于到涌(今东莞)。以后,原宝安县地逐渐远离统治中心,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相对衰落,但由于中原大量移民,尤其南宋末年,宋王室南迁至今深、港地区,带来了大批移民和先进的经济和文化,促进了深圳政治、经济的发展。宋时期,境内设东莞场、黄田场、归德场、迭福场、官富场5个盐场,晒盐与煮盐业达到高峰。宋元以后,深圳的燕川村、李松朗等地出产的“莞香”可代替历史上的东南亚进口的香料,是当时深圳地区的外贸产品之一,“香港”得名即与莞香的种植和外运有关。人工养殖的“靖康蚝”、“归德蚝”开始出名。至元朝,出产的珍珠已十分著名。作为粤海门户,扼守广州从珠江通向海外咽喉的重要位置,这一时期深圳的军事地位因国际贸易的发展而日益提高。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在南头设立屯门镇,是广东境内各军镇中唯一由岭南最高军事长官岭南节度使直接统辖的军镇。宋代设屯门寨、固戍寨、望舶巡检司和捕盗廨等,形成珠江口东侧的一个据险镇守的军事防御体系。元代设巡检司。这一时期,深圳经济、文化继续发展。
第三节 古代晚期
明晚期,世界海上贸易得到极大发展,岭南出使南洋的舰队开航前不少到深圳赤湾天后庙祭祀祷告。明代以后,中国东南沿海频遭番夷、倭寇和海盗的侵扰,广东成为中央王朝防范的重点地区之一,军事力量不断增强。深圳南头、大鹏成为边防重地。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设立东莞守御千户、大鹏守御千户所。稍后,在南头半岛又设南头寨,是“虎门之外卫,省会之屏藩”。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设南头等6个水寨,水师总部建在南头。明正德十六年(1521),屯门海战的胜利,写下了中国历史上抵御西方殖民侵略的光辉篇章。清初,新安防守营、大鹏防守营与众多的营地和炮台形成一个比较严密的防御体系,军事地位进一步提高。在明清两代500多年间,深圳的南头城和大鹏城,在抗击海盗、倭寇和西方殖民主义的侵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确立了深圳海防重镇的历史地位。
第四节 近代时期
1840年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深圳人民始终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斗争前沿,在中国近代史上立下了不朽的功勋。1839年9月,大鹏营参将赖恩爵指挥九龙海战,奋勇还击,取得鸦片战争前哨战的胜利。赖氏家族“三代五将”抵抗英军,为保卫祖国海疆做出贡献。鸦片战争失败后,英国殖民主义者割占了原新安县的香港岛和九龙半岛南端,强租了新界,进而占领深圳,深圳人民又掀起多种形式的抗英斗争。1899年11月,深圳人民驱逐了占领深圳达半年之久的英军,遏止了英帝国主义者妄图继续侵入内地的野心。深圳人民前仆后继、波澜壮阔的反殖民侵略斗争,始终高扬着浩然的民族正气和爱国主义精神。
19世纪末,孙中山领导了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00年10月6日,郑士朗、黄福等指挥的三洲田起义打响了推翻清王朝、反对封建主义的第一枪,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转折点。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共产党登上了政治舞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24年宝安创建党组织,成为广东较早建立党组织的地区之―。1925年省港大罢工爆发,在深圳设立罢工工人接待站,宝安的工人和农会会员一直站在省港大罢工的前列,在封锁深港边界斗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龙岗坪山、宝安龙华等地成为抗日战争的革命根据地。曾生领导的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王作尧领导的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成立,尔后又整编成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与日寇进行了顽强的斗争。1941年12月25日香港沦陷后,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成功地从香港营救出茅盾、邹韬奋等300多名文化界知名人士,柳亚子、何香凝等500多名爱国民主人士,并从日军的战俘营中救出100多名英、印同盟国军事人员,越过大鹏湾、深圳湾和深圳河等海运秘密通道,集中于白石龙、田心村接待站转送内地大后方,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事业、为国际反法西斯斗争做出了重大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南头沦陷,宝安县政府临时迁往东莞县。1953年,因深圳连接广九铁路,人口聚居较多,工商业兴旺,宝安县治东迁至距南头10公里外的深圳墟。
第五节 改革开放初期
1979年3月,中央和广东省决定把宝安县改为深圳市,受广东省和惠阳地区双重领导。11月,中共广东省委决定将深圳市改为地区一级的省辖市。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由国务院提出的《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批准在深圳设置经济特区。
1981年3月,深圳市升格为副省级市。
1984年1月24日,邓小平同志首次亲临深圳特区视察。
1988年11月,国务院批准深圳市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并赋予其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
第六节改革开放发展时期
1989年4月4日,七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授予深圳“立法权”的议案。
1990年1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深圳设立福田区、罗湖区和南山区建制。
1990年2月24日,深圳机场的重要工程——候机大楼动工,机楼占地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投资1.13亿元,建成后,每小时吞吐量可达1600—2000人次。
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陈慕华副委员长、朱森林代省长等400名中外来宾参加开业典礼。
1991年7月10日,福田、沙头角保税区获国务院正式批准。
1991年10月12日,深圳机场隆重举行通航典礼。李鹏总理为机场通航剪彩,田纪云副总理及中外来宾出席通航典礼。
1992年1月19—23日,邓小平同志在省委领导同志陪同下再次亲临深圳视察,并发表了极为重要的讲话。
1992年2月28日,深圳市第一只人民币特种股票(B股)——南方玻璃股份有限公司B股,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它标志着深圳股市开始进入国际市场。
1992年5月4日,深圳市又一项重大配套改革措施——《深圳市社会保险暂行规定》正式颁布试行。
1992年6月18日,深圳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深圳经济特区农村城市化的暂行规定》,具体规定特区农村城市化的30条政策措施。
1992年7月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授权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分别制定法规和规章在深圳经济特区实施。从此,深圳有了立法权。
1993年2月8日,深圳市产权交易所成立,这是中国内地第一家产权交易机构。
1993年9月28日,《深圳市国家公务员管理办法》出台,成为中国内地第一部公务员规章。
1994年6月19日,江泽民视察深圳,勉励特区“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
1994年7月18日,广深高速建成通车,为深圳加强与周边城市的经贸往来、交流合作提供了便利。
1995年9月15日,深圳出台《深圳经济特区公民无偿献血及血液管理条例》,成为中国内地第一部有关无偿献血的地方性法规。
1997年1月,深圳建立人才大市场,首开劳动力商品化之先河。
1998年8月25日,《深圳市政府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出台,开创中国内地审批制度改革先例。
1999年10月5日,首届中国国际高新科技成果交易会在深圳举行,其后发展成为“中国科技第一展”。
2001年3月6日,《深圳市土地交易市场管理规定》颁布实施,这是中国内地第一部土地交易的地方性法规。
2003年4月10~15日,胡锦涛视察深圳,要求深圳“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
2003年1月,深圳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在全国率先吹响“文化立市”的号角。
2004年11月18日,首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在深圳举行,第二届起更名为“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文博会成为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产品走向世界的平台。
2006年,《深圳2030城市发展策略》出台,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个法定化的城市发展策略。
2008年8月1日,深圳实施《深圳市居住证暂行办法》,率先探索科学的人口服务和管理体制。
2009年5月,国务院批准《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标志深圳的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
2010年5月31日,国务院批准深圳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深圳全市,深圳经济特区面积从327.5平方公里扩大至1952.8平方公里。
2011年8月12日,深圳第二十六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深圳湾体育中心隆重开幕。
2012年2月28日,深圳市深入实施“文化立市”战略,举行建设“文化强市”工作会议。
2013年1月19日,深圳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深圳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继受单位合法工业用地,可以申请进入市场流通。据悉,该重大突破是国土资源部、广东省批准深圳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综合试点的创新之举。
2013年11月28日,深圳机场新航站楼启用。该机场建筑面积45.1万平方米,设有近机位62个、邻近主体远机位14个,可停放目前世界上所有型号的飞机。
2014年,《福布斯》中文版发布“最具创新力城市”排名,深圳荣膺榜首。深圳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是我国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2015年4月27日,作为广东自贸区组成部分之一的深圳前海蛇口自贸区在前海举行挂牌仪式。
2015年5月15日,《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3》显示,深圳综合经济竞争力首次超过香港,跃居全国第一。
第七节 移民对深圳发展的影响
1.移民资源是深圳崛起的内在动力
全国各地移民萃集深圳,各方资金、技术、人才也齐聚深圳,为深圳经济发展提供了最重要的必需条件。深圳创办初期劳动人口14万(1979年),办特区后全国各地大量移民蜂拥而至,到2013年底劳动人口达到899万人,为深圳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劳动力。
其次,深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窗口”之一,内地不少单位在深圳开设“办事处”,在深圳办工厂、开公司,为深圳带来大批资金。同时深圳也吸引了众多外国和港澳同胞投资,固定资产投资从1979年的5939万元,到2013年34年间累计投资达22845亿元。
再次,移民的大量到来促进和扩大了消费市场。人口的大量集中,使消费市场变得开阔而深厚。
……